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教育部稳步推进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协调开展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先后与天津、四川、湖北、辽宁、贵州、云南、宁夏、陕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启动天津、山东、新疆、广西、黑龙江、浙江、重庆和湖南两批次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试点工作。 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是全面推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现实举措。 通过试点,让有迫切需要、有条件基础、有改革意愿的省份先行,加快形成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
●2023 年5 月,《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发布。 《通知》要求通过部市共同努力,用2 至3年时间,建成产教深度融合、职普相互融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更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通知》明确了五项重点任务:一是提升天津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包括创新职业教育特色思政育人模式、 建立课程教材产教联合开发机制、探索专业教学装备产业化运营模式、完善工匠之师培养培训体系; 二是组建区域产教联合体,包括打造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打造天津港保税区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产教联合体、打造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创产教联合体、 打造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数字经济产教联合体;三是组建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包括组建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组建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组建智能供应链产教融合共同体; 四是创新普职融通机制,包括建设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和新型产业学院、深化中高职系统化人才培养、创新拔尖技术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五是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往中心,包括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提升鲁班工坊品牌内涵和价值、创新职业教育国际交往品牌。
——教育部、 天津市政府联合发文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EB/OL].http://tj.people.com.cn/GB/n2/2023/0601/c375366-404 40503.html.
●2023 年5 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标志着山东启动部省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 《实施意见》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 紧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需求,在巩固拓展部省共建职教高地成果的基础上,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研究提出下一步山东职业教育提质升级、 服务产业和人的全面发展、 打造示范标杆的具体举措。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 以面向产业、面向人人为着力点,以构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为落脚点,推动职业教育为山东“走在前、开新局”提供有效支撑。 第二部分是面向产业。 深度推进校地协同、产教融合,为“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壮大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是面向人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提供支撑。 第四部分是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新闻发布会举行[EB/OL].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3/5/30/art_11973_10315685.html.
●2023 年5 月,教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联合印发《推动产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广西职业教育描绘了高质量发展蓝图。 《实施方案》提出,通过部区共建、区域联动,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形成产教集聚融合新格局,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特色品牌, 构建产业、教育、智库三位一体融合平台,建成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创新高地,更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明确四大任务:一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二是构建产教集聚融合发展新格局;三是建设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四是搭建中国—东盟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
——广西日报:部区联合推动广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http://jyt.gxzf.gov.cn/jyxw/jyyw/t17144249.shtml.
●2023 年10 月,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集聚融合服务龙江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新模式,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提供“龙江方案”。 《方案》锚定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安全”战略需求,以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打造服务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集聚区, 建立央地互动、 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协同的发展机制,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方案》明确通过部省协作,到2025 年,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政行企校研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机制更加完善,向北开放新高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建成一批高水平科教育人、 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明显提升,服务龙江振兴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部省协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提供 “ 龙江方案”[EB/OL].https://hlj.gov.cn/hlj/c107856/202310/c00_31677192.shtml.
●2023 年12 月, 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教育部支持重庆职业教育发展事项11 项,重庆市工作任务清单40 项。“十四五”时期重庆市职业教育的工作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大学;建成2 所以上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2个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建成40 所以上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和120 个以上国家级优质专业;建设10 所左右国家级优质技工学校和10 个左右优质专业。 到“十四五”末,全市技能人才达到450 万人以上, 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25%,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0%以上。 技能人才供给与现代经济体系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显著提升, 形成技能人才辈出、 工匠云集、大师荟萃格局,基本建成技能型人才强市和西部技能人才高地。
——“部市共建”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末全市技能人才达到450 万人以上[EB/OL].http://www.cq.gov.cn/zwgk/zfxxgkml/zcjd_120614/mtsj/202112/t20211215_10172498.html.
