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内容、特征与实践路径
——基于近三届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分析

2024-03-08 02:47林克松薛悦歌
江苏高职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林克松,薛悦歌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教学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但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怎么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特征是什么?未来改革方向和发力点在哪里?这是理论和实践需要思考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从更高层面反映了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成果,并预示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因此,本文以近三届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以下简称“中职教学成果奖”)为切入口,通过对获奖主题情况进行分析,探析近十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并为未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近三届中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比较分析

本研究从近三届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中筛选出中等职业教育层次获奖项目,并对其获奖占比、等级占比、省域分布、专业分布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获奖项目进行主题词频提取分析,以把握近十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中职获奖占比较低

从近三届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获奖层次占比可以看出,中职获奖占比保持在三成左右(见表1),依次为33.5%、27.8%、26.6%。职业教育获奖数量方面,2018年获奖数量较2014年减少了20项,其中高职增加了20项,中职减少了31项;2022年获奖数量较2018年增加了141项,其中高职增加了100项,中职增加了32项。获奖层次方面,中职教学成果奖在2014年、2018年两届中获一等奖及以上、二等奖的项目占比相同,2022年一等奖及以上获奖占比下降2%(见表2)。

表1 近三届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占比分析

表2 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等级占比分析

(二)各省份获奖占比差距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经济区域划分办法,本研究对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所属省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获奖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局面。首先,东部沿海省份在获奖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呈现着“一枝独秀”的发展态势,主要以浙江、山东、江苏、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省份为主,近三届分别以38项、36项、34项、29项、21项获奖总数进入全国前十。东北地区各省获奖平均总数相较于其他省份处于中位,辽宁省总计获奖12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总计获奖均为6项。其次,西部地区各省份获奖情况亦有差异,其中广西、重庆是西南地区获奖的主力军,分别以45项、21项占据冠、亚军位置,四川、贵州居中,西藏和云南较少;西北地区中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新疆整体获奖数量较少。最后,中部地区湖南、安徽两省分别以18项、16项获奖总数名列前茅,而其余省份获奖项目尚未突破个位数。已有研究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教育发展改革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水平与质量[1]。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所属专业覆盖三大产业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公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对近三届中职获奖项目的专业大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获奖成果共涵盖17个专业大类,而部分涉及公共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等。获奖成果覆盖三大产业,其中,农林牧渔大类重点关注农业,数量上逐年递增,获奖总计20项;装备制造大类作为第二产业的核心,获奖总计27项,轻工纺织大类获奖总计10项,土木建筑大类获奖总计9项,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获奖总计2项;第三产业所属专业获奖成果占比最大,财经商贸大类获奖总计20项,交通运输大类获奖总计19项,旅游大类和文化艺术大类获奖均总计18项,电子与信息大类获奖总计13项,医药卫生大类获奖总计10项,主要覆盖汽车维修、信息技术、旅游、烹饪、金融、会计、医药、养老护理等专业。

(四)获奖成果主题分布多元

中职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研究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省乃至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成果。研究借助Python工具进行词云采集与关键词提取,并结合以上对样本数据的描述分析,从主题类型、涉及内容、研究热点三个维度出发,对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研究主题词频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在获奖项目的数据资源基础上进行词云整理,筛去如“发挥”“感悟”“累进”等于研究主题挖掘意义有限的无效词,通过整合识别得出词云图(如图1),发现词频呈现度最高的关键词是“实践”“人才培养”“创新”“中职”“研究”等。

图1 近三届中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词云图

从主题词频来看,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主题既凸显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传统要素,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三教改革等,也呈现了职业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具体包括数字化、信息化、创新创业、服务三农等。并且部分获奖成果在紧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热点问题,多采用热点问题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主题相结合的混合式成果名称[2]。

从主题分布来看,中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内容,类型发展特色逐渐凸显。一是中职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联合企业、行业、政府等主体,聚焦具体专业,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以“岗课赛证创”为契机,逐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有效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教学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应用,获奖成果综合应用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二是教学成果以实践为本色,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中职学校办学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逐渐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的办学新模式。三是中职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从注重培养学生技术技能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从德育、劳动教育、美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出发,建设综合育人体系。

二、近三届中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特征分析

中职教学成果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各地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最高水平。通过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存在教育教学改革水平差异显著、跨界属性凸显、服务产业发展成果显著、教学资源建设成果显著、教书育人成果丰富、数字化赋能中职成果初显、服务社会发展效用明显、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成果初显等鲜明特征。

