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名医马烈光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一直从事《黄帝内经》及《中医养生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对养生有很多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养生的道理有很多,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这句话在道教中指通过修炼而达到极高的境界后,人可以“羽化成仙”,从而“长生久视”,生命不再受天地的约束。马老说,这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和幻想色彩,但从养生角度来看,“我命在我不在天”有其科学之处,可谓养生箴言。
那么,这句话如何落实在养生实践之中呢?马老认为,首先应正确面对“先天因素”。不可否认,生命终究还是要受到一定的“先天因素”影响,但绝不能为之消沉,当奋起养生,呵护生命。其次,养生尤当重视“后天”,活出“养生”态。我们应当尽量减少接触各种伤生损命的因素,此即东晋葛洪所谓“伤生之徒,一切远之”的道理所在。归结起来,要积极调控后天因素,让其有利于生命的延续。
“不善养生,难为大医”,医者若自身健康堪忧,怎能获得高超医技,更不用说成就“大医”。马老说,欲为“大医”者,当善保己身,正养生之心态,究养生之学术,行养生于毕生,同时精求医道,爱己及人……那么问题来了,精通中医养生学的马老,平日里是如何养生的呢?他提出了“养生三宝”:运动、饮食、养心。
马老首先强调运动的重要性:“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而具体做法呢?马老这样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宁可三日不吃饭,不可一日不锻炼。”他还有一个独特的“摇摆抖动”锻炼法:摇头摆尾百病消,百练莫如抖动妙。怎么个“抖法”?马老为我们做了示范,真真是摇头晃脑,抖手摆腰。看着马老精神矍铄的样子,我们不禁感慨: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小动作”,确实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
对于饮食,马老又有什么讲究?他说:“饮食有‘十不厌’,食不厌节,食不厌细,食不厌精,食不厌土,食不厌粗,食不厌丑,食不厌慢,食不厌时,食不厌杂,食不厌少。”综合来说,就是:饮食要细嚼慢咽;若有条件,最好能吃有机食物;多吃粗粮;对于外形丑陋的食物,如苦瓜,不可因外表丑而弃之不食;要吃时令蔬果;要讲究均衡营养,食物搭配必不可少;饮食要有节制,无论吃什么,都勿过饱,等等。
马老还尤其提到要多喝粥,并引用了陆游的养生名言“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但马老熬粥有一套自己的“功夫”:需用砂锅,慢火炖,有时用薏仁、白扁豆、百合、山药及少量枸杞,有时则用麦仁、小米、红米、芝麻等,每顿食材皆有变化。
对于“养心”的论述,马老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名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宁,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健康。生活中,应“少私寡欲”,即减少私心杂念,降低人们对名利和物欲的奢望。如此,“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方能真正体会养生的妙处。
下面是马老自己的养生之悟——
曾国藩曾说:“天下百病生于懒也。”懒惰会促生多种疾病,影响寿命。大体而言,懒惰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其一,懒劳作,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会诱发疾病。人体之“动”,包括劳作和运动。全天24 小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8 小时睡眠必不可少,因为这是恢复身心疲惫的最佳方式;8 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用于饮食、休闲、社交等,这一时间段比较灵活;还有8 小时,是工作时间,也就是劳动时间,这是生活的常态和健康的必需,不仅可以维持生活质量,也潜在地活动了身心。
所以,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早就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如果一个人的一天长期缺乏这一时段,或者懒于正确使用这一时段,那么从养生角度来看,其身心得不到活动,气血郁滞,健康就会面临危险。
其二,懒运动,使人的身体素质下降。现代都市人的劳作方式,多使身体长久保持某一姿势,如久坐、久站、久行等,造成疲劳性损伤。《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懒劳作”会生疾病,劳作过度也会伤害健康,此二者即是“现代文明病”的发病根源。因而现代社会非常强调人在闲暇时主动锻炼身体以活动气血,所谓“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在当前的工作学习方式下,长期规律的运动锻炼已经是劳作的必要补充,能提高人体肌肉力量、身体反应性及机体免疫力,对健康作用不可估量,更是养生的必须手段。
《吕氏春秋·尽数》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养生箴言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所以,懒于运动、缺乏锻炼的人,其健康难以得到良好的维护,甚至早弱、早衰、早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从“三高”症的低龄化到缺乏运动而快速衰老的老年人,遍及各个年龄段,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实在令人扼腕!
其三,懒思考,使大脑退化,促使“神衰”。懒于用脑、懒于思考、懒于接受新知,是懒惰的又一大表现。人之“神”是生命的主宰,主导着人体的精神活动,也主宰着人体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调节适应,卫外抗邪等为特征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以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为结构根基的“神”,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史学家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明确指出:“精神不用则废,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长期懒于用脑,懒于运转精神思维,会逐渐导致大脑的衰老或加速退化,神机运转迟慢。生命失去正确的神机主宰,健康自然无从谈起,甚至有夭亡的危险,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懒惰的纠正并不难,但需要决心和恒心。俗语说得好:天高不如忍字高,命好不如习惯好。
首先要合理安排时间,保持作息规律并严格完成养生计划。懒惰常常与生活的散漫相关,因此可以制定作息规律和养生计划,强迫自己完成,一段时间之后就能由自发变成自觉,改掉懒散习惯。其次,“养生莫善于习动”,现代社会,尤其要注意劳作与运动锻炼的结合,这是关乎自身生命健康的大事,万不能懒惰待之。再次,不找借口,养生不能“等、靠、要”。
清代蒲松龄曾告诫说:“宁勤勿懒!”养生是一种主动活动,而懒惰会消磨人的主动性。因此,懒惰不仅酿生百病,更是养生的大敌,养生者当首先克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