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益康
[摘要]当前,中小学首席信息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定位不准、能力不足、组织不全及赋权不够四大困境。通过分析这些困境的产生,发现存在几方面原因:认识不到位,缺乏全局意识;制度不健全,缺乏保障机制;实施不灵活,缺乏有效策略。因此,提出了实事求是、精准定位,补足能力、有效升级,健全组织、形成合力,有效赋权、提升效率的解困之路,希望能为中小学首席信息官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困境
[中图分类号]G434;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120(2024)02-0090-09
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通常指一级组织中参与决策、主持信息化变革、管理信息资源的高层经理或官员,也可称为信息主管或总信息师等[1]。考察CIO在美国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20世纪80年代初产生后先在政府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企业接受并推广,并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学校系统,形成了政府一企业一学校的扩散路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美国的各级学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CIO制度。目前美国学校对CIO作为信息化管理者有极高的认同度,其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也为CIO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依据[2]。借鉴美国的做法,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尝试把CIO制度引入国内学校。我国高校设置CIO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于2000—2003年间开始尝试在中小学引入CIO。由于当时对中小学CIO的职能界定还不够清晰且处于初期,因此还被称为信息化工作负责人,其具体工作性质虽与CIO类似,但对其要求离较正式的CIO还有一定的距离。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逐渐认识到在中小学正式引入CIO机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3]。2018年4月,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阶段发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计划》),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并明确责任部门,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4]。《2.0计划》把先前的信息化工作负责人等过渡性称谓正式改称为“首席信息官”(CIO),只是由于对中小学CIO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中小学CIO的定义还基本沿用前述较为宽泛的定义。在中小学推行设置首席信息官可以看作由国家层面统领,实现由“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转变以促进中小学信息化管理变革的重要举措,是一件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影响深远的标志性事件。几年来,虽然在全国中小学设置CIO以推动中小学信息化发展的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但是中小学首席信息官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着四大困境,具体表现为定位不准、能力不足、组织不全及赋权不够。面临这些困境,中小学首席信息官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安不了心、使不上劲、聚不了力、决不了策的情况,不能很好地为学校信息化发展助力。为此,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小学首席信息官面临的四大困境基础上,通过分析形成困境的内在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困之路,希望能为中小学首席信息官制度的未来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中小学首席信息官面临的困境
(一)困境之一:定位不准,安不了心
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如何定位历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首席信息官的称谓在国内本身就经历了“信息技术工作负责人”(2000年)、“学校信息化主管”(2012年)到“首席信息官”(2016年)的历史演变[3],至今还有“信息总监”或“总信息师”的叫法。当然,随着《2.0计划》的颁布,已经明确了“首席信息官”(CIO)的称谓,但是称呼的确定并不能掩盖对其定位的争议,并且在《2.0计划》中也未对CIO的内涵做出相应的明确界定,因此只能从CIO概念的历史演进中去寻求一定的内涵理解。CIO概念的倡导者斯诺特认为CIO的三个基本角色为商人、管理者和技术专家[1],对应于教育领域即教育者、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谷创业认为教育领域CIO是教育技术专家、教育管理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张养力认为教育领域CIO三种角色最常见分别为技术执行者、部门管理者和战略领导者[3]。可以说,由于相关研究还未完全成熟,对教育领域首席信息官长期定位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家理解上的迷茫与实践中的差异。就美国而言,高校中担任CIO的有校长助理、副校长、教务长,或者直接由校长兼任[5]。我国情况就更复杂了,特别是在中小學阶段,长期以来,由于对CIO定位不清晰及职能认识得不充分,从事过CIO或类似工作的有兼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校长、信息化领导小组主管、信息中心主任、网络中心主任,甚至还有担任或者兼任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网管等。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将决定角色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职能权限与享受待遇,就是通常所说的责、权、利对等。譬如,如果CIO定位时强调为学校信息领域战略领导者就应该直接由校级领导担任;如果定位为信息技术部门管理者就不一定是校级领导,是学校的中层领导即可;如果只是定位为信息领域技术专家就可以是学校的非领导层。不同的角色定位差异明显,也将影响对其责任、权限及待遇的界定。在近年中小学CIO制度的实践中可以发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学具体情况差异大,造成长期以来对中小学CIO的具体定位各不相同,多数地区对实际工作中的责、权、利界定比较模糊,不能适应具体的实际要求,从而造成了责、权、利的不对等。有数据表明,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中,由于角色定位不准确,在实际工作中已大大挫伤了CIO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安不了心,岗位效能感和待遇满意度普遍较低[5]。
(二)困境之二:能力不足,使不上劲
由于工作的内容及性质,对CIO的能力要求比普通的管理人员要高。一个合格的CIO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比较广泛的。根据美国《2013年高等教育CIO角色与效力研究报告》,CIO排在前列的能力要求有交流能力、领导力、技能知识、社会沟通能力、高等教育知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的调查显示,教育CIO核心素质主要集中在交流能力、技术能力、政治头脑和战略业务知识四方面。国内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教育领域首席信息官能力指标体系,包含7个要素指标与48个基层指标,7个要素指标分别为管理决策能力、系统规划能力、创新变革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支持服务能力、评价评估能力[6]。可见,CIO对人的能力要求是比较全面而深入的。
