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本镇 张淑云
冯艺是当代诗歌、散文创作领域一位重要的壮族诗人和作家,在当代文坛具有相当的辨识度。他一直行走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寻找着抒情艺术的共同通道,以笔耕不辍的写作姿态出版了许多诗歌、散文作品集,如《朱红色的沉思》《云山朗月》《逝水流痕》《桂海苍茫》《边地无声》《瑶风鸣翠》《红土黑衣》《沿着河走》《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冯艺诗选》《相见》《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冯艺卷》等。散文集《朱红色的沉思》《桂海苍茫》分别获第四、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多个奖项。散文《大瑶山的思考》获首届广西青年文学奖,《福屯,福屯》获2021《民族文学》年度奖散文奖,作家本人获2021年度青花郎·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冯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不停地行走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之中,他对于诗歌、散文的创作充满虔诚,特别关注祖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因素。他的作品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般的纯粹,以深邃的思辨性与苍茫的历史感,在喧嚣的文坛上特立高标。冯艺立足自己脚下的红土地,放眼广阔的世界,在行走的历程中,他不断发现、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并将其诉诸笔端,他力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自己抒写的大自然和社会历史的一切都融为一体,他的写作是对时间的挽留,对空间的纪念。
一、山河地理中的人文情怀
文学地理,表征着作家与地理的一种特殊关系,既跟文学类型或文学作品产生的地理环境有关,也与作家赋予地理环境、空间地点的主观色彩有关。自然地理景观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参照物,可为作者提供创作素材,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从而使作者创作出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作品。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①,意为大地景物提供给人写文章的素材,大自然给予人们创作的诗意和灵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将文学与地理紧密关联的创作思想。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就曾提到“文学地理”这一概念:“大抵自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则渐微,盖‘文学地理常随‘政治地理为转移。自纵流之运河既通,两流域之形势,日相接近,天下益日趋于统一。”②梁启超一直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在文学上,则千余年南北峙立,其受地理之影响,尤有彰明较著者”③。到了鲁迅那里,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文学地理”这一概念,但同样表现出强烈的文学地理意识,“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④。可见,每一处自然地理景观和地理环境都是独特的、非同质化的,而这也使得这一地域的文学审美特征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地方色彩。
冯艺在散文集《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中便明确了他的文学地理追求,“地理不仅是自然的风景,它还是一种人性和生存的氛围,一种生活和祖先的纪念,一种人景相映、休戚相关的情怀”⑤。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川、州域等地理,也是个人神智修养的依托。可见地理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精神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读冯艺的诗歌、散文时,不仅仅是被其文学艺术本身所吸引,而往往更会被其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所感动,他用自己的人生甘苦和旅行体认留给我们的是美,是真诚,是感动。他的创作也像他的人生态度一样朴素、真挚,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遐想和回味。冯艺在山河地理中书写着自己的壮志人生,在跋涉中突破小我,成就大我。馮艺行走的脚步,深入祖国大地,行走于多彩中华的山河地理之间,看阳光下波光点点的海岸线,听侗家三月的笙歌响起,望暮色中苍老的大山沉默。他书写着对故土、对民族、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从广西北海到黄土高原、从新疆天池到东北长白山,把大半个中国走遍。他的足迹还遍布世界各地,从东京到巴黎,从俄罗斯到马来西亚。冯艺在行走的旅途中对地理有深刻的感知,以一种人景相映的情怀,记录对生活和祖先的纪念。面对他跋涉的履迹,我们对冯艺散文和诗歌的阅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审视与观照的视角。
