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璎杰 张永全
《乌苏里船歌》是由赫哲民歌改编而成的声乐作品,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歌词、节奏、韵律等方面。融合了多首赫哲族民歌曲调,将传统民族语言与节奏交织在一起,以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为框架、代表性的赫哲语言为背景,呈现了赫哲族人民生活的热情与活力,彰显了赫哲族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
一、《乌苏里船歌》创作背景概述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民族音乐特色鲜明的优秀作品,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状况。赫哲族是位于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以打鱼为生,因此许多赫哲族民歌多以描写渔猎生活为主,歌曲中典型的划动型旋律就是模仿渔民们划船时双手挥舞船桨形成的节奏感。绝大多数赫哲族民歌都是以本地风土人情、自然风景为素材,突出歌曲的自然性和地域性特点,让听众在朴素、真挚的歌曲风格中体会民族艺术。
《乌苏里船歌》是歌唱家郭颂、词作家胡小石两位老师在赫哲族地区采风时体验当地民风民俗、亲身感受赫哲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后对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进行改编所创作的声乐作品。歌曲的创作中融合了对赫哲族历史的研究和当地赫哲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成型后又经过多次提炼和修饰,最终完成了这首声乐作品的创作。《乌苏里船歌》不仅赞美了赫哲族人民质朴的生活环境,更表达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向往和憧憬,也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着赫哲族人民不断前进和发展。总之,这首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歌描绘了赫哲族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了赫哲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赫哲族真摯的情感。
二、《乌苏里船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歌词中的意境美
歌词是歌曲的语言性承载媒介,同时也是音乐作品文学性的体现。《乌苏里船歌》中的语言运用十分巧妙,赫哲语言的铺垫和口语化处理是其点睛之笔,歌曲中的引子和尾声运用了赫哲族语言中的虚词,使歌曲的艺术表达呈现出前呼后应的意境美。乌苏里船歌通过优美的歌词,结合旋律营造出意境之美,不仅构成对意象的综合运用,并使其得到了拓展和升华,进而形成了鲜明立体的时空感,让听者在聆听时能够将画面想象出来,满足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第一句开门见山地描绘出乌苏里江的景色绮丽、江湾多姿,江水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波光涟漪的景色,数条渔船在江面上交错行驶,渔民们在欢声笑语中捕猎,宁静祥和中洋溢着幸福的面容,吹着微风、喊着号子,劳动的身影在自然美景的映衬下更加质朴纯洁,歌声自然而然地响起。第二句“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通过递进的手段更深层次地表达情感,从上一段的概括到这一段的细节描写,都反映了赫哲族人民渔猎的欢乐与欣喜。无论是白云密布的“大顶子山”,还是金灿灿的乌苏里江,在劳动人民眼中都是热情的、灵动的。细致精准的动词“紧”和“掌”将渔民们操纵船只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眼前,熟练的动作一气呵成,既体现了赫哲族人民高超的捕鱼技术,又体现了赫哲族人民为了美好未来而努力劳动的精神品质。通过渔民的传统技艺映衬出丰收的结果,巧妙的处理方式使歌曲的艺术性更加浓厚,歌词中的景象描写在作者不断斟酌下更加活泼自然,文字和音乐的配合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意境。结束段“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是情绪抒发的高潮,刻画了新时代的赫哲族人民生活美满的景象。“白桦林”“红杜鹃”两个物象中寄托着美好寓意,暗喻人们的生活欣欣向荣、红红火火,同时也强化展现了歌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此外,衬词的运用是《乌苏里船歌》的一大显著特色。