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终身教育课堂”

2024-03-05 03:37樊雅东
文化产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博物馆体系

樊雅东

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的教育现代化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是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做好社会教育服务对推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梳理博物馆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论述博物馆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优势及博物馆的发展途径,以期为博物馆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推进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之一,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博物馆作为具有教育职能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有义务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如何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推进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博物馆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是时代的选择

终身教育的起源与演变

1919年,终身教育在英国被首次提出,1965年由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次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倡导推广,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1976年《发展成人教育建议书》发布,自此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兴盛。在之后的二十年里,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西方国家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系列报告后,研究者们对终身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更加深入。他们认为,面对科技进步、技术革新、人口增加等,只有建立面向全球的终身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迎接机遇,面对挑战。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行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传统教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教育界开始思考教育的功能与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生产力得到解放,终身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并开始传播。20世纪90年代,教育学专家学者积极引入国际上关于终身教育的著作,并广泛开展理论研究,这一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为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政策法律的发布为中国发展终身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

博物馆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上第一家具有教育功能的博物馆出现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博物馆教育这一概念进行研究与阐释。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非营利性机构”。这一定义首次将教育职能提升到博物馆社会职能的首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明确提出要发展博物馆教育事业,各地的博物馆教育工作除了馆内讲解外,还包括进学校讲解宣传、深入偏远农村举办流动展览等活动。国家要求博物馆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并配备专职的教育人员。博物馆教育队伍逐步扩大,教育形式推陈出新,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需要明确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博物馆教育在理念和方法上仍处于落后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项目单一、滞后,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我国中小型博物馆难以完成藏品的深度研究与开发,而中小型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这直接导致相关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其次,国内博物馆尚未对教育活动的受众进行清晰合理的分类,研发的教育项目易出现低幼倾向,我国目前大部分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受众均为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学龄儿童,而成人观众则未受到重视。最后,部分博物馆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将社会资源与博物馆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博物馆的教育项目难以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博物馆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始终包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相关学者也致力于对终身教育理论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但人口结构复杂、人员科学素养差异明显、教育需求多样化、教育资源短缺、文化软实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我国博物馆早在20世纪早期就开始倡导终身学习,当时的博物馆积极以实物教育辅助学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丰富多样的展览活动拉近了观众与藏品之间的距离,数字博物馆教育更是能随时随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博物馆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博物馆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优势

2021年,国家文物局等9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博物馆应发挥教育功能,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要求,广泛开展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加强对中华文明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和传承弘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人民文化生活新风尚。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开展终身教育实践活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依托真实的藏品,以实物为载体,通过展览陈列开展教育活动。博物馆的实物“教材”融合了多学科知识,以长江文明馆藏品“曾侯昃剑”为例,其涉及历史、民俗、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知识,观众可以从剑身的铸造工艺了解战国时期的冶金水平,从剑身的纹饰推断战国时期的审美标准,从剑身的铭文了解剑主人的生平。博物馆的实物教育资源兼顾了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助于激发观众的参观积极性。

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博物馆教育的广泛性与平等性有助于为观众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在博物馆中获取知识。例如,长江文明馆“南方嘉木,东方神饮”展区着重介绍了长江流域的茶文化,观众可以在该展区了解茶的起源与长江流域的名茶分布,通过互动装置体验炒茶,还可以品读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不同知识水平的人都能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茶文化知识。博物馆教育的平等性与广泛性降低了学习门槛,有利于为更多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搭建便捷的学习平台

博物馆教育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有助于为观众搭建便捷的学习平台。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多种多样,除馆内的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外,博物馆展品还会不定期进社区、进学校,为观众选择学习地点提供便利。博物馆教育注重让观众通过自学学习新知识,鼓励观众通过展览媒介自主学习。例如,在武汉自然博物馆的“鲑鱼洄游”展区,观众可以观赏鲑鱼标本、浏览图文展示板、利用多媒体互动设备体验鲑鱼洄游大作战小游戏等,以“眼见、耳闻、手动、入心”的方式了解鲑鱼洄游知识。博物馆教育形式灵活,方式自主,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助于持续开展终身教育活动。

博物馆服务水平的提升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教育机构,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提供引导学习服务

博物馆教育分为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两种模式。直接教育是指工作人员面对面为观众提供教育服务,如展览讲解等;间接教育是指工作人员通过一定媒介引导观众进行学习,如提供导览手册、投放科普视频、销售科普图书等。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博物馆是“游乐”场所,而非学习场所。对此,博物馆可以根据观众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引导服务,为观众提供一个求知、探索、思考的平台。

以武汉自然博物馆为例,为了向观众提供游览学习指导服务,该馆常设70项涵盖自然、历史、人文、社科的科普教育项目,每月邀请不同行业的专家举办一期“大河讲堂”,不定期开展馆员公益小课堂等,并积极开展宣传工作,让观众在准备参观阶段对馆内教育项目有一定的了解,进入场馆后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引导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自我,也有利于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更好地推进终身教育实践。

展览活动与时俱进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投入阅读,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方式,也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博物馆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供高质量的展览项目和教育活动。

2020年,武汉自然博物馆举办临展《植物和昆虫的奇趣世界——武汉自然博物馆植物昆虫展》,就武汉自然博物馆中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馆藏植物标本、昆虫标本向公众进行宣传、展示。该展览围绕植物与昆虫的特征及其“爱恨情仇”展开,通过植物趣话、昆虫物语、命运交响三个板块来讲述植物与昆虫的生活,旨在激发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热情。在该展览中,既能看到大量植物标本、昆虫标本,了解植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还能了解动物界占比90%以上的昆虫藏在翅翼里的演化秘密,以及植物与昆虫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复杂多样的关系。同时,该展览还借助第三方网络平台为观众提供多平台体验服务,让广大观众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全方位了解展馆及展品信息,通过在线互动的方式体验“身临其境,畅游无限”的精彩世界。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与教育形式,使得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应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引导更多观众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持续推进终身教育实践。

教育联动,合作共赢

博物馆在利用好自身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与学校、图书馆、研究院等机构联动,搭建终身教育网络。各机构应深入挖掘自身特点,优势互补,打造极具特色的教育联盟,充分发揮“集群优势”,如馆校联合开阔学生视野、馆馆联合增强学习氛围、馆院联合推动学术成果传播等,以提升服务质效。通过整合学习资源,可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多层面、全方位营造全民学习氛围,提升终身教育的影响力。

自2020年起,武汉自然博物馆持续开展“微小临展进校园”与“微小临展进社区”活动,以流动展览的形式将珍贵的展品带出场馆,带进偏远地区的校园和社区,触达更多受众,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这些活动既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又有效推动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建设。

新时代下,博物馆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治理新格局的形成,还有利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博物馆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博物馆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露天博物馆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