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

2024-03-12 07:33王雅丽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2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患侧

王雅丽

(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甘肃庆阳 745000)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炎,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病变,该病突发单侧面肌瘫痪、耳痛、头痛、听觉异常、味觉障碍、眼睑闭合不完全等,可能导致面部功能和外观严重受损,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2]。该病治疗方案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以口服神经营养药物为主,少数患者采取面神经移植术、面神经减压等治疗,但存在一定风险,易出现并发症、感染、局部面肌肿胀或萎缩等,且恢复较为困难[3]。因此,探寻周围性面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穴位埋线疗法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在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能协助具有完整神经外膜的损伤神经的功能恢复[4-5]。本研究结合辨证选穴理论,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庆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04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2例。对照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31~58岁,平均(67.87±7.41)岁;病程7~42d,平均(7.05±1.88)d。治疗组男27 例,女25 例;年龄28~59 岁,平均(69.02±7.02)岁;病程8~47d,平均(6.83±1.79)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伦理要求[6]。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中相关诊断标准: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正常额纹消失,无法完成皱眉及眼睑闭合,眼裂增大,泪液外溢,鼻唇沟变浅,口角被向健侧牵引,做鼓腮、吹口哨动作时漏气;进食时,患侧齿颊间隙伴有食物残留;饮水时,患侧常有口水流出;可伴患侧舌前2/3味觉丧失等;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7]。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8]。①风寒阻络证:突然口眼㖞斜,伴见恶寒或发热,流清涕,面部有受凉史,苔薄白,脉浮。②风热阻络证:突然口眼㖞斜,恶风发热,头疼,口干咽燥,目干涩伴耳后作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数。③风痰阻络证:口眼㖞斜,面部麻木作胀,头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④气血不足证:面瘫日久,面肌僵硬,时有抽搐,舌淡,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处于疾病的恢复期,7d≤病程≤6个月;患者知晓本研究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继发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肿瘤、腮腺炎或因手术、外伤引起的面瘫者;耳源性面瘫者;合并心脑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和精神障碍等疾病者;有出血倾向者;准备妊娠、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存在晕针等针刺不良反应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取穴位:患侧攒竹、阳白、鱼腰、太阳、颧髎、迎香、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完骨、牵正、合谷。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予以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0.35 mm×40mm 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于阳白透刺鱼腰,于颊车透刺地仓,于太阳透刺下关,其余穴位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所有穴位的刺激强度均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感适当即可,予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治疗组 采用辨证穴位埋线治疗。局部选取穴位:患侧颊车、地仓、四白、阳白、太阳、牵正、合谷。辨证配穴:风寒阻络证,加风池、大椎、列缺;风热阻络证,加曲池、外关、大椎;风痰阻络证,加风池、丰隆、足三里;气血不足证,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医者对选定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手术时戴手套、铺洞巾,用镊子取一段长0.5~1.0cm 胶原蛋白线,装入埋线针管前段,接针芯,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紧穴位皮肤,右手将针刺入合适深度,当患者出现针感后,边向内缓慢推针芯,边向外拔出针管,将蛋白线埋植在相应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结束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直至针孔不再出血。10d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3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面神经功能评分。采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系统包括静态评分表、随意运动评分表、联动评分表评价患者的面瘫程度[9]。静态评分表可从睑裂、鼻唇沟、嘴3个方面评分,静态评分=总分×5,得分为0~20分,分值越高表明病情越重;随意运动评分表可从抬额、闭眼、鼓腮、煽鼻和动嘴5个方面评分,随意运动评分=总分×4,得分为20~10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病情越轻;联动分级可从抬额、闭眼、鼓腮、煽鼻和动嘴5个方面评分,联动评分=总分,得分为0~15分,分值越高表明并发症越重。面神经功能总分=随意运动评分-静态评分-联动评分。该评定系统得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面神经功能越好。②生活质量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评定,该量表通过26个问题了解患者在患病时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环境4个方面的情况,采用正向计分方法,得分为26~13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10]。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面瘫的疗效标准[11]。治愈:患侧额纹正常显现,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患侧闭合、鼓腮、露齿基本无明显障碍,无明显口角㖞斜,进食时无食物残留在患侧口角;有效:患侧额纹出现,但较健侧浅,患侧眼睑闭合较健侧迟缓,但无流泪或迎风时偶有流泪,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无效:症状无好转,两侧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口角㖞斜明显。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组5243.21±5.9977.73±4.51△▲对照组5245.40±5.6170.60±4.67△

