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城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2024-03-06 06:06:53高泰东
时代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姜堰

懒惰不会让人一下子跌倒,但会不知不觉减少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人一下子成功,但会不知不觉积累成果。

——陆明

小城故事多,今天讲一个。我们江苏省泰州市历来人文荟萃,居民约500多万人,其中有不少诗词、书法、绘画和篆刻人才,水平皆不俗。其中有人兼有“两家”,如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甚至有“三家”的,如一人兼诗人、书法家和画家;而“四家”兼具,即“诗书画印一肩挑”,且皆上乘拿得出的,寥寥无几,大家公认姜堰区的陆明先生算一位。

我与陆明相识交往约10年,对他的“诗书画印”很是钦佩。然而,他学习持久、与世无争,拿出自己本领时,不在“钱”上做文章,对文友多是倒贴的品性,难能可贵,令我崇敬。作为腹有点墨之人的我,想到他时常心潮起伏,要花点时间写写他。我还想到,如果不写他,熟视无睹,觉得对不起他的才能和人品,在大的时空也缺席了一位可资借鉴的榜样,好像自己真的应到“虽读诗书也枉然”了。

不惑立志

发大水的1954年,陆明出生在苏北县城姜堰(今泰州市姜堰区罗塘街道)。汉刘濞开凿的通扬运河(运盐河),历2000余年而不废,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像赶集一样急急忙忙向黄海奔去。他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曾祖父是清代知名肖像画家,父亲陆如岱长期从事绘画和美术教育工作。耳濡目染,陆明从小就爱上了绘画艺术。稍长,这个热爱文史的青少年知道,小城和县域虽不大,但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明代泰州学派的讲学与活动场所——王氏宗祠(省文物保护单位),靠近他家,让他流连;明末画家唐志契家的万竹园虽废了,但编入《四库全书》的《绘事微言》令他揣摩;清代棋圣黄龙士,兄弟武状元刘荣庆、刘国庆,寓居水云楼的词人蒋鹿潭,当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越剧《红楼梦》作曲家顾振遐等历代家乡人,无不让他自豪,心生崇敬。

现实中,陆明的求学遭遇了折腾。1966年,刚跨进初中的陆明就遇上了“停课”,做教师的父亲时时叮嘱他要学好文化知识,掌握一门技术,并从书店购买实用美术书籍让他在家天天学习绘画,练习写字,他也常从报纸、杂志、烟盒、产品包装等寻找学习的资料。一次他看见一位叫钱庆林的老师在白墙上用红漆写毛主席语录,他便主动帮忙,从中掌握了用油漆写字的技巧,经过一年的实践陆明进步很快。“复课”后陆明成为学校办墙报的能手。两年初中毕业后陆明便成了县城抢手的字画人才,是凡墙上写字、店堂布置、商品布展、包装设计、墙头广告,他都能得心应手地完成。他设计的封面美观大气,这是跟谁学的?他毫不掩饰地说,装帧精致的书籍封面都是他平常留心学习的范本,因为凡是精品肯定都是专家设计的。难怪他每到一处都留意着美的地方,这也许是设计者的一种习惯吧。

1971年,17岁的陆明告别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状态,他被招工进入镇办包装厂,专门从事封面设计,这样,爱惜人才的厂长就给了他一个“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平台。1974年姜堰镇要举办首届工业展览会,借用陆明与学校的五六个美术老师来现场布置展览室,当别人还束手无策时,陆明布置的展厅已大见成效,后成了老师们效仿的样板。在这次工作中,陆明“大事小事不马虎”的主人翁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表现让主管的副镇长和工业公司经理大为赏识,以致几次下班后留他一起吃饭。展板制作结束后,作为工厂工人的陆明就被借调,留在镇政府“画画写写”。1977年镇上排演话剧《于无声处》,画布景的重任就落在他单薄的肩上,他感觉到自己踉踉跄跄。好在他父亲原来曾在锡剧团画布景,赶忙回家向父亲求教。而在泰州剧场与本镇演员、木工等观看话剧时,他就详详细细地勾勒了布景草图,一点也没有放过。画面经过借鉴和民居形态本地化处理,《于无声处》布景的成功绘制,让陆明名声大振。当1983年县里筹划展览“可爱的泰县”时,陆明就被借调走出镇界,去县上成了骨干人选。因为才能和贡献,参加工作时间长,1986年陆明的“以工代干”终于进入序列,成为镇政府正式工作人员。

