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OE框架的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4-03-07 06:55:16刘岩贾涵博张如意高艳慧
创新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刘岩 贾涵博 张如意 高艳慧

摘 要:创新质量的提升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实现效益可持续增长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在专利数量与质量层面均呈现出显著的提升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申请专利的动机不再仅限于技术知识保护的单一目标,还包含了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声誉和增加谈判筹码等。因此,我国企业以多动机并存的方式进行专利布局,而多元化的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对企业创新活动与结果产生了异质性影响。以中国医疗制造型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探讨技术(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组织(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与深度)和外部环境(政府经费支持与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多元影响路径。研究发现:①企业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技术知识基础特性以及外部环境之间存在联动匹配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与非高创新质量的组态结果呈现出因果非对称性关系;②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路径有技术与组织协同型(P1)及技术—组织—环境耦合型(P2、P3)共3条,以及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的阻挡动机与国际市场开拓动机是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的关键要素;③企业高创新质量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通过多种组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企业的创新质量。研究结论为企业在不同外部环境与内部知识资源的条件下,根据不同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更好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以实现创新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管理启示。

关键词:专利战略化申请;技术知识基础;政府经费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质量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4)1-52-12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4.1.5

0 引言

《“十四五”國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知识产权权利人和企业是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主体。知识产权权利人通过创新和创造获得知识产权,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权益,是拥有知识产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企业通过研发、创新等活动创造知识产权,并通过生产与销售等经营活动将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现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即企业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经济效益,是实现知识产权高效运用的关键。知识产权包括专利、著作和商标等。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为专利。企业有效地创造与运用专利对于其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1]。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企业更加注重从战略高度来进行专利申请,即构建更完善、独有且由法律赋予排他性的专利组合,以降低竞争者潜在威胁、增加获取外部知识的交易筹码以及建立声誉。这一战略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2-5]。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早意识到专利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的企业之一,不仅注重专利的研发,还构筑了专利“护城河”,与三星、高通以及爱立信等海外科技巨头开展专利竞争,并最终达成了各自标准必要专利的交叉许可协议。这不仅降低了双方的专利使用成本,还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研发,有效提升了创新质量[6-7]。此外,通过分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战略可知,其已经不再仅关注单个专利的价值,而是战略性地积累大量相关专利,参与专利组合竞赛[8-9]。这表明企业的专利申请动机日益战略化,以形成更为完善的技术壁垒体系,降低竞争对手技术模仿的可能性,提高专利诉讼的成功率。这些专利战略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还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了积极信号,最终提升企业的价值[9]。企业的专利实践活动表明,其存在多种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且不同动机对创新产出具有差异化影响[9]。但是在理论层面,尚未有研究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探究,未能揭示企业多元的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如何影响创新质量,因此难以为企业构建有效的专利壁垒进而在与海外领先企业的科技竞争中取得成功提供指导。

围绕“企业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对创新质量存在何种影响?”这一议题,相关学者目前并未得出明确结论,理论缺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已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出发,给出了企业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及其具体测量指标[2],并探讨了单一动机对创新质量的潜在作用[10],但忽视了企业专利申请更倾向于从多个动机综合考虑的实际情景。例如,在防止竞争对手技术模仿时,企业可能同时具有国际市场开拓动机。这种多元化的动机对创新质量产生协同影响,因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另一方面,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已有研究从企业内部或外部资源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单一资源因素对创新质量提升的“净效应”[11]。然而,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各前因要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依赖以及共同作用的关系。例如,不同的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可能导致质量差异较大的创新成果[12]。与此同时,创新存在路径依赖特征,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受其原有技术知识基础结构的影响[13],即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对专利创造与设计存在显著的作用。此外,学者们也已经证实,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特征对创新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14]。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效应对企业创新质量的作用机制。除此之外,企业并非孤岛,外部环境因素必然对其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15]。例如,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可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同时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也受到知识产权保护方案的影响[16]。因此,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最终影响创新质量。综上所述,仅从单一维度分析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技术知识基础或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并不全面,无法识别企业内外多重因素间的并发协同效应。

基于此,本研究引入TOE(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综合研究框架,构建了探索影响企业创新质量前因因素的系统性理论框架。此外,文中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组态视角探究企业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企业内部资源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创新质量的多元化作用路径。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企业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企业内部知识资源结构以及外部环境中单个要素是否构成影响创新质量的必要条件?②企业多种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与其他要素间形成何种组态以实现创新质量的提升?③哪些要素对于提高企业创新质量更为重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期望能够深化对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前因和驱动路径的理解,重点关注企业多种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的影响,为其合理布局专利战略以实现创新质量提升提供指导。

