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顺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佛山 528300)
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果既可用于突出前者的神圣职责,又是推进中国社会革命的重要前提。
第一,新时代乡村基层党建是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具体路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基层建设期间极易因现代化治理而面临诸多现实阻碍,需要党在长期执政期间克服并突破困境,才能达到理想的改革效果。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所反映的是党在长期执政期间发挥自身的指引作用,找寻一条更有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发展,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为农村基层党建找寻一条更合适的建设道路。一方面,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可充分体现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在注重基层党建的同时,持续调整基层治理方案方法是党的重要方针;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可以以该治理模式为基础,找到更合适的治理路径。面对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发展局势,中国共产党为履行执政党的责任与义务,贴合时代发展的精准定位。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基层党建不仅需要明确建设途径,还要将这些途径和农村基层建设充分融合,方可达到理想的建设效果,跟进时代发展节奏。
第二,新时代乡村基层党建是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宗旨目标。我们党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在持续前进期间,始终以复兴中国梦为民众带来更好的生活为努力方向。从综合层面讲,我们党的初衷及宗旨有着极高契合度,二者目标相同,相关过程、环节也很协调,其理论及实践存在极大关联[1]。在党发挥自身领导效用的前提下,国家治理效用才能达到预期标准。若能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加快农村基层治理效率,不仅能将国家治理力量更多地作用于基层社会,还可于农村治理期间充分体现出党的领导效用、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率,进而升级为精确化管理。另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前提是于农村地区展开全面治理,而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就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表示,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注重农村基建持续提高现行治理体系的合理性与全面性,以期将其作用完全发挥出来[2]。
一是某些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及相关治理主体,未意识到进入新时代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与意义。党的十八大之后,各级党委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越来越关注,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划分了相关治理主体的治理责任,旨在以适当压力提醒各治理主体重视基层治理。然而,由党组织引领相关主体于农村展开基层治理期间,仍有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清楚自身的引领职责,对新时代的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没有全面认知。
二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较弱,难以提高治理权威性,这令基层治理工作难以开展,还会让农村基层党组织于治理工作中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加上各社会组织及合作社采取各种方式提高自身话语权,负责农村基建工作的党员干部在治理工作开展期间无法突出自身的权威性。
三是在开展治理工作时未突出针对性,也没有依据管理实况调整管理策略,有些乡镇基层党建在从业时长、受教育程度或工作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无法基于统一目标与农村地区展开涉及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治理工作。
一是“乡政”和“村治”经常会由于结构层面的问题而难以协调配合,需要党组织于农村地区展开治理工作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治理要求持续提高,加之我国近年来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乡政村治为基础的独特结构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3]。乡村干部为保障政治利益或满足某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而与他人“合谋”。村民一般会以这种推荐或引荐的方法从村庄里找寻一位各方面实力比较强的村庄管理人,并赋予其代理人的身份,再基于自利性动机与乡镇“合体”,而不懂如何监督的村干部或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农民于乡村治理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党的十八大之后该现象虽然有所改变,但某些地方仍存在此类情况。
二是我国未针对党组织引领相关主体于农村开展基层治理这项任务创建治理平台,被称为我国治理工作核心因素的党建引领也很少作用于农村治理研究或实践活动中。通过比对农村及城市基层党组织创建的党建引领治理平台来看,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其数量及质量都不如城市地区的基层党组织,这一点通过国内社区创建的信息化党建平台、区域化党建平台等案例即可看出。学者专家大多以城市基层党组织于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为研究方向,很少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展开研究或分析。
一是部分农村地区至今都未构建完善的基层党建制度,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于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在农村人口持续外流的影响下,农村空心化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也因力量薄弱、人才稀缺而难以开展治理工作。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因此无法发挥引领作用或无法运用多元化的治理手段提高治理绩效,导致治理工作趋向形式化。之后应构建更合理的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
二是针对党组织于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所创建的机制体制至今仍无法正常运转。部分农村党建根据其于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引领效应制定管理效率,但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未优化管理制度,无法突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也难达到预期效果。党建并没有基于统一标准引导民众展开治理工作,甚至视党建引领为形式化工程。部分农村基层治理未公开相关政务,也未告知基层民众具体的治理政策、互动机制与实际的情况有一定偏差,所以村两委干部无法突出自身的权威性,也难以拉近和民众的距离,导致干部与民众无法共同参与至治理工作中。
