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传笺通释》的学术特色

2024-03-08 03:13于春莉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训诂马氏诗经

于春莉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清代是“经学复盛时代”[1]。清代学术至乾嘉时期,汉学中兴,经学渐盛。特别是戴震领军的皖派经学的出现,标志着经学高峰时代的到来。受清代学术思潮影响,《诗经》学的研究也达到了繁荣与鼎盛的阶段。嘉道时期的《诗经》研究陆续出现了胡承珙、马瑞辰、陈奂三大名家。他们以乾嘉汉学卓越的训诂考据学术方法为治经利器,在《诗经》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梁启超以他们的著作《毛诗后笺》《毛诗传笺通释》《诗毛氏传疏》为清代《诗经》学的三大“新疏”[2],后人也以此三书代表清代《诗经》学的最高成就。而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以下简称《通释》)以其突出的学术风格和治学理念成为其中杰出的一部。综观《毛诗传笺通释》全书,马瑞辰在研究《诗经》、疏解经注时处处体现着实事求是、灵活通达的特色。实事求是虽为汉学家共同的信条,但就《通释》一书来看,马瑞辰执行得相当彻底,这也成为其突出特点。与甚为尊《序》的胡承珙和墨守毛《传》的陈奂相比,马瑞辰在体悟《诗经》文本、准确训诂的基础上感悟诗歌文学特质方面,显然要走得更远、做得更好,展示出更强的文学领悟力,亦彰显了马氏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形成了其《诗经》学研究灵活通达的突出特色。详细情况见拙文《论马瑞辰〈诗经〉研究的文学性》[3]。然而,学术界对该书的关注多集中在通假、训诂等语言学方面,对此书学术特色进行整体研究的成果甚少。以下将进行详细论述,希望借教于方家。

一、学术理念以汉学为根柢兼采宋学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以研究《诗经》的文字、音韵、训诂为核心,兼顾考证与《诗经》相关文本中包含的礼仪、典制、史地,是一部用汉学方法治《诗经》的经学力作。《通释》也探求《诗经》的义理,自发地从文学的角度解释文本。汉学具有排斥宋学的缺点,柳诒征云:“盖汉学家所考证者,局部之考证,于唐以下之书率不屑读,尤鄙夷宋人,好事诋斥,此皆其所短也。”[4]而马瑞辰的《通释》却引用了包括朱熹、程大昌、戴侗、范处义、洪适、黄震、吕祖谦、毛居正、欧阳修、沈括、苏辙、王应麟、王质、严粲、陈祥道等人在内的很多宋代学者的言论和观点。特别是对朱熹学说的引用,数量最多,达89处。这足以证明马氏对宋人学说的重视。嘉道间学者汪家禧认为,对于典籍和学说“皆当各陈其宗旨,而不必割裂以附遗经,又不必曲说以添胶结。至于唐、宋以来,名儒接踵,各有精微,亦当一一参稽,断不可概为抹杀。”[5]这才是对待前人学说成果最为公允畅达的学术态度。马瑞辰虽未明言自己汉宋兼采的治学主张,然其征引朱熹等宋学代表人物的言论,目的在于吸收他们的思想,表明自己对宋学观点的认同。而其利用宋人学说考证《诗经》的实践过程也充分展示其通达的学术态度和开阔的学术视野。马瑞辰对于《诗经》的研究,在训诂文字、辨析名物、考证史地、研究礼制之余,也采用宋学的研究方法,解读《诗经》的思想义理,关注诗歌的文学性。正如学者田汉云所说:“《毛诗传笺通释》作为考证学专著,重视义理的阐述是一个显著优点。就其追求考据与义理的结合而言,生动体现了桐城学者固有的特色。”[6]可见,此书显示出以汉学为根柢兼采宋学的鲜明的学术理念。