1 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1.1 文献回顾

关于创新质量,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一,关于创新质量内涵的界定。Haner[17](2002)、Wang等[18](2018)以及王靖宇等[19](2020)基于创新视角指出,创新质量指的是创新产出的影响度,体现为该创新成果能够带来更好的绩效表现;另有一些学者则从质量视角出发,将其界定为创新过程中的质量体现,表现为创新成果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20-21]。本文主要以创新产出影响度来界定创新质量。第二,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究了影响创新质量的前因变量。学者们指出,企业内部因素(如创新投入、知识资源、公司治理戰略、创新氛围、企业家精神、知识型员工、创新网络等[22])及外部因素(如政府财政与税收政策、法律和跨国并购等)均对创新质量存在显著影响[23-24]。学者们主要从单一角度分析了各因素的作用,得出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然而,创新活动并非仅受单个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企业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创新活动。企业根据自身已有技术知识基础进行创新[14],同时不同的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促使企业开展差异化创新活动[4],而外部环境又导致企业获取资源的途径、选择的未来创新方向等发生改变[25]。这三者同时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质量。由此可见,应当从企业内外部因素出发,将企业自身技术、组织与环境等三要素共同纳入分析框架,深入探究三者对创新质量的多元化驱动路径。

1.2 研究框架

基于知识理论,企业技术创新受业务层面的技术重组、管理层面的组织资源合理配置、环境层面外部因素耦合的共同作用。TOE理论框架综合考虑了技术—组织—环境等3个层面要素的协同影响。本文借助这一框架对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前因变量进行分析。首先,在技术层面上,专利的本质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产出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技术方案,并对其进行保护的结果[26]。因此,企业专利的战略化申请可以被视为其技术运作的结果,而差异化的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也导致企业创新活动与结果的异质性。由于技术本质就是知识,专利作为技术成果,其战略化布局实际上也是技术知识的运用。因此,文中将多元的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作为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技术条件。其次,TOE强调组织可利用的资源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知识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其创新活动与结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已有技术知识基础结构特征对创新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产生重要影响[27]。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的广度与深度是测度其技术知识基础结构特征的关键指标[28]。因此,文中将技术知识基础的广度与深度作为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组织条件。最后,从知识角度出发,技术创新是知识创造与重组的结果,而企业的知识创造与整合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知识的创造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其中研发资金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研发资金来源有自有资金和政府经费支持两种。政府经费支持缓解了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困境,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对于其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差异性[29-30],但均不否定政府经费支持对创新质量提升的作用。另外,知识存在外部性,企业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外溢,导致其无法独占创新收益,因而企业缺乏知识创造的动力。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实现创新收益独占的重要手段。顾晓燕等[31](2021)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高质量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保护了企业的创新收益,促使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高质量创新。因此,文中将政府经费支持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综上,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TOE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所构建的TOE框架,本文对技术—组织—环境等因素展开具体分析。

1.2.1 技术层面

专利实质是企业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对特定技术下的创新成果的保护,对于企业创新质量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2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但平均每件专利创造的经济价值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尽管一些技术方案本身不够新颖,缺乏商业价值,但企业仍然会对这些技术方案进行专利申请。例如,Boldrin和Levine[32](2013)通过研究美国专利申请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尽管专利数量不断增加,但其并未显著提升美国的创新水平与生产效率,表明专利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技术进步与研发投资的增加。在当前颠覆性创新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企业更加倾向于制定专利战略,通过积累大量相关专利进行专利组合竞争。这意味着企业将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展现出更多的战略性动机。