我国若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注重乡村振兴规划[4]。党组织若要发挥自身于农村基础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引领力,在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后吸引相关治理主体参与至治理工作中,才能充分利用党的组织优势提高治理效能,于农村地区实现现代化治理目标。
1.充实基层队伍,聚人才
人才是否充足与农村基建能否发挥自身作用有直接关系,也与农村治理可否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息息相关。
一是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引进途径。选拔村干部时需先排除各种负面影响因素,挑选出可帮助企业长期发展的优秀干部,汇集当地懂得如何脱贫致富的经商人才、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完成服役的军人及在外经商回家乡推动经济发展的人群中挑选出愿意为民众提供服务、具有较强致富能力且为人公正的人才,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使其成为优秀的党员干部,壮大基层党组织。
二是创建吸引、留住人才的平台。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的成功经验相较丰富,农村可以此为切入点找寻各种机遇,制定有利于外界人才入驻农村地区的机制,基于挽留人才、吸引人才等目标创建发展平台,使人才毫无顾虑地留在乡村。可针对该群体的特性设立更合理的发展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乡下创业、就业,利用良好的物质条件及晋升机制鼓励知识青年为民众普及知识,利用知识的力量加快乡村发展。
2.提升党员素质,提能力
一是优化培养机制。根据地方实况设立可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长效培养机制,在挑选优秀人才的同时展开一系列培训,对其进行理论及实践训练,培养大量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农村基层治理人才。
二是调整培训机制。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农村基层党员团队制定更合理的培训机制,以期发挥党员教育培训的作用。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与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法;强化农村党员的政治信念,在激发其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前提下,引导其为振兴乡村而奋斗。如今,我国已针对不同的专长与职业设立了多种对口扶贫政策,可通过各大政府平台宣传和普及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让广大民众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同时体现出来。
三是重视实践引领。面向基层民众的治理工作要求党员时刻明确个人身份,履行个人职责,明确党员的权利与责任,在全体党员树立主体意识的前提下,营造主动检验个人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在实践期间持续提高个人品行的工作氛围,以工作提高自身的检验能力,通过服务强化意识,于收获中提升品行的干事氛围,使所有党员自主履行个人职责,将领航功能充分体现出来。
1.强化组织建设,聚民力
首先,有形覆盖确实有一定作用,但在此之余还要进行无形覆盖,只有如此方能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范围持续扩大。创新精神改革期间,根据农村基层治理要求设立更贴合实际的组织领导体系,在提高基层党建覆盖范围及相关能力之余,灵活运用两种覆盖模式对领导干部组成形式展开全方位的探讨,把基层党组织覆盖至农民群体、各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群体及新型合作社,构建健全且严密的组织体系。
其次,在保障民众利益的前提下,展开各种基层建设工作,只能让农民群体团结一致。只有基于利益层面联结基层党组织和相关组织群体、农民群体,才可形成更强的组织联结纽带。可在脱贫攻坚期间发挥各大组织连接的作用,让民众和党组织的利益相通,尽快处理由农民群体提出的种种诉求,构建更加完善的利益输送和反馈纽带,随后把该纽带和社会福利、卫生安全及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使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农民利益产生关联。
2.发挥组织作用,凝民心
一是筛选出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农村若想要提高治理效率,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就必须发挥村党组织书记的作用。党建工作如何开展、最终的工作成效与党组织书记的表现直接挂钩,基层党组织在筛选党组织书记时,必须于党员队伍中挑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展开任何政治工作都要贯彻以民为本理念,帮助相关领导干部提高自身实力,学会如何主动了解或掌握民众的难处,并为其提供合理解决方案的优质人才。由该党员带领广大党员主动成为治理工作的参与主体,并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党组织的核心作用[5],在提高民众凝聚力的同时团结一致,加快基层治理效率,推动此项治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二是保持良好作风。若要拉近民众和党的距离,党员干部就应该主动接触并了解民众心声,坚持和民众“站在同一战线”的优良作风。在治理工作开展期间考虑民众的需求与诉求。在基层治理工作开展期间,要根据具体情况倾听民众反馈,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摸索各种实践方式,在保证领导干部和民众之间的亲密关系之余,还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民众凝聚力。只有持续深入全面地学习党史,严惩各种有违党风党规的行为,杜绝农村基层组织成员利用权责之便违法违规,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举止,才能在不改变“主心骨”的基础上持续凝聚人心。
1.党建制度创新,激活力
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期间,一定要根据局势变动调整制度,鼓励治理主体主动参与到治理工作中。自从国家明确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基层治理格局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常态化发展必须在持续调整相关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机制,将农村基层党建于本地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才能实现[6]。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调整体制机制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基层党领导及多元共治制度体系,才能于制度层面推动该治理模式的持续发展。此外,还要构建用于防范或解决农村社会风险及矛盾的科学制度,优化公共安全体系,通过相关制度与规章规范治理模式。
2.落实监督考核,提实效
党与国家的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成效直接挂钩。在党持续分解建设任务、细分相关方责任的当下,要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展开涉及各个方面的监督考核,贯彻党与国家的政策方针。针对实际情况调整基层党建的监督考核体系,以科学方式评估相关干部的工作绩效。要保证相关部门考核通道的畅通性,避免监督考核模式冗余,可由县级党委、政府对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剔除无效或重复的监督及考核,既要将监督激励效用体现出来,又不能重复进行相同的考核,要坚持目标导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监管或考核方法,也可安排专业水平较高的第三方参与监测工作,以更贴合实际、符合科学原则的考核方式保障考核结果的实效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