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改革现状调研分析

2024-03-01 11:00孙希昀黄飞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科技中国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职称调研

■文/孙希昀 黄飞(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科技人才评价是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科技人才职称评聘制度发挥着评价激励的作用,对科技人才更好实现“待遇需求”和“创造力需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充分贯彻国家深化职称改革的文件精神,调研分析当前上海科技人才职称评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推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改革,优化现有职称评价机制提供参考借鉴。

课题组选取上海科技、教育、卫生、工业信息领域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科技人才重点分布的行业领域,包括青年人才、非公领域人才等进行调研。经广泛调研分析,上海科技人才职称评价存在的瓶颈和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仍需进一步分类精准

(一)论文指标对不同类别人才不能有效区分,过度突出数量

目前,评价标准中论文指标的要求还存在不合理和不符合现阶段评审需求的现象,对不同类别人才职称评价时还存在不能够完全区分等问题。调研对象认为,人才评价指标设置还不够科学精准,缺乏对跨学科创新和成果应用的综合考量,过度突出论文发表数量(51.6%),学历与任职年限标准一刀切(47.8%),过分看中奖项数量与等级(39.7%)仍是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中的难点,也是需要改进改革的主要方面(见图1)。

图1 现行职称制度需要改革或改进的方面

调研对象普遍认为职称评审中最能反映专业技术能力的材料是专业技术业绩报告(48.4%),如论文、专业奖项、同行专家意见以及授权专利等在目前的职称评审材料中占有重要分值的评估材料的重要性不高。科技人才岗位种类多、工作领域广、专业特色强,在评价标准上应突出精细化,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不同领域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对不同类别人才职称评价时的论文要求应有不同。

调研中发现,目前缺少对不同单位性质的分类评价标准,像民营企业、科技企业、非公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在评审时与央企国企混在一起,按同一个评价标准,而此类单位的课题、论文、项目、获奖等都无法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相比,差距比较明显,现有评价标准不能有效体现此类单位的价值,特别是某些偏工程实践和应用领域的单位,应将其市场认可和工程实绩(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率)作为评价的优先考虑因素。

(二)体现创新价值的评价导向仍不突出

调研对象普遍认为,关于科技人才的评价要素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强(93.3%)、业绩水平突出(80.6%)和贡献价值大(66.1%),而认为学历高(30.7%)与职称高(22%)作为对科技人才的评价要素的比重相对较低(见图2)。说明现阶段对科技人才的评价不能只看学历和职称,而是要求科技人才除了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工作实践能力外,更要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业绩水平的评价。

图2 科技人才的评价要素

如何科学准确评价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业绩,体现创新价值,受访者认为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价值的评价要素应包含:专业领域创新程度(84.9%),创新活动成果(62.9%),对主要创新成果发挥的核心作用(60%),知识更新能力(47.5%),产学研协同能力(33%)。说明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价值的考察评价应重点关注专业领域的创新程度和创新成果,并能够发挥创新成果的核心价值和作用,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上海某科研单位A在2021年职称评审中,其中一位职称申报者的代表性成果为红旗5号发射筒的外盖研发,但他的评审条件学历不到本科,论文也不理想,并且由于针对什么人可以破格、什么标准可以破格,缺少政策依据,学历和论文因素一度成为评审过程中的最大阻碍。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凭借其主要创新成果(突出贡献)所发挥的核心作用获评高级工程师。这是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充分说明了现阶段体现创新价值的评价导向仍不突出,学历和论文在科学准确评价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业绩方面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限制性因素。

(三)职称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及滞后

当前的职称评价标准还存在未能与时俱进等问题,目前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仍然存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评价现象,大部分单位还在沿用传统的单学科评价,缺乏对跨学科创新和成果应用的综合考量,评价标准未能根据人才分类、行业领域特征及实际工作突出业绩做相应细化区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评价标准需优化的问题最为突出(68.4%),此外,评审流程机制需完善(48.4%)、职称政策宣传普及需加强(41.7%)、制度体系需健全(37.1%)、管理服务需优化(31.9%)也是现有职称评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见图3)。

图3 当前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另外,丰富评审方式和完善评审标准是现行职称评价制度迫切需要改革或改进的方面。因此,当前职称评价制度改革应进一步细化人才分类,并结合人才分类特征来丰富评审方式,完善并优化评审标准,建立更加符合科技人才特征及需求的评审方式和评审标准。

二、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方法仍需进一步科学多元

(一)“同行评议”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当前主要采用的业内同行评议不能充分评价科技人才的质量和水平。调研数据显示,细分领域专家不对口(63.8%),“同行”范畴界定模糊(62.9%),专家主观作用较大(60.6%),过分注重项目、论文、专利、获奖等(58.3%)是目前同行评议的主要局限方面。在知识总量超速扩张的今天,即使是同行专家评审,由于学科范围过广,研究方向存在差异,也不能真正了解被评审人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难以作出恰当的评价。