关于企业专利申请动机,现有研究认为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传统动机,即保护创新成果,以防他人技术模仿[25];二是战略动机[2]。学者们认为,战略动机包含阻挡动机,而这一动机又存在两种情形:一是进攻封锁,指的是企业为了在新的技术发展前沿占有一席之地而进行专利申请;二是防御封锁,指的是企业为了防止他人开发相同或者相似产品而申请专利[25]。可见,防御封锁动机与传统动机都是为了减少甚至避免竞争对手的技术侵权行为,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区别于传统动机,企业防御封锁动机不仅包含有传统动机的仅保护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行为,还包含有围绕核心技术设置技术栅栏的专利申请行为。此外,Teska[33](2009)发现,企业申请专利的目的还包括提升谈判地位、顺利进入国外市场、获取许可收入、成为标准专利等。综上,本文将企业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总结为以下4类:①阻挡动机。通过专利申请加强企业对核心技术的防御或者限制竞争企业的技术进攻。②国际市场开拓动机。由于专利保护存在地域性特征,企业为了在不同国家与地区获得专利保护,需要在不同国家与地区进行专利申请。③建立声誉动机。企业通过走在创新前沿,提升专利的新颖性,提高企业技术声誉,进而塑造企业创新形象。④增加谈判筹码动机。企业为了与竞争对手进行技术谈判而申请专利[2,34]。

由于企业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存在多种战略化动机,在不同动机下设计出的技术方案可能具有显著差异,进而对企业的创新质量产生异质性影响。虽然现有研究区分了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2],但多数集中在单一动机的影响上,忽视了企业在实际专利申请过程中可能同时追求多种战略目标的情况。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企业多种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对创新质量的共同作用。

1.2.2 组织层面

基于知识理论,一项创新脱胎于企业原有的技术知识基础[35]。专利作为重要的创新成果,必然受到企业原有技术知识基础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在技术知识的累积为专利提供了必要支持上,还表现在影响企业未来技术方向的选择上。已有研究指出,企业技术知识基础指的是其拥有的技术知识元素集合;这一集合具有多维度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对创新质量存在显著影响[36]。例如,Krafft等[37](2014)以美国制药行业为例,发现组织的技术知识基础具有广度、深度、一致性、多元度以及网络结构等特性,并且这些特性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基于此,多位学者分别探讨了企业技术知识基础不同维度特性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各个维度特性对创新的作用并不一致。但多数研究更倾向于分析技术知识基础多维度特性对企业创新产出数量的影响[37],较少关注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并且相关研究结论也不相同。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和深度作为衡量指标。其中,广度指的是企业技术领域涵盖的范围,深度则指的是企业对各技术领域的了解程度[37]。这两个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的主要特性,且已有研究也发现,二者对技术创新产出产生显著差异化影响。然而,已有研究的局限在于仅从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其与技术方向选择及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共同作用于创新活动的实际本质。

1.2.3 环境层面

已有研究发现,多种外部环境因素均可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政府经费支持与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两种因素。陈子韬等[38](2020)研究发现,政府经费支持对企业创新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政府经费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资源,缓解了资金压力,使企业能够更全面地考虑与尝试多个技术方向,并对结果进行评估。这有助于企业不断更新并完善现有技术,最终提高创新质量。另一方面,企业获得政府经费支持也会发出积极信号,促使利益相关者更加信任企业技术水平。这有助于吸引更多潜在的技术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创新关系,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从而促进创新质量的提高[38]。

除了政府经费支持,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已有研究发现,由于技术知识具有公共属性,企业无法独占创新收益,这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意愿。当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提高时,会产生多重影响。一方面,區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提升能够减少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外溢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有利于创新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提升也能够吸引拥有最新技术的企业进入该区域,从而促进当地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创新。这有助于提升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终有效提升创新质量[39-40]。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TOE框架下企业高创新质量影响因素的联动与组态效应。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是解决此类研究问题的重要手段。fsQCA研究方法从整体论角度出发,能够揭示多个前因条件共同作用于某个结果的差异化路径。因此,本文采用fsQCA方法探索企业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技术知识基础以及环境要素之间组合匹配与协同耦合,最终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多元化路径。

2.2 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2.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A股上市的医疗制造型企业。选取这一行业的原因在于:第一,医疗制造业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尤其注重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企业对专利管理与专利战略规划非常重视,意图通过合理规划专利战略捕捉潜在机会,专利竞赛十分激烈。第二,我国医疗制造业正在不断转型升级,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将资源与能力结合起来,将专利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从战略角度引导企业开展创新并进行专利布局。

A股上市医疗制造型企业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共搜集了199家企业。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筛选,具体过程如下:①剔除发明专利申请数小于10的企业。这是因为此类企业主要以保护核心技术为目标进行专利申请,并未从战略布局角度进行专利规划。②剔除关键变量缺失与ST的样本企业。最终,确定了134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确定了企业名单之后,本文从大为公司的Innojoy专利搜索引擎中搜集2009—2021年医疗制造型企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SIPO)中申请的发明专利作为研究样本。