(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水平差异显著

通过分析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水平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职教学成果奖和高职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比例相差悬殊,近三届高职层次获奖项目数量平均占比约70%,中职层次获奖项目数量平均占比约30%。相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高职学校往往规模较大、名气较响,在教师团队、科研设备等方面也有更多资源和投入。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高职学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量较多的情况比较普遍。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中职获奖数量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成果丰硕,其主要原因在于东部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雄厚。同时,东部地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成果,各中职学校长期致力于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式,为教学奖励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运行支撑。未来各地区还需致力于将获奖效益辐射到其他地区,开展跨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二)中职教学成果跨界属性凸显

跨界性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独有特性,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主要体现为教育与产业的跨界、学校与企业的跨界。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跨界改革的主旋律。据统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教”“校企”等关键词共计出现132次,涵盖相关关键词的内容涉及产业转型、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培育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教材编制、实践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等多个要素层面。其主题主要针对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同主体视角对隶属不同价值体系、具有不同功能的学校、政府和企业等的跨界和融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3]。从参与主体上看,由单个院校独立探索改革的教学成果获奖比重逐渐降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企政合作成为中职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由此看出,跨界性表明职业院校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唯一主体,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普通高等院校等关键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到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从跨界范围看,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体辐射范围较广,不局限于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出现了跨区域、跨省份、跨国的合作现象,突破了空间距离,有利于优质资源的汇聚,提高改革成效。如,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联合韩国首尔女子职业高中开展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成果“重工作流程,创双语环境,建商务平台——商务英语专业PEB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三)中职服务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服务社会产业转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专业是联系学校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重要纽带,因此,专业的设置、建设、调整、改革也体现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4]。通过对中职教学成果奖所属专业进行分析发现,近三届获奖项目面向的专业较为一致,主要聚焦于装备制造大类、农林牧渔大类、财经商贸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旅游大类以及文化艺术大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以及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相关行业领域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技能要求逐渐提升。此外,获奖项目所面向的专业大类获奖数量变化情况也体现着专业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价值指向。装备制造大类、农林牧渔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是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的主流专业,其中装备制造大类以21项获奖总数位居第一,并且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服务、支撑区域制造业发展。农林牧渔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紧跟其后,分别对应传统行业转型、现代服务行业升级优化的需求。这一方面反映了中职学校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另一方面,获奖主流专业占比过大也体现了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同质化。获奖项目所属专业基本一致,说明中职特色专业建设不足,且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即优势专业越强、弱势专业越弱,专业之间差异明显,导致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质量失衡。

(四)中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资源建设成果能够激励中职进一步发挥基础性育人作用。首先,专业群、专业集群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成为近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不同省份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别以“专业+专业”、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为契机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如获奖成果“‘四方联动、六共六化’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其次,教学保障建设类成果近三届总占比约20%,其内容主要包括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这些成果从关注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教学方式转变、科研能力发展到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开发仿真、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实训学习的需要,助推中职实践教学改革。

(五)中职教书育人成果丰富

从近三届中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名称来看,中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课程思政、特色德育、文化育人等为切入点,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其中,学校文化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等[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育人提供涵养和灵感,以文化育人为主题的项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不仅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更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在办学过程中将学校文化与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有机融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文化育人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面向现代工匠培育的中职‘三元三链三阶’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文化感召、情景感化、实践感悟:中职学校红色文化铸校育人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是这一类获奖成果的典型代表。育人成果的不断丰富同样也隐喻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朝着做细、做深、做长远的方向不断突破,积极推进教育体系走向显隐并重、软硬兼育的新视野、新境界[6]。

(六)数字化赋能中职成果初显

数字化赋能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号召之下,“数字化”“智能化”等成为近年来中职教学成果奖的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分别以27、26的出现频次进入高频次排行榜前十,并呈现上升趋势。从教学成果主题来看,中职学校主要围绕“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数字化教学改革”“中职名师数字化培养”“数智赋能体系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等领域开展教学改革,推动中职学校数字化转型,如“三融合、三循环、三递进:产教融合培养数字媒体工匠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进阶模块重构:财经商贸专业群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数智赋能、双元育人’财会金融专业群数字化升级路径研究与实践创新”等。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的,现实中依旧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职业院校主体数字应用理念不强,转型缺乏内驱力;数字化制度体系不全,缺乏保障力;数字技术应用不深,转型缺乏渗透力等问题[7]。

(七)中职服务社会发展效用明显

进入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实现多元化发展,具体包括实现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实现职业基础教育的本体功能、实现终身教育的延伸功能以及实现职业教育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派生功能[8]。从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的主题分析可知,中职学校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逻辑主旨,不断推进自身功能多元化发展。其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不断发挥中职学校的育人功能。转变“就业导向”的育人理念,以培养技能和知识并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部分中职学校建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本位、终身学习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并且致力于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打造育人体系。其二,以服务社会发展为面向,不断拓展中职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农村”“乡村振兴”“培养职业农民”“协助农业转型”等为主题的获奖项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证明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中等职业教育在“扶贫、扶智、扶志”发展模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9]。