例如,在调研中了解到上海某科研单位B目前可参与的评审系列只有计算机和管理两大分类,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分在计算机体系里,如果评审中遇到不熟悉该领域的专家,如果专家不了解他们工作中的相关知识就会对评审产生不利因素,难以给出客观准确评价。另外,上海某高校C拥有能应对不同场景的比较丰富的评价指标工具箱,但具备评价能力的专家数量却跟不上评审需求。专家库没有夯实,也未开放,系统部门之间设有各自的专家库,彼此不互通存在一些信息闭塞等问题。因此,在改革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方面,要进一步细分专家领域,科学量化同行评议方法,减少专家主观评价,并适当减少项目、论文、专利、获奖等在同行评议中的比重。

(二)现有的评委会、学科组设置主观性过强

现有的评委会、学科组的设置合理性也有待商榷,由下至上的一层层推荐、评议,大多情况下通过投票决定,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不能客观反映申报人的真实情况。权限下放后,在评审过程中操作空间会变得更加广阔,甚至会出现厚此薄彼、公报私仇等个别现象,同时还会滋生“人情票”、拉票等阻碍职称评审科学公正性的个别行为。例如,上海某高校C30多个学院评价标准高度不平衡,如果是高学历、高资历,并且学界地位高和知名程度高的申报者,评审时基本不看指标,除此之外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不仅看申报人的成果,还会看其跟着什么样的人做学问,诸如此类案例在其他高校也有一定程度存在。因此,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改革应将多种方式相结合,采用对实际成就、贡献的评价考量方式,破除过度量化的评价导向,引导评审专家遵循“价值导向”,对科技人才及成果做出更加科学专业的评价,以减少评委主观性过强、不公平不合理现象。

(三)新兴专业领域缺少对应的评价渠道

调研数据显示,新型的交叉学科,包括党工团领域,双碳、节能、新能源、数字化转型、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流通领域、大数据方向,专业技术服务等都还未纳入上海科技人才职称评审体系;另外,一些专业领域还未实现评审专业细分及新增。

因此,科技人才职称评价需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在分类评价动态评价基础之上,不断修正和优化各类人才评价模型,打破现有同行评议、评委会、学科组的局限性,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评价效率,同行评价方式中增加“国际声音”和“青年声音”,不断提升科技人才职称评价的科学公正性。

三、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机制仍需进一步系统优化

(一)缺少跨学科综合评价机制

目前,大部分的单位评价机制仍是传统的单学科评价,缺乏对跨学科创新和成果应用的综合考量。科技人才的学科专业、工作性质、岗位类型、所属领域等存在明显差异,对人才具体评价时,往往“颗粒度”较粗,不够具体清晰,导致“立新标”的需求呼声较大;同时,人才评价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精准,缺乏对跨学科创新和成果应用的综合考量。调研数据显示,评价方式相对单一(54.8%),申报材料过于复杂、烦琐(52.8%),评价机制未能跟随行业、产业发展及时调整(47%)是当前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见图4)。

图4 当前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青年科技人才职称晋升仍存在“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上海市陆续出台了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业绩成就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可打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政策。推行“青年研究员计划”,允许破格晋升副高职称,以研究人员的实际贡献为主,不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等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放宽政策。但是调研数据显示,在青年科技人才职称晋升中,工作内容难以转化成有效的评价成果(54.8%),单位存在论资排辈现象(53.6%),高学历高资历、业绩突出但年限不够(49.6%),对青年人才晋升职称不够重视(45.5%)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见图5)。

图5 青年科技人才职称晋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相关部门及用人单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倾听还不够,在平时的工作中由于论资排辈,青年科技人才往往无法成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因此也很难转化出有效的评价成果,并且存在“信息通道”不畅通等问题,许多青年科技人才对职称评审政策还不够了解。

(三)非公领域科技人才缺少相适性的职称评价机制

非公领域科技人才职称晋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位不够重视,调研数据显示,非公领域科技人才职称晋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见图6):职称与目前的薪酬待遇不挂钩(61.2%),单位缺少与职称相关联的考核评价机制(51.6%),单位及本人不重视职称(51%),评审标准与非公领域人才实际工作相适性不足(43.8%),另外,职工不了解职称的作用及评审政策也占有一定比重(37.7%)。因此,在面向非公领域科技人才职称改革时应考虑建立与非公领域科技人才工作特点相适应的职称评价政策,并加大对非公领域科技人才职称晋升政策的宣传力度。

图6 非公领域科技人才职称晋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另外,在调研中发现人工智能领域的职称评审,非公领域申报人递交上来的材料参差不齐,课题项目级别不一,很多评审人对申报材料不清楚,甚至会拿着目录清单到现场一一对应查看。2008年开始,非公领域申报人数超过体制内总数,评审材料较为混乱,特别是民营企业,项目递交只有一张纸或委托合同。因此,建立非公领域科技人才相适性的职称评价机制目前是比较迫切的。

因此,在解决科技人才职称评价存在的问题、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机制过程中,应尊重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多给青年科技人才机会及扶持:对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重点任务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核心技术突破的人才,设置“直通车”;专业评委会中增加青年专家;推行代表作制度;行业龙头企业的内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重要参考等。要将职称评价与个人晋升挂钩,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提升单位对职称评价的重视度。要加强职称评价工作的政策宣传及普及力度。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职称调研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