2.2.2 变量测量

结果变量:企业创新质量。本文选取了专利被引次数作为衡量企业创新质量的指标。原因在于,专利被引即该项专利被其他后续专利引用;该数值越高,表明其与后续专利的关联性越强,对后续技术的贡献越大,其质量也就越高。已有学者研究发现,专利被引次数与专利的经济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专利被引次数同时体现了专利的技术和经济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创新质量[41]。此外,利用专利被引次数衡量企业创新质量得到了学术界较为普遍的支持[2,35]。因此,本文选取企业当年申请的发明专利五年被引次数来衡量其创新质量。

条件变量:包括企业的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技术知识基础特性以及环境要素。

①企业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已有学者提出了多种测量方式,本文借鉴郭磊等[2](2016)的研究,选取专利申请阻挡动机、国际市场开拓动机、增加谈判筹码动机以及建立声誉动机等对其进行测量。

阻挡动机。阻挡动机是指企业为保护自身创新成果,避免或者减少竞争对手模仿其技术的动机。权利宽度表示企业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项数。文中采用权利宽度来衡量阻挡动机。权利宽度越大,企业越能够全方位地阻挡潜在竞争者。具体的测算方式是将专利的独立权项数(Principal Claims)与从属权项数(Subordinate Claims)进行加权求和,并将二者的权重分别设为0.7和0.3[2]。

国际市场开拓动机。当企业认为某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时,其会更加倾向于在该国或地区申请专利[2]。因此,国际市场开拓动机可以通过企业专利申请布局的国家或地区数量来衡量。

增加谈判筹码动机。这一动机指的是为了更好地与竞争对手进行技术谈判或交换,企业有策略性地进行专利申请。文中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利用重点专利引用率来衡量[2]。其中,重点专利是指全球领先医疗制造型企业持有的专利。该类企业为年度营业收入排名前10的企业,包括:罗氏(Roche)、诺华(Novartis)、艾伯维(Abbvie)、强生(Johnson & Johnson)、默沙东(Merck Sharp & Dohme)、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辉瑞(Pfizer)、赛诺菲(Sanofi)、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以及阿斯利康(AstraZeneca)。计算方式如下:第一,搜集并整理企业观测年度的所有发明专利中引用的专利,分析引用专利申请人。第二,依据企业引用的专利数据,计算企业观测年度专利引用中申请人属于全球领先医疗制造型企业的专利数量与企业总引用专利数量的比值,来衡量增加谈判筹码动机。

建立声誉动机。为了持续创新,企业需要不断从基础学科中汲取知识。本文选择引用非专利文献数量作为衡量企业建立声誉动机的指标[2]。

②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的广度与深度。由于技术知识基础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因此文中采用企业连续三年申请专利数据来测度技术知识基础的广度与深度[37]。其中,技术知识基础广度是指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包含的国际专利分类小类数量总和,反映了企业所涉及技术领域的多样性[37]。技术知识基础深度是指企业对所涉及技术领域的掌握程度。借鉴已有研究,利用[技术知识基础深度=δμ]进行测算。其中:[μ]为各国际专利分类中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数占所有申请发明专利数比例的均值,[δ]为该比值的标准差[37]。

③环境要素。本文选取的环境要素包括政府经费支持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经费支持。参照以往学者的研究,采用企业获得的政府资金数量来衡量[38]。本文主要从Wind数据库中搜集企业获得的政府资金数量。该指标很好地反映了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

区域知识产权保护。该指标指的是特定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借鉴吴超鹏和唐菂[39](2016)以及林周周和苏屹[40](2021)的研究,本文用当地技术交易市场成交额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區分省内各个城市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差异,文中进一步将各个城市生产总值占所属省份生产总值比重作为权重值。最终,企业所处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计算方法为各省份技术交易市场成交额占当地生产总值比重与各城市生产总值占所属省份生产总值比重的乘积。

2.2.3 变量校准

数据校准需要遵循合理性和透明性的原则,依据理论知识或实践标准设定锚点。本文参考杜运周和贾良定[42](2017)、杜运周等[43](2022)、万骁乐等[44](2022)、肖静和曾萍[45](2023)的研究,同时考虑到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技术知识基础、政府经费支持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等是依据相对水平来判断的,而且医疗制造型企业的创新质量也是一个基于样本的相对指标,适合采用基于样本的相对位置法来校准。因此,本文采用直接法设置所有连续变量的75百分位数、50百分位数和25百分位数为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的3个校准点,并将交叉点校准后等于0.5的真值改为0.501后再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运用fsQCA方法进行后续分析。

