李文东
31岁的王女士一个月前生完宝宝。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左腿明显肿胀,起初并未在意,没想到肿胀逐渐加重,同时伴有疼痛,小腿皮肤的温度也开始下降。王女士感觉不对,赶紧到医院就诊。
经检查,王女士的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明显升高,彩超检查结果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血栓量较大,肿胀严重,已经影响到肢体远端的动脉血供,必须立即进行急诊手术。
王女士感到不可思议,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血栓盯上。
静脉血栓事件在全球的发生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类常见且危及生命的疾病。它是血液在静脉血管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血流导致的。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发展为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危害巨大,故这种病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很多人闻“栓”色变。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伴有长期的并发症,如下肢肿胀、静脉曲张甚至患肢溃疡等,治疗费用较高。同时,血栓易复发,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困扰。
哪些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呢?
首先,下肢深静脉血栓容易发生于长期制动的患者身上。什么叫长期制动的患者?就是那些因为疾病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比如严重的颅脑损伤或脊髓损伤患者、截瘫患者、下肢骨折患者或各种危重疾病患者等。高龄也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高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内的血流速度缓慢。
其次,手术也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特别是接受了腹部手术、盆腔手术或下肢手术的患者。手术可造成血管损伤,加上术后活动减少,很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此外,一些特殊的患者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如易栓症患者、肿瘤患者、肥胖患者及妊娠患者等,人体内的凝血成分发生了生理性或病理性改变,就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预防大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是如此。临床医生可借助Wells评分或Caprini评估模型,来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合并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从多方面进行预防。
1.物理预防:长期制动的患者可将肢体抬高,穿戴弹力袜或进行间歇气压治疗,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手术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下床活动。
2.抗凝药物预防:必要时,可采用预防剂量的抗凝药物治疗,但用药时须综合考量出血和血栓风险。
3.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某些需要手术的血栓高危患者,容易发生肺动脉栓塞者,可植入下腔静脉滤器进行预防。
4.定期检测:高危患者可定期进行D-二聚体和彩超检查,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深静脉血栓早期不易被发现,所以早期通过临床症状识别并通过有效检验手段确诊非常关键。确诊后,患者接受合适的治疗就可以及时逆转血栓形成,避免栓塞不良后果的发生。
以下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关键点。
1.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同时避免挤压患肢,抬高肢体及穿戴弹力袜可以减轻下肢的肿胀症状。
2.充分抗凝是治疗的基石,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华法林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由于这些药物需经肝脏或肾脏代谢,所以肝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孕产妇用药期间,要考虑抗凝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3.在抗凝的同时,静脉活性药如黄酮类的地奥司明、七叶皂苷类的迈之灵,对患者下肢酸胀等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复发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疾病特点之一,特别是最初发病的几周内,复发率较高。根据诱发因素的不同,患者的复发率也不盡相同。这就导致不同患者的最佳抗凝疗程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抗凝疗程为3~12个月。
1.发生于手术中或有一过性危险因素的患者,抗凝疗程为3个月。
2.无诱因的复发患者,要在3个月的抗凝治疗后继续延长抗凝治疗。延长抗凝时间可明显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复发,但出血等并发症会大幅增加。
3.伴有肿瘤的患者须长期接受抗凝治疗,无明确的停药时间,具体要根据出血风险进行评估。
虽然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血栓蔓延,减少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但有些情况却不能进行抗凝治疗。植入保护性腔静脉滤器,被认为是一种替代或辅助治疗方式。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要进行血栓清除手术时,或是进行高危的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时,植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降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但腔静脉滤器并非有百利无一害。滤器长期留置体内,同样会带来并发症,故治疗时最好选择可回收型滤器,并在特定的时间内取出。
单纯的标准抗凝治疗后,近一半的患者会发生血栓后综合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全身情况较好的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如果预期生存期超过一年,同时出血风险较小,可进行导管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能加快血栓清除,保护静脉瓣膜的功能,有效减少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但溶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增加肺动脉栓塞的发生风险,所以要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