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2024-03-11 15:52:48蒋云波林春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工匠职业院校

蒋云波,林春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中,对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

2018 年“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成为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育改革的有效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时代的重要性和现实的必要性,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工匠精神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意蕴探究

工匠自古以来主要用于描述专门技术型人才,《说文解字》解释其“工,巧饰也”,意为善于做某方面工作的人;“匠,木工也”,指的是木工。 二者统称为工匠,指的是具有专门技术的人。 鲁班、张衡、宋应星等人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匠,他们所具备的精益求精、严谨执着、德艺兼修等品质也被称之为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包含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和行为表现, 体现一个人对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追求。

(一)工匠精神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求

工匠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 2020 年11 月,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明确表述,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同时,“十四五”规划、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中都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只有培养出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的专门型人才, 才能生产出高精尖产品和提供精细化服务,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工匠精神解答了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题中之义

工匠精神回答了职业院校“三全育人”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这是明确“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从本质上而言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架构一条实践路径,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工匠精神蕴含对人才技能的高要求和职业精神的高标准,是职业院校育人的精髓,体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工匠精神体现育人标准,“三全育人”体系构建育人路径,二者统一在职业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方向中。

(三)工匠精神引领职校学生的价值追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敬业”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在“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机融合, 通过营造尊重、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的社会及教育环境,打造人人皆可出彩的成才平台,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工匠精神成为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

二、“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色实践

常州为提升全市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指南》,制定了《常州市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系统构建了全员协同、全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育人体系,明确“育人为本,德技并修”的基本工作原则和发挥“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育人作用”的工作要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实践路径。

(一)打造“校企共同体”,全员合力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校企共同体”,将企业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 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指导,组织对全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排查,进一步提高合作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各校均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市职业院校均牵头组建了职教集团。 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常州产业学院集群,重点建设一批产业学院。 在此过程中,常州市瞄准社会、产业、企业需求,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构建多维度课程系统,培养学生严谨、专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学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构筑“职教高地”,全过程培育工匠精神

常州市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推动职业教育整体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中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大国工匠”“江苏工匠”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通过首创市职教中心、搭建职业教育特色小镇、“职教综合体”等实践探索,形成地区重视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的良好环境;通过全面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试点、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工匠精神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学历提升中的全过程浸润。

(三)开展地区劳动教育,全方位践行工匠精神

2023 年10 月1 日, 常州出台了全国首部劳动教育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关于劳动教育的地方性法规。 常州历来重视劳动教育,特别对中小学校的职业体验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统筹安排各职业院校及有关单位的优质资源, 将劳动教育与实践操作、职业启蒙相结合,打造了以“职业体验”为内容和特色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或优质企业的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及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弘扬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推进地区、中小学以及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教育。

三、“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常州市着力推进在“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形成了一些特色,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难点。一是市级顶层设计与职业院系组织落实之间的困难;二是社会生产快节奏与工匠精神慢成效之间的矛盾;三是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等。这些难点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社会整体对工匠精神的共识还不够、职业院校的实践还不深、学生的认知还不足。 因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凝聚价值认同,全员式塑造工匠精神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职业院校教育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领导学校“三全育人”工作。 强化工作考核,教育行政机关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纳入年度考核,将其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培育教师群体。 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明确各类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评选标准,将“立德树人”“工匠精神” 的学习贯彻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衡量教师素养的重要标准。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以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大赛等大赛为平台,促进教师本身对工匠精神予以身体力行的践行。 推动“名师带名师”产生辐射效应。 以常州为例,常州建立了职业教育博导站,集聚了一批职教名师,为打造职业教育“常州样板”做出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也形成了共同追求“成名师、塑工匠”的良好氛围。

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职业院校为企业“量身打造”工匠型人才,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宣传,引导学生认识企业需求,提升对自我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合作等精神的培育。 在此过程中,学校延伸了人才培养的空间和场域,企业获得了优秀的员工,学生切实获得了成长,实现育人“三赢”。

加强家校社协同。 家庭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基础环节,更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着力点。 要重视家校协同配合和分工合作, 家长应从生长环境、家庭责任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性引导。 职业院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家校活动等形式,强化家校社联动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育人合力作用。

(二)立足职业院校实际,递进式践行工匠精神

贯通思想教育。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贯通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以多种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突出工匠人物的引领、工匠精神的追求。突出将产业、行业需求转换为日常行为养成,力求做到“大师”上讲台、能手在身边,促使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为精神自觉、外化为行为标准。

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当前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比赛、创业基地的建设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内容,贯穿于学生职业院校的学习生活全过程。职业院校应当通过开设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创新创业基地、扶持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出“优秀的劳动者”或“未来的企业家”。

打造递进式育人体系。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逻辑主线,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中。在专业课堂中,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形成工匠精神融入的育人过程“四阶段”成长体系。第一阶段为培养职业基础能力,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工匠精神。 通过专业课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本岗位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认识岗位环境,思考职业生涯规划,对工匠精神有了基本认同。 第二阶段为培养职业专业能力,课程深入到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学生对实操场所和实训基地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践行,对工匠精神产生情感认同。 第三阶段为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实训课程占据主导,学生对职业教育、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课程专业性、实践性进一步深入,对工匠精神产生价值认同。 第四阶段为高年级阶段,重心为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习,对岗位奉献、责任担当有了更深的体悟,对工匠精神产生行为认同。

(三)紧抓关键要素,立体化培育工匠精神

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抓好“三全育人”课堂主阵地。 加强党对思政课程建设的领导,建立学校领导深入基层联系师生机制,坚持校领导进课堂、进班级、进寝室、进社团、进网络。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常态化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建立一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严格执行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选聘制度, 聘请符合条件的党政领导干部、校外知名社会人士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拓宽课堂空间,将思政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延伸到校外去,同时拓展网络思政空间,用好官微、官方抖音号等自媒体平台。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教育教学上下功夫。 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价值引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成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工作坊”等教科研一体的团队,充分发挥各级教科研部门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工匠精神的培育,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一批融入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德技双馨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价值追求的学生。

紧抓技能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是工匠精神的立足根本,要在夯实学生技术技能基础的过程中守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 常州坚持实施“双证”培养制度,“1+X”证书试点覆盖率达100%。 其次,要以技能大赛为契机锻造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构建“岗课赛证”育人方式。 再次,落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通过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为地方企业留住人才。同时,还可以依托科研平台,引导高水平学生参与课题开发和难点公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意志品质。

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以工匠精神打造职业院校的特色文化,将其贯穿于全方位育人中。 融合校园传统文化与工匠文化,形成校园工匠文化品牌。 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匠主题活动,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讲故事、展技术、传精神;发挥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开展“大国小匠”主题活动,让中小学生走进校园,让职校学生做老师,让更多的人体悟工匠精神;落实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训制度,通过实践育人。 打造工匠特色校园文化景观。以常州市旅游商贸高职校为例,该校将近现代以来具有工匠精神的名人作为校园楼宇命名,将工匠文化渗透在校园景观、雕塑、场馆等环境建设中,学生浸润其间,使育人于无形之中。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工匠职业院校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