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万娟 韩景泉 高江勇
摘要 劳动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辅相成,是“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载体单一、劳动教育师資力量紧缺、劳动教育制度滞后以及劳动教育价值观引领低效的现实困境,以丰富劳动教育载体、强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示范引导力量以及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行途径。
关键词 双一流;农林高校;劳动教育;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3-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3.063
The Necessity, Dilemma and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lement each other.It is urgent demand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At present, the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single carrier of labor education, shortage of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 backward labor education system and inefficient guidance of labor education values.It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enriching the carrier of labor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demonstration and guiding force and innovating the mode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abor education;Dilemma;Path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劳动精神,指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1]。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给高校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林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刘向兵[2]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劳动教育内容和目标的重新建构是新时代“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农林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1.1 实施劳动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诉求
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归根到底都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劳动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高校立德树人六个“下功夫”在劳动教育中都有明确而具体的体现。劳动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劳动最高荣”,激励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劳动情感教育使大学生更加热爱土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教育进一步增长了学生的学识和见识,培养了学生的奋斗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健体、育美、创新的综合价值。
1.2 实施劳动教育是“双一流”背景下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迫切需求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建设任务中明确指出要着力突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3]。劳动教育将学生情感、知识与技能有效融合,将课堂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将校内学习与校外拓展联系起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3 实施劳动教育是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既是“能育”,又是“德育”。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成长成才教育的主渠道,而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中形成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全相符,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2 农林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2.1 劳动教育载体单一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载体建设落后。很多高校现有课程体系没有设置專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分配学分,高校在劳动教育上存在课程缺失的现象[4]。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缺乏融合的理念和路径。高校对劳动教育投入的资金和教育资源较少,劳动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与其他课程相比,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够完善,劳动教育缺乏“金课”和“示范课程”,课程内涵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教学体系载体单一,尚未与其他教学环节形成有效融合。
其次,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宣传载体重视不够。一方面,校园主流宣传阵地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不够。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劳动教育在培养目标、实施途径等方面高度吻合,但是目前校园建设更注重硬件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在劳动精神宣传上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对新媒体、新平台的宣传比较单一,启迪性不够,思想引领作用不够,劳动教育的导向性不够突出,难以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性,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无法成为劳动教育的有力载体。
2.2 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5]。教师是实现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权威作用。但是,由于劳动教育一直被淡化、弱化甚至边缘化[6],专职从事劳动教育的高校师资力量紧缺,主要体现在专业师资队伍人员数量少,复合型师资意识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社会型教师引进不够。2020年东、中、西部13个省136个区(县)劳动问卷调查显示,仅15.89%的教师反映学校有劳动教育专任教师,17.08%的教师反映无劳动教育专任教师,50.46%的学生表示他们既无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又无兼职教师[7]。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劳动教育学科的发展。只有学术能力强、劳动育人理念新、整体格局高、综合素质好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将高校劳动教育学科发展好,也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培育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的新时代人才。因此,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紧缺成为制约劳动教育学科发展的瓶颈。
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独的一门必修课,而是一个体系,需要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劳动教育与思政课、专业课都需要紧密结合,专业教师缺乏将劳动元素融入专业教材、课堂教学的意识,各类课程缺乏劳动教育的氛围。
2.3 劳动教育制度滞后
在国家层面,新中国的劳动教育经历了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品德、智力、体质”的发展,从新时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阶段[8],劳动教育逐渐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2011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各高校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其劳动技能。201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各学科专业类培养目标进行了设置,但各专业均未提及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缺乏有效指导,使得高校劳动教育普遍处于缺失状态或者边缘地带。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各省和高校也依据国家文件精神出台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规章制度。但是,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和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劳动教育政策还需要明确和增加量化指标。比如,高校实习实训教育仍存在国家制度性规定不足的问题,国家尚未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企业不清楚其在实习实训中所承担的责任,这对劳动技能教育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高校层面,缺乏政策支持、组织保障、顶层设计,劳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时高校关于劳动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尤其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主要表现为校训、校规等体现高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规则的文件还缺乏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植入。目前大多数高校劳动教育“非教育化”、劳动课“非课程化”、劳动教育实践“非专业化”,长期的劳动教育制度性缺失弱化了高校劳动教育的规范性。
2.4 劳动教育观引领低效
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最核心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时期劳动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仍然是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理论根源[9]。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观,强调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10] ,提出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11]。但是,目前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存在鄙视劳动、好逸恶劳等错误的价值观念,而劳动价值观引导低效。劳动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互为补充的。劳动价值观引领低效,一方面在于劳动思想教育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思政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宣传不到位,校园主题文化与劳动教育结合度不高,校园网络平台缺乏应对不良思潮的有效办法,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引领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专业课堂上缺乏劳动教育重视度和融合度,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教育。
