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三老

2024-03-10 11:39白居不易
美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总编都市报老总

在一砖头就可能砸着好几个“老总”的当下,你可千万别以为“老总”都是些眼里只有钱、胸中无学识的家伙。如果你沿着厚厚砖头包裹的西安明城墙的东南角散步,就有很大几率碰到三位学识渊博、年高德劭的“老总”,他们都是住在对面的陕西日报社家属院里的退休老头。我之所以称他们为“三秦”三老,是因为他们都当过三秦都市报的老总:宋总、高总为首任、第二任总编;戴总则是先后与他俩搭班子的副总编,退休前为执行总编。

宋总大名宋桂嘉,是从陕西省委原机关刊物《共产党人》总编的位置上调任陕西日报副总编的。到陕报不久,他就带领一帮人挑起为报社“开疆拓土”的重担:创办《三秦晚报》。虽然报名在正式“上户口”时变为《三秦都市报》,但冠名国际体操邀请赛,评选振兴陕西经济最“火”的人,关注贫困大学生、都市贫困户,以及一篇篇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监督报道,使新生的《三秦都市报》声名大振,很快成长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都市报之一。这其中,不知渗透了宋总及其创业团队多少心血和汗水!在退休后创作的一首诗的引言中,宋总将报社同仁表现出来的奋斗精神总结为总编辑的“雄鹰精神”、记者们的“蜜蜂精神”、编辑们的“做嫁衣精神”。其实,身为总编的宋总不只有认准目标、不屈不挠的“雄鹰精神”,也有勤奋的“蜜蜂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做嫁衣精神”。三秦报初创那几年,年近花甲的他经常和年轻人一起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甚至累到吐血。他十分爱惜人才,在位时,像老鹰护小鹰一样,对几个经常写监督调查报道的记者关照有加,一旦“上边”因某篇报道怪罪下来,他总是首先担责,全力保护记者;退休后,他偶然看到一位大学毕业生的新闻作品,发现人才难得,找到三秦报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放下作品,只说了一句话:“我看这个娃水平比我都高!”果然,这位年轻人进报社后没几年,就获得中国新闻奖。对于那些素质不高想通过旁门左道进报社的人,他一律拒绝。公开招聘记者编辑时,好多领导给他写条子,宋总把官职最大的一位领导写的条子装在一个信封里,束之高阁;还有的人看找领导不灵,便带着钱物去他家里,无一不被推出门外。不仅别人送钱送物不要,外出参加活动时偶尔收到主办方的红包,他也会偷偷交给办公室。要求别人做到的,宋总总是首先做到。一次带记者去山西出差,偶得空闲,不知哪位提议打扑克玩,输者在床上翻跟头。宋总不想扫记者的兴,积极参与。几位记者年轻,跟头翻起来很容易。可偏偏宋总输得多,翻得很吃力。记者就劝他别翻了,或者由他们代翻,可宋总说,讲好的“规则”要遵守,坚持自己翻。别看宋总平时不打官腔,没有架子,总是这样和下属打成一片,但编辑记者们都发自内心尊重他,有时还有点怕他。这一点,“吃瓜群众”深有体会。有一次,几位编辑加班时买来西瓜解暑,每一块都是啃个大概就扔了,正好被路过的宋总发现,他盯着瓜皮严肃地说:“我吃的话肯定要把红瓤吃尽的!”编辑们的脸登时比瓜瓤都红。宋总还是一位郭小川、贺敬之式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向上、激情奔涌,有诗文集《心声与脚印》行世。2019年1月,《三秦都市报》创刊25周年时,他写了首题为“把沉淀的厚爱释放出来”的诗,将对三秦报的爱尽情释放:“年轻记者入伍履职/自然不那么熟悉老练/工作中出现差错谁都难免/出了问题,我们一不推诿,二不抱怨/头家们惯于推功揽过,把责任首担”“保护记者的尊严和锐气/是头家们始终恪守的理念/因为实践一再得出结论/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人们的积极性首创精神/也会来自内心的温暖”。“头家”大概是他老家的方言,即带头人之意。我将这首诗加了“编者按”,发于陕西日报秦岭诗社的公众号上,转发者众多。前些日子见到宋总,他刚从医院回来,我询问他的身体状况,他摸了摸肚子,幽默地说:“这里边‘腐败的东西不少。”其乐观豁达的心态溢于言表。确实,每个人的肉体最终都会“腐败”,但总有那么一些人,能将闪光的精神留给后人。宋总就是其中一位。