许多地方歌曲喜用衬词,尤其在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中极为常见,衬词在烘托节奏的同时又很好地融合了民族音乐,使听众在感受歌曲情感传递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衬词背后蕴含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韵。在《乌苏里船歌》中,开头的两个虚词,就是由赫哲民歌“嫁令阔”中的衬词“啊朗赫呢哪”改编而来,这种处理手段将少数民族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乌苏里船歌》的歌词处处体现艺术魅力渲染的意境美和语言表达带来的想象美。歌词既反映出时代性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因此具有较高的传唱度和传承价值。歌词中对景色的描绘、对物象的运用,无不展现作者对赫哲族的喜爱和对赫哲族人民的赞美。作者通过自身生活体验将真实的感触描绘出来,将所见所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将真情实感融入创作并赋予民族声乐气息,才成就了《乌苏里船歌》歌词的意境美。
(二)曲式中的结构美
歌曲的结构美多体现在曲式中,而曲式的形式又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曲子的分析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整的曲式结构使歌曲有开始和终止、有段落节奏的旋律性和重复旋律的规律性,是歌曲在艺术上独有的结构美。《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再现单三部曲式作品,基本调式为F小调。A部分为9个小节,B部分为20个小节,再现A部分为9个小节,其中B部包括起承转合和新唱腔,再现A部与A部形成呼应。
《乌苏里船歌》的曲式结构分析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而争议的点也是这首作品最具特色的虚词部分,这一部分的节奏和歌词较短,很多人认为只是起辅助作用,是否可以看作A部还有待考究。但是因为这一乐段中所运用的虚词是赫哲族民歌的基本特色,并且从曲式结构的构成看,这一乐段属于完全终止结构,因此将其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乐段十分合理。这种虚词作为一个乐段的形式也更加符合现代音乐作曲的构成标准,因此A部作为独立的乐段既符合音乐的构成,又成就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乌苏里船歌》。
A部是完全终止结构,采用了赫哲族独特的号子填充节奏型,借鉴西方作曲技巧,为乐曲的B部作铺垫,也为歌曲演唱奠定基础。A部中前两个乐句起腔有力,高亢嘹亮的处理方式丰富了歌曲的起伏变化,音调舒缓悠长,将赫哲族动人的自然风景刻画得生动灵巧,情绪渲染得真实丰富。最后一个乐句通过加速旋律与前面四个小节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让听众有一种由远及近的朦胧感,在虚实交错中感受乐句的差异;另一方面与B部的衔接更加舒畅,情绪递进更加自然,有一种展开叙事的节奏感,也为乐曲的进行增加动力感。
B部承接A部的同时又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节奏更加鲜明、朗朗上口。这一段旋律借鉴了赫哲民歌《想情郎》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曲调的相似度极高,与A部曲式舒缓的节奏形成情感转化的差异感,且在唱腔中又加入了带有赫哲族依玛堪的说唱特征。依玛堪这种独特的说唱类型是取自叙事长诗的表达手段,用音调节奏配合长诗来达到讲述故事的效果,这种形式多用来表现民间传说故事,具有叙述性的演唱方式将地域性特色体现在音乐艺术中,因其表现形式十分灵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多为即兴表演。这种形式下能够记录的作品不多,曲调多为“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因此引入“依玛堪”这种特殊的艺术风格,也是增加《乌苏里船歌》演唱的叙述性和故事性的重要音乐表现手段。由此可见,传统技艺的添加,既丰富了歌曲节奏,又增加了传统民歌代表性的演唱方法,也是使这首歌朗朗上口的独特艺术创作手法。
完全再现形式是歌曲结构中常用的曲式形式,呼应前一乐段的同时起到情感递进的作用,在《乌苏里船歌》中再现A部的表达,将歌曲所传达的情感推入高潮,在意犹未尽的号子声中结束歌曲,这种首尾呼应的手段既丰富了歌曲结构,又让歌曲表达的情绪更加饱满,并加深听众对情景再现的感触,让人在意犹未尽中回味歌曲的内涵。虽然再现A部是对A部的完全再现,节奏和旋律并无差异,但是作为演唱者在情感表现中要有明显的提升,不同于A部的惬意自然,结束段的虚词更多地展现民族风采,要用更自然、流畅的声音处理来表达音乐意境。
三、《乌苏里船歌》的演唱技巧
(一)注重以声传情