孝敬长辈,培养小孩,买房装修,待做好这些,正值世纪交替,陆明年过不惑,相对而言有了一点宽裕时间。一天晚上,他读文史《泰州学派》,过去肤浅的记忆被激活加深了。这个学派是明代的一个哲学学派,因其对民生的关怀而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之所以以“泰州”命名,是因为这个哲学学派创始人王艮起初是泰州安丰盐场的一介盐丁。

陆明读到,王艮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世代为灶户。“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11岁辍学助父母料理家务;14岁母亲去世后,与父兄一起进盐场烧盐;19岁奉父命贩盐经商,开始摆脱贫困;25岁后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年,他经商路过曲阜,拜谒孔庙时,得到很大启发,“奋然有任道之志”,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于是一边经商,一边攻读儒家经书,“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其书袖中,逢人质义”,由此开始了從商人向学者的转变。

于无声处听惊雷。陆明想到,家乡一介盐丁的王艮,只读了4年书,因拜谒孔庙后发奋攻读,创立了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影响深远。自己读书不算多,也有8年,不能老是在低水平下“画画写写”苟且。由此,他立下志向,要做到“诗书画印”全能且上乘。用他自己不过头的话说,“搞艺术的人很难达到诗书画印‘四绝’,但是必须努力做到诗书画印‘四有’”。

因为热爱,他一有空就学习,不放过点滴时间。在学习中他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好像从来也没有觉得有多痛苦。“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在王氏宗祠,陆明读熟了王艮的《乐学歌》,让他坚定了一生乐学的实践。

唐诗宋词天天读天天背,每日5首(长的2首);写作拜兴化朱思愚先生学“平仄”。“有文化的作品才是艺术品,少文化的作品只是工艺品”,这句话在陆明的心田深深扎下了根。

日日挥毫,不论寒暑,练魏体,学高二适草书,入帖出帖。

除就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1990—1992),专攻国画外,有计划地阅读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页,思考他们不同的风格和相似的内涵。为学习和借鉴雕塑家吴为山首创的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的艺术风格,追求形似,更求神似,他专程去吴为山设在老家东台时堰镇的陈列室参观,感悟其中的格局。

读了30本书,邓散木《篆刻学》(上下册)最为受益。陆明钦佩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艺术大师吴昌硕,在先生彪炳史册的作品中,体会到篆刻在书画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陆明完成绘画作品后,常常为用印犯愁,他从大师身上得到启发,中国画的用印与拿工资用的手戳子有着本质区别,于是他把过去在刻字摊上刻的印章统统磨掉,决心自己刻制。

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打牌,不饮酒,不抽烟,朝朝暮暮,寒暑易之。天天向前走,月月一小步,年年一中步,十年一大步。过了“天命”之年,觉得自己换了一个人。为学“书刻艺术”,2008年,55岁的他只身北上京城,去清华大学进修,读了1年“美术理论高级研究班”,似乎眼界远了一段,心胸也开阔了许多。

艺术成就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说的是诗词读多了,耳闻目睹便会在心胸澎湃出詩意。从2010年起,陆明先后创作格律诗词上千首,这些抒写家乡、赞美人间的诗词,是从他心窝飞出的赞歌。陆明的这些诗词,多数是他绘画作品中的题诗,因而这些诗词凸显出诗中有画,天成有趣;而他的画中有诗,诗画相映,使作品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此外,从20世纪90年起,陆明先后刻制印章近千枚,还编辑了《陆明篆刻集》,不但方便了自己的书画作品用印,而且让作品融入了古朴沉稳的金石气。