当然,以上姑且可以看作学界的理论层面研究,并且研究的对象多为高校CIO,但这些研究对中小学CIO基本能力的设定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从实际工作的情况看,综合参考当前众多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中小学CIO的基本能力至少应该包含系统规划能力、管理执行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流能力。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战略决策能力也是应该具备的。近年来,在中小学设置CIO的推进工作中可以发现,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中小学CIO普遍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明显不够,造成他们在工作中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力不足、使不上劲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困境之三:组织不全,聚不了力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我国中小学校信息化程度日益提升,相应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软件资源也日渐庞大,单靠CIO个人是无法维持与推进中小学信息化日常工作的。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形成决策、管理、服务三级运行保障机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此外,为了保障中小学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还需要上联下通、纵横协同,协调与学校各部门的关系,以形成多方参与的中小学信息化工作机制,这都需要一个与CIO配套的稳定组织结构的正常、长期运作。
反观现实,很多中小学虽然设置了CIO,但缺乏相应的稳定组织机构来配合CIO展开工作。有的中小学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了一个学校CIO职位,缺乏应有的组织配套,学校内部CIO制度形同虚设,大量的工作只能由CIO一人或者以临时抽调人员的形式来完成。一遇到紧急事情,CIO忙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现象成为工作常态。临时抽调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由此人心不稳,CIO就算再能干也聚不了力。
(四)困境之四:赋权不够,决不了策
《2.0计划》从国家层面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并明确责任部门,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这充分说明CIO岗位应具有从学校管理系统层面来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规划与发展的职权。纵观全球教育的发展,信息化资源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各国重视,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促进学校变革与教育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做出的应然之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CIO在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有足够的参与权、话语权甚至决策权。
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却令人失望。由于对中小学CIO的定位不准、执行不到位,很多中小学的首席信息官并未实现《2.0计划》的要求由校级领导担任,或者形式上由校级领导担任,实际上是在学校内部由指定的原信息管理部门人员行使职权。由于中小学CIO设置上的不到位,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容易出现学校虽然有信息化相关的设备、资源,但是人事调配时CIO无应有的决定权;中小学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或申报信息化项目时CIO无法充分发表意见;有关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决定时CIO无法参与决策。最后的结果就是从个人来讲,CIO退回到普通管理员甚至技术人员角色,中小学的信息化工作安排无CIO把关,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低,失去了在中小学发展中的应有作用。赋权不够、决不了策,已经成了CIO无法有效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并以信息化带动中小学现代化的主要内生因素。
二、形成困境的原因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全局意识
究其困境形成的原因,缺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意识、认识不到位首当其冲。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没有认识到在中小学设置CIO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远意义。经过多年持续投入与建设,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2.0时代,不管规模还是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即将进入由量变到质变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信息技术已从影响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在战略层面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引发中小学教育体系变革的核心动力和解决中小学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办法。由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具有基砒性、复杂性、持续性、全局性的特征,需要中小学确定专门的人来负责制定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设计与发展规划,参与事关学校发展的高层决策,以有效地落实与推进《2.0计划》的相关工作。
中观层面没有认识到在中小学设置CIO是有效促进学校信息化水平、提升未来中小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继物质、能源后影响社会进程的第三种资源形态,中小学的發展已经从依靠传统的人、财、物三大要素向人、财、物、信息四大要素转变,信息将作为重要的战略要素影响到中小学未来的发展。此时应该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教育[7];意识到未来的中小学将实现以物质资源为中心向以虚拟信息资源为中心的演变,未来中小学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看你有多少教师、多少建筑、多大校园,多少设备,而是看你能提供多大规模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未来中小学校的边界将由学校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来决定[8]。2012年以来,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学习模式引发全球对学校概念的革命性认识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
