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曹必文
(1.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颁布与持续更新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根据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与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关精神,全国高校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开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新一轮高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高校思政课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高、经费落实不到位、教师队伍不健全、教学改革不够深等问题,其中高职院校更为突出。近几年,高职院校立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虽然进一步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基本解决了教师队伍规模、经费保障、课时足额等问题,但距离党中央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目前,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建设成效的瓶颈。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困境,探究对策,进行科学规划,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打造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紧迫任务。
目前,学界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仍然停留在一个普遍的概念范畴,尚未形成通行的界定标准。各地区、各行业和各单位常在基于学历、职称和成果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对高层次人才进行综合性界定。例如有学者认为,高校高层次人才是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具有较深造诣、创新能力强,在学科发展及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统领或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2]。结合本研究,对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的界定在涵盖素质高、能力强、贡献大、影响广、处于专业前沿等普遍要素外,还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和思政课的特点,更加强调政治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相关高层次人才不仅能够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价值引领、思想认同的作用,还应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和传播中起到核心领军作用。据此,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素质。
思政课教师要坚定信仰、传承正道。政治素质是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素质。思政课教师的使命特殊,责任重大,既是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又是大学生行动的引路人。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要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这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思政课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3]。
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心系国家和民族,高层次人才更应如此。思政课教学要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4],不仅要靠透彻的理论去说服学生,更要以崇高的使命感召学生,真正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实现从理论到信仰的升华。办好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只有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民族,确立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用丰富的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用深厚的情感涤荡学生的心灵。
思政课高层次人才要扎实推进守正创新。开展思政课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更需要教会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守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正道,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同时,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时代瞬息万变,理论与日俱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对思政课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开展学术研究,时刻站在理论的前沿,用科研反哺教学;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用创新型的浸润式教学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和丰厚的教育收获。
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应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更宽广的国际眼界和更深邃的历史视野。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用宽广的视野、深厚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关注,回应学生关切,更要教会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与当代中国,辩证地看待外部世界,教育引导学生观大局、抓本质、明方向,学会辩证看待机遇和挑战。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拥有宽广国际眼界和深邃的历史视野,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既有宽度,又有深度[5]。
高层次人才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传播思想、塑造灵魂的关键力量,理应严格自律,在师德师风方面起到模范和表率作用。《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高层次人才更应做到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勤恳教学、严于律己,真正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努力成为让学生喜爱的教师。
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风范,自觉做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孔子在《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课的课程特点和目标任务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将自身道德素养、人格魅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推进思政课教学改进和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其作用不可替代。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高层次人才是打造一支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
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新要求,在提质培优背景下,大力加强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思政课回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重要抓手。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10余份规范性文件,均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满足新常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2013年7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中将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学术专家和教学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作为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措施。2019年8月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把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和实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作为高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并以此为引领建设一支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些文件的印发和措施的提出,表明了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以此满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需要。各省在推进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同样制定了很多相应的政策,比如江苏省教育厅实施的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旨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和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
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普遍开设思政课正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措施。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更是党的理论、政策及方针的阐释者与传播者。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6]。如何保障思政课完成自身承担的立德树人使命,建设一支合格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成为关键举措,其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更是成为关键中的关键。高层次人才不仅能丰富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构成,还能引领教学创新团队的专业发展[7]。思政课高层次人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线的领军力量,能够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理论宣讲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对提高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讲深、讲透、讲活思政理论内涵及丰富实践探索起到了关键作用。
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近几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平台不高,在教学水平、理论研究、项目开展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差距明显,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还存在无法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望,以及出现思政课教师角色缺位甚至错位等问题[8]。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思政课建设的当前需要,更是思政课可持续和高水平发展的长远需要。当下,应突出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相对优势,通过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实践、科研应用转化等路径引领教学创新团队的专业发展,提升思政教育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可以发挥“头雁效应”,带动团队成员在教学比赛、课题申报、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国家规划教材等重大成果方面取得突破,并通过相应标志性成果的应用与传播助推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截止2023年6月,江苏省共有90所高职院校,其中民办高职院校20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1所。由于获取全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详细情况较为困难,为了对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情况作比较细致的分析,本研究采用典型分析法,以地域分布和思政课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准,在苏南、苏北和苏中各选择一所省级以上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研部)、一所普通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研部),以及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研部),共7所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研部)作为典型案例。