(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组5269.94±4.4387.33±2.60△▲对照组5270.40±5.2580.48±3.21△

(3)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77%(42/52)、96.15%(50/5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病及多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尤以青年人多见。现代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其可能与病毒感染所致免疫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外伤、肿瘤、寒冷刺激等导致面神经(根)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及水肿等炎性反应有关,这些因素导致面神经受压、变性,从而严重影响面部表情肌[12-13]。目前,口服抗病毒、抗炎、营养神经西药及理疗、手术等治疗方法仍存在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多及后遗症明显等问题[14-15]。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口僻”“吊线风”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导致面部经络遭受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以致面部筋脉气血痹阻,运行不畅,失于滋养而致功能失调[16]。该病辨证的关键在于是否夹有寒、热、痰等,临床常见风寒阻络、风热阻络、风痰阻络及气血不足等证型[8]。针灸疗法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中医手段,能加快患者的恢复,降低后遗症发生率[17]。研究表明,针刺能改善患者面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液循环状态,有助于恢复面神经功能,在恢复期以刺激患侧局部头面穴位配合透刺法进行治疗,可提高疗效[18-20]。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物理学,运用特殊针具将医用肠线等埋入相应穴位,通过线体的缓慢吸收,持久而缓和地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具有操作简单、疗效佳、安全、经济的优势,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上已取得一定成效[21-22]。研究证实,穴位埋线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抗炎和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23]。针刺结合穴位埋线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5]。

本研究选用颊车、地仓、阳白等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穴位,也以局部取穴为主,涉及多条经脉,如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24]。其中,颊车、地仓、四白、阳白可疏通面部经脉气血;太阳、牵正为经外奇穴,能疏风通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局部要穴;“面口合谷收”,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能通调头面经络,为头面部疾病治疗要穴。笔者为进一步提高穴位埋线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详辨病因、体质、症状及体征等,采用中医辨证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发挥辨证施治优势。《诸病源候论》言:“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也。”风邪外袭是本病发病之因。其中风寒阻络、风热阻络型属于邪侵肌表,治宜祛风解表、疏通经络。风池为阳维脉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可益阳行气,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25]。大椎为督脉要穴,可宣通卫阳。研究表明,刺激大椎具有抗炎、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26]。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穴,亦为八脉交会穴,可祛风解表,增强温阳益气、疏风散寒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二穴合用具清热解表、疏经通络之效。风痰阻络型是邪入日久,生化痰湿,治宜祛痰利湿、疏经通络。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为治痰湿水饮病的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可燥脾化湿。气血不足型为邪气入里或失治误治,耗伤气血,致脉络空虚,病情较顽固,治疗除活血通经之外,宜辅以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益脾肾之气,促气血化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为生发胃气之要穴,能够调控胃的能量代谢[27]。三阴交为足三条阴经的交会穴,为健脾益肾常用穴。脾俞为脾之背俞穴,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壮阳的功效。周艳芳[28]发现针刺治疗不会增加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不良反应,临床中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取穴,收效可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面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相比于单纯的针刺治疗,辨证选穴埋线可以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面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贾敏[29]采用辨证施护干预周围性面瘫,发现该法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功能障碍程度及面部残疾指数,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与辨证穴位埋线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上有一定临床疗效,且辨证穴位埋线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由于研究中所采用的羊肠线吸收速度和刺激强度难以控制,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同时该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研究缺乏随访观察等,故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因此,后续研究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增加随访时间,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促进该治疗手段在临床中的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患侧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更 正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