近年来,陆明的书刻艺术显示出勃勃生机。所谓书刻艺术,就是以传统书法为主体,融刻字、篆书、绘画、版画等相近艺术门类于一体而形成的风格独特的艺术。它是凹凸的书法艺术,也是中国书画艺术唯一参与国际展会的门类。

为展示家乡文化,陆明创作了100多幅书刻艺术作品,大的边长七八十厘米,小的三四十厘米。据他妻子苏迎介绍,小的要刻三五天,大的要七八天。陆明有多幅展示泰州文化的作品,入选江苏省第四至六届刻字展、北京首届刻字展、中日刻字艺术精品展(西安)、第三届国际刻字展(韩国),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世博杯)金奖、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百花杯)银奖。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为了创作书刻作品《梅兰芳》,陆明去泰州参观梅兰芳纪念馆,考察梅兰芳影剧院,又阅读《梅兰芳年谱》,从形态和精神两方面走近梅兰芳。他了解到,1956年3月,梅兰芳应邀返乡演出了《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等经典剧目,不禁从心底吟出五言诗:“京韵海陵苑,梅郎故里行。万民空巷日,同醉剧中情。”仿佛灵光闪现,陆明借鉴吴昌硕藤蔓的篆法写出“梅兰芳”3个象形灵动的大字。“梅”字形似京剧两武生,“兰”字用繁体,成一副京剧脸谱,“芳”字则是《霸王别姬》里虞姬的形象,特别是青丝之上长长弯曲的两根翎子令人叫绝。这块形神兼备的书刻作品面世展出后,得到家乡市民和海内外艺术家持续不断的赞赏。

书刻作品《水城》,以3个篆刻的“城”字重叠组合,用西画透视学的方法体现出空间感;以象形“水”字,突出水城寓意,给人以流水汤汤的直觉,映衬出祥泰之州“双水绕城,一水穿城,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地理景象。

书刻作品《水乡》则另辟蹊径,精心选择木料后,用中国画的构图方法创作。“水乡”二字经大刀阔斧飞凿产生的木质机理,出现了一幅水波粼粼、水色空濛的迤逦风光。“湖清澈,一望水无堤。块块湿地飞白鹭,排排彬木啭黄鹂,野径沐晨曦。”陆明在作品上方浅刻自撰的词作《忆江南》,仿佛是水土的自由吟唱,更添几分文气。

创作《望海楼》时,他同样深入实地体验,在现场读碑文,知兴衰,生发感悟之后写出《登望海楼》:“仰视城边望海楼,历经风雨几重修。扶栏登高观沧海,古往今来美景留。”然后用大篆写出“望海楼”3个异形字,再配上城墙图形和魏碑体的“古郡泰州”。作品尽显古拙斑驳,又有换了人间之感。

作品《东方欲晓》巧妙地利用了传统的象形文字,充满清新“欲晓”的画面感;跌宕起伏的刀法造成了天然生态的机理,妙趣横生,让人不禁悟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陆明在创作中注重启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并常常以吉祥如意为载体,充分借助异形体创作延展想象的空间。他的书刻艺术作品使装饰空间产生古色古香的效果,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向上的力量。

陆明是土生土长的姜堰人,一名草根艺术家。姜堰区文化广播旅游局专门为他设立了“陆明书刻艺术名人工作室”,罗塘街道积极支持他成立了“古风诗词书画社”。2017年12月,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文化厅等8部门评定陆明为“带领技艺传承”的乡土人才。以“诗书画印”和书刻艺术见长的陆明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和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百印敬礼

作为一名老党员和基层文艺工作者,当2021年款款而来时,陆明见证了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崛起和强大,并亲身感受了老百姓的日子一步步从贫穷走向小康的全部经过,从心底觉得党的伟大。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开天辟地的百年,栉风沐雨的百年,波澜壮阔的百年,造福万家的百年,陆明感慨万千。“如何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呢?”陆明不由得想到70年前父亲曾经的作为。