根据组态分析过程,本文对各变量进行必要条件分析,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发现,所有前因要素的必要性一致率均未超过0.9,说明单一要素并不会对企业高/非高创新质量产生主导影响。因此,将所有前因要素纳入fsQCA进行组态分析。

杜运周和贾良定[42](2017)指出,原始一致性阈值不得低于0.75,PRI一致性阈值最好大于等于0.75,并且根据样本规模确定频数阈值,大样本的频数阈值可以选择2或更大值。结合本文的样本数据和真值表结果,借鉴Crilly等[46](2012)的研究,根据一致性的自然间断点,使用截断值代替门槛值,将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90,PRI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75。由于案例样本数量为134,属于大样本,因而将案例频数阈值设定为2。fsQCA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发现,存在3条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的条件组合和2条引致企业低创新质量的条件组合。高创新质量组态解的一致率为0.971 2,覆盖率为0.620 0;低创新质量组态解的一致率为0.976 6,覆盖率为0.447 7,结果较为理想。

通过对比高与非高创新质量组态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企业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的阻挡动机与国际市场开拓动机对于提升创新质量不可或缺,是引致高创新质量的关键要素。其次,令人意外的是,在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过程中,增加谈判筹码这一动机在引致高与非高创新质量组态中均存在。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围绕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发明专利进行专利申请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以领先企业核心技术为基础,企业通过学习转化将其与自身技术知识基础相结合,对该类技术进行全新改造,产出更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二是由于在短期内无法突破领先企业的技术壁垒,企业只能围绕该核心技术的周边技术进行研发,创造出与领先企业核心技术交叉的相关专利,但企业并不关注这类专利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导致该类创新质量一般。由此可见,增加谈判筹码这一战略化申请动机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极为复杂,后续需要对这一动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通过高创新质量与非高创新质量组态的对比发现,单个要素并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与其他核心要素相互联动,才能形成高创新质量的条件组合。这一结论强调了多个条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创新质量。

①技术与组织耦合的全范围专利战略化布局驱动模式。该路径表明,以高阻挡动机与高国际市场开拓动机为核心条件,辅以建立声誉动机、增加谈判筹码动机、高技术知识基础广度和深度为边缘条件的前因变量组合,可以产生高创新质量。该组态表明,企业需要全面布局自身专利战略,重点关注如何阻挡竞争对手与开拓国际市场,并拓展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的广度与深度,即使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依然可以实现高创新质量。该路径可以解释56.86%的高创新质量案例。

②基于高技术知识基础深度与环境协同的专利多维度布局驱动模式。该路径表明,以高阻挡动机与高国际市场开拓动机为核心条件,辅以高增加谈判筹码动机、高技术知识基础深度、高政府经费支持与高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为边缘条件的前因变量组合,能够产生高创新质量。该组态表明,当企业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时,其仍然需要高度重视专利申请的战略化布局,尤其需要关注阻挡动机和国际市场开拓动机,适度关注增加谈判筹码动机。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的构建与完善,更需要重视核心技术领域深度的探索,而非广度的扩展。该路径可以解释12.38%的高创新质量案例。

③基于高技术知识基础广度与环境协同的全范围专利战略化布局驱动模式。该路径表明,以高阻挡动机与高国际市场开拓动机为核心条件,辅以高建立声誉动机、高增加谈判筹码动机、高技术知识基础广度、高政府经费支持与高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为边缘条件的前因变量组合,可以产生高创新质量。该路径表明,企业在获得外部环境支持的基础上,不能忽视自身技术资源范围的扩展,同时依然需要高度重视专利战略化申请,尤其需要关注如何阻挡竞争对手和开拓国际市场,这样才能够创造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该路径可以解释30.10%的高创新质量案例。

综上所述,企业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的高阻挡动机与高国际市场开拓动机作为核心条件存在于3条组态路径中,同时其他两个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機也发挥了作用,表明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企业多元化战略申请动机对提高创新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实现高创新质量的3条组态中,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P2与P3路径也显示出了技术—组织—环境的共同作用,表明多种前因要素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质量。

