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轩
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传统高碳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与危机,甚至会导致部分企业倒闭,在绿色金融领域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金融科技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产物,具有智能化、普惠性等特點,能够高效赋能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同时提供不良资产的智能处置方案,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如何运用金融科技,科学、智慧处置不良资产,将是未来一定时间内银行与企业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绿色金融不仅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高速发展,绿色产业健康成长,在世界绿色金融领域位居前列。同时,绿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需求,目前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在“双碳”战略中作出了极大贡献。商业银行也进入绿色金融发展的起步期,初步形成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多层次较完善的产品体系,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截至2023年6月,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达20,587.25亿元,位居全球前列。
但是,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型企业将被淘汰,加之新冠疫情的冲击,绿色金融领域中的不良资产将会大规模增加。此外,传统金融机构对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识别和监管存在诸多漏洞,信用认证、信息披露、风险管控等体系尚未建立,银企之前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风险,相关企业可能会有选择地披露环境信息使非绿色项目通过审查,加剧了绿色金融领域中不良资产的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我国应大力推进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运用先进的金融技术积极推动低碳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以期更好地满足绿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是助力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促进绿色金融领域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与服务创新。因此,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领域的不良资产的创新处置成为可能。面对“双碳”目标和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相关商业银行应借助先进的金融科技,尽快启动不良资产智慧处置的转型工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我国需要加快能源和低碳行业的转型升级,并迅速调整高碳行业的投资产业结构。但是,中国仍过分依赖重工业等高碳行业,而这些行业的产能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部分高污染、高耗能的中小型企业将面临倒闭或兼并重组的危机,这将为资产配置偏向高碳领域的银行带来巨大挑战,一些长期贷款可能会变成死账,为银行带来更多不良资产。
碳企业的“漂绿”行为,指在申请绿色项目时,由于存在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会通过伪造项目数据、有选择地提交环境报表实现项目“漂绿”,通过绿色项目审核,误导银行提供绿色资金。由于对绿色项目的识别和审查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银行无法准确判断企业所提交的相关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对“漂绿”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和跟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资金的流向。同时,这也会导致更多不符合绿色标准的债券通过“漂绿”进入绿色金融市场,吸引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使银行与企业进行交易时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目前,碳企业信息披露存在不规范、不齐全的问题。碳企业有动机为了获取更多的融资机会而美化环境信息披露,在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中减少负面碳信息,导致其环境监测数据不完整、不可靠,进而致使银行对相关信息的掌握处于被动状态,产生信息不对称,财务风险上升,使绿色金融业务授信困难。这不仅会加剧投资者对绿色金融的误解,降低绿色资金的配置效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此外,对于企业是否将绿色资金用于经粉饰后的高污染项目,银行难以进行监管和追踪,对银行的风险管控工作开展十分不利。
随着绿色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绿色金融领域中的不良资产已形成一定规模,亟须相应手段进行针对性处置。金融科技具有信息优势,可以通过多种新兴技术收集和整理海量数据信息,搭建数据管理平台,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银行的期限错配问题,提升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业务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并实现对风险的动态监管和预警,全面赋能不良资产的智慧处置。
实现不良资产线上交易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致的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坏账、死账等不良资产,互联网平台模式是最优的处置方案。互联网平台能够快速实现不良资产买卖双端的匹配,比传统的现场处置具有更多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平台可以基于这些画像识别可催收客户、坏账风险高的资产等,为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可行性建议。此外,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平台可以从动态数据中预测市场行情,建立动态决策机制,制定最优催收方案。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运用网络爬虫等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收集相关企业的数据信息,并利用循环神经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精准过滤,银行可以获得大量行外信息,包括污染排放、环境管理、负面舆情等,进而把握市场动态。将这些信息进行集成和分析后,可以丰富企业的信用评价维度,促进环境信息整合互联与开放共享,为绿色项目的评估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在管理系统中嵌入证监会发布的绿色项目标准,构建绿色智能识别系统,通过测算项目的环境效益,甄选出符合国家要求的绿色项目。
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金融有效缓解了银行与碳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实时抓取碳数据信息,建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和风险监管水平,揭示企业粉饰环境信息的行为,从而督促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发展绿色经济,确保资金投入到绿色环保项目上。区块链技术还可以为数据打上时间戳,使数据具有可追溯性,提升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标准化水平,便于银行高效追踪企业的信息流和数据流,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降低期限错配风险 一般来说,绿色项目运营周期和资金占用周期均较长,因此为绿色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市場价值变动、市场流动性变动等市场风险,承担较高的期限错配风险,可能会加剧不良资产的增长。金融科技可以赋能银行运营和风险的跨周期管理,有效缓解绿色金融期限错配问题。大数据技术可以为银行提供市场上抵押物的实时价值,帮助银行动态调整对企业的授信策略,降低抵押物贬值带来的损失,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根据市场的历史数据,通过算法模型对未来市场的变动情况进行合理的仿真和预测,为银行的授信策略和贷款业务提供客观建议,助力绿色金融业务的跨周期管理。
构建风险预警模型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对银行的投资和贷款业务提供指导性建议,是应用金融科技减少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集成企业经营、环保、授信等多维度海量数据,形成为风险预测模型提供支撑作用的数据底座;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剖析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程度,深入探究银行与碳企业之间的影响机理,构建供应链、产业链的风险传导路径图。运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数据模拟,从而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绿色金融风险的动态监管。
政府 绿色金融的稳健发展与“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高度相关,而加强金融科技的综合应用是解决绿色金融领域中不良资产,进而推动绿色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金融科技发展的耦合性相对较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未来,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将持续进行,需要政府完善金融科技的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绿色项目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为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为提升不良资产处置的规范性提供支持,实现金融科技从技术层面到应用层面的价值转化。
商业银行 银行应当借助金融科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各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银行可以与政府及监管机构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互联,获取绿色金融标准、法规、行政处罚等信息。其次,为实现不良资产的系统化处置,银行应建立一条由上游资产包卖方、中游收购方、下游投资者共同参与的产业链,以确保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此外,打破部门壁垒,在银行内组建敏捷融合团队,实现绿色金融、数据管理和风险管控等部门的联动,推动绿色业务的统筹管理。最后,借助已有的金融科技研发平台,银行可以构建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业务的创新孵化机制,与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实现外部联动,强化前沿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激励技术人才与业务人员协同创新。
碳企业 如前文所述,多数碳企业目前存在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导致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长此以往,企业可能会失信于银行与监管部门,不仅自身面临信用危机,增加潜在的不良资产,也会阻碍绿色金融的发展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应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重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企业的“漂绿”行为进行严格管控,以合法合规的途径获取银行的金融支持。此外,企业也要响应国家号召,督促绿色项目的落实,加大对绿色项目的资金投入,共同实现绿色产业的成熟,为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提供动力。
总之,目前,绿色金融领域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表现为绿色项目识别困难、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银企信息不对称等。政府应完善绿色金融及金融科技的顶层规划,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性支撑,并培养同时具备金融学与数据科学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银行应充分发挥技术红利,促进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有效结合,建立风险管控环境,推动金融科技在不良资产智慧处置方面的应用。碳企业也要完善内部监管机制,督促绿色项目的落实,重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政府、银行与企业三方携手并进,共同助力“双碳”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