微观层面没有认识到在中小学设置CIO是适应未来人才培养要求、促进中小学教学变革的有力保障。信息时代,中小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数字公民的培养为核心。数字公民是能够经常且有效地使用互联网,遵守技术标准和使用原则,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工作和数字化生活,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公民[9]。数字公民的培养需要以信息化互联环境为支撑、以个性化学习方式为导向,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进行流程再造乃至体系重构,这就客观上要求中小学要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学校资源及环境,进化他们的学习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未来中小学的发展应该聚焦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数字公民的培养。
(二)制度不健全,缺乏保障机制
中小学设置CIO不只是设置一个单一职位那么简单,而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的CIO制度。一般而言,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些规则蕴含社会的价值,其运行彰显一个社会的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建构的存在物,它的存在都会带有价值判断在里面,从而规范、影响建制内人们的行为。中小学CIO制度包括CIO职位、信息化组织机构、相关运行机制三个核心要素,它从不同层面确保中小学信息化各方面工作的高速运转。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认识不到位,中小学普遍存在CIO制度不健全的情况,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小学信息化工作落不到实处、秩序混乱、人心不齐、绩效低、环境差的不利局面,程度轻的可导致中小学信息化日常工作无法正常运作,严重的则影响了中小学校整体的运作与发展。因此,健全的制度是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戰略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
(三)实施不灵活,缺乏有效策略
宏观的政策具有较强的全局性、导向性,但往往缺乏具体性与操作性,这就要求各级各类中小学在具体执行时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及环境灵活地加以实施。如何结合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用好政策,让政策的价值有效地释放,这就涉及一定的策略。《2.0计划》发布以来,部分省市乃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文件,进一步要求本地区中小学严格执行建立CIO制度,但是,并没有就建什么、怎么建、建好后如何用等具体操作性问题做出明确说明,使政策执行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政策实施不灵活,导致了不少地区中小学不考虑自身实际机械应用,或者感觉要求太高达不到就干脆不执行,CIO政策在中小学的实际施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解困之路
(一)实事求是,精准定位
在中小学CIO的定位问题上一定要实事求是,要讲差异性、针对性与精准性,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设计,多管齐下,分层推进[10]。第一,在政策的推进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中小学的条件制定差异性的政策实施指导方案,要有意识地把本地区的中小学按照不同条件合理分类,实施分区、分类精准指导。譬如,对于规模较大、信息化设施完善的中小学要严格按照《2.0计划》落实CIO制度,在CIO领导下对所在中小学的信息化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配置、使用及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对中小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规模一般、信息化设施不够完善的中小学则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由中小学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灵活处理,但应对CIO制度的相关建设制定推进时间表,并定期检查。对于规模较小、信息化设施还亟待完善的部分中小学,可以设置类似CIO的过渡性职位,然后引导学校在信息化发展中不断地推进CIO制度的建设。第二,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条件成熟的地区明确中小学校级领导担任CIO的政策要求,引导CIO向战略领导人方向发展,并就CIO的责、权、利做出进一步的可操作方案。明确中小学CIO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并赋予其相应的人员和资源调配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条件暂时还不满足的中小学则采用过渡期的方式,允许中小学根据自身实际对CIO的角色定位及职权等做出选择,允许非校级领导担任CIO,不强制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但中小学需根据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给予相应的信息设施和资源调配权。第三,通过政府引导,学校参与讨论、交流的方式,共享不同地区的中小学在具体施行时的好经验,以便形成集体智慧,使各级中小学CIO能尽快找准角色位置,顺利地开展工作。第四,要由政府出面,汇集相关的专家就中小学CIO的角色、工作内容、职权、待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可以研究信息化发展薄弱地区中小学CIO制度的简化问题,探索信息化发达地区中小学CIO的职业化问题,集专家的智慧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准定位的中小学CIO制度建设之路。
(二)补足能力,有效升级
面对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中小学CIO要不惧艰难,勇于面对,不断学习,补足短板,提升能力,实现自身素养的有效升级。
1.自主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学习新时代。互联网实现了全球优质学习资源共享,中小学CIO作为学校信息化的管理者一定要率先学会信息化时代的知识更新方式,通过建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快速、高效地利用微课、慕课等各类在线学习资源及平台完善知识结构[11],提升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与素养。学习中,要多关注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譬如,近年来引起教育界关注的OBE理念倡导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帮助中小学CIO建构一个科学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2]。此外,要有意识地以自己为范例,引领中小学更多教师参与到网络自主学习活动中,不断地提升中小学教师的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技能,并以此为契机,在学校营造一种积极的信息化学习氛围,让大家共享信息化学习的成果与快乐,为自己将来工作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2.团队协作:实现由个体专家到群体专家过渡
