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玉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6)
笔者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海洋生物元素进行简要整理归纳,结合坭兴陶土“柔而不软,细腻纯净”的特性,并立足于钦州地区相关民俗文化影响下的装饰艺术现象,去探索海洋生物形象元素在坭兴陶文创产品研发上的可能性。通过对海洋生物形象元素在陶瓷设计上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在陶瓷产品设计上的演变历程和工艺发展,归纳整理设计方法与素材应用到坭兴陶文创产品设计上。最终将理念转变实践,以鲎、玳瑁、砗磲等濒危海洋生物为例,探究人与海洋生态文化的艺术关系、审美取向以及艺术价值,感受海洋生物形象元素在坭兴陶文创产品中带来的独特美感和精神寓意[1~2]。
坭兴陶的产地钦州市经过归属地的变迁,使得坭兴陶装饰从广东地域文化风格特征逐步向广西少数民族地域文化风格转变。坭兴陶窑场从清代之前以生产缸瓦为代表的粗陶器,到清代初期,民间改进了陶泥配方之后开始生产精陶器。直到现在,在多元设计理念的影响与生产技艺的不断改良之下,风格的转变与技术的精进相辅相成,促使陶瓷产品设计师开发出风格多样、功能齐全和制作精良的坭兴陶产品。
海洋文化元素分为海洋精神、海洋意识、海洋文学、海洋民俗、海洋艺术。而钦州因其地理与人文所形成的特殊海洋文化,就成为钦州人的文明标志,如“自强实干、融和共赢”的海洋精神,“三娘子传说,八音,海歌”等的海洋民俗。广西钦州作为坭兴陶的发源地,通过钦州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面貌等因素,所孕育出的独特海洋文化则是以坭兴陶为代表的陶瓷文化。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就要求陶瓷产品设计师们与手工艺匠人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许多惊世精品。将坭兴陶与海洋文化结合起来,唤醒人们对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以坭兴陶文创产品为媒介把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融入人们生活中。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不仅仅承担着器物的实用功能,而且通过表号性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一代人的理念,这才是作为陶瓷文创产品的真正意义。结合保护海洋生物的理念,通过陶瓷文创传达给人们,让人们能够担负起保护海洋文化的重任,这正是笔者所宣扬的精神内涵。随着我国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的地位有了重大的变化,相对应海洋生态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3]。设计领域,被赋予海洋生态文化保护意义的陶瓷产品设计进入启蒙阶段,虽然国人把陶瓷作为海洋生态文化传播载体的意识还十分局限,但从第一届全国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到随后的一系列以海洋为主题的设计比赛,开始不断启发国人的设计思维,促使人们以海洋生物元素为题材去进行艺术创作与设计,国内设计师与艺术创作者才逐渐将眼光放到蔚蓝大海上。如法洪蔚作品《粼面之下》(见图1)提取了一些生物形象的典型特征,将其以自己的理解转化成为一系列的陶艺作品。其目的亦是在创作中发觉海洋生物的艺术价值,聚焦更多视线于海洋生态保护之上[4]。
图1 粼面之下
而国外设计师对于陶瓷在海洋生物元素上的借鉴与探索,相对于国内来说,技术与理论都比较成熟。如MATTISON 的“OUR CHANGING SEAS”系列作品(见图2)。她的灵感来源于海洋生物的美丽与脆弱,以应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数百件单独的作品使用MATTISON 开发的彩色釉完成并烧制,以反映健康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活力色调和纹理,通常与白色釉并置,以强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珊瑚礁上珊瑚白化的鲜明对比。而以色列设计师MORAN TRABEISIT则以贝壳的柔软形体为灵感,去用陶瓷表达情感的载体。她的作品大多是以夸张化的贝壳形式来呈现,在生活空间中营造自然和谐的迷人基调。
图2 MATTISON 的“OUR CHANGING SEAS”系 列作品(一)
首先,在新时代背景下,海洋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生存课题。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与生态学认知的提高,普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示海洋生物的美感等理念,便成为设计行业急需向传达的一个理念。
其次,将海洋生物元素与坭兴陶特性进行有机结合,对坭兴陶行业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众所周知,陶瓷产品设计上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模拟变形简化法而此类方法,则在坭兴陶文创产品设计上鲜少被应用。坭兴陶产品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整体保护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大多延续以往风格,以陶艺纹刻为主要装饰技法,装饰内容也多以中国文人墨客名家名句和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诗文和绘画为主,缺乏多样性与本土性的结合。