本研究将高层次人才统计要素设定为学历、职称、人才工程,其中学历设定为博士研究生学历(含在读),职称设定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才工程设定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333”高层次人才、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五类,统计结果存在一定重叠,如表1与表2所示。
表1 7所典型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整体状况
表2 7所典型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具体分布状况
本研究在71位高层次人才中,通过信函、网络、电话等途径,就其近三年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数、完成的市厅级以上研究项目数、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和社会服务项目数(含区级以上理论宣讲)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共收到69位教师回复,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7所典型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贡献情况
分析以上数据,发现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数量不足、分布不均
调查数据表明,作为典型案例的7所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占比为33.3%,除了苏南地区高水平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占比为53.5%外,其余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数量占比均低于40%。与此同时,通过访谈资料分析发现,受学校区位、发展平台、人文环境和保障措施等因素影响,思政课高层次人才还表现出分布不均的情况,尤其是普通高职院校、苏中苏北地区高职院校以及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数量明显偏少。
2.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抽样的7所高职院校45岁及以下高层次人才只占13.1%,高级职称和人才项目存在年龄老化的明显趋势;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正高职称高层次人才只占6.1%;三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博士研究生(含在读)仅占14.1%,其中23人集中于苏南地区高水平高职院校。结合访谈资料可知,抽样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缓慢,青年教师学历提升不足,加之目前高层次人才引进竞争加剧,导致大多数高层次人才流向普通本科院校。由该数据也可看出,抽样院校近年来将有大批思政课高层次人才临近退休,加快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3.标志性成果贡献率偏低
69位教师的相关数据统计表明,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近三年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数人均0.79项、承担市厅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数人均1.28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人均0.45篇、社会服务项目数人均0.55项。此外,通过访谈资料分析发现,受学校平台与自身学术能力等因素影响,本应出成果的副高职称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标志性成果欠缺导致其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贡献率偏低。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不仅需要时间的积累,还需要完善的体制予以保障[9]。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在培养周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需求的情况下,人才引进成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但现行的人事制度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引进工作,诸如人员编制、聘用程序等刚性要求即使近年来有所放宽,依旧无法高效率地满足人才引进工作要求。此外,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还存在发展平台劣势,在项目申报、成果发表等科研环节上尤为明显,导致高职院校教职人员面临难以言说的身份限制,在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向高职院校的流动。
充足的经费是引进和培养思政课高层次人才的经济保障。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经费来源较少、财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其在引进、培养思政课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失去了重要的竞争资本,加之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平台或地域优势,以至于对思政课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近几年,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颁布,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按标准要求的生均30元/年提取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和教学科研。但由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费需求相对较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将思政课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列入学校整体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虽将之列入整体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偏向专业学科领域,用于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相对短缺。
高层次人才需要多渠道培养和多维度发展,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培养还是以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为主,培养手段和路径比较单一。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升本”或者争取列入“双高计划”,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两种偏差:一是单方面注重引进,而忽视对本校既有人才的培养,导致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外引与内培失衡;二是重引进轻发展,部分学校不重视对引进人才创设多维度发展与评价机制,导致人岗不匹配的问题频出,造成人才闲置浪费和再流失。此外,单一的培养渠道和发展维度也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普遍表现为职业热情下降和进取精神缺乏,难以有效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既是强校之基,也是强课之基,高层次人才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起着引领和标杆作用。各级党政部门要立足于培养什么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高度,做好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和监督工作,从经费保障、政策扶持、培训培育等方面加大支持,从日常管理、岗位准入、工作要求等方面加强监督。学校党委要树牢人才工作极端重要的理念,始终把人才工作特别是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各项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完善高层次人才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破除认识偏差,营造人人关心思政课、人人支持思政课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
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困境,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指示和中办、国办的文件精神,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思政课的特点,在高职院校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具体而言,可以建立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创新人才聘用方法,将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有机结合,打破身份限制,进一步发挥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机制创新效力。此外,还可灵活采取岗位引进、聘期引进、项目引进等多元聘任方式,多样化地开展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选、引、评、聘工作。
高职院校要走“引培并举、以培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提高自身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造血”功能。一是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通过建立国家示范引领、省级统筹实施、校本特色研修的培训体系,开展各类思政课教师培训项目,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10]。学校要以各级各类人才工程为依托,健全完善思政课青年教师拔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支持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储备存量青年人才。二是营造适宜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人才培养与学术发展生态是人才成长的基础条件,和谐、自由、竞争、团结的环境和“尊重、欣赏”的良好氛围能充分激发思政课高层次人才的热情和潜力,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中,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事以才立、业以才兴。
高职院校应根据思政课的特点和要求,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设置与分类管理制度,构建符合思政课属性与特征的评价和激励机制[11]。相关评价体系应重实绩、讲贡献,突出思政课教学的中心地位,更加注重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同时应打破教学、科研之间的壁垒,架设教学和科研成果科学转换的立交桥,鼓励教师参与“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提高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效在人才评价中的比重,凸显思政课人才评价的职教特色。绩效分配制度必须发挥分配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在团队建设、教学科研和课程建设层面发挥作用。此外,学校要重视课程整合,实现资源融合,处理好思政课与公共课、专业课之间的关联[12],同时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领军作用。
各级财政要根据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的实际,适当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要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以增加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各高职院校也要将思政课人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在人才引进、项目资助、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适当倾斜,制定学历提升、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实践研修、学术交流的支持政策,形成制度性文件,建立思政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