●2023 年12 月, 教育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湖南正式启动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 《方案》提出,用3 年左右时间,通过部省协同、央地联动,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园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市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成办学模式更加多样、产教融合更加紧密、职普发展更加协调、国际合作更加深入、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湖南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围绕此目标,《方案》详细列出13 项重点任务。 在提升服务先进制造业的关键办学能力上,要加快搭建创业兴工的“大思政”育人平台,校企共建强技赋能的高水平专业集群,着力探索“湖湘工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育“楚怡名师”领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湖南启动省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EB/OL].http://hn.people.com.cn/GB/n2/2024/0111/c356883-40710918.html.
2023 年4 月,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样板和标杆,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专题研修班暨2023 年“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开班活动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指出,职教的师资,特别是“双师型”师资,是必须跟产业结合的。如果跟产业结合不够,教师的教学水平肯定会受到影响。 接触产业一定得接触到头部的,还要接触产业最前沿的、创新的领域。 产业所代表的最高水平的专业类院校, 它们的研究成果会转化成行业上的一些新的发力点。 职教教师跟上这一点,就能做成一个更好的职教教师。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闫学东谈到, 北京交通大学牵头负责铁道运输类专业带头人培训项目,学校发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办学优势,联合了3 所高职院校、4 家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培训共同体,组建了由部委领导、行业专家,高校和职校的院士、教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大国工匠等组成的培训专家团队,为培训项目提供了80 门虚拟仿真实验和16 个实习实训基地。同时整合地方各个职普教育典型的实践平台, 还有龙头企业的研发优势,发挥职普融通“双师型”教育最好的合力。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靳敏谈到, 作为2023 年“职教国培”示范项目承训基地之一,电子科技大学正在建设一个集培训、实验、创业和产业转化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平台,并利用电子信息特色优势, 提供时时处处可学的在线学习,为“双师型”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未来也会把培训的模式和培训的需求拓展开来,包括其他地区的个性化需求,都将做订单式的培养;继续持续深耕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包括虚拟技术,或者元宇宙等一些未来的场景,以更好服务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陈伟谈到, 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装备制造类专业带头人培训项目中, 学校将行业领军企业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联合讲授课程。教师不能只在课堂上“讲”工艺,而要在岗位上、设备旁手把手教授学生。
——理论实践“两手抓”!2023 年这样助推职教教师队伍发展[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763204379401716544&wfr =spider&for=pc.
5 月14 日,2023 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时间为5 月14 日至20 日,主题为“技能:让生活更美好”。教育部等十部门分别牵头举办了十余项全国性活动,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本次活动周还专门开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职教力量”主题展区,包含制造强国、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八个主题,共有来自全国30 个省份、近430 所院校参加了此次展览。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截至2022 年已举办15 届,2023 年大赛在改革力度、专业大类覆盖、赛区数量、师生参与规模、头部企业参与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均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共设置31 个赛区、134 个赛项,并试点设置了14 个教师赛和16 个师生同赛项目,全国有近320 万名学生、25 万名教师参与各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 国赛参赛队伍预计超9000支,参赛选手近3 万人。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强调,要按照“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战略任务和安排,把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把促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作为关键路径和必答问题,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基础工程,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新赛道, 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22 年新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供了法律保障,要把活动周打造成社会各界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打造成师生展示风采、 提升素质、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
——2023 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举行[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05/t20230514_1059671.html.
2023 年6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单的通知》,确定国家级团队111 个。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充分发挥国家级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逐步形成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团队网络。 国家级团队要做好建设经验成果的总结凝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范式,持续做好建设工作和成果巩固,发挥专业领域优势, 牵头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加强与相关院校的沟通合作,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推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跨界融合、协同合作的新型跨边界组织形态,不同主体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不同的“场”,包括跨文化的“对话互动场”、跨部门合作的“资源融合场”和跨专业领域的“知识管理场”。 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 主体协同性不强、 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可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促进场内主体的契合性、交互性、复合性,提升团队整体效能。 在路径选择上,以树立共同目标愿景为观念,以打造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举措,赋能团队高质量发展。
——申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场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J].职教论坛,2023,38(12):72-78.