同时,利用fsQCA方法得出引致非高创新质量的两条前因条件组态路径。路径NP1:~阻挡动机×~国际市场开拓动机×~建立声誉动机×增加谈判筹码动机×~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企业技术知识基础深度×~政府经费支持。该路径表明,当企业在专利申请过程中缺乏战略思考且自身技术知识累积不足以及缺少政府经费支持时,其创新质量受到抑制。即当企业的技术知识基础广度和深度不足,没有战略性专利布局理念,并且无法获得政府经费支持时,其很难实现创新质量的提升。路径NP2:~阻挡动机×~国际市场开拓动机×~建立声誉动机×增加谈判筹码动机×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企业技术知识基础深度×政府经费支持×区域知识产权保护。该路径表明,当企业在发明专利申请过程中忽视阻挡动机、国际市场开拓动机与建立声誉动机,仅具备高技术知识基础广度而不具备高技术知识基础深度时,企业即使获得外部环境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高创新质量。

由此可见,上述两条前因条件组态路径都包括非高阻挡动机、非高国际市场开拓动机、非高建立声誉动机、非高企业技术知识基础深度,主要涉及企业技术与组织层面因素。这说明即使外部环境要素完善,也不一定能带来企业高创新质量。

2.2.4 稳健性检验

为提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本文通过调整案例频数阈值与变量校准值进行稳健性检验。文中将案例频数阈值改为1,并分别设置各变量的95百分位数、50百分位数和5百分位数作为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的3个校准点,之后利用fsQCA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企业高或非高创新质量的前因条件组态和之前的分析结果一致。由此说明,企业创新质量前因条件组态的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TOE框架,运用fsQCA方法,探讨了技术、组织和环境等层面的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质量的组态效应,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的要素均不是单独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的必要条件,即单个条件并不能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或非高创新质量。其次,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的前因条件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的特点。本文发现,实现企业高创新质量的路径有3条,其一是技术与组织协同驱动型(P1),另外两条路径均可以总结为技术—组织—环境耦合驱动型(P2和P3)。整体来看,每一条路径均由多个前因条件共同发挥作用,显示出“多重并发”的特征;同时各个前因要素形成不同组合以达成企业高创新质量目标,显示出“殊途同归”的特征。最后,引致企业非高创新质量的路径有两条,且均包含专利申请非高阻挡动机、非高国际市场开拓动机、非高建立声誉动机与非高企业技术知识基础深度。这表明即使处在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和高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外部环境下,企业技术与组织层面要素的缺失仍然会导致其创新质量低下。对比来看,两条非高创新质量的组态与高创新质量的组态存在因果非对称关系。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以医疗制造型企业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企业当前专利申请的战略化布局议题,基于TOE框架,利用fsQCA方法揭示出企业专利申请过程中多战略化动机并存,并与企业技术知识基础、政府经费支持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共同作用于创新质量,进一步拓宽了TOE框架的应用场景,更好地揭示了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多重因素。其次,基于组态视角,从技术、组织与环境等3个层面共8个前因条件出发,构建了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因素传统研究模型的补充与完善,弥补了TOE框架下多层面因素之间缺乏动态匹配关系的不足,为深入研究企业如何有效提升创新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本文发现企业创新质量的多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多重并发的因果关系,识别出不同场景下企业实现高创新质量的差异化路径,为有效驱动创新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拓宽了企业创新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边界。

本研究的实践启示在于:首先,创新质量的提升需要企业考虑多个因素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关注某单一因素。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合理构建自身的技术知识基础结构,并制定多元化的发明专利申请战略,以有效提升创新质量。其次,在进行发明专利申请时,企业应当在充分考察竞争对手所掌握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尽量扩展自身核心技术领域的权利要求范围。同时,企业不仅要关注国内技术竞争,还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促进创新质量的有效提升。最后,政府经费支持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等外部环境因素并非提升创新质量的唯一关键要素。企业需要从技术和组织层面出发,将技术作为发展基础,重视技术知识基础结构,并充分考虑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同时政府不仅需要提供资金支持,还应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以形成推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制度环境。

本文从企业当前专利申请的多元化战略动机出发,从多角度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医疗制造型上市企业,由于不同行业具有各自的技术轨道与创新规律,因而需要搜集更多行业数据,以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普适性。另一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了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过程中的战略化动机,并未考虑其他类型专利申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战略化动机及其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未来应更细致地研究不同类型专利申请战略布局的共同作用,以提高研究的解释力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JIN P Z,MANGLA S K,SONG M L. The power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how patent transfer affects urban innovation qua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2,145(6):414-425.

