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霞
所谓职业认知,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形成的对某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一种主动或被动认识职业的过程或活动。职业认知可分为四个方面:自我概念、专业认知、职业信息、职业规划。其内涵包括对个人职业性格、个人职业兴趣、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趋势、就业信息、招聘信息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围绕“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等主题对样本校2022 级150 名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调查问卷150 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发现,目前部分中职学生在专业选择确定上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得到系统的指导,多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或听从老师、家长、亲戚朋友等的意见, 还有个别学生是全凭自己感觉、随大流以及迫于无奈就读所学的专业。这些都导致一些学生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学习能力不足,对专业不感兴趣,选择换专业甚至退学。因此,对中职学校新生开展正确的、必要的职业认知教育,可以让学生安心所选专业,一学到底,避免中途退学或是转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逐步掌握操作技能,为自己逐渐成长为拥有一技之长、能胜任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的技能人才打下基础,增强入职的匹配性,降低求职的盲目性,进而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据统计发现,约有30%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性格,比如有些性格安静的学生选择了旅游专业。 部分中职新生对自我的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和优缺点上,对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和态度等心理素质缺乏深入的认识。对今后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如在学习和生活有无明确目标调查中,有长远目标的只占37%,目标模糊或无目标的有13%,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有的学生过于自信,不能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又缺乏自信。 问卷统计显示,有25%的学生选择没有兴趣爱好等。 这些都是自我认知不准的表现。
据统计分析,在专业了解程度上,只有22%的学生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本专业,有78%的学生对专业一般了解或不了解。 数据显示,在专业选择的依据中,只有10%的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非常满意并认为适合自己,有27%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好就业”,还有28%左右的学生选择专业是因为“听别人说”或“被迫选择”的。由此可见,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是受外界因素左右而选择的。 此外,当提及专业知识和相关职业问题时,很多学生一脸茫然,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更谈不上对专业的喜欢。
职业意识是指就业意识或从业意识,是个人积极认识职业、追求职业成绩的一种心理活动,包括职业认知意识、自信意识和技能意识等方面。 中职学生对外界职业信息掌握不充分,不知道有什么职业可供选择,不知道相关职业的生涯发展路径。 由于缺乏职业认知和职业理想,学生对今后从事的职业心中茫然, 很多人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也不乐观;还有的学生由于受他人误导,认为中职生就业环境差、待遇低、受人歧视等。 此外,加之有的职校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多次离岗换岗,连试用期都没过,这不仅给企业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影响学生今后的个人职业发展。
数据统计显示,在“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职生重要性与否的调查中,选择“非常重要”的占32%,“重要”的占53%,“一般”的占10%,“不重要”的占5%。 由此可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不够深刻,比如当问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吗”,仅有27.5%的学生表示有、非常清晰,60%的被调查学生表示有一点但不够清晰,而有12.5%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此外,中职生由于职业信息获取能力不强和对行业发展前景了解较少,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薄弱,大多数学生只能做短期的打算而无长远规划。
多数学生在填报专业时没有对所报专业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未形成与专业相匹配的职业初步概念。此外,对部分中职新生而言,所选专业并非基于自己的兴趣,入学后并不能主动投入专业学习中,而是被动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长此以往则会丧失学习兴趣,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对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认同水平。
家庭因素对中职新生的职业认知形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所报专业的了解程度,二是家长对孩子所学专业的支持程度。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家长更加关注孩子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考试成绩,对于孩子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关注及日常的引导也相对较少。 同时,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对中职教育关注较少,家庭支持力度并不大。
学校层面对学生职业认知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指导时间短、内容杂,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以样本校为例,新生入学后仅有1-2 节课的职业认知教育,时间非常短。期间,学生首先要了解新学校的历史、发展现状、教学情况;其次,要学习学校的校纪校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以及各种违纪的处理办法等,以帮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从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转变。 由于时间短、内容杂,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比较模糊,对职业前景缺乏信心。
几千年前,“认识你自己”就被刻写在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的门楣上,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行事育人的核心命题。 作为中职学生,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性格、有什么优势、兴趣爱好是什么,等等。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使自己在选择和从事的专业上做到“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对于中职学生,还要正视自己学历的不足,不要一开始就期望获得既安逸又高薪的工作,要从美好的理想中回到现实,放下身段,做好从基层做起,从累活、重活、脏活干起的思想准备。
选择一门专业,一定程度上就是选择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 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比如机械专业,比较适合男生,需要一定的体力;比如雕刻专业,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从学徒到独立出师时间跨度比较长,需要学生耐得住寂寞,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认识专业,一是组织各专业的主要负责人或资深专业教师深入班级开展专业介绍,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要课程、就业、升学等情况向学生介绍清楚, 使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入细致,如通过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发现该专业是否符合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二是组织学生走进实训场所,让学生对设备的操作、产品的生产制造以及实训报告的撰写有所了解。三是及时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稳定学生的思想,用成功案例,让学生坚定所选专业。如毕业于杭州技师学院的杨金龙和蒋应成都是世界汽车喷漆项目的金牌获得者,而且杨金龙是浙江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特级技师,被破格提拔为杭州技师学院教师,享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待遇。 通过案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认同,让学生更愿意多了解专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
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服务行业、机械行业等。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也有大体的就业方向。 在校就读相关的专业,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进入某些行业就业就会显得相对容易。 而且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会提出对求职者所学专业的要求,尤其是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 了解行业,最直观的了解方式就是访谈行业从业者。学校可邀请各大专业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行业代表与新生进行交流,把所在行业的标准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深入学校学生当中,为学生传经送宝。
积极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活动,引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学生了解企业家、了解专业、正确认识就业创业的桥梁。一是通过邀请企业人事主管或企业家开讲座,主要介绍企业文化、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企业用人标准、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等,让学生清楚本专业的就业资质要求、企业需求状况,帮助学生更好了解企业文化,从而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开阔眼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自己的职业品德,为今后的实习、就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是组织学生进企业参观,将学生带到企业工作现场,在企业真实情境中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以及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技术操作和生产流程, 让学生直观体验各个岗位工作内容。 通过亲身体验企业员工的上班环境和工作内容,听实习同学的感受,学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包括意识、习惯、行为、意志、精神、管理等诸多方面,如企业管理、市场意识、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所学的专业。
人生赢在规划,规划越早越好。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职高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够通过生涯规划意识的不断提高, 来实现自我的真正价值。实践证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论是对学生的就业还是高职升学,甚至是人生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一个观念的转变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为此,任课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课堂,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并不只是将来的一纸文凭,更是为了今后人生有一个自己喜欢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工作。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通过剖析自己,确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盲目发展为有目的的发展。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可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又可以推动核心素养发展教育的落实,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职生活、适应专业的学习,获得更全面的职业认知,职业学校应该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详细、系统、足量的职业认知教育,保证新生留得住、学得下去,爱上专业,学有所成。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认知教育,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对自己所选的专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让其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逐步去适应所学的专业,更好地了解了职业内涵、明确了职业定位、体验了职业乐趣、展望了职业前景、树立了职业理想,为踏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