(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成果初显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呈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部分成果。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纵向层面,部分中职学校以“衔接”“贯通”为关键点,开展了中高本衔接、中高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专业贯通培养模式,区域职业教育纵横贯通发展模式以及职业资历框架的建设,如获奖项目“‘中专本衔接职继教融通’高层次技术技能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新路径”。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横向层面,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借助开设职业启蒙课程、开展职业培训等方式,主动面向中小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向普通高中提供劳动课程支持等,如获奖项目“发挥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服务普教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此外,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制造业发展成为了中等职业教育发挥社会功能的重点,专业联合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为退役军人开展技能培训、面向制造业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这在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中有所体现,如获奖项目“‘大平台全周期精准化’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创新探索与实践”。

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设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的主题呈现及时代背景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还需持续探索职普融通新路径,把握普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持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主体应继续加强协同创新,把握数字化发展契机,培育教学改革成果,构建互利共赢新局面。

(一)探索职普融通新路径,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

职普融通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从近三届中职教学成果奖来看,职普融通相关成果还未显现,还需从三方面入手加以推进。一是国家层面还需树立“大职教观”,加强职普融通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应分学段递进式推进职普融通,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动中职学校和中小学合作开展劳动教育、职业启蒙、通用技术教授等教学活动,以及职业体验等课外活动[10-11];中职学校应积极与普通高中开展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更完善的学分制,使得学生可选修通用技术课程,并探索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等工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畅通学生成才通道。二是全面改进办学评价标准,进一步将开设职业体验课程、开展技能实践活动等纳入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总体指标体系,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与文化课享受同等待遇,激发普职学校互通积极性。三是优化职教高考制度标准,进一步加强考试制度和标准建设,充分考虑“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保证评价制度的有效性、科学性,以期建立省级统筹、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助推中职全面育人。

(二)优化中职教育资源,构建多元主体互利共赢新局面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构建互利共赢新局面的关键措施,亦是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培育教学成果奖的突围之道。一是要加强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夯实成果培育基础。鼓励高职院校和地方高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参与中职办学和人才培养,在省市内部整合资源并建立校际合作机制,激活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动力和参与活力。二是要鼓励跨区域合作,通过成立联合委员会、对口帮扶、联合办学、招生联考等方式,积极推进中职学校跨区域共享技术团队、教学名师、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等资源,整合各地中职学校的招生、班级、课程等资源,创新中职教学育人模式,为欠发达地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提供新契机。三是要发挥行业企业作用。鼓励行业协会与学校建立良好关系,发挥自身在行业领域的资源优势,支持中职学校开展实训、科研、技术交流等活动;鼓励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奖助政策等手段,多方面创造培育教学成果奖的良好环境。总之,通过创新合作方式和定向政策引导,推动中职学校积极与行业协会开展对话,提升区域企业、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各种资源向职业教育集聚,促进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12]。

(三)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把握中职发展新契机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转型是时代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化挑战为机遇,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把握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优化资源供给。加强农村地区职业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综合考虑相关主体实际需求,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对中职教育进行全面、深入、实时的分析评估。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不断完善中职教育管理、提高中职教学质量。通过建设“共建众享”的数字化平台,集成在线课程、远程培训、实习就业、实践操作、教学管理等模块,构建全方位的教学环境,助力职业教育实习实训难题破解。二是建立专业与产业对接管理系统,提升专业前沿性。建立起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经济产业技术的动态监测机制,强调成效追踪和问题预警,以解决信息与技术滞后、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不畅等问题,确保职业教育贴合实际需要。三是持续探索数字技术助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功能。通过数字化平台,中职学校规划和组织面向社区群众的具有技能培训性质的大众化、专业化、多样化课程,提供线上学习与交流服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社区需求规划开展见习培训项目等,并通过与企业协作、制定相关政策,增加资源供给,满足多种群体的实际学习需求。

(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中职教育主体协同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职教育协同创新还需进一步落实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一是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完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积极推动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加快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圈,促进教育与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共同发展,协调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对接。探索由以学校为主转向以政府、产业园区为主等多元主体模式,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办学的优势。二是聚焦政策着力点,全面推进科教融汇。统筹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力量,在产业园区、企业、学校建设一批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扩大科技和教育的集合圈,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服务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统计时综合考虑了中职学校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主题部分内容包含中职校的以及完成人中有中职学校的项目,具体数据可能与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略有差异。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