二、以古文《诗》学为根柢兼融今文《诗》学

马瑞辰疏解《诗经》兼用今古文《诗》学,征引文献兼采今古文家《诗》说。马氏虽为治毛《诗》的古文《诗经》学家,但他在疏解经文时却大量采用三家《诗》文和今文学家的观点。比如,《通释》以毛《传》和郑《笺》为研究对象,除了大量采用这两家的诗说之外,也频频利用齐、鲁、韩三家诗说的异文或者观点作为研究毛《诗》的文献材料,这已经成为马瑞辰治经的鲜明特色。作为清代学术正统派的汉学,其中心学问正是小学。马瑞辰继承了乾嘉汉学大儒们“由字通其道”的学术理念,娴熟自如地利用因声求义、据文求义等训诂考证方法。乾嘉学者尤为重视许(慎)、郑(玄)之学,考据学风流行一时,学术界出现了“家家许、郑,人人贾、马”的局面。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通今文经学。许慎自言《说文解字》所征引的材料云:“其称《易》,费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7]可见,许氏的学术立场亦是以古文经学为核心的。马瑞辰《通释》以语言训诂为研究的核心目标,引用《说文》的材料超过2000处,《通释》重语言文字训诂的古文学研究特色可见一斑。马瑞辰以毛《诗》为研究对象,已知毛《传》和郑《笺》是研究毛《诗》的最重要的汉人注释。在“述郑兼以述毛”[8]宗旨的指引下,马氏的《诗经》研究重在辨明二者异同,纠正其疏误。毛《传》属古文经学,而郑玄则融会今古文,他解毛《诗》,虽然“宗毛为主”,然“如有不同,即下己意”[9]1。所谓“己意”主要是吸收了三家《诗》特别是《韩诗》的异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核心都来源于古文学派,必然决定了马瑞辰《通释》以古文学为主、今古文兼容的特色。马氏充分利用三家《诗》的材料来校勘字形、辨析通假、考订字义、说解诗义。笔者研究发现,晚清研究三家《诗》的两部重要的著作《三家诗遗说考》和《诗三家义集疏》,引用马瑞辰《通释》观点的数量分别达到250和519处。可见,马氏以三家《诗》证明毛《诗》的研究方法结出丰硕果实,得到研究三家《诗》的名家陈乔枞和王先谦的高度重视,马氏训诂考证出色的研究成果为他们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详细情况参见拙文《论马瑞辰对三家〈诗〉材料的利用》[10]。

马瑞辰治经具有今古文经学兼通的品质,而且,其对今文三家《诗》的间接研究亦为晚清今文《诗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彰显了清代《诗经》学发展由古文《诗经》学向今文《诗经》学过渡的表征。

三、治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毛诗传笺通释》征引古今学说绝不盲从,会有自己的判断,并透露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尤其表现在他对同时代学者学术观点的征引上。表1是关于马瑞辰征引几位乾嘉大儒学术成果条数的统计表。对戴震观点的征引总数为48处,其中赞成和批评的数量持平,均为24处。对惠栋观点的征引总数为28处,其中赞成的12处,批评的16处,批评的数量超过了赞成的数量。由此可见,马瑞辰对清代汉学皖派和吴派两大领袖——戴震和惠栋学术观点的批评毫不客气,鲜明地体现了马瑞辰严谨求实的作风。马瑞辰引用段玉裁的观点达222处,其中提出批评的66处,占全部观点的近30%。再详细检视马瑞辰对段玉裁进行批评性评价的措辞,其常常使用“失之”“误矣”“俱误”甚至是“妄矣”这样批驳色彩浓厚的字眼作出最后的判断。马瑞辰治学私淑高邮二王,甚为激赏二人的学术成就,《通释》中对二王形成诸如“其论甚确”“其说甚确”“王说甚确”等赞赏式的评价有6处。比如,在对《玄鸟》一诗的考证中,马瑞辰引用王引之“经文两言武丁,疑皆武王之讹,而‘武王靡不胜’则武丁之讹”的观点,并评价云:“王说校正讹误,极为精核。”[11]1168然而,马瑞辰对其所崇拜之人一方面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一方面当与之见解不同时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从其对二王的5处批评中可以见出个中信息。

