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华 张昊洲 王曼利
1. 咸阳师范学院设计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5
3.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4. 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本设计为湖北省某高校学术交流中心建筑方案设计,拟从学术交流和校园环境方面出发,探索国内外学术交流类建筑新形式。设计汲取国内多所学术交流中心不同的设计理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设计出新的具有交流性、学术性的建筑,与校园湖景形成良好呼应,赋予校园新风貌。该项目位于湖北省某市一高校内,该市河流繁杂交汇,湖泊较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光照充裕,热量高,年平均气温约16℃。学校北侧为纪念园和古城区,南侧为公园及居住区,东西两侧是大量居住区和购物广场,学校地理位置优越。规划用地位于校园湖中岛,为梯形不规则形状,北侧连接弧线状的服务中心,南侧是视野开阔、风景优美的湖景。
目前,国内学术交流中心建筑大多以报告厅加住宿空间方式进行设计和建造,轻视学术交流功能而重视住宿和商业功能[1]。通过分析国外学术交流中心案例,发现国外更重视交流空间而居住空间设计较少。此次设计,改变了国内以往做法,扩大学术交流功能占比,探索理想的学术交流建筑范式。
学术交流中心以“学术”、“交流”、“中心”三个方面为主,在三个方面之上又增加了限制性条件,以学术和交流为先。“学术”和“交流”方面将国外、省外和其他单位学者、本校教职工、学生等不同群体在空间内交流融合,他们可以在报告厅中听报告,在咖啡室、休息间甚至是景观空间中讨论。本次设置了尽可能多的趣味性庭院,尽力营造一片愉悦空间,不论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亦或是辅助工作人员,在学术交流时都能拥有良好的环境体验和愉悦的心情。在“中心”一词上,做汇聚人流的空间,以贴合地形的“滑移式”构成来体现参差的建筑空间。
通过分析周边地理环境,总结归纳朝向、景观、周边建筑和南边广场等因素。本设计草图阶段对基地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建筑构型为滑移形式、东侧主入口为平面总入口。用地南侧有一梯形广场,建筑南侧设置了与之相呼应的斜向广场,因此,两个广场虽有一湖之隔,却遥相呼应。湖中岛是整个校园与其他部分联结的纽带。连续滑移体块将建筑周边环境分割为内外两部分,大厅是从东侧进入的人群提供过渡空间,与南边湖景相望,是学术交流的理想空间。
总平面规划设计好后,结合现有条件和所需功能推敲出平面分区,人流流线布置等。通过分析局部与局部、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交流中心的功能,利用平面与空间变换,营造出适合学术交流中心的空间场所。设计从平面上分为两个部分,讨论区与休息区。讨论区以人与人的交流为主,设置开放、自由的空间,例如庭院、开放阳台、大型会议室等;休息区给专家、学者、学生提供公共空间,设置休息类场所。其中,考虑到外单位学者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须设计单独休息场所,因此在确定竖向功能分区时,将其置于较高层。平面布置的同时,本项目进行立面设计和屋顶设计。在交流方面需要大空间,因此,将楼梯、走廊、展厅等节点性空间采取特殊设计,剖面上追求空间变化与氛围过渡,将会议室、报告厅等大空间与其他小空间进行配合,使其在功能和结构上达到对应效果(见图1)。
图1 学术交流中心鸟瞰效果图
总平面功能分区是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后期设计的基础。总平面分为建筑区、广场区、停车区、绿化区以及休息区。建筑区设置单体建筑和内部庭院,包括各类餐饮区和居住区,在总平面上占据较大比例,具有明显特征;广场区设置各种景观小品和装饰物,与场地内外建筑相互呼应,起到连接场地内外的作用。通过各类构筑物增加场地的趣味性,使场地不单有建筑,还能反映出场地环境对建筑的凸显。停车区设置是根据场地车流的分析,建立起合理的地上地下停车点,其中地上停车点需要避开人流,同时与地下停车区形成良好的串联关系,使汽车流线干净简洁,为车行提供便利;绿化区设置各类树木,在人们观赏时提供遮蔽区,并进行动静分区。在绿化区内合理地安排所需区域,同时设计草坪砖、座椅和喷泉等元素,既节省了地块面积,又使绿化区与休息区相互融合,增加了总平面的丰富性。休息区与绿化区相辅相成,设有单独区和集合性公共设施,增加人员停留时间。