1951年6月1日早上,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陆明的父亲陆如岱老师上地理课时,先是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绘制了中国地图,并标上北京、上海及各省省会、自治区首府。当他画了鸭绿江和朝鲜半岛说起“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时,仿佛点燃了干柴,同学们群情激愤,要求捐款的热情如腾腾火苗。

下课后,陆如岱直奔校长室,立即将课上情景向校长周立人作了汇报。周校长握着陆如岱的手兴奋地说:“好,你的汇报太及时了,我们要立即响应这个号召。”6月2日早操课上,周校长热情洋溢地向全校学生发出号召:“同学们,让我们省下糖果钱,为前线捐献飞机,做爱国爱党的少年儿童。”台下的同学们一个劲地鼓掌。6月3日,周校长和李平子、胡祖才、陆如岱等老师商定,姜堰小学的力量有限,可以号召全国的小朋友一起行动,共同捐献一架“中国儿童号”飞机。随后周校长执笔,连夜写成一份落款为“苏北泰县姜堰小学全体儿童”的倡议书。6月4日,姜堰小学一早就把倡议书送到泰县县委宣传部,县委宣传部随即以加急电报发往扬州苏北人民广播电台。6月5日,大家就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苏北泰县姜堰小学全体儿童”的倡议书。6月6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全文刊发“苏北泰县姜堰小学全体儿童”的倡议书(当年陆老师和姜堰小学学生现场捐款的一张照片原件陈列在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不到一周时间,泰县姜堰小学的师生捐款就达到几十万元(旧币)。抗美援朝总会随后发布统计公告:截至1951年9月25日,全国人民总共捐献钱财物9970亿元(旧币),可以购买2481架飞机。

父亲的家国情怀坚定了陆明的决心,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利用自己所长,篆刻100枚“中国共产党党史主题红色印章”,为建党100周年献上自己独特的敬礼。为了充分彰显印章的端庄与厚重,陆明决定打造长2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约重1500克的“超级印章”(总重逾150千克)。他说,这样的篆刻规模,其工作量大得难以想象,但是更能表达他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敬意。

2021年元旦前,陆明正式启动准备工作。他先是在曲折漫长的100年党史中寻求100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关键词。于是他找来各种版本的党史书籍和学习资料,放在篆刻操作台上,放在饭桌上,放在床头柜上,以便随时翻阅。他逐字逐句地研读、推敲,在字里行间反复筛选,经常是半夜三更还乐此不疲。经请教专业人士和请示相关部门,他正式框定了篆刻内容,之后,便开始了文稿字样的设计。首先陆明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出字稿,然后到电脑上设计成篆刻大样,接着一笔一画地描摹到木板上,继而全神贯注地镌刻,后期还要修正、打磨、上色……每天都要忙碌近10小时。两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可是陆明才刻制了20枚,按照这个速度下去,100枚獻礼印章在7月1日之前完成的目标肯定无法实现。

“不想失败,就必须对自己狠一点。”不服输的陆明重新给自己定了作息时间:第3个月开始,每天睡觉7个小时、吃饭洗漱3个小时、休息2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用在镌刻上。而所谓休息就是看书、找资料、设计构思。陆明的“蛮拼”精神深深打动了家人,老伴儿忙里偷闲地帮他打下手,在外地做镇长的儿子偶尔回来也主动做他的“小工”,连上小学六年级的孙子也接接拿拿。经过连续几个月的突击“赶工”,6月中旬,陆明的100枚篆刻作品终于大功告成。

这100枚印章不仅是雅俗共赏的精美艺术品,更是生动的党史教材,从“觉醒年代”“开天辟地”“延安精神”到“共筑‘中国梦’”,百年党史重大事件都选刻其中。100枚印章全景式展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每一枚印章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生动故事。

为了刻制这100枚大印章,他不知道用坏了多少刻刀,不知道手上磨出过多少个血泡,也不知道用去了多少张创可贴……陆明说:“说实在话,累确实是累,苦也确实是苦,可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我觉得我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很自豪,也很有成就感。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无数历史记忆,让我感慨,终生铭记。这次创作的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精神洗礼。”