表1 《毛诗传笺通释》征引乾嘉大学者观点统计简表

马瑞辰研究《诗经》具有如此浓厚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与清代汉学家是很不相同的。汉学家最强调“实事求是”,但是这种治学原则的贯彻往往并不彻底。他们讨论某一具体问题时不乏寻根问底、追求真理的热情,但对自己所宗奉的某家某派学说则往往丧失了鉴别和判断的能力。比如,清代治《诗经》的三大家对待毛《传》、郑《笺》《毛序》的态度上。胡承珙《毛诗后笺》兼采宋学之说,以毛《诗》为主而尚有别择,然整体上仍拘守毛《传》和《序》。陈奂《诗毛氏传疏》攻击郑玄兼采今文三家《诗》说,也反对宋学,且始终固守毛《传》之说,坚持疏不破注,毛《传》有误亦曲为回护。唯有马瑞辰能够始终摒弃门户之见,书名虽为《毛传郑笺通释》,然既不尽从毛《传》,也不尽从郑《笺》,毛《传》有误亦能一一指出,对于《序》义也偶有反驳。马瑞辰对待今古文《诗》学和郑《笺》、孔《疏》,对待宋儒《诗》学以及同时代学者的见解,都不绝对化地肯定或否定,展示出马瑞辰通达、开阔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

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自序》中说:“志存译圣,冀兼综乎诸家;论戒凿空,希折衷于至当。”[8]“志存译圣”,这种高远的志向和立意使他在解经时不会囿于学派门户之见,所以,当同时代的胡承珙弃郑扬毛,陈奂置郑不论、唯毛是尊之时,马瑞辰能够不为这种风气所影响。“唐宋元明诸儒及国初以来各经师之说有较胜汉儒者,亦皆采取,以辟门户之见。”[9]2对于宋人学说,甚至是被清代学者摒弃的元明学者之作,只要“有较胜汉儒者”,都会被马瑞辰采用。可见,马瑞辰的学术视野是非常开阔的。“就清代《诗经》研究而言,学术界的视野扩展包括两个方向:一是横向的、基于个人分析能力的视野扩展;二是纵向的、基于对历代《诗经》研究成果的积累而形成的视界扩展”[12]。马瑞辰正是在纵向的、对历代治《诗》成果和横向的、对同时代学人的学术成果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展开了学术探讨和研究。

四、灵活通达的学术见解更能克服经学家的僵化思维

正因为马瑞辰解经客观求实,不拘门户之见,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故解诗与很多前代、同时代的考据学家相比,思维显得更加活跃,见解更加新颖通达,也更少考据学家的迂腐僵执的习气。马瑞辰研究《诗经》常常能跳出政治、礼制的拘囿,更多地从文本出发,详细解释字词含义,体味文学意蕴,解释篇章主旨,且常常从整首诗着眼,做整体性的考量,因此,他的训解更接近于诗的本来面目而更少考据学家以政治说诗的胶固与迂腐。如《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11]794,此句诗义涉及文王死后周人的祭祀仪式。毛《传》、郑《笺》均认为诗句当指文王生前的行为,对诗义的理解不恰当。朱熹不从《传》《笺》而自为说,对马瑞辰影响很大。阮元亦有训解云:“此言文王在明堂陟则天上,降则庭止也。至于‘在帝左右’更是明言宗配上帝之事。岂有文王生前而谓其陟降在帝左右者乎?”[13]实际上阮元因史实的牵绊未能给出正确的解释。马瑞辰在朱熹、阮元说解的基础之上,将“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的句义解读得更透彻,且不过多牵涉史实,言简意赅地总结云:“古者言天及祖宗之默佑,皆曰陟降。”又紧密结合《诗经》其他篇章——《敬之》《闵予小子》《访落》的文本,确定“陟降”这一专用词语的含义为上天或者祖宗保佑。显然,马氏对诗义的理解更恰当。

