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爱之梦(三)》音乐风格与演奏分析

2024-03-01 01:32武靖斐
参花(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华彩八度大调

弗朗茨·李斯特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首创“交响诗”体裁,是欧洲音乐史上伟大的音乐家,被后人称为“钢琴之王”。他的作品以内容丰富、感染力强而著称,是世界钢琴音乐史的宝贵财富,《爱之梦》是其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部。《爱之梦》是李斯特以爱情诗歌为创作题材,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并融入自身风格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同系列中的第三首尤为著名,其优美的旋律线、连续的分解和弦、充满技巧性的华彩都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本文将以《爱之梦》第三首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对研究者和演奏者有所启发和借鉴。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李斯特,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雷汀,从小便展现出了演奏天赋,他的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5岁时由父亲教会他弹奏钢琴,8岁时开始作曲,9岁登台表演,并获得资助赴维也纳学习,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卡尔·彻尔尼,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便获得成功。从小耳濡目染法国文学作品,雨果、拉马丁等著名作家对李斯特影响深远,让其在作品中表现出比同时代的作曲家更具法国印象派的风情,且与柏辽兹等人开创了标题音乐的先河,李斯特认为标题音乐的“题”,唯有“诗”这种具有微妙联想的语言才能触及他想表现的“情”,因此,他将诗乐情感与内容融为一体,创作了大量主题多样的钢琴作品,既有匈牙利民间音乐,也有富含浪漫诗意的作品,充分展现出独属于李斯特的风格。

李斯特常常从诗歌文学或是绘画中汲取创作灵感,《爱之梦》的创作灵感便是源于德国浪漫派弗拉里格拉特的诗集《一瞬间》,他用悠扬的旋律谱写爱情的真挚浪漫,把自己的声乐歌曲改编成三首钢琴作品,第一首《崇高的爱情》,第二首《幸福的死》,第三首《爱吧》,发表于1850年。其中,第三首《爱吧》起伏有度,表现力丰富,乐曲的高潮充满了热情,其引用的诗歌“爱吧,尽你所能地爱吧”也受到世人喜爱并广为流传。

二、《爱之梦(三)》和声曲式分析

《爱之梦(三)》主调是bA大调,开篇仿佛用明朗温婉的语气诉说着诗人的情感。其结构为复三部曲式,整体可分为三部分,即首部、中部与再现部。首部也叫呈示部,为1-25小节,a+b结构,A部分(1-12小节)分为a+a1,调式调性属于bA大调,B部分13-25小节,C大调转E大调转a小调。中部为26-59小节,被分为C+D,V部分26-36小节,26-31小节标为a2,是E大调,32-36小节为a3,由C大调转为E大调;D部分(37-59小节)在49小节派生出a4部分,都在bA大调上。再现部为60-75小节,a5(60-64小节)、a6(65-75小节),调式调性仍在bA大调。最后尾声有单独的九小节即76-84小节。

(一)首部

乐曲开始为三声部的形式,由“同头异尾”的乐句构成的乐段,6+6的对称结构,弱起小节进入,中声部作为主旋律,高声部以分解和弦作伴奏,作为全曲的主要材料,由低声部的低音构成。乐段A在bA大调上发展,a乐句(1-6)是第一个主题,还添加了分解的属七和弦,左右手构成C属七、F属七、bB属七、bE属七等,a1(7-12)为主题的变化重复,此时乐曲才刚刚展开,不会令人有乏味之感。B乐段(13-25)是第二个主题,连续的下属变格进行具有和声大调的色彩,后调性转为C大调,乐曲变得明朗,属于A乐段的变形。25小节属于过渡小节,由三度模进音程构成的华彩段落组成,为下一主题进入作连接。

(二)中部

这一部分可分为C、D两个部分,可以看出李斯特主题变形的音乐发展手法。a2(26-31)进入全新的B大调,调性的改变将音乐色彩表现得更加开阔明朗,加入了半减七和弦,在28小节后是#G属七和弦、#C和弦;变成了四声部复调织体,高声部与低声部的单音共同承担主题旋律,中音声部和次中音声部仍以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a3(32-36)乐句主旋律再次变化,36小节调性转入C大调,标记“持续加速”,配合八度音程的加入让和声色彩更加明朗,为即将到来的高潮部分做准備。b1(37-49)充斥着连续的大和弦转换,右手还加入了不协和的七和弦,整个曲子带着矛盾及与主题旋律的呼应走向高潮,扣人心弦。左手在第42节开始和弦旋律并沿着半音阶移动,和声工整、简洁。a4(50-59)乐句开始,调性回到bA大调,分解和弦在两个八度音区自上而下,三次重复的旋律,加深了内心情感的纠结挣扎与复杂,与高声部应和,持续到第54小节最高音G的八度上得以迸发解决。经历了一系列的转调,最终调性转至饱满坚定的E大调,听起来浑厚且坚定。59-60小节又是华彩乐段,双手反向的三度音程模进,双手交叉伴随着减弱趋势的进行,表现追寻爱情的急促感,轻巧缠绵。

