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晶晶(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1200)
发热门诊是医院卫生系统设立的门诊机构,在急性传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为调查急性传染病,筛查疑似感染患者,对发热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临床研究显示,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存在抑郁及焦虑等不良情绪状况,与对疾病诊疗的担忧、疾病不适感等有关,导致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降低,对疾病预后产生消极影响[1]。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其不良情绪状况加重,阻碍治疗及护理实施的同时,会对疾病预后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重视实施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改善依从性,进而实现最佳治疗及预后结局[2]。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是一项新型干预措施,该方案的实施可以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提升护理质量,对改善护理结局有促进作用[3]。上述护理方案实施后,患者不确定性减少,认知更准确,安全感提高,配合度增加,预后良好[4]。鉴于此,本文以2022年8月-2023年8月就诊的70例患者为例分析该护理方案实施价值,以期为后续护理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发热门诊患者(2022年8月-2023年8月)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20例;年龄18-62岁,平均(40.52±0.30)岁。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8例;年龄20-63岁,平均(40.50±0.2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②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③诊断资料及病史资料齐全;④可以与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②重要脏器功能衰竭;③资料不完整;④对本次研究的依从性较低;⑤癌症患者;⑥合并严重的急慢性疾病;⑦智力、精神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根据实际状况按先后顺序实施治疗。及时隔离疑似传染病患者,加强体温护理及病区传染病防控。监测体温变化,选择不同降温方法,体温低于38.5℃时采用物理降温;高于38.5℃时联合药物降温。密切监测患者精神状态,执行医生的医嘱,与医生密切配合和沟通,优先处理紧急医嘱。由于发热患者病情变化迅速,需对其病情加强观察,并做好日常检查工作,为患者准备常用及急救药物,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研究组实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①认知护理:重视对发热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指导,向患者介绍科室规定、周围环境等,结合患者实际状况制定护理方案,包括认知水平、文化程度、年龄等。组织健康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指导,提升其认知,主要内容包括讲解疾病治疗、预防措施、原因,提升患者对相关医护人员信任度的同时,改善其不确定感以及陌生感。为防止患者发生感染,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帮助其掌握正确的疾病预防措施。建议患者及家属不要随地吐痰,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感染传播。②心理咨询:不良情绪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影响患者健康,降低机体素质及抵抗力。因此,医护人员应优化医疗流程,缩短候诊时间,并注意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加强动态观察,若患者出现异常可及时处理及疏导。对于患者存在疑虑的问题,需耐心解答,积极回应患者需求,安慰并理解患者,获得家属合作与信任,与患者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改善其心理压力。掌握患者的喜好等,播放优雅的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在放松的情绪状态下接受诊疗。③社会支持护理:重视患者家属及朋友的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最大限度地给予患者关心、鼓励、支持、尊重,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和距离感。并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健康教育,加强患者之间的相互鼓励,增加社会关注。
1.3 观察指标 不良情绪:通过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评估患者不良情绪,临界值分别为50分、53分,若评分结果显示超过上述临界值,提示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状况,且评分结果与不良情绪存在正相关关系;不确定感(MUIS量表):包括复杂性、不可预测、信息缺乏、不确定性四项,上述各指标分值分别为0-20分、0-30分、0-20分、0-30分,分数与不确定感成正比;心理弹性水平(CD-RISC量表,分值区间为0-100分)、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0-40分),上述评分分值与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成正比;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评分,包括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若评分结果为0-50分,提示不满意、51-80分为一般满意、81-100分为非常满意。100%-不满意占比(%)=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6.0版本软件,分别以t、χ2检验计量资料()、计数资料[n(%)],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良情绪 护理前,两组不良情绪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SAS、SDS分数均高于研究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情绪状况对比(,分)
表1 两组不良情绪状况对比(,分)
?
2.2 不确定感 护理前,两组不确定感对比,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研究组评分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确定感对比(,分)
表2 两组不确定感对比(,分)
?
2.3 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评分 护理前,两组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评分对比,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评分对比(,分)
?
2.4 满意度 研究组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为85.71%,对比显示研究组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发热是一种免疫反应,当机体受热源影响时,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引起发热[5]。发热是疾病常见症状表现之一,病情急变迅速,使患者身心状况异常,对疾病发展及治疗产生消极影响[6]。
常规护理的实施更重视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并且传统护理模式缺乏人性化、个体化[7]。而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的实施可以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重视以患者为中心,可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实施价值高[8]。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满意度、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更高,疾病不确定感较低,抑郁及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其原因为: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的实施更加符合现代化护理需求,重视从认知、心理、社会支持等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该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而且对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需求等关注度高,以患者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护理理念,可以帮助患者提升诊疗依从性,对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除此之外,该方案可以让患者与医护人员构建和谐关系,通过增加医患之间的沟通,给予患者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进而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9]。疾病的不确定感来源于内在认知,多伴随负面情绪,影响医患关系,对护理及治疗的实施产生消极影响。社会支持的实施可以为患者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使患者提高生活期望,感受到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促进社会生活的恢复。对家庭困难的患者,帮助其动员社会力量,减轻经济负担。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患者不确定性水平较低,通过实施社会支持,可提升患者疾病治疗及恢复的自信心。同时,加强健康教育,能提升患者认知,增强依从性,改善患者对发热的担忧,增强治疗信心[10]。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可以帮助患者降低疾病不确定感,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有积极意义,可积极推广,帮助患者实现最佳治疗及护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