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9

2024-03-01 11:49:03王景琳徐匋
古典文学知识 2024年1期
关键词:齐物论齐物圣人

王景琳 徐匋

庄子说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今译

长梧子说:“连三皇五帝听到了这样的话都会感到疑惑,孔子又怎么会理解呢!况且你也太操之过急了。这就像你刚见到鸡蛋,立刻就想得到报晓的公鸡,刚刚见到弹丸,就想马上吃到烤好的美味一样。

“现在就让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圣人为什么能与日月同辉,胸中装得下宇宙天地?是因为圣人将自己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天下有万物,有各种纷乱不一的言论,但圣人可以将这一切包容于胸中,不分人世间的尊贵卑贱,统统视之为一。世上众人一生都在劳碌,圣人看似无知愚钝,胸中却装得下上下古今,能将上下古今与天地万物融合成一体。万物都是一样的,因而互相包容。

说庄子

“道”无所谓“妙”,也无所谓“不妙”。人一旦对道有了“妙”的念头,道就被蒙上了帐幔,圣人也就不再是“圣人无名”的圣人了。瞿鹊子所谓“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只不过表达了他“久在樊笼中”初次听到这种独特行为方式后的欣羡。实际上瞿鹊子并不了解圣人,他对圣人的理解仅仅限于皮毛,远远谈不上对道的认识,可他却忍不住要出来“辨之”。在长梧子看来,这就像是“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一样可笑。

《齐物论》从“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开始,一直在说圣人当如何以“寓诸庸”的立场看待争辩不休的物论。到这一段,可以说庄子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圣人方方面面的详尽论述。一个“圣人无名”的圣人形象已经完整地立在了读者面前。

不过,回顾《齐物论》中有关圣人的论述,总会有一个绕不开的疑问,这就是为什么庄子要在其中插入一段尧对攻打三个边远小国感到“不释然”的叙述?此刻的尧仍纠缠于名利之中,与“圣人无名”的圣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这段叙述放到《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与《齐物论》对“圣人”的全部论述背景中去,可以说庄子是刻意用这一段对儒家最完美的圣人与“圣人无名”的圣人做一番比较。字面上看,舜说尧的德“进乎日”,与长梧子说圣人“旁日月”确实有相似之处,但庄子说圣人与日月同辉,强调的是圣人与日月之辉融为了一体,与圣人胸中拥有整个宇宙,与宇宙相合为一同义,而不仅仅限于儒家圣人如“时雨”、如“日月”的“德”如何惠及天下这一层含义。所以像尧所盘算的是否要攻打那三个边远小国这样的君王之事,庄子眼中的圣人是根本连这样的念头也不会有的。这就是儒家圣人尧与庄子“圣人无名”之圣人间的差距。

同时,尧的故事也为这一段长梧子与瞿鹊子的对话做了铺垫。尧被视为儒家圣人是因为他做的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事,而庄子“圣人无名”的圣人同样也并不仅仅游乎尘垢之外,“旁日月,挟宇宙”,也做君主之事。但与尧最大的不同在于,“圣人无名”奉行的是“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一切都在自然中发生,在自然中进行,一切顺从自然,因此也就从来不会有“不释然”的时刻,且待人、待物完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视同仁,万物一齐。这恐怕也是尧这位儒家圣人望尘莫及的。

有意思的是,先秦诸子几乎人人都谈圣人,但绝对出人意料的是,圣人出现频率最高的竟然是《庄子》!《内篇》中,至人出现过八次,神人四次,圣人却高达近三十次。而且,每当写到“圣人无名”,一向对现实社会冷眼相向的庄子总是难掩内心深处的激情。问题是为什么庄子如此醉心“圣人”?我们只要将庄子《内篇》中谈及圣人的全部文字都放到一起,就不难看出庄子眼中的圣人胸中装的并非自己的权力与名利,而是宇宙天下,是所有的人。当庄子按照“圣人无名”的标准在人世间寻找这样的圣人时,他意识到,只有儒家标举的圣人尧与他“圣人无名”的圣人最为接近。所以在《逍遥游》中,庄子充分肯定了尧治理天下的功绩:“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使四海晏然,这对有时吃不上饭、饿着肚子借粮还要受奚落的庄子来说(见《庄子·外物》),他所希望的不同样是这样一个太平盛世?然而庄子的伟大在于他并不满足于尧式的盛世,他要做的是从人的内心深处、从根本上改变、消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这种种不“齐”、不平的现象。所以庄子认为仅仅有一个尧的太平盛世还不够,还必须忘“名”。庄子所说的忘名并不是尧“让天下于许由”那样的忘名,这样的忘“名”,还免不了为攻打那三个小国而“不释然”,还会出现乱世。只有上了藐姑射之山,“杳然丧其天下”的君主,才能真正成为“圣人无名”式的圣人。这也是为什么庄子在谈及圣人时,常常以尧作为对比。一方面称颂尧的治理,另一方面又指出尧的缺陷与不足。这足以说明,庄子在从根本上否定现实社会的同时,仍把改变这个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只不過,庄子构想的圣人君主人设要比儒家的尧高许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这,就是庄子理想世界中的君王,是一个视万民与己一“齐”的君王。

庄子说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今译

“我怎么知道贪生不是人的一种困惑呢?我又怎么知道恶死不是流落他乡的游子不知返回故乡的心态呢?丽姬是丽戎国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儿。当她被晋国迎娶的时候,泪水湿透了衣襟。但当她住进了晋王的宫殿,与晋王同睡舒适的大床,餐餐美味佳肴,非常后悔当时为什么会哭。我又怎么知道人死后不会后悔当初不该贪恋生呢!