(三)再现部

a5(60-64)旋律在主调上进行陈述,再现部分回到主调bA大调,再现爱的主题,属于不完全再现,次中声部是轻盈的三和弦,速度回到第一部分。左手的柱式和弦以明亮、轻盈的姿态出现,属于作品的次中声部,但没有盖过右手小拇指的旋律音;低声部是左手低音,重回寂静;高声部相比第一部分,作者将旋律升高了八度,起到增加朦胧回忆的作用。a6(65-75)旋律变化少、右手旋律多重复,整体安静祥和。71-74小节主旋律上的几个长音使听者留有遐想,旋律音为结束做准备,75小节以V-VII-I做全终止,但并没有使乐曲真正的结束,而是迎来最后的尾声。

(四)尾声

尾声部分(76-84小节)加入了许多不协和音程,以和声的进行发展结束,采用的是模进手法。76小节连续的五个四分音符中,最后一个和弦在77小节表现得更加轻盈,可以理解为对爱的疑问和反思。最后作者运用展开的手法,添加多处琶音且时值较长,再加上pp的表情力度记号,营造出慢慢消散的过程,矛盾中又耐人寻味,引发听者的无尽思考,并在平静中结束全曲。

三、《爱之梦(三)》演奏分析

这首作品在演奏时不仅要注重情感的把握,还要注意演奏技巧的应用,尤其注意旋律音符的切换,左右手切换时要做好准备并多加练习。

(一)分解和弦

在艺术歌曲中,器乐伴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之梦(三)》将分解和弦作为伴奏形式出现,与主旋律相互呼应,如同声乐作品中伴奏与人声的默契配合。柔和连贯的分解和弦在《爱之梦》中随处可见,在演奏时要注意指尖的运用,突出旋律音,分解和弦弹奏时音色应柔和但不“虚”。手指放平,用指腹触键,保持声音的内部连贯,音色赋予朦胧色彩,衬托旋律声部,填充长音的空白,使其不会显得空泛。例如,开篇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时,要将其他声部放轻,可以将手指适当放平,指腹与琴键接触,使旋律呈现出自然起伏的动态感,演奏力度从大臂到小臂最后下沉到指尖,以身体的放松带动音乐的起伏。

(二)八度

李斯特在作品中常常会运用到八度,且多以八度与和弦的结合营造出恢宏之感,使整个乐曲步入高潮,配合左手的分解和弦,右手音乐情绪逐渐激动饱满,主题旋律增强,突出高潮部分的辉煌之势。演奏时,演奏者的双手都是大跨度跑动,右手的八度和弦明亮而华丽,左手的八度低音深沉有力,按键不能太直接、太生硬,要用大臂带动小臂,利用身体的力量,使整个手臂形成一个通道,使力气畅通地、有控制地传送至掌关节到达指尖,避免出现突兀的音响。小指的旋律音突出,手腕放平、自然摆动,饱含深情地奏出既热情又含蓄的八度。

(三)华彩

华彩的加入使乐曲焕发生机,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在乐段的衔接处加入华彩,使曲子听起来新颖特别。演奏时,双手按键要整齐,声音清透而连贯,与之相反,拖沓会使华彩部分的灵动大打折扣。例如,在第25小节以双音模进的方式开始华彩,描绘出爱情中琴瑟和鸣的场景,练习时由弱到强再到弱的趋势要凸显出来。可以拆分成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进行练习,如四音一组,即一长三短;也可以六音一组,即一长五短,还可以通过突出声部的方法练习并加强记忆:进行双音的低音断奏、高音连奏,以此确保旋律不会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上。

(四)弹性弹法

这种手法可以运用“三步走”,即开头慢慢融入,高潮与结尾部分放慢速度,结尾处慢慢淡出。例如第41小节开始,这一部分虽然属于全曲的高潮部分,但在开始时右手双音八度也不应差距太大,而是利用弹性弹法有节制地慢慢进入,再逐渐融入、逐渐激动,以保证整体速度统一。弹性弹法的演奏技巧在浪漫主义时期运用十分广泛,增加了音乐弹性,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五)踏板运用