[2] 郭磊,蔡虹,张越.专利战略化情境下的产业核心专利态势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63-1671,1757.

[3] 曾宇,彭华涛.专利战略对国际创业的影响机理:基于海尔与华为的双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5):68-76.

[4] HOLGERSSON M,GRANSTRAND O. Patenting motives,technology strategies,and open innovation[J].Management Decision,2017,55(6):1265-1284.

[5] MILESI D,PETELSKI N,VERRE V. Motives to patent:evidence from Argentine manufacturing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22,26(8):1-22.

[6] 王珊珊,周鸿岩.企业专利国际化的行为特征与启示[J].科学学研究,2021,39(4):662-672.

[7] 陈朝晖,丁明珠,谢薇.“走出去”视角下中国企业专利商业化策略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以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23(2):71-81.

[8] DE JESUS C K,SALERNO M S. Patent portfolio management:literature review and a proposed model[J].Expert Opinion on Therapeutic Patents,2018,28(6):505-516.

[9] MA R,WANG M Q,HE H. Does patent portfolio drive global value chain climbing?-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 IEEE Access,2022,10(3):27550-27560.

[10]MOSER P,OHMSTED J,RHODE P W. Patent    citations-an analysis of quality differences and citing practices in hybrid corn[J].Management Science,2018,64(4):1926-1940.

[11] GU Q X,JIANG W,GREG G,et al. Effect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source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Chinese high-tech SME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6,40(4/6):76-86.

[12] 黃灿,徐戈,沈慧君.获取创新衍生价值:企业内部知识—合作网络动态视角[J].科研管理,2023,44(2):98-107.

[13] 赵炎,叶舟,韩笑.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知识基础与企业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2022,40(9):1698-1709.

[14] DU L.How knowledge affects incremental innovation in SMEs:knowledge base and knowledge heterogeneity[J].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2021,46(2):91-102.

[15] ROSENKOPF L,NERKAR A.Beyond local search:boundary-spanning,exploration,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32(4):287-306.

[16] 林德明,罗宇晴,刘文斌.知识产权政策如何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基于政策工具的组态分析[J/OL].科学学研究,2023:1-19[2023-09-28].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30406.004.

[17] HANER U E.Innovation qual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80(1):31-37.

[18] WANG Z,CAI S,LIANG H,et 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innovation speed and qualit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8,32(5/6):1222-1250.

[19] 王靖宇,刘红霞,刘学涛.公益捐赠与企业创新质量:基于慈善立法的自然实验[J].宏观质量研究,2020,8(5):83-99.

[20] TEEMU M,TOMMI I. Innovation quality in knowledge cities:empirical evidence of innovation award competitions in Finland[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4,41(12):5597-5604.

[21] LANJOUW J O,SCHANKERMAN M. Patent quality 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measuring innovation with multiple indicators[J].Economic Journal,2004,114(10):441-465.

[22] 黄磊,段云龙,覃大嘉,等.技术搜寻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抑制还是促进?——吸收能力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管理评论,2023,35(4):91-104.

[23] 贺娜,李香菊.税基还是税率?不同税收激励与企业研发创新[J].科研管理,2022,43(9):76-82.

[24] HIGHAM K,DE RASSENFOSSE G,JAFFE A B.Patent quality:toward a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J].Research Policy,2021,50(4):1-26.

[25] 谭劲松,赵晓阳.企业专利战略与环境匹配:前沿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1):3-15.

[26] 张生太,姬亚俊,仇泸毅,等.从科学到技术的知识传播机理研究:基于知识基因[J].科研管理,2022,43(11):21-31.

[27] HAO J J,LI C L,YUAN R S,et al. The influence of the knowledge based network turcture hole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R&D investment intensity[J]. Sustainability,2020,12(15):1-17.

[28] 李子彪,孙可远,赵菁菁.企业知识基础如何调节多源知识获取绩效?——基于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门槛效应[J].科学学研究,2021,39(2):303-312.

[29] 胡善成,靳來群.政府研发补贴促进了策略创新还是实质创新?——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33(3):109-120.

[30] GAO Y C,HU Y M,LIU X L,et al. Can public R&D subsidy facilitate firms?Exploratory innovation?The heterogeneous effects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subsidy programs[J].Research Policy,2021,50(4):1-16.

