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策略

2024-03-03 11:47李密
中国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境

李密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新增“课程内容”标准,重新界定了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让语文教学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其中,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明确了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新实践、新探索。作为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对培育时代新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学习任务群理念的不断推广,教师对于学习任务群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地出现了较多的疑惑。笔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为例,探究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根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归属

要进行学习任务群教学,首要问题就是弄清楚所教单元到底属于哪个学习任务群,明确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归属之后,才能够根据所属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确定单元教学要求。那如何进行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归属判断?这一问题看似复杂又无根据,其实在对课标进行仔细研读之后就可以发现,在各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部分,都有着清晰的界定。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当中以民间故事作为人文主题,从民间故事当中选取了 《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这些具备代表性的内容。民间故事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而且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的必然选择。就课标来看,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对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里面的“学习内容”存在如下表达:“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1]因此,这一单元就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师对这一单元中的语文要素进行分析,包括了解课文内容,将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将关键信息提取出来之后,对故事进行缩写。语文要素里面对故事的复述并非在该单元首次出现,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第八单元对应的语文要素就包括对故事关键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故事的复述;而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对课文的简单复述,对详略以及顺序更加关注。这一单元中语文要素是基于前期学习积累而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按照教学要求,制订单元任务

义务教育阶段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在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任务群教学时,首要任务就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制订出单元学习大任务。 必须要明确的是,单元主题代表的是这个单元课文所共有的人文主题,即单元所选文章的主基调,但是任务是带有目的性的,指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参与的有目的的活动,聚焦到单元中来看,大任务就是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需要一起参与的教学活动、共同经历的学习情境。

为更好地落实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就要对实现大任务的路径进行细化分解,学生通过完成不同路径的小任务,汇集起来完成单元核心的大任务。在将单元大任务分解为子任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分解目的,分解子任务首先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有序、清晰、层次性地落实单元核心大任务。②在分解子任务时,需要注意不同子任务之间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和外在表现的多样性,子任务实施的阶段不同、目的不同,但是却具有梯度性的内在联系,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梯度。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子任务,在实施时所采用的方法却又是多样的,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③考虑多方面的分解因素,除了子任务本身内部的联系,还需要将单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现有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方式等因素考虑到子任务的分解中,要在子任务中明确单元课文的使用方式、学习板块内容的整合方式等内容。

在对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之后,可以发现,本单元传递给学生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两个:第一,民间故事表达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二,复述可以促进记忆和理解,运用合适支架(借助图片)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故事内容,为复述提供积极支撑。这两个大概念融合到一起,就是本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何给民间故事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联结学生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入手了解民间故事,在了解和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转变角色,通过自己富有创意的方式去传讲民间故事,展现民间故事的魅力。由此一来,既呼应了大概念和核心问题,又整合了单元教学要求。因此,本单元的核心大任务是“我来当民间故事传讲人”。根据核心大任务,可以相應地创设“民间故事会”的学习情境,有机地将阅读、交流、写作等内容融入情境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核心大任务,需要对核心大任务进行分解,分解为认识民间故事、阅读民间故事、传讲民间故事三个子任务(见图1)。

三、重组教材内容,注重生活联结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线性教学结构”来进行的,即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师参考用书中设置的教学目标,按照课文的编排顺序依次、依课时进行教学,完成单元课文的教学后再进行口语交际的学习,然后是习作教学,最后进行语文园地的教学。教师用同一个模式、顺序来开展不同单元、不同年级的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也不好。回到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来看,如何判定单元教学目标、单篇课文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如何判定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提升?这都是线性教学方式难以回答的问题。课标视域下的学习任务群教学,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途径,在设置单元核心大任务、分解子任务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内容,适配任务内容,就成了大势所趋。

创设贴合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能承载单元大任务和子任务的学习情境,是教师必须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的问题情境有很多,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随意的情境都可以直接成为单元学习大情境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的学习情境,是教师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之后精心创设的学习情境,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学习情境,是能够有层次、有逻辑落实学习子任务和学习活动的学习情境,也是能够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联结的学习情境。

例如,针对“民间故事会”的学习情境中的子任务“创意工坊写故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练习缩写。通过创设小小导游的课内情境,要求学生用简短、清晰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海力布这块石头的来源和故事。在缩写《猎人海力布》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将长句缩写为短句的方法,同时明确简洁并不等于字数少,缩写时要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不同情节之间要具有连贯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牛郎织女》的缩写,除了小标题外,还可以采用改写、删减等方式让语言变得更加简洁流畅。

除了缩写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故事进行补写和续写。对文中写的较为简略但是学生却感兴趣的情节进行补写,如《牛郎织女》中老牛的来历、曾经的故事等,增添这些情节,能让故事变得更加完整鲜活。还可以对文中结尾处进行故事的续写,按照读者的情感和体验给故事创造后续发展,如《猎人海力布》中,海力布变成石头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四、优化教学评价,贯穿课堂始终

课标中无论是新增设的“学业质量”部分,还是课程实施中的“评价建议”部分,都共同传达出一个隐含意思,即重视教学评价。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成绩则通过考试分数来展现,高分就意味着优生,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局限。课标将过程性评价放在了评价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要求评价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能够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设置于具体、可视化的评价标准,再结合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尽可能实现科学、有效的评价。

从实际操作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設计表现性任务,关注学生实时表现。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实时表现,可以设计现场嵌入式评价,即通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时的动态表现,如将讨论、交流情况、演讲状态等作为评价因素,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关键因素的出现频次,进而对学生进行评价。②着眼可视化成果,分析学生作品。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会生成许多的学习成果,如思维导图、课堂笔记、汇报稿等,如果将这些成果看做是学生的课堂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能够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质量进行检测,还能够通过这些成果去观察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过程,从而发现学习中的困境,从评价到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③精心设计纸笔测试评价。不可否认,学业水平考试、阶段测试始终是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有力工具,在命题时可以结合单元学习情境,设计出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解题情境,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7.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清照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护患情境会话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