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语言中的汉语双及物动词定语小句及其共现句法特征的实证研究

2024-03-05 14:41周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句及物动词谓语

周锐

(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

双及物动词在主动句中因其自身语义而具有让两个宾语共现的能力,且这两个宾语一为与事,一为受事[1-4]。 汉语定语小句可以分为有空位和无空位两大类, 其中存在空位的定语小句即为关系小句[5]。学界对汉语双及物动词和双宾句的研究重点包括双宾句/双宾动词的类型与特征[6-12]、个别小类的句式归属[13-17](徐杰,2004)及双宾句的历时发展[18]等议题。 对汉语关系小句及定语小句的讨论始于“的”字短语的分析[19-21](朱德熙,1982),后拓展至名词短语关系化的难易等级[22-26]、关系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27-34]等众多领域。 此外,也有学者就双宾语的关系化能力展开了基于历时语料(张文,2013)和内省语感[35]的细致讨论。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谓语中心为双及物动词的汉语定语小句入手,参考Keenan 和Comrie[36]、Dixon[37]、唐正大(2008,2014)及 王亚琼 和冯丽萍(2012)对关系结构的观察维度,尝试立足自然语料对如下问题进行实证研究:(1)汉语双及物动词论元成分在关系化能力上有何强弱之别? (2)有哪些与汉语双及物动词定语小句频繁共现的句法特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基于马庆株(1983)对汉语双宾句的分类和Zhou(2022)对汉语双及物动词的限定,选取表1中4 个语义类别的14 个常用双及物动词作为研究对象。

表1 本文的研究对象

当上述双及物动词在双宾句中出现时, 句中的主语、近宾语和远宾语分别为动词的施事、与事和受事(张斌等,2010)。 为了控制语义角色这个变量,本文暂不讨论“称、叫、夸、骂”等表称义双及物动词,因为此类动词的两个宾语论元具有自身的语义特征,其中近宾语为表称对象,远宾语为表称内容,两者指称对象相同(朱德熙,1982;马庆株,1983;李临定,1984、1986;张斌等,2010),跟典型的与事和受事有所区别。 另外,考虑到动词一词多义的现象,本文基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38],仅研究表1 所列动词能带双宾语的义项。

本文对谓语中心为双及物动词的定语小句的考察以寇鑫和袁毓林(2017)对汉语定语小句的分类体系为基础。 由于汉语中主语、 宾语等句法成分与施事、受事等语义角色并非一一对应,当双及物动词充任“被”字句、表示被动的“叫/让/给”字句、受事主语句等句式的谓语中心时, 随之变化的还有句法成分的语义角色,且本文的研究围绕双及物动词展开,与句法成分相比, 论元的语义角色与动词语义有更为紧密的关联,也更能反映出动词本身的特点,因此本文在讨论有论元空位的定语小句时并没有像Keenan 和 Comrie(1977)及 Dixon(2009)那样以句法成分为切入口,而是采用王亚琼和冯丽萍(2012)从语义角色入手研究汉语名词短语关系化的路径。

本文的语料取自北京语言大学BCC 语料库[39]《文汇报》子库2004 至2005 年的数据。 研究步骤如下:(1)从语料库中检索出双及物动词和“的”前后共现的所有句子;(2)人工逐条筛选出以双及物动词为谓语中心的定语小句;(3)人工标注定语小句的句法类型和特征。 根据寇鑫和袁毓林(2017)对汉语定语小句的分类方案, 所得语料被分为有空位定语小句和无空位定语小句两大类, 其中有空位定语小句即为关系小句,可细分为提取施事、受事、与事和其他论元的关系小句, 提取领事话题或定语性成分的关系小句及提取其他类型附加语的关系小句, 而无空位定语小句则包括内容义和事件义定语小句这两类。 此外,本文还标注了定语小句的相关句法特征,主要包括:受事/与事宾语缺省、中心语缺省、粘合式与组合式述补短语(朱德熙,1982)、“V 给”式的连谓短语(朱德熙,1982)、其他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处置式、被字句、复句形式、联合短语、“所V”结构及谓语动词后的体助词。本文将双及物动词受事和与事宾语缺省限定为双及物动词不(直接)带这两个宾语,判断条件为这两个成分要么隐含或省略[40](张斌等,2010;李临定,1984、1986;亢世勇,1997),要么由述语前的介词(如“给、为”)或是连谓短语“双及物动词(+NP)+V”中的后项动词(如“给”)等其他成分引入(朱德熙,1982)。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2.1 谓语中心为双及物动词的定语小句频次分析