信息化时代的知识生成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学习过程中的协作、交互已经成为重要的知识产生条件。中小学CIO要善于在团队内、部门内、学校内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学习的效率。特别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引导本地区的中小学CIO形成区域性学习共同体,积极地交流工作中的经验,最终实现由个体专家到群体专家的过渡。
3.多管齐下:形成政府、专家、中小学CIO共同体有效联动
未来信息化的发展将对中小学CIO提出更高的能力素养要求,这可能不是仅仅通过中小学CIO的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就可以达到的,此时专家的引领将成为保障中小学CIO能力素养达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由政府出面,为中小学CIO提供不同等级的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并根据实际工作的要求开展集适时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践指导于一体的混合培训,逐渐形成政府、专家、中小学CIO共同体有效联动的学习机制,最终实现中小学CIO能力素养的有效升级。
(三)健全组织,形成合力
组织健全是保障中小学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一定要改变中小学CIO在信息化工作中当“光杆司令”、单打独斗的局面。条件好的地区中小学要配足人,建立决策、管理、服务的三级信息化组织体系,并且组织内部合理分工、科学统筹,形成任务来了有人干、问题来了有人处理、上联下通有人跑的协作工作机制。条件差的地区也要尽量根据信息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较为固定的兼职人员来配合中小学CIO开展工作。在内部管理方面,中小学CIO既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又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依托机制的力量激发每个成员的内在工作动力,形成合力,保障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正常运作,并在工作中挖掘每个成员的创新能力。譬如,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可以依托健全的组织,利用教育过程的跨时空性、教育主体的多样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等信息时代特有的教育特点,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构建远程育人联盟网络,扩展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创建动态监测系统,拓展心理档案功效,使其成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工作思路和路径[13]。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学的信息化工作为教学创新服务,不断开创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四)有效赋权,提升效率
信息化工作涉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项专业技术,要求管理者与决策者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及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做出较为专业的指导与评定。为了保障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性与决策的科学性,在中小学信息化管理中要赋予CIO足够的参与权、话语权与决策权。首先,在进行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配置与工作安排时要赋予CIO参与权,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管理优势为相关安排提供合理性保障。其次,在中小学信息化规划与项目申报中要赋予CIO足够的话语权,多听听他们的专业意见与建议,保障规划能达到基本的技术规范与要求。最后,最重要的是在中小学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决议中赋予CIO一定的决策权,因为他们是中小学的首席信息官,他们对关系中小学发展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具有做出科学判断与前瞻性规划的责任,他们理应成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与重要决策人。条件允许时建议在中小学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决策中建立CIO一票否决制度,通过充分的赋权来体现CIO对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作用。总之,只有有效赋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小学CIO的效率,实现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战略规划与远景目标。
《2.0计划》提出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小学CIO的设置可以看作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制度性保障之一,因此,一定要群策群力,为中小学CIO解困助力,为早日实现教育信息化2.0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晓妍,乜勇.首席信息官(CIO):中小学课程结构改革的引领者[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Zl):130-133.
[2]滕鑫鑫,杨冬,白浩,等.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ECIO的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4):61-67.
[3]张养力.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困境及出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9(5):40-4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2-11-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120180425_334188.html.
[5]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1):25-29.
[6]刘名卓,王永玲,徐晓波.教育领域首席信息官能力指标体系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18(6):110-118.
[7]黄荣怀.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变革[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1-2.
[8]曹陪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6(10):46-51.
[9]黄荣怀,刘德建,刘晓琳,等.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7(1):7-16.
[10]陈婷,甘梦蝶.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9):120-128.
[11]谯小兵,黄文静,裴赣峰,等.“互联网+”视域下自主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1):8-10.
[12]鲁艺,陈瑶,杨超.基于OBE理念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学术探索,2022(12):130- 138.
[13]杜巧梅.信息时代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小学校长,2022(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