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集锦

2024-03-06 06:06王夏
时代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东明县散文集报告文学

王夏

导师 周闻道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四川省青神县人。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经济学家。汉语写作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中国第一位创立文学流派的政府官员,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会主席,曾担任“天涯社区”散文天下首席版主12年。在《人民文学》《花城》《十月》《钟山》《散文》《散文·海外版》《美文》《都市美文》《香港文学》《四川文学》等发表作品580余万字;已出版文学专著16部450余万字,待出版3部80万字;已出版经济学专著3部100余万字。曾在香港《信报》《商报》《经济日报》等担任财经专栏作家多年。两次获“四川文学奖”,并荣获冰心散文奖、孙犂散文奖、刘勰散文奖、四川日报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奖、中国新散文奖、西部散文奖等各级文学奖项多项,作品收入两个版本的《大学语文》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辅,及数十种全国性散文年选、选本;《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现象》《四川当代散文史论》专章介绍。

文学观——在场写作

文学是人学,是基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学的文学的使命,就是呈现人的社会关系及其背后的意义。由此,在场主义提出,在场是作家的存在底线,并且把艺术性(散文表现为散文性)与在场精神的完美结合,作为作家追求的艺术高线。在场写作的逻辑,是面向事物本身。

由此产生两个问题:何为文学的在场?怎样在场?

在场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意为在,或存在。在场主义把这个概念引入文学,指向存在意义的显现。在场的逻辑是一个封闭的环,它的主体是作家,指向是精神,源头是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又超越了传统“道”的局限。在场倡导作家不能停留于对象的表面,不要过度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小情绪;要用灵魂贴近生命,把握对象世界的本质,发现存在的意义,并以文学的形式把真相呈现出来,通过叙事流重构或构建自己的真相世界。在场包括5个维度:在场性、介入性、当下性、精神性、发现性。

在场的唯一途径是介入。现代文学的“介入”(concern)观,是萨特于1945年10月1日在他执笔的《现代》杂志发刊词中提出的。虽然萨特关于“介入”曾有过很精彩的表述,但是萨特的“文学介入”观总体上是不纯粹的、含混的、矛盾的、前后不一致的,最后终于走进了他的“实践文学”的死胡同。在场的介入重点,不是爱和情感的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对于幸福和快乐,最好的在场就是不要过多去干扰打扰;要走出小我,更多地关注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当下的痛;要贴近现实,关注当下,体察苦难,瞄准生命和人性。不要到古尸里拔金牙,不要舍近求远,要记住,只有你身边亲历的事物,才是唯一属于你自己的最宝贵的写作资源。

在场主义的语言观是语言回归。不是回归到语法修辞,也不是回归到名家经典,而是回归到语言本身——在母语的本真中去寻找答案,是什么,怎么表达。

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表明了语言与存在的不可分割,与存在“同在”。在场的语言不是日常的语言工具,而是和“存在”“意义”“同在”的“符号”。文学中最具感染力的表达、最让人无法抗拒的言说,是呈现生命的真相、人性的复杂性、存在的意义、传达世界的终极价值。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对语言的驱使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语言不是工具,而是存在方式。”

在場写作尊重语言、依靠语言、敬畏语言、相信语言的力量能够真正地“直指人心”,语言甚至是世界全部的答案。在场写作赞赏萨特的“词语高于一切”;呼吁去除习惯、网络等对母语的侵害;追求汉语本我表达的极致之美。本真的语言拒绝形容,因为再生动形象的形容,都是一种“转述”,而不是对对象特定的表达;拒绝说明,因为任何说明性的文字,都不是文学的叙事方式;拒绝引用,因为任何机械的引用,都会对你自己的表达形成遮蔽;拒绝抒情,因为真正的情不是“抒”的,是由叙事流自然而然呈现的,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场写作的使命是发现意义。世界上一切科学都是发现。所谓发现,就是人类对于自我的内在、具体性的自然及其整体规律的认识。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发现使命,文学的使命是发现意义。即利用语言的利器,通过作家营造的独特叙事流,重构与构建作家心目中的世界,呈现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人性在不同维度的本质。

文学著作:文学专著19部

1.报告文学集《悲剧,本可以避免》,西南交大出版社,1989年7月;

2.随笔集《主权回归前的香港》,西南交大出版社,1993年8月;

3.散文集《夏天的感觉》,成都出版社,1995年9月;

4.散文集《点击心灵》,天地出版社,2005年;

5.散文集《对岸》,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6.散文集《家的前世今生》,天地出版社,2007年;

7.散文集《遁迹水云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8.散文集《七城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9.散文集《边际的红》,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

10.散文集《庄园里的距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

11.非虚构文学《暂住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12.《国企变法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13.《红尘距离》,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

14.长篇报告文学《重装突围》,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2月;

15.文论集《发现的秘密》,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

16.文论集《介入的力量》,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

17.散文集《只为卿云》,百花文艺出版社,待出;

18.文论集《散文:觉醒年代》,百花文艺出版社,待出;

19.散文集《一壸浊茶》,广东人民出版社,待出。

经济学专著:3部,100万字

主编著作:在场主义流派专著42部

1.在场主义散文年选5部;