高总大名高质一,出生于陕北之北神木县(现神木市)的一个小山村。别看神木现在财大气粗,那时可是穷得出了名。1948年陕北大旱,青黄不接之际,父母带着年仅5岁的他和两个哥哥逃荒要饭大半年,回来后实在无法养活,忍痛将他抱养给神木县城的高铁匠。于是,原本姓王的他开始姓高。多年后,当他大学毕业成为陕西日报榆林记者站的一名记者时,根据幼年的记忆,专门去寻访过当年随父母讨饭时的路线,沙圪堵、伊金霍洛……留在记忆中的一个个地名,原来大部分属于内蒙古。高总说,当年要不是养父收养他,他可能早就饿死了,他至今都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种饥饿的感觉。令我感到奇怪的是,饥饿的童年并未影响高总的身体发育,他反倒长得高大魁梧,年轻时可算得上百里挑一的帅哥。也正因如此,加上诚实厚道的品行,他到报社工作后,当时管理报社的空军军管会为讨好“上头”,竟把他的资料推荐到北京。原来,林彪夫人叶群正通过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在全国秘密选婿。后来,此事随着林彪的叛逃殒命不了了之。虽然苦难岁月并未影响他的身体,但却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他待人接物总是低调、谦虚、善良。任三秦都市报总编后,按当时的规定完全可以用公车接送上下班,可他每天都是骑一辆除了铃不响全身都响的自行車往来于单位与家之间。即使是公事,只要是在城区,他也经常骑着自己的“私家车”去。有一次骑车去开会,途经大差市的自行车和机动车混合道时,前边一辆小车的车门突然开了,把他撞得摔了个“马趴”,好在只是皮肤擦伤,他勉强站起扶起“坐骑”打算一走了事,后边跟着的一位记者看不下去了,向小车司机吼道:“你咋开的车?这可是我们三秦报的总编,副厅级领导!”司机说:“你别吓唬我,哪有这么大的官还骑自行车的?”也许正因为他过度的低调,加上当时的体制机制所限,他任总编的那几年,虽然夙兴夜寐、竭尽全力,但还是未能实现三秦报的“蝶变”。退休后,他被返聘到报社夜班做校检工作,不知怎么就爱上了“挖坑”,隔三差五被几个年轻人叫去玩这种扑克游戏,几乎每场都输,搞校检挣的一点钱基本都输完了。有一次,我在旁边看他打牌,发现他的牌技还不如我,结束后便劝他:“‘挖坑是需要算计的,咱们一辈子不会给人挖一个小小的坑,玩扑克又咋能赢?您还是不要玩了。”他却说:“我不来,他们几个就凑不起摊子了。”他总是这样,遇事先为别人着想。前段时间,当我上班路过家属院时,发现他在长椅上独坐,便邀他到我办公室喝茶,他却说:“你要工作,我不能去打扰。”在为纪念陕西日报创刊八十周年而出版的一本书中,他谈到三秦报当年未能抓住机遇取得更大发展时,竟这样写道:“除了社会大环境及社内诸多环节上的因素外,我本人素质低下、经营无方、缺乏魄力,无掌控技能是造成重大失误的原因。”还有谁能如此自省自责,在公开的文章里说自己“素质低下”?这种几乎低到尘埃里的姿态,足以让那些惯于抢功推责、自私自利的人矮下一大截!和站在铁匠铺里的养父一样,他一生都在挥动一把道德的铁锤,锻造着自身高尚的品质。