本研究在 BCC 语料库 《文汇报》(2004—2005年) 子库中共筛选出2 378 句以表1 所列双及物动词为谓语中心的定语小句,其频次分布如表2 所示。需要说明的是:(1)“借、租”的给予义用法分别仅有6 例和10 例,数量过少,故只将其取得义用法作为进一步统计的对象;(2)“卖”还可以带方式等其他语义的宾语(孟琮等,1999),此种情况归入其他论元;(3)以领事话题/定语成分为空位的关系从句属于寇鑫和袁毓林(2017)所说的伪无空位定语小句。

表2 谓语中心为双及物动词的各类定语小句频次及百分比

本文在表3 中对双及物动词施事、 受事和与事的关系化频次进行了两两比较,并用R 语言计算了卡方检验p 值(α=0.05)。 其中差异显著的情况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p<0.05;(2)不出现因频次相差不大且数值过小而导致R 语言提示卡方检验有可能不准的情况。 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在表3 中均用灰色底纹标出。

本文主要发现:

(1)在所有14 个双及物动词中,“受事>施事”显著的动词有 10 个(71.43%),“受事>与事”显著的动词有12 个(85.71%),“施事>与事”显著的动词仅6个(42.86%)。 未发现“施事>受事”显著、“与事>受事”显著和“与事>施事”显著这三种情况。

(2)由第1 点可知,在关系化能力上,受事强于与事的趋势最明显,受事强于施事的趋势次之,而施事强于与事的趋势最弱, 此差异等级可概括为:(受事>与事)>(受事>施事)>(施事>与事)。

(3)从14 个双及物动词施事、受事和与事关系化的总频数来看,受事显著大于施事,施事也显著大于与事,即存在如下等级:受事>施事>与事。 王亚琼和冯丽萍(2012)基于语义角色的研究认为汉语中存在如下的名词短语关系化难易等级:主事(含施事)>客事(含受事)>与事。 与本文统计结果对比可知,双及物动词论元关系化存在自身的特殊性。

(4)就与事关系化的动词分布而言,提取与事的关系结构仅见于“教、送、骗、偷、问”这5 个动词,分布明显不均衡。

2.2 谓语中心为双及物动词的定语小句句法特征比较

基于对双及物动词定语小句各项句法特征的人工标注, 本文在表4 中列出了与各类定语小句频繁共现的句法现象的频次, 并在表5 和表6 中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了粘合式述补短语和“V 给”式连谓短语在各类定语小句中的使用情况。 由于提取其他论元及领事话题/定语成分的关系小句数量很少,因此暂不将这些定语小句纳入考察范围,故表4、表5 和表6 中提取其他附加语的关系小句均为既非领事话题又非定语成分的附加语。 本文主要观察到:

表4 双及物动词定语小句的部分共现句法特征频次及百分比

表5 各类定语小句中粘合式述补短语的使用情况比较

表6 各类定语小句中“V 给”式连谓短语的使用情况比较

(1)不论在何种类型的定语小句中,双及物动词与事宾语缺省都是高频现象, 而受事宾语缺省除了在提取与事的关系小句中占比很高(90%)之外,在其他类型的定语小句中都明显要少见许多。

(2)由表4 可知,在提取受事的关系小句中,双及物动词和其他谓词性成分组成粘合式述补短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定语小句。 如表5 的卡方检验所示,就谓语是否使用粘合式述补短语而言,提取受事的关系小句总是与其他定语小句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充任补语的有“来、去、出、到、上、下、回、上来、下来、过来、回来、回去、出去、走、掉”等表示趋向或结果的动词。一方面,这些补语成分在语义上都指向双及物动词的受事论元, 凸显后者的运动趋向或结果; 另一方面, 提取受事的关系小句修饰的是受事,关系小句加“的”形成的“的”字短语的转指对象及整个关系结构的指称对象也是受事本身(朱德熙,1980、1983)。补语语义指向和相关句法结构的修饰、转指和指称对象一致, 该特征为提取受事的关系小句所独有, 而这或许是这类小句中粘合式述补短语频繁出现的重要相关因素。