人处于高天大地之间,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以其视觉感知上的“大”,最宜于充当对心灵、人格的感召物,使人们能够敞开胸怀,以内心的高远境界与之对应。山河地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亦显出一种人格化和诗意化。地理对文学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不仅对作家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作品的人生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从冯艺的诗集《相见》到散文集《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朱红色的沉思》《逝水流痕》《桂海苍茫》《红土黑衣》等都显示出以地理书写形式对中华山河地理的颂歌,特别是对八桂大地地理景观的呈现和刻绘,是冯艺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冯艺的散文和诗歌聚合了自然天地的山水灵气和内心深处的思想智慧,展示人性的美质和人格的魅力,从而走出一条自由宽广的创作道路。
冯艺以细腻绵密的笔法展现了南国的物质景观,他写下了大量有关桂林、柳州、黄姚、宜州、榕湖、桂江、左江、德天瀑布、北仑河、涠洲岛等地的诗歌散文,详细考察了具体、真实的八桂地理场景,特别是这里的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风俗人情、地方特产等,表现了冯艺对他所生存的这片红土地的异常热爱。冯艺在直接体验、收集、考查、介绍八桂地理的相关情况后,全身心投入诗歌散文创作中,用文字抒写八桂地理场景。在冯艺的作品中,始终强调人作为山河地理的主角作用,没有人文气息的自然,是不会有诗意的。当冯艺置身桂西北的山石河流时,于亘古岑寂中捕捉住了沧桑历史的模样和时明时暗的人生光影。“一边漂流,一边思索,我觉得人生也如这漂流一般,总要经过很多险滩,激流,最后终究归于平淡。”⑥冯艺有着长期积淀内在于地方的审美经验,一座城、一座山、一条河、一处寺庙……都散发着思想的声音,表达着生命的记忆,诉求着感性的认同,成为他笔下散发着特殊生命气息的一个完整的世界。
冯艺的散文集《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被收录在“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2019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这部散文集收录36篇散文,集聚了冯艺散文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既有对故乡山水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描绘,如《沿着河走》《家乡的记忆》等;也有对历史记忆的追思和缅怀,如《国殇二题》《走过雪山》等;还有对现实人生和日常生活的记录,如《像鸟儿一样幸福》《与书在人间》《其实 我们都没醉》等。在《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中冯艺既写大山的旷达雄浑,也写乡村的风雨黄昏;既写祖国大地的美好风物,也写世界各国的文明遗迹;既写自然美景,也写人文历史。从吴哥艺术的精妙绝伦到雪兰莪河畔低沉的流水声,这一切组成了冯艺对自然的礼赞之歌。冯艺关注生命、心灵与自然山水的联系,在苍茫的山水里弥漫着生命的气息,显示出生命的阔达与豪放。不难看出,山河地理始终是冯艺创作的诗意源泉。
冯艺作品中的地理疆域一直在开拓着边界,他通过文字构建了一个个渗透着异地镜像的世界。他的国外游记散文作品独具特色,颇为生动鲜活,在灵动的笔墨间抒写人类文明的至真至善和至美之境。冯艺的足迹到过不少国家,因而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犹若徽章印记般呈现在他的字里行间,在记录的过程中冯艺的心境也发生变化。他在自己的创作谈中直言:“写得愈多,愈觉得自己像个地球人,我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爱自己的国家,也爱世界。而且走得愈远,愈想认识自己的国家,也觉得愈发应该认识这个世界,更希冀着我的国家快快地发达起来,文明起来。”⑦因此他写下了这样的作品:《从罗讷河到地中海》《走马观花看罗浮》《巴黎风情》《樱花时节》《地铁的发现》《东瀛联想》《永不沉没的俄罗斯》《得州回梦》《想起了埃尔姆街》等。这些散文彰显了人类文明和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如,写日本文化的菊与刀精神和勤勉奉献品德、俄罗斯传统艺术门类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还有法兰西的多情浪漫、美国的从容洒脱,这一切的美好都被作者定格在作品当中。对这些异域美景和多元文化的呈现,作者没有局限于风花雪月的民俗描摹,而是能够更加客观地去攫取世界元素的美好。