●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既是教学研究联合体,也是教学实践共同体,还是联系不同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桥梁和纽带。 调研发现,协作共同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协作目标冲突、配套制度缺失、创新目标未落实、文化建设待推进。 据此提出协作共同体建设路径:聚焦协同与合作,完善目标管理体系;聚焦组织与制度,构建共商共建共享治理模式;聚焦创新与发展,推动协作共同体可持续发展;聚焦愿景与文化,赋能团队发展自觉。
——张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聃(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3(19):59-6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新时代,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从价值引领、创新路径、完善机制等方面探索教学团队建设的逻辑价值和策略路径。 从团队建设的目标标准体系出发,提出卓越领军、阶梯培育、开放融合的“雁阵式”结构化教学团队模型,围绕职业学校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技术创新等四个关键教学创新领域,建设团队成长平台路径,建立政策供给、组织重构、文化引领、评价激励四维联动团队发展动力机制,形成“卓越目标、塑造结构、创新路径、协同发展、动力支持”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学团队发展模式。
——孙中升(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顾爽、李丽(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中职学校高素质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逻辑价值与策略路径——以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为研究样本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6):88-95.
2023 年7 月6 日,教育部下发《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提出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学校双主体作用,整合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优质资源,组建全行业、 跨区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3年7 月25 日,首个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江苏常州举行, 教育部党组成员、 副部长吴岩出席大会并讲话。 这标志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总体布局全面铺开。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指出, 共同体的发起实际上是产教融合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新组织形态, 最终其实就是两个目标, 一方面是校企合作培养企业产业需要的人, 另一个方面就是校企合作解决企业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技术、工艺、产品等瓶颈问题。
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会秘书长程冬然表示, 把企业的资源充分向成员单位的学校开放, 企业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 有一大批大国工匠可以参与到学校当中的教学评估、课程开发、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工作, 学校可以组织老师到企业去参与研发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的实训基地,开展一些实习性的教学。
——政行企校协同! 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EB/OL].https://news.cnr.cn/native/gd/20230726/t20230726_526345656.shtml.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作为试点,主要有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轨道交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明显,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快速流动集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带动城市格局、人口布局、经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参与者中国中车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其研制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等系列化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企业在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示范效应。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 也是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建设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推动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方共同破解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徐璐谈到,新成立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会成为一个平台载体, 探索建立政府搭台,龙头央企牵头,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等参与,产业集聚区教育行政部门支撑的产教融合新机制,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育和产业、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完全打通,解决职业教育相关环节“血脉不畅”的问题。
——让产业、教学、科研“血脉”相通[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261062 098556027&wfr=spider&for=pc.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执行校长曹庆年说:“我们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共同体的成立。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要解决企业与学校共同探讨怎样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解决产教融合实际推进过程中内容单一、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平台有限等问题。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立一定要特别关注共同体有效运行机制的问题, 这个运行机制仅靠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是不够的,需要国家相关部委积极参与并给予政策支持, 使得共同体的各方能够通力合作,主动开展工作。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莹表示,共同体将会使校企师资队伍更紧密地整合在一起。 学校到企业请老师时,受到工作时间限制,企业核心骨干只能在业余时间给师生们讲课;共同体成立后, 由学校的骨干教师与企业的大师、专家组成共同体双师库,企业大师到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学校和企业可共享双师资源。作为共同体建设的牵头单位, 学校将在共同体企业的参与下, 与全国同类职业院校共同开展关键办学能力改革、开发人才培养标准、开发一流课程,这是轨道类院校提升办学内涵与水平、输出高质量人才的核心保障。
——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人才多层次培养[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776707954690979533&wfr =spider&for=pc.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落实党中央关于教材建设的部署要求, 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 教材已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于2023 年9 月开始在全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新入学一年级投入使用,2024 年秋季新学期实现使用全覆盖。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突出育人导向,紧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题主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注重彰显职教特色,立足中等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与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加强与专业课程的配合,有机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劳动精神教育。 注重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积极吸纳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教学成果,适应新时代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注重创新呈现方式,精心设计教材编排,科学设置学习栏目,事理结合、图文并茂,重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得进、学得通,提高实际学习效果。