马瑞辰灵活阐释诗义的例子还有很多。解《大雅·板》,郑《笺》将诗义与政治现实相联系,以“大师”特指“三公”;马瑞辰则联系全篇文义,以“大师”泛指“大众”,解释“大师维垣”为“众志成城”[11]932。解《周颂·清庙》“秉文之德”,郑《笺》认为句义为“执行文王之德”,马瑞辰则以“文”泛言文德。《召南·采苹》“有齐季女”,《左传》穆叔说此“季女”实有所指[11]82,翁方纲《诗附记》曾发挥此说认为“季兰”在当时实有其人,云“此季兰必是当时实有其人,今不可考矣。若杜孔所说,则凡季女皆可称季兰,无此事也。穆叔之语,去古未远,在当日所引,必是古之实事,正可与诗相证,而注家不能稽也,则说诗者复何傅会之有。”[14]马瑞辰则认为“季女”为泛指,乃“当时女子之美称,犹云季姜、季姬,非实有所指。”[11]82《邶风·雄雉》《序》以为“刺卫宣公”,马瑞辰却说:“此诗当从朱子《集传》以为妇人思其君子久役于外而作。”[11]125《陈风·宛丘》《序》云:“《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马瑞辰却以“民俗事巫说”精彩地还原了此诗本义[11]402。诸多例子可以说明,郑玄等经学家更多的是从《诗》篇可能牵涉的政治现实、历史人物等入手,常常对号入座,解读更容易僵化。马瑞辰解《诗》往往更能从《诗》篇的文本入手,从整首诗的大义、上下文语言环境去考虑,对诗义的理解更宽泛、灵活,其解读往往更加圆通。

五、结语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诗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该书在语言训诂、史地考证、礼制考证、诗旨阐释、文学阐释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成绩斐然。相较而言,马氏在语言训诂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大,这是奠定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在《诗经》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基础。对此,后世学者有着比较统一的看法。夏传才认为:“马瑞辰是以古文为主、今古文通学的《诗经》专家。……他的成就,主要在文字训诂。……固然他的疏释也有沿袭传笺失误或考证不确的地方,但有不少通过考证而超出前人的见解,不失为研究毛郑而超出毛郑的重要著作。”[15]可见,夏传才对马瑞辰《通释》的研究内容和学术成绩作出了客观的概括和肯定。张启成认为马氏此书的主要优点是“作者具有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和名物考证的功底,特别是用依声求义的方法来校勘、解释文字,因而有不少发前人之未发的独到之见”[16]。向熹也从马瑞辰的《通释》在《诗经》语言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出发作出评价:“如果认为马氏《通释》是清代《诗经》研究中首屈一指的著作,恐怕也不是十分过分的。”[17]

《毛诗传笺通释》不拘门户,博采诸家,加之对诗义诗旨的理解以语言训诂为坚实的基础,又不局限于礼制和史实的考证范围而能关注到《诗经》的文学性,因此,其学术创见颇为新颖,学术视野颇显通达。程俊英评价说:“《毛诗传笺通释》的作者马瑞辰,精通六书和古语的训诂,他的解释,参考诗序、毛传和郑笺,但并不盲从。其中虽然有一些地方过于追求立异,不过多数有新颖的创见而不穿凿附会,是研究《诗经》的人必读的参考书。”[18]程俊英的评价客观、中肯,既表明了马氏《通释》多有新颖创见的特点,又指出其好新之癖。孙文泱亦认为清代治《诗》三大家,“马书折中众说,最称通达”[19]。蒋见元、朱杰人《诗经要籍解题》认为:“清儒治《诗》三大著作中,陈奂《诗毛氏传疏》恪守毛《诗》,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偏向三家诗,只有马瑞辰此书不立门户,兼收并蓄。从这一点而言,马氏较陈、王为优,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也相应提高了。”[20]这一评价突出了马氏著书不立门户、实事求是的学术特色。所以说,清儒治《诗》三大著作中,以马氏此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

《毛诗传笺通释》是清代《诗经》学研究最高成就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清代研究《诗经》的三大家中,马氏不拘门户的治学追求、学术研究的批判色彩都使这部著作以鲜明的学术风格名载史册。该书不守旧学的拘囿,多立新解,在《诗经》语言的训释上最有突破。能依照诗文之意并紧扣诗体特征进行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冲破政教、礼制等的限制,逸出了经学的藩篱。此书展示出马瑞辰通达、开阔的学术视野,时至今日,该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研究《诗经》不可忽视的著作。

猜你喜欢
训诂马氏诗经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一类时间变换的强马氏过程
有环的可逆马氏链的统计确认
关于树指标非齐次马氏链的广义熵遍历定理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一致可数可加马氏链不变测度的存在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