戴总大名戴超,江苏人,1964年大学毕业后先被分配到中央组织部,“文革”开始后又被“下放”到陕西日报社。他可谓是三秦报的“四朝元老”:宋总离任后,他又协助高总;高总离任后,他又先后协助过两任总编。1999年到了退休年龄,主要领导还是不让他离开,反而委以执行总编的重任。他只好跨世纪“服役”,直到2000年5月才退休。其实,此后他还是退而未休,先应邀担任了《今早报》的高级顾问,后又应邀任《高新区导报》顾问。2009年初,他被推荐到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审读中心任审读员,一干就是12年,先后审读了八九个地市报,直至今年2月,年过八旬的他才算彻底休息在家。不知是因为思考问题用脑过度导致头发脱落,还是因为头顶“水土流失”之后考虑问题才更加细致缜密,反正我认识戴总时已是这般“绝顶”聪明、足智多谋的模样,这也是他受多任领导重用、退休后仍然抢手的主要原因。大概是我入职三秦都市报半年后的一天,时任副总编的他突然拿着一篇稿件到我们特别报道部的大办公室,径直来到我的工位前,一边把稿件递给我,一边说:“你把这篇稿件好好编一下。”我一看,原稿很啰嗦,根本够不上发表水平,便用了大半天时间,几乎重写了一遍,第三天交给他,他看后说:“编得好。”稿件很快就见报了。他做了报刊审读员后,有一次出差到榆林,报社在榆驻站的同志一起请他吃饭。席间说的话大多忘记了,只记得他谈的与新闻写作有关的一个问题对我启发很大。而真正让我感动的,是在我任《报刊荟萃》主编之后。我的办公室在陕报那座没有电梯、古色古香的办公楼的最高层。有一天,好几年不见的戴总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说他很爱读《报刊荟萃》,自己要订一份,还要给朋友赠订几份。我说:“给您赠一份,希望以后每期都能帮我们审读审读、提提意见。”其他的很快让人办理。之后,他隔段时间就来取杂志、聊聊天。疫情暴发后,看他戴着口罩气喘吁吁的样子,我说:“楼层高,今后您别来了,我让人给你送去。”当时,为了陕西日报的整体发展,《报刊荟萃》更名已提上议事日程,但面对戴总这样一位忠实读者,我没敢说这件事。直至2020年下半年,才連续两次在卷首语中向读者说明、致谢,我能想象他看到卷首语时的心情。当杂志正式改为《党风与廉政》后,戴总再也未到我的办公室。为了表达我的歉意,前不久的一天中午,我邀他和宋总、高总一起在报社附近吃饭。虽然他们三人中,年龄最小的高总也已近耄耋之年,但他们那天或多或少都喝了酒。为了活跃气氛,五音不全的我还唱了陕北民歌。过了几天,我又在家属楼下遇到手提一袋馒头的戴总,他说:“那天只顾着唱歌说笑,是不是忘记照相了?”我说:“是忘了,应该照几张相片来着。”于是,久不作文的我便用文字来给三位老总“合影”。

《党风与廉政》杂志社的办公地址在标新街陕报家属楼的一楼,每当我工作累了或遇到困难了,就会走出杂志社正门,仰望头顶的高楼及其上空的蓝天白云,很快就能精神焕发、力量倍增,因为三位“老总”都住在这两栋家属楼上。他们似养云的高山,仰之弥高;如垂荫的大树,望之弥大。《三秦都市报》之所以能不断开枝散叶甚至被誉为报界“黄埔”,之所以能在报业市场如此萎缩的情况下逆势而上,就是因为拥有从三位“老总”等老报人身上传承下来的团结奉献、包容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每个由“三秦”人执掌的报刊社生存发展的根与魂。

(责任编辑:李雪)

白居不易 本名白亮,曾在《人民日报》《诗刊》《延河》等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现为党风与廉政杂志社社长。

猜你喜欢
总编都市报老总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总编絮语】
总编风采
总编絮语
【总编絮语】十三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与IT界老总聊聊“医院云”
跟随彭老总的最后岁月(下篇)
跟随彭老总的最后岁月(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