●在中职学校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其中,编好用好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对于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德技并修育人原则、深化中职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中职学校课堂、进中职学生头脑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最新部署进教材,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有机融入其中,丰富了中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了中职思政课的时代性和系统性,并与高职阶段使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现了螺旋上升。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原则, 立足职教特点遴选教学案例,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职业生活的联系,突出实践取向, 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了教材的针对性和适宜性。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为新时代推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高质量办好中职思政课提供了重要契机。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提升中职育人水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发挥积极作用。
——靳诺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德技并修铸魂育人:编好用好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意义重大[N].中国教育报,2023-11-14.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课程标准,中职语文统编教材在“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助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方面精心规划,用心实施,为提高学生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打牢根基。
语言学习是语文教育的根基。 中职语文统编教材在基础模块上册设置“语感与语言习得”单元,以专题形式集中开展语言学习,突出了语言学习的基础性重要地位。
中职语文统编教材包括基础模块上下册和职业模块。 三册教材在语言学习上既有相对稳定的内容与任务, 也十分注重遵循语言学习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突出各自的分工与特色,强化职业教育对于语言学习的实用性要求, 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语言技能需要。
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 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必由之路。 教材创设了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 并重视通过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具体情境, 激发学生开展言语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的语言学习实践主导教学,促进深度语言学习的发生,实现语言能力的迁移。
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能割裂。 教材注重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审美、文化的发展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李晋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统编教材分册主编).夯实语言文字基础提升学科核心素养[N].中国教育报,2023-10-31(005).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职统编教材《世界历史》将于2024 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 通读这本教材,感到它呈现出一些新的面貌。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教材选取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纵向地展现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形态学说。 教材在对历史纵向发展叙述的同时,也十分注意人类社会发展的横向联系,即人类社会从相对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走向密切联系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之间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第二,内容选择、编排科学合理。 一是注重不同文明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是采取“厚今薄古”原则,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加大叙述篇幅;三是注重突出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中国历史》相配合,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三, 增补了若干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这是本教材的创新之处。 例如,在第23 课《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拓展阅读”中,介绍了世界技能大赛的情况;在“活动课”中,以“从机器生产到智能制造——迈向新型工业化的未来”为主题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与工匠精神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职业自豪感,明确肩负的时代使命,形成尊重科学、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四, 呈现形式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 教材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内容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具体性与概括性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
——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等职业学校历史统编教材编写指导组成员).以史育人培根铸魂:中职统编教材《世界历史》的新面貌[N].中国教育报,2023-11-07.
8 月29 日,以“教育合作新愿景‘一带一路’共繁荣”为主题的2023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开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主旨演讲。贵州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出席。老挝教育体育部部长西玛拉冯、缅甸教育部部长纽培、 菲律宾高教委主席德维拉致辞。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致欢迎辞。印度尼西亚教育文化与研究技术部部长马卡里姆、东盟秘书处秘书长高金洪视频致辞。越南教育培训部部长阮金山、文莱教育部部长罗麦扎、马来西亚高教部部长卡立诺丁视频出席。 柬埔寨教育青年体育部国务秘书罗姆尼, 特邀伙伴国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克,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外交部大使于红出席。
8 月27 日,2023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聚力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探索 ‘中文+大数据+职业教育’模式创新论坛”在贵阳举行,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齐聚一堂,分享职业教育经验、对外交流合作成果,共同探讨“走出去”境外办学模式,推进“中文+大数据+职业教育”协同“走出去”。
●怀进鹏强调,教育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落实习近平主席“五大家园”倡议,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努力推动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面向未来,中国愿与东盟各国携手同行, 充分发挥教育的支撑、引领、联通作用,以高质量教育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人才和创新支撑,以高水平人文交流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社会和民意基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繁荣之路、创新之路、友好之路,为推动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增进中国—东盟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教育合作新愿景“一带一路”共繁荣:2023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EB/OL].https://www.caedin.cn/portal/article/index/id/9933/cid/4.html.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天仪在致辞中表示,要打造立足贵州、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践行中国—东盟教育数字化战略,服务国际、服务教育、多元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以“中文+大数据”赋能职业教育为突破,推动教育产、学、语言协同发展,搭建与当地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教育体系,进行课程资源国际化、数字化建设及认证输出,推动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输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中国素质教育国际化。
贵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黄波致辞时说,在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走出去”过程中,要积极适应全球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育加速发展这一趋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及时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统筹推进“中文+职业教育”数字资源体系建设,为全球各国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可持续的中文和职业技术教育服务。
——聚力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探索“中文+大数据+职业教育”模式创新论坛顺利举办[EB/OL].https://www.caedin.cn/portal/article/index/id/9942.html.