陆明所在的罗塘街道党工委对这份特殊的党史教材给予高度重视,2021年6月19日在坝口广场举行了“印说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史——陆明百方篆刻巡展”开幕式。同时组织协调,让百枚印章走进社区、学校、市民广场。“印说党史”巡展48次,并参加省“三下乡”在溱潼镇的活动,每一次都如集结号,成为深受社会各界好评的党史学习教育载体。老县长王忠裕观后说:“百方印章,百年党史,为坚定人们的思想、信念作出了贡献。我们要感谢陆明的创作和辛苦!”他的孙子陆地海洋说:“百方印章的日夜制作,让我深切感悟到爷爷的爱党之情,感党之恩,我要像爷爷一样听党话,跟党走,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

陆明表示,他今后还将继续发挥自己所长,创作更多接地气、贴民心的作品,讴歌和谐社会与幸福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无限深情。

贡献文史

1912年前后,姜堰东大街有最繁华的工商业,为再现其历史面貌,2003年徐逸舲(1914—2018)、缪炳来(1933—2016)、鲍元年(1930—2021)、郭长根(1942年生)等,凭记忆手工绘制草图,填写商号,继而走街串巷询问充实,终于2009年10月完成。

2023年,《罗塘街道志》编纂小组采纳陆明的建议,将这幅图编入书中。但因原图系手绘,图面糊涂,好多字迹难以辨认,而且一些商铺的名号有误或缺失,需要完善,陆明自告奋勇担当此任。首先,他根据手绘草图,用电脑绘制出《1912年前后姜堰东大街商铺示意图》;继而,他时常去耆老们的聚会休闲之处,请他们指正。凡遇到知情人从不放弃询问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每一条信息。他随身携带草图笔记,随时随地查阅,不断修改和充实。

他对店铺名称一一甄别,规范了文字。如洪义泰和、洪义泰、胡源泰、胡振泰、乾恒泰、鲍恒泰、何三泰、王泰和、钱元泰、钱同泰、福泰等,其中“泰”在原图有“泰”和“太”二字,经询问,应该全是“泰”字。“天生后”应是“天生厚”,“连升”“庆升”应是“连陞”“庆陞”,“王X百货”经调查其后人,明确为“王元昌百货”等。图中增添了传胪府、秋佳馆、杜来阁、复兴楼菜馆、民国春菜馆、民国春、丁德大米厂、丁朗斋住宅等。南街西侧毗邻11家商铺、北街西侧毗邻15家商铺,查明了“陈大头”诊所主人叫陈慰农,“钱细头”是钱记豆腐店,改掉了俗称。弄清了王春海、王丹实、王能父(书法家、中国灯谜专家)子孙三代的关系。至此共修正商号45家,增加商铺、馆、阁39家。重新统计,旧时的姜堰东大街从坝口至东板桥全长632米,路宽2.5米,两侧共有商铺164家,加上毗邻的坝口和东后街上的80多家商铺,总数约为250家。修改绘制的图得到了逼真的还原。

通过走访调查,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他又获得如下史实,为地方志增加了内容。

徽商胡氏茶庄首创者胡沇源(1831—1875),出生在安徽绩溪。清咸丰三年(1853年),22岁的胡沇源独资收购了东台“裕泰和”茶叶店,初创“胡源泰茶庄”。胡氏茶庄第二代胡炳华、胡炳衡兄弟俩结伴于民国初年(1912年)到姜堰恢复老招牌“胡源泰茶庄”,胡炳衡掌握;新设“胡震泰”茶叶店,由胡炳华负责。胡氏茶庄第三代是胡增钰(静之),其胡源泰茶庄位于坝口南约30米处,坐西朝东,其生活和贮货用房在北街刘家桥巷东头(在图上均有标注)。