《乌苏里船歌》在演唱中要蕴含浓厚的感情,演唱者同时也是情感传递者。首先,演唱时要有身临其境的情感抒发,演唱者要代入其中,仿佛自己是站在小船伫立江面的渔民,江面有鱼儿跳跃、欢游,将喜悦激动的情绪融进声音里,声音表达洪亮并且欢快自然,这种呼之欲出的演唱形式能更好地表达出赫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演唱时准确的情感处理考验着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要求演唱者要先实现自身情感和情绪的共鸣,进而带动听众。其次,要探析歌曲表达的深意,带着歌颂家乡、赞美人民的情感,以此达到感染听众的艺术效果,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配合更能将“摇桨”和“掌舵”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出来。最后,歌曲的结尾处应进行升华和概括,演唱“丰收年”时可以配合更具力量的动作来加深情绪的递增,因此,演唱时要带着赫哲族人民坚定而有力量的精神面貌,表达赫哲族人民的宏伟志向。低声哼鸣的处理方式更能准确地表达出赫哲族人民的美好情感,有顿感力的演唱表达更能起到总结的作用,幸福、欣喜、有希望是作者对赫哲族人民生活的赞美,也是新时代赫哲族人民的生活状态。
(二)注重节奏的运用
节奏是演唱民族歌曲的基本框架,掌握民歌节奏的演唱技巧,可以体现民族特征。《乌苏里船歌》中衬词的音量和力度的掌握尤为重要,每一个衬词音量的变化都带着情感走向,演唱“啊朗赫赫呢哪”时,要提住气息,加入少许颤音来表现江水涟漪的动态美。与钢琴伴奏配合时,演唱者的情绪要有带动感:想象自己置身于江面的小船上,前方有翠绿的山涧,水面有活泼的鱼儿,便会情不自禁哼唱出“啊朗赫赫呢哪”,有种力透纸背的力量感,但不能打破平静而是融入这种景色。注意乐谱中力度的变化,两句连续的“啊朗赫赫呢哪”虽然歌词一样,但是音调有了细微的变化。下一个乐句是上一乐句的上方纯四度模进,演唱时力度也由“mf”变为“pp”,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将声音变弱,而是加入半声技巧进行“虚化”,产生一种从实至虚的情感变化。而第三句“啊朗赫呢哪,赫雷赫赫呢哪,啊朗赫呢哪 赫雷 给根”的力度记号又变回了“mf”,有一种江雾散去渔船现身的回应感,演唱时要用长音来表现,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贊颂。
(三)注重气息的调节
气息是演唱歌曲的基本动力与条件,演唱效果和气息的运用密切相关。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必须有足够的气息作为支撑。《乌苏里船歌》的演唱中,需要根据乐句所体现的情感、音调强弱调整气息,以达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气息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实际效果,进而失去歌曲原本的韵味。《乌苏里船歌》中虚词的演唱需要掌握好气息的力度,采用胸腹式呼吸,将气息稳定在演唱停顿前,与音乐节奏旋律保持和谐。歌曲结尾部分要适当进行延长,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对歌曲产生的意境回味无穷。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识到,这首由赫哲族传统民歌为素材改编创作的《乌苏里船歌》是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精妙的歌词语言艺术、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奏呈现、中西结合的经典曲式结构,都体现了词作者和曲作者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将赫哲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当下渔民生活的珍惜与享受刻画得惟妙惟肖,足以体现创作者对传统民族音乐的独特理解,是赫哲族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演唱者也应对赫哲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深切地体会歌词中各种物象内涵的运用,更好地把握歌曲旋律的变化,最终以更高的水平完成歌曲演唱。
参考文献:
[1]徐宁.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的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19(07):29.
[2]王翊卓.论《乌苏里船歌》的音乐特性和演唱技巧[J].北方音乐, 2019, 39 (05): 79-81.
[3]尤雪松.《乌苏里船歌》的创作历程[J].奋斗,2017(18): 63.
[4]郭芷伊.《乌苏里船歌》音乐特征及演唱情感表现分析[J].黄河之声,2022(17):96-98.
[5]张金顺.“乌苏里”题材歌曲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东北民歌的文学性研究”(项目编号:2023B1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段璎杰,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学;张永全,男,硕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学)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