二、苍茫历史与远行的诗学
冯艺的诗歌、散文作品充溢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人文地理学意识,一定程度上说,是八桂大地的山水和历史成就了冯艺,形塑了他创作的风貌和质地。在冯艺的文学地理版图上,广西是拥有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神秘之处。尽管广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边疆,但地理位置上的偏远并不意味着精神的缺失,反而更具有一种原生态的灵性精神。冯艺作为诗人、散文家,他的努力,是将原本的地理镜像还原为一个充满历史意识的林中空地。冯艺与地理的关系提示我们,地理、空间是文学的重要元素,它们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深度的建构性,参与彰显作品的精神指向和价值内涵,因而地理因素亦可被当作解读文学作品深层内涵的“密码”。冯艺在他的作品中,以地理空间作为外部表征,呈现出他对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价值观念和文化选择的表达。
赵园在《地之子》中说:“厚重,沉静,坚忍,富于涵容,德化同类——在被认为‘动人的描写中,人格化的大地,与赋有大地品格的人俨然同体,是二而一的。这也最是诗境。”⑧站在这广袤的大地之上,或于写作之际蓦然回首,冯艺看到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形象。作者不仅写出了自我的丰富情感,还写出了人类共有的苍茫历史,形成了渗透着诗性的大写作格局。冯艺以远行的方式,与大地、与自然直接相遇,并在行走的途中由大地汲取精神滋养。冯艺将诗集取名为《相见》即“与广西的美丽相见,与祖国大地的相见。这种美丽,不仅是南方锦绣的江河山海,是中国南部与东南亚的山水相连,更是几千年文明史的灿烂,这是日常生活的一抹阳光,片片深绿乃至灰色,它们都是我心中的悠悠沉思”⑨。人生天地间,人对于所存在的天地自然都怀着无尽的感激。地理景观在冯艺的笔下成为一种用书写形式体现的文化意象,他在行走中总是不断回望大地之上的苍茫历史,每一首诗、每一篇散文都记载着冯艺在广袤大地上走过的印记。
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冯艺的笔下化成古老的诗意,也使他的创作风格具有高昂的气势。他说:“流过时光的丛林/我清晰看见/两千多年前/先人的睿智/将华夏的液汁/流进我的身躯/滔滔不息的脉管/击起的旋律/回响苍天之上。”⑩(《大地之上》)对苍茫历史的追寻使冯艺的作品具有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展示了一个壮族作家对本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史的崇敬之情、崛起之志。冯艺常常以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寻找历史中的人性精神,对历史作出新的思考、新的解读。不论是征服高山,还是跨越大河,冯艺都在用脚步丈量历史的绵长。他说:“沿着河走,是为了寻找更大的江河……”11在《走过雪山》中,面对雪山的巍峨他想到红军翻越雪山那悲壮而苦难的征程,“用心用情去理解一种力量,去领会一种精神”12。在《鲜花告诉我》中,写了红军在川西北的土地上转战一年零五个月的艰难历程。花草连天,长河落日,这震惊世界的英雄传奇,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精神源头之一。《走过雪山》和《鲜花告诉我》这样的散文既是历史英魂与自然山水的结合,也是冯艺个体生命与革命精神的结合。
冯艺说:“一直在路上的我,漫步在历史的永恒中,行吟于相见的万事万物,相生千种诗性万般情愫,以文字录下这无数相遇相思相望的瞬间,令我浮想联翩,岁月静好。怀揣谦卑而热烈的赤子之心,爱恨之情,人文之思,心性之光奉献于生我养我的土地。这便是我的诗,你会看得见,摸得着,读得懂。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它都会在这里,保持一种状态。”13就是怀着这样一种人文之思与赤子之心,冯艺在一次次的行走中,谱写着远行的诗学篇章。在《早晨 北海》里,北海在一种庄重的语义赋予中,讲述着西域通途的繁华故事。在《西线风景》中,写出了西部牧民一场场大迁徙的历史。在《月为谁清明》中,写了装满英雄的光荣与苦难的悲凉之地的凭祥白玉洞的历史。他写古镇、古街,写城市,写自然都能找到前人足迹,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坚守。冯艺的文学地理书写,充满了艺术智慧和宽广的心性,以特立独行的创作姿态去体味人类的创造精神,他超越了狭小和世俗的世界,赋予作品以超凡脱俗的灵动之美。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能抛弃记忆而前行,那些沉淀的历史记忆就是我们继往開来的教科书。作家冯艺始终在远行的旅途中寻找流动的历史,在恢宏的记忆和幽婉的岁月中勾连历史的细枝末节。