●贵州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贵州大学教授彭长根以《将创新思维代入教与学——以数学支撑密码技术创新为例》为题,介绍了将创新思维代入教与学的价值、 数学驱动密码技术创新、变革教育理念等。 职业教育“走出去”要以思维模式创新驱动教育理念变革。 要培养数学思维、统计思维、工程思维等思维模式,以思维模式创新丰富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
——2023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数据赋能推进“中文+大数据+职业教育”协同“走出去”[EB/OL].https://www.guizhou.gov.cn/ztzl/dmjyjlz/20 2308/t20230827_82074559.html?isMobile=false.
2023 年12 月, 中国首家公办本科职业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合作共建的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成立揭牌仪式在柬埔寨金边举行。 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将采用4+0、2+2、3+1 等模式,在柬埔寨开展职业本科学历教育, 学生可同时获得中国和柬埔寨两国的学历和学位证书。 柬华应用科技大学通过调研柬埔寨和在柬中资企业的用人需求,首批开设的六个本科专业为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技术、网络工程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 今年是中柬建交65 周年和“中柬友好年”,近年来,中柬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方已在柬建设了19 个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为柬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教育部支持中柬两国开展教育对话交流,持续向柬埔寨学子赴华深造提供奖学金,持续支持开展在柬中文教育、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数字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把“人文”打造成“钻石六边”的“金边”,为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中柬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
——“职教出海”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落地柬埔寨[N].中国青年报,2023-12-2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宗诚谈到,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起步阶段,侧重于学习并引进发达国家办学模式及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本土发展的实践路径。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历经从单向“引进来”到逐步“走出去”的过程,已开始“反哺”世界。 推进“职教出海”,是国家外交大局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是我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人才交流与培养、文化交流与理解等方式,为国际友好合作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名梁认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可为合作国培养大批应用技术型人才,有效促进青年就业和民生改善,赋能东道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搭建技能传播、 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平台,可促进各国民心相通,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方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 推进本地区有条件的企业协同高职院校“走出去”, 服务区域对外开放。 职业院校则应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 不断强化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在国际化师资队伍、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上下足功夫。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湖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郭广军认为,做好“职教出海”的关键点,一是加强我国职业教育“出海”综合能力建设,尤其加快国际标准研发,加强国际化教学资源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完善顶层设计, 尤其是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职教合作布局,结合国际产能合作需要和办学特色,整合资源,推动优质职教资源规范有序“出海”。三是出台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管理制度,重点对境外办学各类要素予以明确要求,为“职教出海”提供行动指南和操作手册。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鞠红霞建议,职业院校应当摆脱“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抱团出海”。 发挥政府和行业企业作用,联合各类资源, 推动多要素多主体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化行动, 实现专业与产业适配、 人才与需求适应,做到优势互补、节约成本,使教育链和产业链互补互融、共生共长。 同时,除了继续服务大企业“走出去”,还要为区域中小微企业国际化合作提供优质服务。
——助推“职教出海”行稳致远[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40315305304264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