3 农林高校劳动教育构建的措施和途径
3.1 加强劳动教育价值载体建设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设置,加强顶层设计,找准劳动教育的切入点,科学谋划,做到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12]。在宣传体系建设上,要与时俱进,加强自媒体和新媒体对劳动教育的投入力度,创新形式和方法,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热点人物和热点素材,广泛宣传体现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的人和事,让网络成为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传播的新空间。在教学体系上,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劳动教育专业必修课,独立设课,同时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的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学习范式,在课堂设计上融合劳动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强调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实训的有机融合,专业实习实训中加大劳动素养的培养,在专业实习实训中传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在学生工作体系上,加强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的融合[13]。学校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打造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平台,通过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将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应加大高校劳动教育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劳动必修课的建设力度以及劳动教育“示范高校”和“示范课程”的评选[14],树立一批劳动教育的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通过激励和考核政策的调整使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怀,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高校要进一步结合各自的办学定位和行业特色,扩大劳动教育的覆盖面。
3.2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大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学校要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既要具备专业学科教学能力又要掌握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因为劳动教育专业课程涉及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法学等专业知识,又与学生生活和生产实践高度关联,需要高素质的专职教师积极推进对劳动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建立科学化、体系化的劳动教学体系,更好地以劳动教育理论指导专业教学实践的开展。其次,要结合学校特色培养复合型教师,鼓励教师将劳动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挖掘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维度的劳动教育资源。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家、劳模、大国工匠进校园担任大学生导师,通过他们的故事加强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情感,同时双师型教师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以及创新思维。高校要加大对劳动教育教师人才的引进,符合劳动教学课程教学的特色,积极吸纳社会、企业实践人才参与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劳动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质量,提升劳动实践成果价值。
3.3 强化示范引导力量
第一,强调专业示范效应。各高校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各学校在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时要根据自身特色,选取本校优势专业、特色课程优先进行劳动教育改革,并将示范专业的劳动教育经验逐步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培育优秀的示范专业和优秀的劳动教育名师,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最终形成各个专业讲劳动教育,每位教师搞劳动、搞教育的育人氛围。
第二,加强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加强教师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理念,并将教师的劳动价值观建设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可以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劳动教育专题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劳动素养。同时,通过开展评选“优秀劳动教育先进个人”等活动,积极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第三,强化朋辈示范引导。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5],比如劳动技能大赛、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劳动支教等,评选大学生劳动标兵,宣传树立大学生群体或者个人劳动价值观的典型事例,通过宣传、评选引起同辈群体的共鸣,对于一些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等违背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思潮或个人予以批评教育,防止负面影响不断扩大。通过学生同辈群体正确劳动教育价值观的示范和引导,加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觀和劳动情感。
第四,加强社会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示范。积极组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主题讲座,邀请社会和企业先进劳动标兵进校开展主题讲座和沙龙,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社会先进模范人物对劳动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方面进行引领,让大学生真实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与热爱。
3.4 增强凝聚向心力,通过协同创新实现新模式
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依靠国家、学校、家庭和企业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国家层面需要出台促进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文件,高校要做好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和顶层规划,制定符合高校校情的劳动教育规章,确立短期以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并落实具体实施步骤;加大学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部门等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构建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比如,南京林业大学“双一流”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结合专业特色在课程实践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基于木质制品工艺学和木结构建筑设计2门实践课程,通过木质折叠椅制作和木结构搭建,让学生理解锯材下料、依线锯型、加工余量、工艺原则、表面涂饰等代表性传统技艺,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寓思政于心于行。
劳动教育也需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学生的自我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共同作用,构成劳动教育协同化、社会化的格局。家长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思想,企事业单位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利用自身优势与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使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大学生通过在实习实践中感受企事业单位浓厚的劳动氛围,并通过企事业单位劳动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今后走向社会成为优秀的劳动者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书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时代内涵: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人民教育,2018(19):11-14.
[2]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51-52.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EB/OL].(2015-10-24)[2022-07-2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4] 董伟武,龚春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26-28.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
[6] 刘玉方,曲霞,田守雷.为劳动教育赋能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12-14.
[7] 范涌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4):28-35.
[8] 安巧珍.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劳动教育”的逻辑进路[J].广西社会科学,2022(3):97-104.
[9] 刘飞君.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重塑及实施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2):8-12..
[10] 崔延强,陈孝生.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0(1):67-74.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6.
[12] 宋紫月.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发展策略[J].新西部,2020(18):149-151,98.
[13] 刘向兵,彭维锋,李冰之.关于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思考[M]//田鹏颖.劳动文化研究(1):沈阳:沈阳出版发行集团,沈阳出版社,2019:11-16.
[14] 陈元媛.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江苏高教,2021(12):119-122.
[15] 段素梅,沈树周,邵庆勤,等.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农业高校耕作学课程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8):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