冯艺经由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将个体的生命融于历史的洪流,在不断的回溯中寻找、重建历史的真相。远行中,空间化的时间、物态化的历史,凝结成冯艺笔下厚重的文字,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博大胸襟和宽厚品格。冯艺的历史情怀沿文学的河道缓缓流来,面对黄河,他说:“我想在黄河里沐浴,在不息的脉搏里摄取祖先之血液更生自己,我想在黄河里漂流,在这起伏的胸肌上摄取祖先之情愫再生自己。”14冯艺的散文和诗歌在大气与灵动之中表现社会历史现象和深刻的哲理思想,“他试图突破地域的、时间的界域去思人类之所思,以常人的目光去注视万象万物,去接近历史的真相”15。冯艺在自然地理空间的行走中,挖掘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遗产,他的诗学修养使他既在本民族的历史中挖掘民族精神,又在芸芸众生中彰显普遍性的人间情怀。
冯艺在历史文化中寻根溯源、沉思默想,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捡拾一片片被遗忘的文明碎片,另一只脚踏在当下的山水河流间,品味着自然的壮美与和谐。在冯艺的笔端,我们看到了一处处充满灵性的历史遗迹,体会了一道道充满人文精神的自然华章。在历史人物、事变和人文古迹的描写中,书写了一种奋发的精神。每一处短暂的停留其实是为了走向更新的远方。冯艺凭借对本民族的自尊、自信和炽热情感,讴歌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表达了对红土地的深深眷恋。
三、平淡中见真淳的美学追求
冯艺的文学创作以诗起步,以散文著称,作品题材广泛、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追求纯正高尚的自然心灵之表现,具有平淡隽永、情感真挚的美学特征,有种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16王充强调议论问题,贵在内容正确,而不应追求辞藻的华美;记述事情,重在符合实际,不应注重和别人一致;提倡真实反对虚妄,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文艺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为佳,且易脱稿。”17冯艺的作品记载了作者游历旅行与生活琐忆的真情实感,记录了他生活中深刻细腻的感受,追求情真、景真,为读者展现了许多令人神往的优美意境。
冯艺的散文、诗歌就其整体而言体现出独立的美学追求,无论是创作还是思想,其风格并不激烈,甚至过于温和,但细细品味他的作品,会发现他的内心世界是激荡的,是不平静的。冯艺作品中蕴含着独特而又深刻的文化感悟,读他的散文、诗歌,不能不被他真挚与丰富的感情所感动,使我们的心灵接受一次美的洗礼。正如冯艺在诗集《相見》后记中所言:“广西古老而年轻,苍茫而悲壮,清幽而芬芳,纯情而雍容,给了我聪慧,也给了我深沉。我是从诗歌开始写作而走上文学之路的,诗歌给了我无数的激动、跳跃和沉郁。后来我写散文和其他,让我从激动走向平静,让我的心灵找到一种精神的皈依,让我借着诗的语言和意象抒写人间之情怀、天地之沧桑,表达我依然的真实、真情、真知和愚钝。”18
冯艺行走在大地上,悠然自得,以“我”之境与万物相见,抒情中既有质朴自然之意又有历史的纵深感,他的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散文都包含着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人生,包含着真诚与谦卑、苦难与幽暗、悲凉与爱,以及内敛的顽强和骨子里不灭的炽热与追求。这是一种富于中国智慧的美学表达。在散文《福屯,福屯》中,冯艺写故乡福屯的皇吉河水汽袅袅,氤氲着一种古诗里常常提及的牧歌意境。河水舒缓地流动,顺着蛇一样的山谷流淌,平添了几分清幽和隔世的感觉。这种恬淡之美,悠悠而迤,从大山深处的幽静中走来,这里流淌着作家流动的记忆和岁月深处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福屯,福屯》获得2021《民族文学》年度奖散文奖,颁奖词为:“《福屯,福屯》虽是短章,却有着饱满的情感含量与历史含量,写出了‘我与故乡的深层关联,让一个模糊的、遥远的山村在我们眼前渐渐明晰起来,那个原本在故乡的若有若无的情感的根,又重新变得实在而丰盈。”冯艺在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的记录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体悟,从而具有深邃的意味。
散文是抒写个体生命体验的主观性文体,这种体验既是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是对生命状态的理性思考,体现着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散文要表达作家深入的思考,更是作家思想的记录。对已逝岁月的沉思成为冯艺文化感悟的一大内容。在作品中抒发自己对生命和人性的沉思是冯艺进行文化感悟的主要方式,也是他回应生命困境与时代危机的安顿方式。在《不哭冰心》《陆地清静》《又见曲比》等散文中,以回忆的方式书写自己与冰心交往的难忘记忆,写陆地平和恬淡的人生态度和美好境界,写对曲比夫妻奋斗生活的感动及对生命的思考。“我们与世界无法割舍的就是这凄凉的美好,这应使我们更爱人间,更爱我们的生命。”19冯艺的散文用真诚的情怀感悟自然、人生,引申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实现对人生与现世的知性关照。