2.在场主义散文丛书6部;

3.在场主义散文书系10部;

4.在场主义散文奖获奖作品选10部;

5.评选在场主义散文奖实验文本11部;

6.教史:专章评述或收入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史、大中学教材6部。

名家 田丰

田丰,山东东明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文学成就:

2016年4月,散文诗集《贝壳的思念》,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1年1月,长篇报告文学《筑梦黄河滩——山东省东明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纪实》,齐鲁音像出版有限公司;

2021年10月,报告文学集《慧眼妙笔写春秋》,团结出版社;

2022年9月,报告文学集《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23年6月,散文集《风花雪月的故事》,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24年1月,长篇报告文学《大迁建》,建言出版社。

编著:

2010年10月,《东明庄子传说》;

2022年5月,《东明明清古邑十二景》;

2022年8月,《东明作家谱》;

2023年2月,《东明战“疫”纪事》。

《山东工人报》《菏泽日报》、山东工会网等媒体报道其事迹。2023年入选山东省职工(文学)达人秀。

文学感悟:

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从小我就有一个文学梦,到现在还在梦中,怕要伴随一生了。

中学开始,就与县里的几位文朋诗友一道,在自己家中成立了县业余作者联谊会,办四开四版会刊《福河源文学报》,每季度一期,坚持了几年。中学毕业后我投笔从戎,4年里,在军报、省报、军区报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回乡后分配到乡镇一线,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大舞台上,我从给地区党报写小新闻、“小豆腐块”开始,到一年上了8个头版头条,一个月上头版头条两篇,一期四版的报纸上了3篇稿子,被县宣传部部长称“长了新闻眼”。那些年,我连年被市县评为先进新闻工作者,3000多篇新闻稿件发表在《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国防报》等报刊上。

随着阅历的增加,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文学梦又被再次捡拾起来。因为写短小的新闻不过瘾,转头写起报告文学。由于写新闻多年,写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了好长时间的磨砺,才算上道。

2020年初,疫情突发荆楚,随后蔓延全国,我抓住时机,采写了一篇近万字的报告文学《“方舱”医院的守护者——记东明县援鄂抗疫“三勇士”》,被《中国报告文学》采用。

2021年7月20日,暴雨突发郑州,牵动着东明人民的心,社会各界闻令而动,紧急救援。27日,我写下了5000多字的《逆行出征,情系中州——东明县救援团队驰援河南灾区纪实》一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菏泽日报·菏泽通》等相继予以了转发和刊载。

2021年10月,黄河山东段发生了36年以来最严重秋汛,我及时采写了8000多字的纪实文学《战秋汛——东明县打赢黄河秋汛防御战纪实》,报道了县内各单位奋力抗争秋汛的感人故事。

2021年8月,我的省作家协会会员通过后,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小目标:每周写一篇7000字左右的报告文学作品。写什么内容?给谁写?给“名人”写,也就是写每个行业的佼佼者。我在全国去寻找写作对象,主动出击。首先从爱心人士、文艺工作者、成功人士等写起,一直到2022年3月,共写了40多篇文章,能够出一本书了,我才罢手。后来出了本《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

这些年以来,我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贴近生活去写作。《贫民英雄武国升》《中国好人崔玉臣》《特勤队员侯鲁森》《杨宝善:心血灌润病妻三十七载》《韩国瑞:把画做出粮食的味道》《红柳绿柳笑春风》等作品,先后在《时代报告》《当代散文》《山东牡丹文学》等文学刊物上发表,出版文学著作6部、编著4部。

2017年5月15日,东明县在全省率先拉开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的序幕。作为一名作家,我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千年大计工程。于是,开始采访、收集各种关于黄河、关于黄河滩区、关于移民迁建等方面的资料,当资料整理了40多万字的时候,我决定写一部记录东明县黄河滩区迁建的书,来记录这段历史。2021年1月,一部29万字的《筑梦黄河滩——山东省东明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纪实》正式出版,其语音版被学习强国平台全文推出,年底该书荣获山东省政协系统优秀文史书刊一等奖。

东明县在整个黄河滩区迁建过程中,工程任务最重、涉迁人口最多、投资数额最大。全省就近淤筑村台28个,东明建了24个;全省共安置滩区群众60.62万人,东明县有12万人;全省规划投资共计260.06亿元,东明县占130亿元。到2021年5月30日下午,东明县最后一批12个村4843户村民选房到户,24个村台全部分房到户,全县干部群众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最终夺取了滩区迁建的伟大胜利,圆了12万滩区百姓祖祖辈辈苦苦盼望的“安居梦”。

我的一部《筑梦黄河滩》只是写了半部迁建史,剩余的一半在哪里?我边采访、边收集资料、边思索,该如何写好“滩建”的大文章呢?居民“安置”后的生活又如何?

