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性纵隔炎致肺动脉狭窄研究现状

2024-03-02 07:55卢志雄汤银江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4年1期
关键词:肺静脉肉芽肿植入术

孙 策 卢志雄 汤银江

(1.云南省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云南 昭通 657000;2.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呼吸与肺血管科,云南 昆明 650000)

纤维性纵隔炎(fibrosing mediastinitis,FM)因纤维组织的过度增生导致纵隔内器官受压而出现临床症状。FM常与某些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相关,西方国家最常见病因是组织胞浆菌病,而结核杆菌感染则是中国FM的最常见病因[1]。一项回顾性分析[2]纳入34例FM患者,经证实其中25例(73.5%)与结核感染相关。影像学检查在FM诊断、评估及随访中至关重要[3],CT肺动脉造影能较快、较准确地诊断FM,并评估其病变范围及合并症[4],是早期对疑似FM的首选检查方法。目前FM虽可初步诊断,但仍无规范诊疗手段,对于其预防及早期治疗无相关研究报道。因其最常累及肺血管,现从FM致肺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CT表现、诊断及治疗几方面进行阐述。

1 FM致肺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48例FM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1.6±15.0)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5.0岁,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致肺动脉狭窄患者占93.8%,15例患者有肺结核病史,约占30%[4]。张舒华等[5]对28例FM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提示平均诊断年龄为69.9岁,其中1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甘肃省人民医院56例FM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为 67.7岁[6]。Hu等[1]纳入的20例FM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9.5岁,经研究初步判断中国患者该疾病最可能与结核相关,致肺动脉狭窄者占45%。一项研究[7]观察10万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发现其中有3例发展为FM。综上可见,因FM罕见,流行病学统计尚有限,该病可能与结核感染相关性较大,中国总体发病年龄为60~70岁,并发肺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仍需更大样本的研究来证实。

2 FM致肺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部分研究[4,6,8]表明,FM患者中肺动脉为最常受累部位,其次为肺静脉及气管或支气管,少数累及上腔静脉和食管。当纵隔内器官未受明显压迫前无明显临床症状,肺动脉受累后可引起肺动脉高压,临床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咯血,随疾病发展引起右心衰竭后出现体循环淤血表现,而累及肺静脉者除肺动脉高压表现外,可出现肺水肿及难治性胸腔积液等类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累及上腔静脉者可出现面部和胸部水肿、浅静脉扩张、头痛、声音嘶哑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气管受压则出现憋喘、咳嗽和肺不张等,而大多数FM患者就诊时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综上可见,FM纤维化进展较缓慢,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疾病进展累及相关组织器官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症状取决于疾病发展阶段、受累部位及其严重程度。

3 FM致肺动脉狭窄的CT表现

目前CT肺动脉造影仍是FM诊断的首选方法。据FM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两个亚型,即肉芽肿型和非肉芽肿型,肉芽肿型常与组织胞浆菌病、结核杆菌或其他真菌感染以及结节病等炎症性疾病相关,占FM的80%~90%;而非肉芽肿型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9]。Peikert等[10]报道的1998—2007年梅奥诊所诊治的80例FM患者,95%呈局灶型,5%呈弥漫型。肉芽肿型FM在CT上主要表现为纵隔内局限性浸润的软组织影,常伴有钙化灶,以纵隔器官受压而表现出的相应临床症状为主;非肉芽肿型FM则表现为纵隔内弥漫性浸润的软组织影,钙化少见,常累及纵隔内多个结构,但因其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故除纵隔结构受压症状外常合并其他表现,如腹膜后纤维化等[9]。

FM较典型CT肺动脉造影可见肺结节并钙化,纵隔内纤维组织增生、钙化并侵犯肺动脉及支气管(图1中黄色箭头表示,影像图片来自笔者科室1例FM患者)。

图1 FM在CT肺动脉造影中的典型表现

4 FM致肺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治疗

FM目前无统一诊断标准。随疾病进展,FM可出肺动脉段凸出和肺不张,称为FM二联征;当二联征合并胸腔积液(单侧或顽固性)称为FM三联征;出现FM二联征甚至三联征,此时直接行CT肺血管造影(肺动脉+肺静脉)有助于诊断[6]。目前FM的诊断依赖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较典型的CT表现。

FM的治疗常根据其可能的病因和累及器官所致症状予以对因对症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对12例FM患者进行治疗及随访,其中1例患者因肺动脉高压在支气管镜检查后死亡,其余11例经内科抗结核及激素治疗后随访3个月~7年,约50%的患者仍有病情进展,提示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11]。针对FM致肺动脉狭窄,内科通常针对肺动脉压升高而予以靶向药物治疗,但有关研究提示其治疗效果不佳[12]。外科治疗可直接解除压迫或侵犯所致症状,并根据肺动脉受累情况行肺血管重建术,但因其纤维增生病变复杂,治疗死亡率高[6,13]。介入治疗可改善肺血管狭窄血流动力学及缓解患者症状,目前采用狭窄部位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周星等[14]对5例FM致肺静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跨狭窄压差及平均肺动脉压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但其中1例患者球囊扩张狭窄部位时出现迷走反射导致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恢复。Albers等[15]的研究表明肺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术后相关症状可明显改善,但随访中仍有近5%的患者出现肺动脉再狭窄。支气管狭窄的介入治疗手术风险及难度更大[6,16]。一项研究[6,17]总结了71例FM患者的临床数据,由于随访不完全,最后研究报道这些FM患者的病死率为30%,但因目前病例数量有限,其预后尚不明确。故FM所致肺动脉狭窄患者因就诊时疾病已较严重,其治疗总体停留在对症治疗上。内科治疗手段有限,效果不理想,预期预后欠佳;而外科手术难度及风险高,易出现并发症,治疗死亡率高;针对肺动脉狭窄,目前介入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手段,但结合FM的疾病本身特点及CT肺血管造影,肺动脉狭窄部位因纤维组织的侵犯、浸润及钙化导致肺动脉弹性纤维受累硬化,管壁脆性增加,致使介入手术风险及难度增大,可能出现血管破裂、支架贴壁不良及移位等情况。针对肺动脉钙化,是否可参考冠心病重度钙化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震波球囊技术震碎钙化斑块以改变其顺应性,为支架植入术提供条件,如若能实现,则支架植入术后贴壁更佳,亦可减少血管破裂风险,但可行性有待研究。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FM研究表明发病年龄60~70岁多见,但需更多样本研究予以佐证。FM合并肺动脉狭窄率较高,临床表现与疾病阶段、累及部位及严重程度有关。CT肺动脉造影仍是目前辅助诊断FM的首选检查。在临床中如发现FM早期患者,因尚未进展到严重肺动脉高压及严重肺静脉或支气管狭窄,患者可无相关临床表现,容易漏诊,但随疾病进展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是否需内科早期干预及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早期干预对患者预后影响如何亦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定期复查随访十分重要。外科及介入治疗对FM患者短期症状改善明显,后者仍是目前FM致肺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安全性及远期预后仍有待研究及观察。

猜你喜欢
肺静脉肉芽肿植入术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肺静脉多分支解剖变异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冠状切面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弯刀综合征术后肺静脉狭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心房颤动患者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合并左侧房室旁道一例
韦格纳肉芽肿以慢性中耳炎首发1例
早期多发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兼结核潜伏感染者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