据刘元芬(1929年生)回忆,1936年,民国春菜馆老板徐子康特请著名扬州评话艺人王少堂来馆说《水浒》。为此,徐老板特地把三进屋子加一间暖房全部打通,设茶座400多个,整个菜馆成了一个大书场。王少堂坐西朝东,身穿官纱衣衫,说艺十分精湛,听众无不屏声静气。从端午一直到中秋,除炎热酷暑外,70多天场场爆满。

据王寅生老人回忆,新四军撤出姜堰前的1940年9月,《告姜堰同胞书》就是在东大街世界书局(老板丁维凎)印刷,新四军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1955年上将)曾亲自与工人一起工作。

据丁亿大米厂后人丁正元回忆,东后街丁姓米厂是两家,分别为丁德大、丁亿大。丁德大米厂是丁正元伯父开的,规模大,与南通张謇有生意上的往来,碾的米都经通扬河运往南通。但因丁德大抽鸦片,瘦成皮包骨后逝去,家产败得一干二净,之后其子女均靠叔叔家养活。丁亿大厂里有一台大头碾米机。

《1912年前后姜堰东大街商铺示意图》及其史料记载得到省地方志领导和专家的称赞。

接着,陆明调查采访后,又用电脑绘制了《1912年前后姜堰南大街商铺示意图》,记载了相关史料。由河畔“郎中船”(中医师和采药师)集中而成的“土方街”鲜为人知,若不是他调查记载,土方街就会沉入历史河流的淤泥之中。

在人物方面,陆明记载了姜堰诗人、书法家王海晨(1931—2014)相关的两件事。一是1993年王先生受《书画函授报》之约为全国各地的诗词学员点评诗作,稿件见报百篇时,他汇编成集取名《诗课评改》。这是一本普及诗词知识的好教材,理论联系实际,事例充分,让初学者不感其深,而有一定造诣的作者不感其浅。《诗课评改》是中国诗坛的一笔宝贵财富,王老也因这本书在全国名声大振,北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1998年为他颁发了教授证书。二是2004年6月22日,中国南京夫子庙楹联街建设组委会,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夫子庙地区文化景点和店家楹联。截至2004年7月31日,共收到海内外楹联稿件1万余条。经过组委会评选委员会认真筛选、评比,公布一、二、三等奖58个,优秀奖92个。其中王海晨为“王谢古居”陈列馆撰写的楹联“归燕几番来,谁作主人谁作客;鸣筝何处听,半随流水半随云”获一等奖。如果不是陆明记下,这两段佳话必定石沉大海。陆明还记载了“深巷篆刻家”吴松龄(1925—2022),并帮助吴老出版了《吴松龄篆刻集》。

文化传承

“文以载道,寓教于乐”,陆明做出了很好的实践。2022年他创作的陆明“乡土杂咏百诗”画展在学校巡回展出,受到师生的欢迎。东桥小学校长说,这样的画展,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

多年来,陆明出入社区等地展览作品时,时常看到少数村民的不文明行为,滋生了创作诗画作品倡导文明新风的念头。2023年初,他便着手收集题材,每天出门留心不文明镜头,回家构思创作。除夕,听到鞭炮声,他创作竹枝词:“烟花爆竹有危害,平安除夕已多年。一幅漫画作提醒,禁放区域永禁燃”,连晚画好“噪音扰民”的漫画。他乘坐公交车看到有人抽烟,写就竹枝词:“一口吸下烟入喉,自己喜欢旁人愁。车厢空气被污染,他日生病妻泪流”,并画上漫画,一目了然。社区有花盆从空中被狂风刮下,他又即兴创作竹枝词:“高楼坠物危害大,窗台盆景禁放它。一阵狂飙若卷起,谨防飞物把人砸”,配上诙谐的漫画,盖上自己独特的篆刻印章。

陆明的妻子苏迎很懂丈夫,她说:“每幅作品都来自生活,老陆创作也十分用心,有时夜里想到好的词句,连忙起床记下,生怕睡醒忘掉。老陆作诗绘画不分时间,灵感来了就干,痴迷得让人心疼。”