最后,无论出于设计点的创新或是人文意义的需求,海洋生物元素在坭兴陶产品的应用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通过分析《海湾里的鲎》系列作品,感受其传达的文化情感,让保护海洋生物的理念融入海洋文创产品设计和陶瓷艺术元素中,进而借助坭兴陶艺术设计更多、更有内涵的文创产品,突出创意的别致,使坭兴陶海洋文创产品更好地契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
在陶瓷文创产品设计上,主要应用的造型方法为模拟变形简化法(对客观对象特征进行处理获得新形态的造型方法,对设计原型进行多种手法的重新塑造产生新的产品形态,并符合陶瓷产品的造型、功能等特点),其内涵是基于某一原型进行再创造。而模拟变形简化法分为3个模拟方向为:形态模拟、肌理模拟、结构模拟。对于不同的模拟方向又有着不同的变形方式,主要分为夸张加强与抽象变形。而概括、重构、组合等应用手法,则适用于对整套产品的整体性构思。
坭兴陶分为日用陶和工艺美术陶。日用陶多以茶具、餐具为主;工艺美术陶则以装饰花瓶、摆件为主。日用陶侧重于实用性,提取的海洋生物外形元素在进行模拟变形简化时,所进行的夸张加强与抽象变形需要充分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工艺美术陶侧重于审美性,提取的海洋生物外形元素相对于日用陶来说,可进行的模拟方向没有那么限制,依赖于设计师个人的设计哲学,促使所提取的元素进行随意的变形方式与应用手法,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设计产品。
3.2.1 海洋动物
哺乳动物(蓝鲸、海豚等)与爬行动物(海蛇、海龟等),其外形轮廓多为流畅、圆润的线条,肌理大多较平整、光滑。所以对此类动物提取其形态,在形态的基础上进行适宜的夸张加强与抽象变形。腔肠动物(水母海葵等)与软体动物(海星等),其外形轮廓也多流畅、圆润。但相较于哺乳动物线条的大开大合,腔肠动物与软体动物多了些柔软、飘逸。在借鉴时所考虑的细节较多,很难在陶瓷产品上对其进行细致的刻画(如水母的触手)。所以对此类动物借鉴其结构与肌理,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宜的抽象变形,也可与其它材料进行组合,以增加视觉上的丰富感。节肢动物(如鲎、藤壶等)与无脊椎动物(唐冠螺、砗磲等),其外形轮廓多为极具规律感的线条,也是被广泛借鉴的生物体。多提取部分线条进行形态模拟、肌理模拟、结构模拟。
3.2.2 海洋植物
海洋植物的形态复杂,个体大小有2~3μm 的单细胞金藻,也有长达约600 m 的多细胞句型褐藻;有简单的群体丝状物,也有具有维管束和胚胎等形体结构复杂的乔木。对于微型的群体较适宜提取其整体形态,在坭兴陶胚体表面进行形态模拟。
3.2.3 微生物与病毒
相应的设计案例较少,笔者这里不进行赘述。
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发现市面上坭兴陶日用陶多以传统造型的茶具、餐具为主;工艺美术陶则以装饰花瓶、摆件为主。无论从坭兴陶产品的整体造型,还是坯体上的雕刻内容来说,偏向于应用传统古诗与绘画,缺少海洋文化题材的坭兴陶产品。笔者以较为广泛的海洋生物为原型进行创作,考虑到中华鲎资源危机问题,便决定以鲎为代表,提取部分较典型的濒危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
模拟是借助于某种对象形态的特征,结合器物的基本结构来启发构思、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根据选取对象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向的模拟,同时在模拟的过程中要对模拟的方向进行筛选,选出最有融合可能的模拟方向或多个模拟方向相互融合,形成全新的特征与陶瓷茶具进行结合。笔者查找了大量的有关海洋生物的文献资料之后,再结合坭兴陶的泥性及成型特点总结,确定了最终的设计方案。对以鲎、藤壶等节肢动物进行形态模拟;对砗磲、唐冠螺等无脊椎动物进行肌理模拟;对海豚、蓝鲸等哺乳动物进行结构模拟,并在钦州市三娘湾对人工养殖的鲎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查阅大量文献,对海洋生物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且结合海洋生物的外形特点对产品进行再设计。
设计实践中,对鲎、藤壶的外形进行简化,根据坭兴陶成型特点将较复杂的线条删除,充分考虑对于鲎与藤壶的形体塑造的完善度与烧制的难易程度。
经过前面的设计流程,产品已经有了比较适宜的产品形态,再次检验是否存在其他问题,最后获得基本确定的产品形态。
4.5.1 创作过程
首先,用以坭兴陶为原料,运用拉坯的方法,制作了8个(5 cm)的小碟子,8个(5 cm×5 cm×6 cm)的杯子,8个(5 cm×5 cm×3 cm)的倒扣的半圆型容器。对碟子、杯子表面进行浮雕的装饰,装饰内容为珊瑚、贝壳、海草、海星等。半圆形的容器表面也是以浮雕的形式进行装饰。与碟子、杯子不同的是,倒扣的半圆形容器表面的装饰内容以鲎为主,贝壳、海葵等海洋生物为辅。
其次,做好大型之后,将全部物体进行阴干。等全部阴干完成后,将物品放入窑炉进行素烧。素烧完成后,进行表面的抛光打磨,让浮雕装饰变得更加光滑。
最后,放入窑炉进行成烧。成烧是加入煤炭将坭兴陶表面进行熏黑。整体形成色黑如期的效果。出窑后,将鲎的表面棱角处,放在打磨机上进行部分的抛光,增加产品的视觉丰富度。
4.5.2 成品展示
此次陶艺创作是将海洋生物作为艺术元素,陶瓷创作中的符号化呈现海湾里的鲎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以海洋生物延申辅助图形展开设计。以北部湾海洋文化为中心展开设计构思,标志以鲎、海葵、贝壳、珊瑚等结构组成,整体呈现出海洋生物欣欣向荣的生机感,体现了北部湾海洋文化的浓郁氛围(见图3)。
图3 《海湾里的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