学术交流中心的交通流线分为4条,各流线都通过东侧主入口引导进入,主要外来人流通过建筑立面暗示引导直接进入建筑内部。车流部分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其余部分被引入地上停车场,解决流线交叉问题的同时做到车流导入。后勤流线从东侧入口进入后与人流进行分流,进入建筑次入口部分直达后勤区,不与其他流线交汇;各方面流线都做到相互独立、畅通无阻,为进出建筑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空间感受[2]。
学术交流中心设计有住宿用房、健身用房、商业用房、后勤用房以及走廊等交通空间,通过外廊来划分庭院与空间,内部廊道区分内部用房,清晰地将平面功能分置开来。首层考虑人员流线、轴网布置等,将后勤管理用房和引导大厅等设置进去。其中主要用房与入口大厅位于东侧靠近主入口处,后勤用房置于建筑侧面,做到洁污分区,人流分行。从功能流线上分析,在便利处设置娱乐用房和健身用房,流线不宜过长。娱乐用房具有一定私密性,不对外开放,因此将此空间设计于一层建筑尾部,流线简洁。建筑西南部设置餐厅。餐厅与室外空间相互融合,在进餐时可观看南侧校园湖面的良好景观,为餐厅提供天然景观墙,充分利用校园景观为用餐人员提供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二层为标准层,标准层大多为住宿空间,将住宿空间设置在高处,因为居住类空间需要安静的环境。在学术交流中心的大环境中,局部设置附属用房,既有利于结构布置,又利于功能展开。三层是学术交流空间,由于轴网开间影响会议视线,故将会议空间置于三层。此次设计的学术交流中心最大的特点是利用滑移体块设计制造出空间跌落,将狭长庭院与跌落体块的各层屋顶花园相结合,给人以视觉上的良好感受。在不同高度欣赏湖面景观,合理利用平面分区与竖向分区,解决功能空间分布,同时,对立面、剖面设计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3]。
在立面设计上,采用逐个体块单独设计并最终统一组合的做法,以达到兼顾各立面,统一建筑风格的目的[4]。北侧立面设置入口,吸引来往人流,主入口立面有利于车流和人流导向。建筑在北侧体块上延伸,延伸体块下部设置灰空间作为主入口,不同体块交接处理手法具有极强的力量感,给予过往人流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南侧立面为居住楼与观景平台,以整齐划一,呼应景观为主。优美的湖景、斜向的广场都让人身心愉悦。将南侧立面设置的规律跌落,与平静水面形成视线上的对比,达到可观看多角度湖面景观的效果。建筑西侧设计后勤用房与辅助类用房,较好地划分流线,将东西两侧的使用功能和次要建筑分开,达到分区明确的目的。考虑到西晒等不利因素,所以,本设计在建筑西侧几乎不设置任何采光窗。东立面与北立面相似,都是靠近主入口的立面。在朝向上,东侧不占优势,主要功能是对道路的引导和提示,具有一定标识性,与南北两侧不同,仅开少量通风窗,起到装饰作用。建筑整体造型为体块相互侧移,突出体块跌落对人的视觉冲击,保持建筑最初美感;在立面上兼顾人情化考虑,融入地域性文化元素,如材料、形式、风土人情等,使建筑在保持自身性格的同时对所处环境做出回应(见图2)。
图2 东立面图和西立面图
剖面与立体空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剖面在竖直方向确定空间的高度,从长、宽、高三个方向限制空间大小,剖面设计对空间的深入,空间的光感、人的感受有重要影响。庭院内设置直跑楼梯,包括通高的内部庭院,有节奏的房间节点,充分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融入剖面设计中。
在剖面与平面设计中,主要空间在前期已划分完成,在详细空间设计中将平面、立面相互结合,进行相关节点设计。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上不止这些,还有隔板、装饰、构造等同样影响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感受。空间主要元素与次要元素相互叠加,起到了引导分割的作用。外部空间设计主要利用建筑体块交叉,巧妙地营造灰空间,局部体块采用架空、挑出等做法,增加变化,丰富空间的体验感[5](见图3)。
图3 建筑空间剖析
本设计为高校学术交流中心建筑方案设计,包括学术报告厅、接待大厅、会议室、居住空间、健身房和餐厅等,属于综合性建筑。该建筑集各种实用性功能于一体,在满足设计的同时,加入对湖北地域性文化因素的考虑。设计方案在调研国内多座学术交流中心的基础上,从空间、功能、形式和意义等多方面对该校区环境做出回应,满足学校对学术交流类建筑的需求,增加与外界学术交流的频率,提高学术交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