2023年他创作的《诗画倡导新风尚扇面作品》在社区展出。如11月10日上午,姜堰区民政局主办、古风诗词书画社承办、河南社区党委和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协办的“陆明《诗画倡导新风尚扇面作品》汇报展”在姜堰滨河公园开展。陆明历时10个月精心创作的60幅“诗书画印”作品一字排开,气势磅礴。诗用竹枝詞形式,通俗易懂,再配上幽默的漫画打动观众。一诗一画、一词一画,内容有“尊老爱幼、睦邻友善、崇德向善、乐于奉献、移风易俗、庭院整洁、保护环境、抵制陋习、远离毒品、家风传承,天伦之乐”等方面,全面倡导文明新风,受到了居民的点赞。

当天的作品汇报展上,河南社区居民许大妈说,每幅作品都以扇面形式呈现,美观优雅;漫画中的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不文明小事,诗词也写得朗朗上口,易看易读,雅俗共赏,很受启迪。

作家高岳尊看了展览感慨地说:“陆明的诗画作品,‘诗书画印’一肩挑,如同铜匠的担子挑到哪儿响到哪儿,作品深受群众欢迎。”

下一步,他准备在社会中寻找“和谐”“爱心”题材,再创作40幅接地气、贴民心的作品,撒播文明、温暖社会。

近年来,陆明的文化传承与普及,承担了泰州市和姜堰区的文化传承公益项目。主要内容有“诗书画印(包括木刻)”作品展、诗词朗诵、儿童诗画活动、诗词写作入门讲座、诗词创作讲座、“竹枝词”创作讲座、国画创作讲座、篆刻培训讲座等等。2017—2023年,他走进社区、学校、少年宫、养老院等,共举办124场(其中2017年2场、2018年29场、2019年19场、2020年5场、2021年48场、2022年9场、2023年12场)。

服务社会

2000年前后,县城姜堰新建了滨河法制文化观光带,拟竖立一通长条状石碑,向社会征集待镌刻的词条和书法,结果陆明的书法作品“风正一帆悬”在众多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在书法得到肯定的条件下,这一词条与“法制文化”的精神吻合,与“滨河观光带”景色融洽,又暗喻这块条石为风帆,令人叫绝。

在泰州城里的法制广场,3米宽的大卧石上镌刻着他的行书“清风”两个大字,仿佛炎热盛夏,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给观者以醒悟和警示。这是继“鼓楼路”“盐税丰”等石碑后,陆明书法作品应征投稿被选中,三进泰州城。

姜堰大炉烧饼创制于清乾隆末年,至今200余年。老酵(菌种沿续200余年)发面,素油制酥,壁炉烘烤,烧稻草、麦草。贴烧饼时师傅光着整个上身探到炉里快速动作。大炉烧饼的制作技艺是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堰大炉烧饼店现为苏中地区仅存。食者一个烧饼,配上一碗鱼(鳝)骨汤面条,尽显地方风味。

烧饼店老板(贴炉者)请陆明策划门面,陆明当即答应。门面主体是陆明手书的7个大字“郭二大炉烧饼店”,上面是略小印刷字“央视专题 传统工艺 绿色原料 生态口味 非遗传承人”,字两边各有一图,左是师傅烧炉火,右为出炉烧饼,直观生动。陆明还为这个店创作了一首词“麦秆啪啪燃火煌,光膀贴饼进炉膛。葱油龙虎野荠菜,萝卜花椒酥蔗糖。垂涎滴,引头望,众人等候用餐忙。铁签掀焰延燎火,顿觉温香入口尝”挂在餐厅。稍有文气的市民一边用餐,一边品读着诗词和书法,大炉烧饼的烟火味、书法的韵味和词牌“鹧鸪天”的书香味被一起咀嚼。北京、上海、南京等外地来客大为惊讶:想不到一个小小县城的大炉烧饼吃出了如此色彩斑斓的文化。

陆明不收报酬,给文友的热心,在小城传为佳话。

缪荣株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乡镇党委书记时,因工作操劳,患上甲亢病,又未及时治疗,直致被迫右眼眼球摘除。就在他49岁病退处于人生低谷时,陆明收集了文友及自己称赞缪荣株的3首诗词:

书记亲人,农民朋友,依依惜别村前柳。荒滩风雨结知音,交流常在心和口。一碗鱼羹,三杯美酒,相逢时节同牵手。若无公仆好精神,此情此景焉能有?(王庆农《踏莎行》)

官腔不打采民谣,歇哭苦游亦楚骚。赤子之心还赤子,真情笔底起波涛。(俞华生《七绝》)

缪公家里有何宝?史料收藏价值高。片纸信函均不舍,如山稿件见操劳。(陆明《七绝》)

陆明将上述诗作写成4幅书法,并花钱去裱画店裱好制成书轴送给缪荣株,挂在他家客厅里。缪荣株感动不已地说:“4幅书轴如4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缪荣株从事文学创作,出版了散文集《一只眼睛看世界》。书名是写真,别具一格,生动形象。后来,缪荣株读到一则故事,说在清代皇宫保和殿上,乾隆出上联“独眼不登龙虎榜”令江西进士刘凤诰(独眼)应对。刘昂首挺胸对出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接着又巧妙应对出另一联,令乾隆賞悦,钦点刘为殿试探花。陆明听到这个故事,便向缪提出一个建议,得到同意后,即镌刻出象形字“半月斋”匾(76厘米×22.5厘米),安放在缪荣株的书房门楣之上。“半月斋”(黄字、红印)让普通的缪宅满屋生辉,诗意盎然。每当看到这块精心制作的门匾,感动、温馨、励志的浪涛便澎湃在缪荣株的心胸。

戴永久是江苏省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援藏干部之一,退休后除培育盆景、收集旧农具、挥毫楷书外,出版了《西藏情缘》《我的百岁父亲》等书,陆明遵嘱,为他篆刻了“转愚斋”(出自宋代夏元鼎诗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书房门匾,让戴永久很是开心。

我1966年高中毕业,巧遇高考废停,直到1977年冬季参加恢复的高考。2018年,我以同班52人的命运编著了大型纪实文学《1966年我们读高三》,陆明主动担纲封面设计。他把书名印章设计成“h”的对称形,不方,即左边上端缺了一大角。文字竖排篆刻,3排分别是“一九六六年”“我们读”“高三”。问其原因,说“高三上不去了”,原来是独具匠心。他又为题写书名的莫砺锋(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设计了一枚红色小印章,使封面现出了“一点红”。出版社说,这本书的设计放到王府井书店也不会逊色。

我的父亲是诗人、学者、书法家高二适的“侄徒”,去世前的照片被家人丢失了,令我痛心不已。一次我说给陆明听,并说到父亲曾为自己的高三作业本题书。陆明不经意地对我说:“你拍个图片发给我,让我看看。”大约一周后,陆明来到我家,给了我一块油漆好的长方形厚木块,谁能想到,上面竟然刻着我父亲的两行手书“代数偶得 1966.1.24”。见字如面,“太让人感动了”,看着文友陆明,想到艰难中供自己读书的父亲,我百感交集、泪水奔涌。

祝愿陆明先生的艺术之树长青。

作者简介:

高泰东,男,江苏泰州人,研究员、作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证书,出版《走近全球茶花王》《春联的故事》《姜堰佛教》、《1966年我们读高三》(编著)、《姜堰佛教人物传略》等125万字。

责任编辑/雨晶

猜你喜欢
姜堰
泰州姜堰区卫健委多举措深化专项排查整治
讲述省姜堰现代农业产业园
泰州姜堰区坚持“学 查 改” 织牢安全防护网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家庭农场在新模式中走出“新路子”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中小学校长(2021年9期)2021-10-14 14:36:12
共享“悦”读之美南京图书馆向姜堰赠送图书设施
泰州姜堰区 实行“三检查、两确认、两注意”
姜堰永远的骄傲——溱湖
小读者(2019年24期)2020-01-19 01:51:48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