冯艺的散文是对逝水般的生活的记录与思考,对社会人生的有感而发,散发着淡雅清新的朴素美。《一个夏天的故事》写了文人父亲的精神伤痛,引发了作者对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们普遍境遇的思考。《伯母的粽子》回忆儿时伯母包粽子的欢快祥和气氛,伯母的美好品德也让作者发出善待人生、善待自己、善待周围所有人的感慨。《给女儿讲故事》讲述了自己童年时因为生活清苦穿着二姐的绣花鞋上学的遭遇。这些回忆性散文既有过去时光的纪念,也有对过去辛酸往事的深刻反思。当冯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写尽名山胜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阅历无数风光后,他用清新淡雅的行文风格,执着地表达对岁月与生命的深刻感悟。
冯艺以一个行者的姿态关注脚下的山川与大地,思考着人生与历史。他的散文思想深远,体现着和谐静穆的审美追求,既具有感性色彩也具有理性、知性色彩,将知性与感性完美结合,营造了独特的审美世界。冯艺写域外风情,同时也用一种学者的眼光来审视风情中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语言质朴凝练、清新自然,没有浮夸虚饰,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冯艺的创作在朴素之中充满了灵动,具有鲜明的个人写作风格,孜孜不倦地向我们传递着积极、乐观、豁达的精神,这也为他的文学世界营造出洗去铅华的至淳至真之境。
四、结语
一位真正的文学家,既要关注个体生命世界的丰富性,还要关注人类的命运与生活,在文学创作中要体现作家的人格和心灵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要关注人的作用和价值。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冯艺的诗歌散文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他用博大的胸怀包容人世间的万物万事,体现作家对人类社会及自我内心的沉思与感悟,刷新读者对散文的阅读经验。不论在哪一国度,在哪一处风景,总能感受到人的精神力量的伟大。人文关怀源自于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冯艺用作家的博大胸怀审视社会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作品凝聚着文化人格,其创作的主旨便在人类终极关怀的烛照中,得到了令人感动的升华。
冯艺的创作视角从脚下的红土地移向远方的地平线,他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的行走是伴随着思索的,他的信心和笔力来自对山河地理的热爱,通过文学地理书写,表现了强烈的地域文化意识。从八桂大地到海外,从故乡走向远方,冯艺的创作在深入山河地理、深入人生意义的探讨时,不断地丰富、更新地理的语义。每一时代以至每一世代都有其大地之歌,属于这一时代、世代的“大地之歌”在冯艺的文本中早已轰然响起。总之,冯艺的文学地理书写,以宏阔的社会视野、鲜明的历史意识、坚定的人类情怀和深厚的哲学底蕴而成为一道亮丽耀眼的风景线。
【注释】
①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崇贤书院注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第264页。
②③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载摩罗、杨帆编选《太阳的朗照:梁启超国民性研究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第76、74页。
④鲁迅:《致何白涛》,载李新宇、周海婴主编《鲁迅大全集》第7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第262页。
⑤⑥1112冯艺:《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广西民族出版社,2019,第79、190、34、126页。
⑦19冯艺:《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冯艺卷》,漓江出版社,2002,第110、83页。
⑧赵园:《地之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4页。
⑨⑩1318冯艺:《相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第233、8、233、155页。
14冯艺:《朱红色的沉思》,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第63页。
15陈剑晖:《让诗性穿透历史的苍茫——评冯艺的人文地理笔记》,《当代文坛》2008年第5期。
16高苏垣选注:《论衡》,岳海燕校订,商务印书馆,2020,第187页。
17况周颐著、俞润生笺注:《蕙风词话·蕙风词笺注》,巴蜀书社,2006,第44页。
(容本镇、张淑云,南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