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研究

2024-03-03 15:34楚徐媛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楚徐媛(1990—),女,北京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数字经济。

摘 要:數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数字资源共享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目前,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整体构架不够健全和专业人才缺口大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乡村建设专业人才和统筹布局顶层设计这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从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乡村治理

一、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数字资源共享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数据资源共享方面,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利用了5G、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成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显著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通过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乡村各类资源要素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特别是互联网数据资源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为农产品网络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撑,打破了乡村地域束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进而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数字乡村建设发挥了更为深远的作用。作为新时代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数字乡村战略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运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乡村生产数据进行深度整理和分析。这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不仅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数字技术的融入也极大提升了乡村生活的宜居性和便捷性,推动了乡村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乡村治理领域,基层党组织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与各主体的高效协调与沟通,制定并实施更为科学、全面的乡村治理规划,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数字乡村的高标准建设是新发展阶段下实现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步骤,对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首先,高质量的数字乡村建设增强了市场供给能力。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国内市场占据主体地位,要求各类生产要素有效流通。通过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数字乡村建设加速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进程,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的潜在问题,降低了损耗,从而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有效激发了市场需求。传统乡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常面临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的挑战,导致大量人才流失。但随着数字乡村经济的崛起,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根本改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乡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新兴业态的涌现不断激发乡村活力。农民的消费能力和需求持续增长,进而转化为庞大的内需动力。最后,数字乡村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我们必须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为后代留下宜居的家园。通过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尖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及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绿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大化,不仅保障了粮食和生态安全,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力量,可以打破城乡间的信息隔阂,推动城乡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共同繁荣。数字乡村建设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首先,构筑起城乡间的“数字通道”,推动城乡各种要素更为自由地双向流动,并释放其潜在的红利。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于城乡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农村地区仍面临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相对不便、设施老化以及居民分布零散等问题。通过加强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逐渐模糊城乡间的流动边界,促进关键信息要素的交互与共享,从而消除城乡要素流动的障碍,使其更为合理、顺畅地双向流动,并释放出巨大的要素红利。

其次,数字乡村建设还能有力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进而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数字科技的赋能作用能够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和乡村产业内部的整合,通过要素的集聚、技术的渗透、机制的创新等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将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提升,孕育出农村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动能,使城乡产业布局更加平衡、协调和生态化。

最后,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优化城乡公共服务的布局,提高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目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在汇聚城乡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将公共服务纳入与居民需求相匹配的技术应用空间中。这样一来,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全面、优质、高效且多样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推动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二、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乡村地区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足。尽管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等先进通信基础设施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乡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仍然较低。这导致部分乡村地区互联网覆盖不全,信息基站建设滞后,从而引发网络信号质量差、信息传输延迟等问题。

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已超过3亿。尽管这一数字看似庞大,但网络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融合发展并未普遍实现,数字网络系统也尚未成熟。乡村地区原有的基础设施没有与技术发展同步升级,导致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农业领域,一些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例如,在智慧农业应用方面,农业传感器和核心算法等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不足,云计算、传感网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度也较低,农业科研成果的适用性有待提高。

因此,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应加强乡村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同时,还应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数字乡村建设的整体构架不够健全

随着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和领域的不斷扩展,为了保证数字经济的稳健发展,完善的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变得十分关键。然而,就当前我国数字技术支持乡村建设的整体构架而言,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数据规范机制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涉农数据的输出标准与规范尚不明晰,无法实践数字乡村建设所倡导的“个性化”和“服务化”理念。为了推动数字乡村健康发展,亟须制定更为详尽的数据规范和标准。

其次,城乡之间在数字技术发展上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相对于城市,农村在数字技术的认知、掌握和利用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数字资源反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最后,在数字技术与乡村经济发展相融合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数字化制度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相较于城市数据共享机制的有效联通和高效整合,乡村地区在这一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推动城乡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加强数字化制度保障,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

(三)专业人才存在供给缺口

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导致资本和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向收益更高、条件更好的城市地区,服务于城市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间的人才分布不均问题逐渐凸显。

当前,农村地区劳动力正面临老龄化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双重难题。而要实现乡村振兴,则需大力引进跨领域、多层次的人才,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此外,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数量不足、引进困难、流失严重等现实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吸引和留住数字人才,对于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优化

(一)推进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乡村网络质量是关键。在增加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基站数量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地理位置偏僻的乡村,通过光纤和移动宽带的接入,提高互联网的覆盖率,从而加快乡村的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发展。此外,推动5G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弥补传统信息技术的缺陷,扩大网络信息承载量和加快传递速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方面,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农业数据资源进行管理、分析和运用。将信息技术融入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推动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加大农业核心技术研发,如卫星遥感、物联网等,赋予农业生产更多创新活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二)加强乡村数字人才培养

首先,加大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支持相关高校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提升数字人才的应用技能。同时,强化相关科研机构的建设,完善数字经济人才梯队,为乡村数字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

其次,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紧密结合广大乡村地区的实际发展需求和不同群体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普及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知识,致力于培育更多既具备技术能力又擅长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有志向扎根农村、发展数字经济的返乡青年、退役军人等参与现代农业生产,从而有效激发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最后,发挥不同主体的协同作用引进人才。如乡村企业可拓宽人才获取渠道,提供优厚待遇和科研条件等,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以实现数字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有效赋能。

(三)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

首先,为了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应根据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规划,不断优化和完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经济的政策导向。一方面,明确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和长期目标,并聚焦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政策,全面提升群众的数据意识,提高数字技术的普及效率和惠民效果。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数据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至关重要。可制定针对性的涉农数据采编标准,以汇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在推动各部门、各地区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过程中,确保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信息数据垄断现象的发生。

其次,鼓励优质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中,以弥补数字乡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城市对乡村数字经济反哺的具体领域,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模式。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的数据对接,有效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最后,强化网络空间的安全治理。为了营造健康有序的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必须对数字网络信息安全、行业监管、市场准入、金融信贷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还应构建数据安全与共享的监督评价机制,明确不同主体在信息数据安全保护中的责任,并加大对各类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参考文献:

[1]曾欢.我国数字乡村发展研究进展[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10):29-33.

[2]杨志萍.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3):32-36.

[3]李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22(3):77-83.

[4]邹敏.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经济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村实用技术,2023(2):63-65.

[5]孙久文,张翱.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乡村建设:意义、挑战与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0(1):127-134.

[6]谭明交.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机理与策略 [J].当代经济,2023,40(12):3-9.

[责任编辑:王 丽]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