一直到2022年3月植树节那天,我认为可以收官了,因为我看到了迁建后百姓的甜蜜生活正一天天地好起来。昔日贫窮黄河滩,今朝旧貌换新颜。于是下笔开始写长篇报告文学《大迁建》,最终以56万字完稿。几经打磨,终于进入出版社的三审三校中。多年写作多年磨砺,我认为写作要勤奋,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要记录时代、讴歌时代的主旋律,唯有以“快”字来写文学,把“新闻”变成“文学”作品,在当今快节奏的全民都是“记者”的时代,站稳自己的文学脚跟,给大众以文学大餐般的享受。

名家 江雪

江雪,原名李朋霞,山西长治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24届高研班(报告文学班)学员,山西省作协全委委员,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长治市报告文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山西省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2021年获得“长治好人”荣誉。

16岁开始写作,在《春笋报》发表第一篇散文诗《十六岁梦季》。多年来创作有散文集《来生为狐》,报告文学、散文集《草色遥看》(上下卷),长篇报告文学《还看今朝》《职教人的故事》,长篇人物传记《桑林虎传》,历史文化散文《风住尘香》,小说集《梨花语》等10多部作品。

近年来,创作了《烛泪》《静静的沁河》《金灯卫士》《申纪兰进京》《两地书·家国情》《我曾挺进大别山》《边关月》等,大量长篇、中篇报告文学作品发表于《中国报告文学》《山西文学》《漳河文学》《安徽文学》《漳河文学》《山西日报》等报纸杂志。2020年参与编剧了电影《申纪兰》。中篇报告文学《担当》入选《2011年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中篇报告文学《破茧蝶舞》入选《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2016年,中篇报告文学《静静的沁河》获“赵树理文学奖”、徐霞客游记文学二等奖;2020年《這里夕阳无限好》获第四届全国石膏山杯文学大赛优秀奖;2017年《春晓》被改编为上党落子版《柳树湾》、广播连续剧《脱贫壮歌》。2020年广播剧《脱贫壮歌》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集体奖)。2023年,电影《申纪兰》获得山西省“五个一”特殊贡献奖(集体奖);历史文化散文集《风住尘香》获得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奖。

文学感悟:

笔名“江雪”在我发表第一篇散文诗时便开始使用。柳宗元寒江独钓的苍茫和孤寂,便是文学的现实意义。文学世界博大精深、辽阔无边,作为个体的作家,只能孤守一盏灯,垂钓一份喜欢和执着。

文学创作需要天赋,我童年对玩耍项目不精通却莫名对阅读的喜欢大概便是这份文学天赋的源头吧。我的童年和少年在典籍稀缺的乡村度过,姐姐们能借来的书,我抓紧机会偷偷摸摸囫囵吞枣般地阅读,这些书慢慢开启了对我的文学启蒙。及至当我的第一篇作文打上“传阅”并被老师作为范文在教室公开朗读时,夹杂着几分窃窃喜悦的写作之苗便在我的心底悄然发芽。一个平凡的女孩,因为一篇作文被同学关注、被老师鼓励,平凡被写作涂抹上一片幽静的文学之光,这让我意识到文学的珍贵并开始潜移默化地喜欢上写作。

文学创作还需要一个关键因素——敏感和多愁善感。我便是具有如此性情的人。多愁善感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而敏感又时时能使柔弱的心遭到莫名的打击和伤害。敏感的人更容易感知伤痛的来历、方向,也能与世间的痛苦与欢喜同呼吸同命运。我认为,这是写作者必须具备的禀赋。

举个例子,我写关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灯寺看守人冯开平的报告文学时,便是带着被褥到隆滤山的寺院内住下,瞬间便抓住了这篇报告文学的核心——孤寂的守护。2022年一个人在一座荒山守护一座古老的寺院,这便是这个守护人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可贵之处。报告文学《金灯卫士》刊发于《中国报告文学》,李炳银老师还特意把此文发了头条“特别关注”。果不其然,这个看寺人冯开平当年便获得了新华社组织的“感动中国十大网络人物”荣誉,2018年获得全国先进文物工作者,之后“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一系列荣誉奖项雪球一样滚来——足见报告文学的力量。

因为生活、工作在基层,敏感的心更容易捕捉到人世间平凡人尤其底层人民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卑微。很多题材我无法用报告文学去表达,于是,我只能用小说这种形式,去书写这部分我感同身受的真实却被虚构的喜怒哀乐。我喜欢报告文学,它有强大的现实性和引起关注的力量;但我也喜欢小说,它如涓涓细流滋润读者心田,引起人的同情、悲悯、思考、关注。

2017年我被调往平顺县太行水乡旅游文化管理中心,收集、撰写工作县域的全域导游词。我独自走遍工作县域的山山水水、山庄店铺、古建庙宇、荒岭古道,买来大量古建、宗教等书籍,如期完成了这套5本百万字的写作任务。这段特殊经历对我的写作影响非常大,拓展了我的写作视野,也丰富了我的写作素材。

写作是一件辛苦也快乐的事,如今,我依旧支撑着支离破碎的身体在苍茫寒冷的世界垂钓。这是我与生俱来的喜欢,也是我的使命。

责任编辑/雨晶

猜你喜欢
东明县散文集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东明县绿色通道建设方案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东明县露地花卉的分布与病虫害防治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大小笔的协唱——读王胜田散文集《悠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