[31] 顾晓燕,薛平平,朱玮玮.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量变抑或质变[J].中国科技论坛,2021(10):31-39.

[32] BOLDRIN M,LEVINE D J K.The case against patent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3,27(1):3-22.

[33] TESKA K.Strategic patenting[J].IEEE Spectrum,2009,46(2):20-20.

[34] 刘岩,苏可蒙.专利战略情境下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20):122-130.

[35] 赵炎,吕建林,孟庆时.组织创新网络联系特征与企业创新质量:知识组合能力与协调能力的调节作用[J/OL].软科学,2023:1-13[2023-12-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268.G3.20230825. 1758.004.html.

[36] YAYAVARAM S,SIVASTAV M K,SARKAR M B.Role of search for domain knowledge and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in alliance partner selec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8(8):2277-2302.

[37] KRAFFT J,QUATRARO F,SAVIOTTI P P.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ctors knowledge base:evidence from bio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14,21(3):215-242.

[38] 陳子韬,孟凡蓉,王焕.政府支持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82-1790.

[39] 吴超鹏,唐菂.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6,51(11):125-139.

[40] 林周周,苏屹.知识源异质性视角下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绩效关系: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效应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21,30(2):227-237,252.

[41] 张东婷,宋傲男,袁红梅.中国传统产业继承对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2):1-11.

[42] 杜运周,贾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167.

[43] 杜运周,刘秋辰,陈凯薇,等.营商环境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模式:基于复杂系统观的组态分析[J].管理世界,2022,38(9):127-145.

[44] 万骁乐,毕力文,邱鲁连.供应链压力、战略柔性与制造企业开放式绿色创新: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2(10):99-113.

[45] 肖静,曾萍.组态视角下制造企业绿色战略导向的驱动因素研究[J/OL].科学学研究,2023:1-16[2023-12-28].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31122.002.

[46] CRILLY D,ZOLLO M,HANSEN M T.Faking it or muddling through?Understanding decoupling in response to stakeholder pressur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6):1429-1448.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Quality Advancement Within the TOE Framework: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 Strategizing Application

Liu Yan1, Jia Hanbo1, Zhang Ruyi2, Gao Yanhui1

(1.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Elevating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serves as a crucial mean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uphold competitiveness.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PR), showing noticeable improvements in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e motivations driving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apply for patents go beyond a singular focus on the protection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hey now encompass a multitude of motive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market expansion, reputation building, and gaining negotiation leverage. Enterprises adopt a strategy for the simultaneous pursuit of multiple motives in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this diversified approach to patent application strategies has heterogeneous impacts on innovation activities. Using Chinese-listed bio-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s the research sample and employing the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metho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O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faceted pathways through which technology (motivations of applying for patents), organization (breadth and depth of firms'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bas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government support and reg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levels) collectively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innovat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re are multiple concurrent causal relationships with interactive matching effects among a company's motives for applying for pat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base,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is complexity results in asymmetric causal relationships leading to configurations associated with both high and non-high innovation quality outcomes. Secondly, this research identifies three predominant the pathway (P1, P2, P3) that lead to high innovation quality within companies: the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systemic pathway (P1) and the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coupling pathways (P2, P3). The blocking motive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expansion motive in patent applications are identified as crucial elements in driving innovation. Thirdly, High innovation quality in companies involves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which are combined in various ways to achieve the same goal,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I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managerial insights for companies to leverage knowledg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based on different strategic motives, thereby enhancing innovation quality through diverse and converging approaches. The study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and harnessing the synergies among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optimize innovation outcomes. The findings offer substantial guidanc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maintain a leading position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success in global competition under different external environmental and internal knowledge resource conditions.

Key words: the patent strategizing application;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base; government funding suppor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novation quality

(栏目编辑:刘静雅)

收稿日期:2023-12-07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视角下陕西省重点产业‘在位者—进入者动态适配对产业重构的影响研究”(2022R022);2023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基于‘两链融合的陕西省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230N0127)。

作者简介:刘岩(1986—),女,青海西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贾涵博(2001—),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张如意(1983—),男,陕西宝鸡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创新;高艳慧(1985—),女,陕西榆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合作创新。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山寨现象与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完善
普通中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47:07
我国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司法政策论
东方法学(2016年6期)2016-11-28 08:14:30
专利诉讼与知识产权的关系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13:23:53
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知识产权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建议
商(2016年17期)2016-06-06 09: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