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娟
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27490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所致,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后会引起体重减轻、乏力、食欲减退以及腹部胀满等症状,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遗传学标记为Ph染色体,可与BCR-ABL融合基因共同作为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近年随着临床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酪氨酸酶抑制剂达沙替尼逐渐在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3]。但临床对于达沙替尼的临床效果与治疗安全性还存在一定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中老年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达沙替尼的具体疗效及安全性,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中老年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2)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依从性较好,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者;(2)精神状态异常或存在沟通障碍者;(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3(59.52±6.17)岁;病程1~3(2.05±0.39)年;身高156~179(170.57±3.49)cm;体重42.53~78.13(64.66±6.15)kg。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5(60.03±6.21)岁;病程1~3(2.02±0.41)年;身高158~178(170.73±3.41)cm;体重42.66~78.02(64.38±6.33)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常规应用羟基脲、干扰素等药物。对照组采用伊马替尼(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1g,国药准字H20133200)治疗,0.4g/次,1次/d。观察组采用达沙替尼(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0mg,国药准字H20133272)进行治疗,口服,100mg/次,1次/d。两组均持续用药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其中外周血细胞正常,白细胞<10×109/L,血小板计数<45×109/L,外周血未出现未成熟细胞,嗜酸性粒细胞<5%为完全血液学缓解(CHR);Ph染色体、细胞阳性率在0%~35%为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Ph染色体、细胞阳性率为0%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BCR-ABL<0.1%为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2)血常规指标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水平,包括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计数(PLT)。(3)免疫功能: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包括白细胞分化抗原3+(CD3+)、CD4+/CD8+及NK细胞。(4)不良反应:对比两组肌肉和关节痛、浮肿、心悸发生情况。
2.1 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HR、MCyR、CCyR、MMR率均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血常规指标 两组治疗前血常规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的WBC、PLT水平均较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常规指标水平对比
2.3 免疫功能 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均较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320,P=0.038<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致死风险较高。相关调查显示,约有90%的白血病患者病情处于慢性期,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案不当,病情可发展为急性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当前临床治疗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较多,干扰素、羟基脲等基础性的治疗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方面的效果仍不甚理想[5]。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类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化合物,近年应用于中老年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报道逐渐增多[6]。伊马替尼属于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竞争性抑制白血病基因上的激酶三磷酸酰胺结合位点,抑制ABL酶活动,并能够阻断慢性粒细胞增殖,但其疗效与安全性仍难以达到预期[7]。达沙替尼作为一种强效的BCR-ABL激酶抑制剂,属于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BCR-ABL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且能够抑制引起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突变,尤其是对伊马替尼耐药或无法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更为适用[8]。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CHR、MCyR、CCyR、MMR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的WBC、P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达沙替尼在治疗中老年Ph阳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显著。其原因为达沙替尼可通过抑制细胞传导的信号,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与生殖,促进细胞凋亡[9]。达沙替尼还可在靶向作用下对BCR-ABL融合基因的活性进行抑制,进而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血常规指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血液恶性肿瘤,可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治疗安全性成为当前临床关注重点。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中的NK细胞、CD3+、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与毕铭洋[9]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证明达沙替尼能够改善中老年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达沙替尼对激酶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进而获得靶外效应与免疫效应,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10]。本文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说明与伊马替尼相比,达沙替尼在老年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安全性更高。其原因为达沙替尼对基因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毒性反应较轻,故不良反应较少。为减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所致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在充分评估患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用药,并对预期治疗获益与患者耐受性、耐药性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权衡,最大限度保障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但本研究尚存有观察时间短、样本量少等局限性,后续还应进一步完善试验设计,增加样本纳入量及观察指标,延长观察时间,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达沙替尼治疗中老年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血常规指标与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