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224100) 谭 娟
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224100) 王晓燕
马云鹏教授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指出,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深度学习过程着眼于学生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方法迁移,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深度学习下的问题生成需要教师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融通于法,在民主、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激发问题生成欲望、搭建问题生成平台、促进问题生成可能、提升问题生成效能,通过推进课堂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深度改革,构建学教融合、学段融贯、学思融通的高品质课堂新样态。
深度学习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小学阶段开展深度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关键。纵观现有的小学数学课堂,仍是教师讲得疲乏,学生听得麻木,学生获得的仅仅是知识的叠加、方法的模仿,缺少的是素养积累、创新思考、生成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有机地融入真实的具体情境中,以问题情境为突破口,依托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结合情境提出引发深度思考的关键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进而组织学生围绕生成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实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例2 时,学生对这一策略并不陌生,前期在一些基本运算、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中曾用到转化策略,学生已经具备应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让数学思考的方式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当学生已有了这些学习经验,如果直接向学生出示新问题,他们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课堂前测对这个疑问进行研究,问题及全班48 名学生的答题情况见表1。
表1 计算水平前测情况统计表
大多数学生在练习时能想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即“先通分、再计算”。然而,前测问题中相加的数比较多,且分母都不同,再沿用该方法就比较复杂,费时、费力且正确率不高。笔者根据前测结果,设计课堂引入环节。
【教学片段1】
师(出示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你能在两秒钟内算出这题的结果吗?你能从我刚才的问题中捕捉到什么信息?
生1:我觉得这道题可能不需要用通分的方法算。
生2:我觉得这道复杂的问题应该能转化成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节课非计算课,而是要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引入环节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望,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推动了学生自主提问,促成了深度学习。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自主思考“如何将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为后续的学习作出了良好的心理调适,让主动学习成为一种良好习惯,让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搭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合作,在合作探究中生成问题,在交流实践中提出问题,在归纳反思中分析问题,在巩固练习中解决问题,有效地实现学中答问、学中仿问、思中生问、答中悟问,深度建构问题体系,真实地呈现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让思维真正发生。
数学是讲究技巧、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例2 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学生会自主生成“有没有简单巧妙的方法?”这样的问题,有了这样的疑问,他们便会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数形结合探究算法是本课的重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图形串联起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以形助数,以数辅形,让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融合,从而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教学片段2】
(学生画图解释算理,图略。)
师:图中有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哪部分的面积能一眼看出来?是多少?结合计算结果你想到什么?想说些什么?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探索有限个分数相加的和,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基本解题方法,再通过正方形模型探索无限个这样的分数相加的和,体会到结果的极限性。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基础上,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的解题技巧,为后续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笔者曾对近一年听过的课的评价情况做过观察与统计(见表2)。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只关注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对学习行为的关注与评价。
表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课堂评价情况统计表
评价不是作秀,也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好的教学评价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问题生成成为可能,让思维成长真正发生。好的评价关注多元评价主体和多样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觉行动、自主生成、自我反思、自在成长。
【教学片段3】
生(齐):想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后生1、生2汇报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
生3:生1利用一个圆形,把一道分数连加算式转化成了一步减法计算,精彩、厉害!
生4:生2 利用一个正方形,一半一半地分,也把这道连加算式转化成了一步减法计算,点赞!
【教学片段4】
(学生回答略。)
师:真是个善于观察、积极动脑的好孩子。如果我们继续像这样一半一半的分下去,分得完吗?假如我们加到,你能求出算式的和吗?
(学生回答略。)
师:非常厉害!用口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数学有趣吗?如果继续往下分,你觉得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课堂教学中结合自我反思、生生反思、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客观地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学习,让问题更深入,让学习更深刻。融教于评,让教与评相互助力、相互促进,让教与评促发问题生成、思维生长,让教与评引领学生深度思考、真正成长。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立足素养发展,以学为中心,以思为核心,以问为导向,以融为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实起来,让发展真起来。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理解方法间的融通,让学生自主习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自觉实践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对某类题目,教师感觉方法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对应练习也达到了一定量的积累,但将题目稍作变化后,学生仍然是错误百出。如在本课教学后,笔者出示“”,很多学生就不会了。分析发现,他们的思维障碍在“”上,当起始数发生了变化,他们就无从入手了。究其根源,还是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掌握这类问题的精髓,因而不能解决变式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提升问题生成的效能,让学生的素养发展、终身发展真正发生。
【教学片段5】
师:刚才我们用正方形表示“1”,正方形除了可以表示“1”,你觉得还能表示几?如果用正方形表示,你有什么想法?
师:观察图1,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图1
笔者通过“式”与“图”的有机结合,由一道题出发,拓展研究“”问题,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本质属性,感悟方法上的相通,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学习中问题生成更真实、更有效,较好地促进思维的发展、素养的提升。
【教学片段6】
方法的融通,应从内容、方法、思维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厘清知识间的联系,伴随深度学习、深入思考,在感悟中自主生成问题,实现由“点”到“线”的横向跨越、由“线”到“面”的纵向跨越,让数学学习突破浅表的知识层面,向纵深处延伸。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努力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不断践行核心素养思想,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中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问、自主生成,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在真实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感悟数学美好,实现“数”与“理”、“思”与“问”、“数”与“形”、“教”与“评”的共融共通,真正推动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