说庄子

生与死,可以说是困扰人类的一个最常见、最难解,而又最让人恐惧的人生问题。相比较而言,齐论、齐物似乎比齐生死要容易得多。不管怎么说,齐论、齐物都更像纸上谈兵,是嘴头子上的事,只有文人士子才对这个话题有兴趣,而齐死生就不一样了。生与死是人人都看得见、体会得到的一种人生经历,生老病死随时随地都在自己、家人、熟人乃至周围人身上发生。要想把生死说成一体,说得透彻得体,还能让人信服,还真是不容易。不过,我们的庄子太知道如何牢牢抓住人心了。当他转入谈论齐生死这个话题的时候,一上来就提出了两个人人都渴望获得答案的问题:我怎么知道贪生不是人的一种困惑呢?我又怎么知道恶死不是流落他乡的游子不知返回故乡的心态呢?

对这样的问题,谁能不关心,不想知道答案?

孟子有辩论高手的美誉,他在论辩时擅长给人下套,让人钻进去就出不来。可跟庄子相比,孟子的论辩技巧终逊一筹,特别像对齐死生这样几乎不可能完满解答的人生难题,庄子居然做到了。庄子本来就是讲故事的行家,这次他讲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丽姬出嫁的故事。

骊戎国被晋国打败后将丽姬作为战利品送给晋献公。她在就要背井离乡去往陌生的晋国时,心中充满恐惧悲伤,禁不住涕泪沾襟。万万没有想到,丽姬到了晋国后,享受到的是意想不到的奢华尊贵。她睡在宽敞方正的大床上,每天享受美味珍馐,以至于对自己出嫁时竟然会悲哀地哭泣感到十分后悔。庄子就这样抓住世俗世界中人们的普遍心态,透过丽姬出嫁前后想法变化的巨大落差,说人不能预测自己的未来,虽然人对一个未知的世界都会产生莫名的恐惧与担忧,但真正进入未知世界之后,才能产生焉知非福的感受。这就是庄子所说的“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的含义。

丽姬出嫁前就如同是人的生,而出嫁后就像是人的死。出嫁时,丽姬哭湿了的衣衫说明她多么不想死,多么留恋生!这是人生的常态。然而出嫁后的境遇证实了出嫁时的恐惧完全是庸人自扰。所以庄子才发出了这样的诘问:我怎么知道贪生悦生不是一种困惑?我又怎么知道死后不会后悔当初不该贪生!真让人感到石破天惊!有必要指出的是,庄子将死说得如此轻松自在,目的不是要人们舍生就死,而是要人们不必恐惧死,影响人活着时的生活。所谓“矫枉过正”是也。活,就轻轻松松地活,死,就轻轻松松地死。既然“人生如梦”,那为什么不“视死如归”呢?况且,那还是一个“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没有四时之事的逍遥游世界。

死与生是先秦诸子大都不愿触及的话题。即便问到眼前,也大都采取回避的态度。例如孔子的弟子问到死的时候,孔子马上一改平日温文尔雅的态度,板起面孔说,连生都还没有搞清楚,怎么能谈论死呢?(见《论语·先进篇》)老子更坦直一些,谈死生也谈得相对多一些。老子视生死为一种自然现象,提出了“出生入死”的看法。不过,老子在分析人的死生现象时,注意得更多的还是为什么长寿的人只有十分之三,短命早死的占十分之三,而自己寻死的又占了十分之三,他是在探索人死的原因(见《老子》第五十章)。而庄子不同。庄子不但把死视作游子还家,还把死后的生活描述得令人向往,這绝对是对传统死生观的彻底颠覆。别看庄子使用的都是问句,那一个个“予恶乎知”实际上都是一个个“我绝对知道”,似乎他刚刚从死亡世界体验了一回死后的愉悦生活回来了一样。特别是那句“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不仅把死后的世界写得十分温馨,而且把人们的怕死比作年幼遭丧乱离家寄居在外的游子不知归乡,直指人们对死的误解。

至此,人们至少已经开始感觉到死并不那么恐惧,怕与不怕,人都得死,与其怕,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死,死后或许还会像丽姬那样为死前的无知感到后悔。当然,仅仅是一个丽姬的故事、一个弱丧不知归乡的比喻,庄子还无法能让人彻底相信死生一齐,死是生的继续,那么,除此之外,庄子还能以什么论据进一步齐死生,令人彻底相信死是生的延续呢?

期刊版权声明:

来稿凡经本刊使用,如无电子版、有声版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作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时,本刊支付的稿费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本刊转载部分文章的稿酬已按法律规定交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转付,敬请作者与该协会联系领取。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邮编:100037,电话:010-65978906,传真:010-65978926, E-mail: wenzhuxie@126.com。

本刊登载的所有内容(转载部分除外),未经《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纸媒体、电子杂志、网络、无线增值业务、手持终端、光盘等介质)转载、张贴、结集、出版使用或授权使用。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猜你喜欢
齐物论齐物圣人
LIFE, ENTANGLED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3:26
Life, Entangled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官场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
官场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庄子自由平等观的回眸与新审视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2:46:02
庄子《齐物论》论辩背后的超脱
Later Wittgenstein’s Rule-following Paradox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f Meaning
学术界(2016年4期)2016-02-28 19:13:37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