不同踏板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不同的乐感。在31小节,因为存在不协和的减七和弦和声,因此在演奏这一小节时,注意要用快速换踏板的方式,将延音效果减小、避免造成混乱的音效。在58小节华彩部分,使用柔音踏板时要注意缓慢抬起。又如在临近结尾的79小节,左手每弹一个双音就要换一次踏板,以配合和声的不断变化;在80小节的两个休止符处,也应缓慢地抬起踏板;及至整个乐曲的最后一小节时,踏板可以稍加停顿再松开,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效果。

四、不同版本比较

以下笔者将以最经典且具有不同风格的两个版本进行比对,分别为鲁宾斯坦与基辛的演奏版本。

(一)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版本

鲁宾斯坦是生于波兰罗兹的音乐巨匠,拥有精湛过人的演奏技巧与才华及超常的乐谱记忆能力,他帶给人们的不仅是音乐感官上的享受,更能引发人们思考生活的隽永、厚重与深刻。鲁宾斯坦将音乐与哲学、书籍、创作思考相融合,并以独特的方式传达给听众。笔者经反复聆听鲁宾斯坦版本的《爱之梦(三)》后发现,其演奏风格细腻,各种表情记号运用得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对爱的向往。呈示部a1的速度先比a部分快、到b部分速度又慢一些,力度适中,整体呈现平稳但流动的状态;在25小节,即展开部过渡的华彩段落时,着重突出音色的明亮与华丽的变化。展开部速度由慢到快再渐慢,从37小节开始音色明显明亮有力。再现部回归原速,给人以祥和的氛围。尾声部分从容又有飘逸之感,总体有着舒缓的风格,鲁宾斯坦演奏时有着生命沉淀的韵味,是笔者认为在很多版本中演绎的最完美的版本之一。

(二)叶甫格尼·基辛的演奏版本

基辛作为俄罗斯钢琴家,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惊人的钢琴天才”。在处理这首作品时,他以超群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技巧展现出乐曲的精妙,体现出俄派扎实的功底。

基辛与鲁宾斯坦版本的相同之处在于:展开部速度相较于呈式部、再现部速度较快,尾声最慢;中部的b1部分先将速度放缓,接着高潮部分干净利落,踏板的运用干净利落,给人一幅理智的爱的音乐画像。

不同之处在于:基辛的音乐风格清晰明朗、极富有个人特点,弹奏力度最大,音乐恢宏大气;而鲁宾斯坦的演奏力度相对适中。基辛在弹奏呈示部时的弹奏速度为快、慢、快;而鲁宾斯坦的演奏版本相对平稳,速度有慢有快,相互补偿,表达爱情浪漫时的踏实平淡。

通过分析可知,不同演奏者具有不同的个性、侧重点。例如,鲁宾斯坦生活阅历丰富,音乐作品极具浪漫气息,注重突出整体的连贯性;而基辛则追求音乐的内在涵养,更加注重音乐内在的情感表达。

五、结语

李斯特在钢琴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使钢琴拥有了如管弦乐队般恢宏的气势,以钢琴演奏的方式将原诗低沉的情绪与生离死别的伤感之情表达出来,既保留了原作品的精华,也创作出“夜曲”式的音乐形象,同时加入个人技巧的音乐语言,营造氛围情绪。随着主题的改变,音乐的织体也随之扩充,将曲子赋以标题,使作品旋律与诗歌情感相对应,段落、乐句之间的起承转合富有诗意,描写出如梦般深沉的爱。

参考文献:

[1]黄蕊.李斯特钢琴曲的改编及创作——以《爱之梦》第三首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1):32-34.

[2]李佳丽.李斯特《爱之梦(三)》艺术特点与演奏分析[D].聊城大学,2020.

[3]雷蕊.爱之梦的音乐分析与演奏[D].山西大学,2018.

[4][匈]李斯特.李斯特音乐文选[M].张洪岛,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饶婷婷.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探析[D].武汉音乐学院,2010.

[6]邹宇颖.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演奏分析——对阿·鲁宾斯坦、基辛、鲁梅尔、李云迪的演奏版本比较[D].南京艺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武靖斐,女,本科在读,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华彩八度大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岁月的华彩
华彩少年薪火相传
G大调随想曲
西江华彩路
佐敦蝉联“华彩奖”斩获三项殊荣
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探究李斯特钢琴曲《魔王》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