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石油产品分析“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2024-03-07 08:29刘立新宋艳玲
化工管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刘立新,宋艳玲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0 引言

高职院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石油化学工业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一个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多以实践教学为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又多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但通过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的调研发现,现代石油化工企业需要的是“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成长发展潜力。

因此,如何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而“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和战略举措,它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最大限度地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用隐形的手段强化学生的价值塑造,最终实现德技双馨的育人目标。因此,如何设计、用好“课程思政”,支撑现代化工行业急需的“德技并修”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在价值引领下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高职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石油产品分析为例,介绍新时代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过程。

1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石油产品分析是高职院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面向石油化工企业的分析检验岗位及工艺操作控制岗位,重点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方法能力等职业能力及严谨求实、质量安全等职业素养,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质量标准、方法标准、职业案例和职业守则等。目前,本课程已建设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堂教学重技能轻育人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因其应用性、职业性较强的课程特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以实践操作为主,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工匠精神、团队意识、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使得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明显不够。

1.2 课程教师育人意识缺乏

目前,一些专业课教师因自身工作重心的倾斜和思政水平的局限,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投入到“传道”上的精力不多,有的甚至把育人“本职”当成了“兼职”,认为育人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从而出现了育人职责的选择性缺失,也导致了“三全育人”中“孤军化奋战”“孤岛化分割”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

1.3 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课程虽采用了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教学方法,但因学时限制、学生基础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学生机械模仿教师操作、遇到问题无法独立解决、对所学知识无疑问等现象,一些学生实质上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如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鉴于现阶段课程存在的问题,如何同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课程进一步教学改革的方向。

2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思政”改革思路

2.1 打造教学团队,搭建育人平台

组建一支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企业一线导师组成的多学科背景的具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教师教学团队,发挥不同类型教师的优势和特点,确保“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研讨、主题实践等活动,一方面切实增强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合作企业的企业导师担任专业课程的共建人,让其参与专业建设,从不同角度联合挖掘和整合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较好地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2.2 深挖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

牢固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明确现阶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强化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培育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为主线,从家国情怀、职业道德、责任关怀、安全环保、协作创新等方向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大力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

2.3 强化课程设计,力求润物无声

坚持隐形教育,课程教学团队通力协作,反复研讨,从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取及教学标准、教案及教学PPT等教学材料的完善,到课程授课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推敲。在授课内容上,既做到以教材为依托,又不断融入当前热点问题;对思政元素的融入方面,精心设计融入方式,通过问题探究、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力求做到生动多样,浑然一体。

3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思政”改革措施

3.1 课程目标含思政,确定素质、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团队依据石油化工企业分析检验岗位的调研与分析,明确职业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结合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转化形成石油产品分析课程对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高度吻合。课程教学目标[1]如表1所示。

表1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教学目标

3.2 课程内容嵌思政,深挖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程在内容编排上紧扣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为准绳,通过认真分析石油化工企业分析检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经过与企业人员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按照油品的生产过程和性能特征,以企业实际分析的主要石油产品为载体,设计开发了油品分析岗位认知、汽油质量检验、柴油质量检验和润滑油质量检验4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以“典型指标分析”为抓手设置了2~5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有一个完整的分析检验过程,承载着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课程教学团队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主要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培养规范标准理念、安全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认同、团队协作、辩证思维等思政内容[2],从石油化工发展历程、油品分析岗位职责、典型油品检验实操等角度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寻找确定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入点和融入方式,形成“课程思政”元素素材集,如表2所示。同时,将其插入课程教学标准、教案、课件、学材等教学资料中,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又做到“课程思政”的润物无声、全程覆盖。

3.3 课程设计融思政,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等层面的精神指引,要做到理想与实际的结合、显性与隐性的结合、国家与个人的结合。

为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课程思政”的功能,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课程教学团队借助信息技术和实物装置,广泛应用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线上线下混合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不单调、不乏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即在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工作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收集信息、认识任务,主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和自律意识、学习意识;在课中通过下发引导文、教师指导、团队协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引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过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主要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遵守标准化操作规程,培养学生标准意识、团队协作、严谨求实等精神[3];在课后布置拓展性任务,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任务驱动教学法如图1所示。案例教学法,即在相应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进相应的真实案例和典型故事,阐述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讨论,例如:在讲授“石油认知”知识点时,以“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为案例,通过案例学习和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安全环保、生命至上的意识;在讲授汽油质量标准时,设置“对比欧盟和我国车用汽油关键指标,指出异同点”等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来探究分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我国的汽油不比其他国家差、标准也不低于欧盟标准,并且某些与环境有关的指标要优于欧盟国家,我国一直走着绿色发展之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4 课程考核显思政,建立“多维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在课程考核方法上,建立“多维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如表3所示,即完成每个教学任务后,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均开展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强调课程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课程推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评价相结合,其中过程性评价占比50%,终结性评价占比30%,增值性评价占比20%,突出课程评价结构的多元化。

表3 “多元多维”课程评价体系

其中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重点评价学生技能熟练程度和职业素养水平。比如:平时的课堂考勤、随堂测验等需要按照课堂要求,不弄虚作假,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更注重团队精神、职业素养等的培养。

4 课程改革成效

4.1 理念提升,形成三全思政育人大格局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发挥“主力军”作用,深入课程建设“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开拓创新,使学校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与监控、全方位联动的“三全”思政育人大格局。

4.2 德技并育,助推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自然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有机融入了课程教学标准,强化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突出了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人文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努力方向

5.1 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能力

“课程思政”设计能力是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专业课教师专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尺。“课程思政”所涉及的内容众多,涵盖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发现、挖掘更多与专业、与课程相关的教育资源,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要时刻关注“课程思政”开展的尺度,不能出现大篇幅的思政理论教学,而是要在传授专业知识和练就专业技能的同时适度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要做到授课时规划合理、取舍得当,重点与难点明确。

5.2 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素材资源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学团队等方面的改革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它关系着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密切度、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思政教育的实施模式等。因此,要做到“课程思政”的润物细无声、自然渗入,就需要收集、整理、整合和制作更多高质量、多元化、多形式的教学素材用于“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