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盟、五群融合”高校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3-09 11:08唐红雨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业群应用型校企

沙 鸥,唐红雨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电气与信息(交通)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近年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高校成立产业学院,作为推进新工科和产教融合战略性举措的一种组织创新形式[1]。相关政府部门陆续出台指导性文件,如《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苏教高〔2020〕1号),提出了产业学院建设的7项任务。笔者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探索 “校企联盟、五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联盟指高校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以促进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政府、行业、企业对接,与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等合作而形成的教学组织。高校、企业、政府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有效整合“产、 学、 研、 用”资源[2]。五群融合指高校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结合区域主导产业特点、人才需求,有机融合产业群、人才群、专业群、岗位群、课程群,以人才群为中心,专业群对接产业群,课程群对接岗位群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合作现状

1.1 应用型师资队伍缺乏

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丰富的企业生产实践经验。高校新入职教师大多为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经验。高校“双师型”教师较少,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教学中,教师着重讲解理论知识,缺少项目化实践案例,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还得重新学习生产实操技能,增加企业培训成本[3]。

1.2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产教融合协调机制和保障措施匮乏,校企合作未能充分发挥提升学生工程能力的作用[4]。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现有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需要企业前期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而学生需要几年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电气行业生产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高校与企业联系较少,教研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缺少企业工程师的参与,授课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缺乏有效衔接。

1.3 实践教学设施与企业生产设备存在差距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学校实训设备应与企业实际生产设备相同或类似,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胜任企业生产实践岗位。现代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很多生产设备2~3年就更换1次,对产品生产工艺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学校的实训设备采购费用较高,报废更新有使用年限要求,故更新速度较慢,与企业生产设备存在差距,进而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再培训成本。如在学习单片机时,很多高校以C51型单片机为例讲解,而很多物联网企业使用的是CC2530型单片机,不同型号导致编程差异,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熟练完成编程、调试工作。

1.4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不成熟,专业群与产业群衔接不紧密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态,具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培养模式、丰富专业内涵、提高人才竞争力等诸多优势。但目前产业学院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建设路径多元化,缺乏建设标准和可借鉴经验。高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产业转型和发展服务,而当前专业众多,忽视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有效衔接,课程群与企业岗位群匹配度不高,新技术、新技能课程未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2 实施策略

2.1 建立校企联盟协同育人机制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企业合作保障机制。政府应引导高校开设服务地方产业群的专业,引导高校和企业在产业群、专业群中共同构建合作平台。出台相关税收、技术创新研发经费支持政策,激发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行业协会应基于地方区域产业特点,指导高校的专业群建设和课程设置,使高校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群发展。

2.2 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校可与联盟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基地,每年初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采用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5]。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将新理论、新技术及时应用到企业生产中,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同时,了解企业最现实、最迫切的技术需求,融入课程教学。高校可将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双师型”证书列入职称评审、干部选拔聘任的条件,给予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一定的经费支持。

2.3 发挥产业教授的指导作用

高校应以产业学院为依托,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为产业教授,邀请产业教授参与教学改革研讨,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将生产案例带进课堂,讲解新技术和新理论,开阔学生的视野。每年修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教研室应主动征询产业教授的意见和建议,涉及课程设置、课时分配、课程标准等,更好地为地方产业转型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

2.4 校企共建、共享、共管实习实训基地

功能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是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完成顶岗实习,有些专业不对口。有的企业只是安排观摩或一些简单重复工作,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不佳。校企双方以实习实训基地为硬件支撑,联合申报省市级科技创新课题,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可以第一时间应用于企业生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进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转型,促进双方深入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应坚持校企联盟共建、共享、共管的原则,学校提供资金、师资和技术支持,企业提供场地、硬件设备和技术专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习方案、签订实习项目合同、实施实训教学、监管教学质量。学生实习采用双导师制,即每个学生由1位学校专任教师和1位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指导,实习成绩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赋分。

2.5 专业群和产业群协同发展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在于多方联动,基础在于各方支持,故要加快推动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机制[6]。政府应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扶持、建设符合区域产业特点的高校专业群,服务地方区域产业群。鼓励高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申报省、市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课题,开展相关研究,为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政府可以从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制度、配套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联盟企业有力支持,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激发高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区域产业群的转型升级。行业协会应积极对接政府、企业、高校,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与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制定制度规范和测评标准,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应紧跟区域产业转型的步伐,与企业保持联系,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让专业群建设更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

2.6 以人才群为中心,推动课程群与岗位群融通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完成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高校育人的最终目标。如图1所示,校企双方应立足产业学院,以人才群为中心,专业群对接产业群,课程群对接岗位群,共修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降低企业入职培训成本和压力。

图1 “校企联盟、五群融合”高校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人才群为中心是以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等。高校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参与每年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学校每年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回访合作企业和应届毕业生,了解企业对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重点了解毕业生的技术技能短板,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岗位群是指对岗位综合能力要求相近的岗位的集合[7-8]。高校课程群应紧贴企业岗位群需求,专业教师应调研用人单位的岗位职责和技能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还可以与产业教授共同编写活页工单式教材,引入项目化教学方法,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带入课堂,如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引入铣床电路检修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习电机的顺序启动和逆序停机原理,参与完成项目任务,掌握专业知识。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室,模拟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场景。校企双方每年审核专业课程设置,根据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引入实用技术专业课程,提高课程与岗位的匹配度。

3 结束语

从校企联盟育人机制、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五群融合”协调发展等方面出发,构建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群为中心,专业群对接产业群,课程群对接岗位群,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专业课程设置服务企业生产,有利于企业减少用人培训成本,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研创新实力提升。实施“校企联盟、五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猜你喜欢
产业群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复杂网络视角下产业群治理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产业群的江苏高职重点专业群发展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广元市物流产业群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集群对接基本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