(3)由表4 可知,在提取受事的关系小句中,双及物动词和动词“给”组成连谓短语的比例明显超过其他类型的定语小句。 如表6 的卡方检验所示,就“V 给”式连谓短语是否出现而言,提取受事的关系小句总显著有别于其他定语小句。 对于“V 给”式连谓短语在受事关系小句中的分布格局明显不同于包括内容义和事件义定语小句在内的其他各类定语小句这一现象, 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给出统一充分的解释,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 在本文所筛出的2 378 个定语小句中,动词后出现“了、过”等体助词的例子仅有34 句(1.43%);如只统计 2 010 个关系小句,那么使用体助词的也只有32 句(1.59%)。 这一观察支持了唐正大(2014)有关前置关系小句中时体态标记倾向于省去的假说。 另外,与其他定语小句相比,提取与事的关系小句中使用体助词的比例(15%)明显更高。

2.3 提取与事的关系小句句法特征分析

基于所筛出的40 例与事关系化的例子,本文有如下发现:

(1)就汉语与事宾语关系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本文未见保留受事宾语且用代词复指与事的与事关系小句。

(2)在受事出现于宾语位置的4 例中,有两例为保留宾语的被字句(如例1),有两例的与事论元无法自然地还原到关系小句中的近宾语位置, 而要用介词“给”在动词前引入(如例2),但这并非附加语的情况,而是等同于 Keenan 和 Comrie(1977)所说的作为动词论元的旁格语, 因为这里的与事为双及物动词“送”的论元,其出现是动词语义的要求,只不过该成分或者可以在近宾语位置出现, 或者要通过“给”介引[41](张斌等,2010)。 本研究未见受事在远宾语位置出现且与事可以还原到近宾语的关系小句实例。 此外,共有7 例与事关系小句使用了被字句(如例 1),分布于“骗、偷、问”这三个动词。

例1:对此,医院也曾先后联合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整治,但收效甚微,不时有在医院附近被骗钱财的病人来医院哭诉。 (BCC,文汇报,2005-11-16)

例2a:据悉,2005 年帮困送温暖的对象和内容将有进一步的拓展,[……]。 (BCC,文汇报,2004-12-14)

例2b:2005 年帮困送温暖的对象 → 2005 年给(这些)对象帮困送温暖

(3)谓语中心为“教”的与事关系小句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a)“教”的与事论元关系化占比最高,所有30 例关系小句都不使用被字句,而且因为所有小句中受事宾语都缺省,所以就更不必使用代词复指充任中心语的与事(如例3);(b)只有谓语中心为“教”的与事关系小句中出现了“所”字短语,其中有无该短语的句子分别为8 例和22 例, 而在谓语中心为“教”的受事关系小句中,有无该短语的句子各为10 例和46 例,“所”字短语在这两类关系小句中的分布并无显著性差异(χ2=0.91608,df=1,p=0.3385),这说明“教”的受事和与事具有更加相近的性质。

例3:孙老师教的学生英语成绩都有进步,这是她的爱心使然, 绝对不是偶然的。 (BCC, 文汇报,2005-08-16)

3 结束语

本文基于 BCC 语料库《文汇报》(2004—2005)的语料,对汉语报刊语篇中以双及物动词为谓语中心的定语小句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得到以下结论:(1)双及物动词施事、 受事和与事论元的关系化能力差别可概括为“(受事>与事)>(受事>施事)>(施事>与事)”和“ 受事>施事>与事”这两个趋势;(2)粘合式述补短语和“V 给”式连谓短语显著倾向于跟受事关系小句频繁共现;(3)未见受事居于远宾语位置且与事或由代词复指或可还原至近宾语位置的与事关系小句。

猜你喜欢
小句及物动词谓语
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
非谓语动词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
happen“发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