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与言之有物的诗意

2024-03-04 16:14王辰龙
南风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辑记忆诗歌

作者简介

王辰龙,1988年4月生,辽宁沈阳人,文学博士。2007-2018年期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现居贵阳花溪,任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曾主编《北岳文学年选·2016 年诗歌选粹》《北岳文学年选·2017 年诗歌选粹》。诗文见于《山花》《十月》《诗刊》《当代文坛》《东吴学术》等刊物,曾获第九届“未名诗歌奖”、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诗歌奖与第二届“J青年诗歌奖·批评奖”。写有诗集《埋花窖:诗选2012-2022》。

贵州高校中,民族大学是有诗歌写作传统的,这得益于黔风文学社长期以来的活动,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代际之间围绕写作展开的友谊。这期诗歌小辑正是这种传统在新近的传承和显示。其中,梁沙的两首诗都写到了“飞机”。之于群山并立、历史上与外界音信难通的黔地,“飞机”或许象征着未知的、虚茫的远方,似乎也喻指了能超越本地经验限度的某种力量。《天空消减蔚蓝的底色》中,“飞机”现身于第一句,仿佛稍纵即逝的流星,它是一个坐标,引领着作者去观看昼夜交替的时刻。诗中声称眼前的黄昏前所未有,为了描述风景的别样,通常可以借助最直接的视觉经验抑或调动其他感官活动。但作者都嫌不够,毕竟微妙的体验有时不需太清澈的表达。诗中的呈现方式归于混沌,经由通感和比喻使“山岚与云层”弥漫成声音,使遥不可及的月亮变为某个重要的、亲近之人的“掌心”,而星光也成了“戎装”上近乎徽章的装饰。由此,在风景所表征的世界与个体之间,隔阂消弭,完成了隐秘的精神共振。

诗的最后出现了“信仰”一词。信仰意味着人对崇高的仰望,是以虔诚之心去趋近某种可信却也难以达成的价值体系;与之相对,高于信仰的行动则不止于“我们”对“你”的仰望或趋近,而是完成“我们”与“你”的交互、融合。最终,当“你”与“我们”成了共同体,“你活着,我们就活着”。简言之,就如诗中野马归厩的描述,这首始于黄昏的作品诉说着人在世界中寻求精神家园的历程。作者的《以一棵树的姿势》也在传达相似主题,只不过更为直接地坦陈道:“是皈依的原乡”。梁沙笔下,看似具体的风景终归是虚化甚而神秘的,是作者试图探究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媒介,有种“念天地之悠悠”的寂寥感。梁沙的两首诗自带远离世俗的气质,而世俗恰是小辑里李沅浓作品的诗意来源,作者善于从看似悉数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提炼丰富的意蕴,就一些所谓的小事展开抽象的哲思。比如,《打球》写运动,从中却读不到一丝汗水的粘稠和身体碰撞时的闷响。经由运动,作者体验着肉身的沉重和限度,以及难以用理性去规避的意外或失败。《感谢》写学生上课时的感受,从教师审慎的讲述到“我”专注的倾听,像一次秘密举办的仪式,真知的到来是艰难的,并因艰难而愈发可贵。

同样是书写日常生活,与李沅浓聚焦动作或事件的方案不同,张瀚卓的《请给我一些再简单不过的东西》写出了平常事物的光晕。在第一段,作者用看似毫无技巧的罗列法,清点着“一些再简单不过的东西”。朴拙的修辞却也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一种认知,即那些与浮华、颓靡无关的事物才是日常的基石,朴素而恰切的饮食起居或许才是良善的生活方式;首句中“请”一词的祈使语气说明这种生活方式也來之不易。诗的第二段,作者继续清点,这一次出现的事物则是简朴的日常生活秩序被建立之后、那些关涉着灵魂的所在,例如“友谊”以及“一束光”“一颗星”指喻的审美体验。简言之,作者试图洞悉日常事物与精神世界之间紧密的联结,类似的命题也出现于《我同时梦见了佩索阿和你》——“佩索阿”表征着的“艺术”与“你”栖身的“生活”是无法分割的,若失去了热爱现实的能力,任何自诩超越性的写作都将空洞无物。

上述作者或从眼前的风景写起,或经由世俗生活的点滴去研究自身与世界,而青克关切的则是记忆。《窗外》中,通勤路上的所见(途经一处废墟/躲在里面玩的孩子令你着迷)打开了时间的通道;随之,眼前的世相模糊了,记忆中曾经的自己开始复现,作者看到了独属于童年的、对未来的那种向往。但全诗并未沉迷记忆,而是使之与现实发生对撞:拥挤的公交车厢里必须竭力保持平衡,谨小慎微地调整身姿。最后,作者感到“心只是摇晃”,在记忆中无忧岁月的参照下,成长的迷茫无措被残酷地体味着。《静夜》也写记忆,记忆所指向的则是更温柔的瞬间。即便诗中“夜”等意象指涉的处境隐含着不祥与暴戾,但记忆里的“你”使“我”在怀恋间有了被陪伴的欢喜,使“我”得以暂时地从孤独中突围,而作为真切生命体验的孤独恰是小辑中陈贤猛两首作品的主题。

赴高校求学是生活中重要的过渡阶段。背井离乡意味着要独立面对现实的诸多问题,而象牙塔的庇护暂缓了社会复杂面的到来。面对全新的世界图景,以往的价值体系必然会经由学习和经历而得到重新的形塑。孤独是这过程中的伴生之物,是个体独自探究生存命题和生命奥秘时的心绪;有些心绪终归一言难尽,而诗歌或许是承载孤独的有效空间。据此反观陈贤猛的诗作,两首作品都书写着个体兀立于世界时的体验。《在暖阳下》中,作者从流水与庄稼间感到时间的流逝,可时间之谜如此难解,令人不禁陷入迷茫。《那个夜晚,悄然离去的人》中,作者写“出逃”,但诗中的逃亡并非一次消极的颓败,更像是在做出决断之后,从既往的某种禁锢中抽离。这次“出逃”使人在寂寥空荡的小城里倍感孤独,同时却也萌芽着面对未来的勇气。

年轻的作者在追问某些宏大命题(例如生命的意义、孤独感等)时,难免失之空泛,问题所在往往是细节的缺失。细节,是确保私密的经验和心绪能够被感同身受的前提,是促成同理心的必要条件。以此来看,本小辑的诗作大体上都有尚且充分的细节,这使它们的诗意是言之有物的。

猜你喜欢
小辑记忆诗歌
诗歌不除外
潇潇作品小辑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记忆中的他们
刘正成书法作品小辑
杨明臣书法作品小辑
王阔海书画作品小辑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