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追求,并通过不同艺术形式来传达内心世界。艺术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等多种形式,梁思成先生曾提到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艺术作为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主要是指用于美化环境或出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的具有特殊象征寓意的观赏物与纪念物,并以此反映社会生活或作为表达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审美精神的艺术。同时,雕塑也是三维立体的、可以触摸的艺术品,能够传达艺术家对世界的审美认知,是情感的物质凝聚。中国传统雕塑注重写意的意蕴之美,多数不过分描绘细节,而主要是在气韵上表达出作品的韵味。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意蕴之美的内涵及中国传统雕塑的特点,以期进一步阐述意蕴之美在中国雕塑艺术中的应用。
一、意蕴之美的内涵
中国传统雕塑为意象造型,颇具意蕴之美。所谓意蕴,是指艺术作品中渗透出的理性内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及内涵体现,如作品中渗透出的情感、作品表现出的风骨或者主旨。歌德的“意蕴说”将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而意蕴之美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种抽象的表现方式,通过作者的情感表达,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作品的价值内涵,而这种价值内涵是精神层面的内涵,因此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艺术作品中的意蕴之美需要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体现,包括音乐、绘画等。其中,音乐是一种形象再现,绘画则是一种情感抒发。意蕴之美在雕塑艺术中体现为雕塑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意象是表现意蕴的方式,是一种原始的表现方式,具有精神方面的象征性。中国传统美学偏重于意象。“意象”一词最早见之于東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乱龙篇》:“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对“意”与“象”进行了融合:“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以意成象,象而寓意”,所谓意象指的就是“意中之象”与“象中之意”两者的融合,艺术家的思想主导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结果,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外在的形体,更要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怀,以此呈现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雕塑艺术中,意象雕塑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雕塑表现形式,在抽象表现的审美尚未形成前,人类的“雕塑”皆以意生相,有艺术家曾谈道:“人类早期,由于对自然认识和条件的局限性,人类不能具象地表现事物,只能用心感受,这就造就了原始雕塑的意象化。夸张客观事物的某一点而减弱其他,在刻画时受情绪的支配,这样以直觉塑造出了朴实的意象作品。”意象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既不像具象一样面面俱到,也不同于抽象那样过于简化。意象是由意生象,形象凝练而整体,省略多余的细节,只专注对情感表达有帮助的部分,更具主观精神象征意味。
二、中国雕塑艺术中的意蕴之美
东方艺术向来注重形神兼备,中国雕塑艺术中的意蕴之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及传统文化相通,中华民族强调朴素的整体观念,把人作为客体融入自然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情感是向内的而不是外放的,讲究要含蓄而有节制地表达,这些精神同样体现在艺术层面,艺术家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营养,并将其应用于雕塑艺术中,这就使雕塑艺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历史的角度看,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不通过竞争技术的高下来表现自己,而是注重在作品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全力展现意蕴之美。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气韵,通过气韵将自然与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意蕴之美。中国古代雕塑家通过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及自然的感受融入雕塑作品中,使雕塑作品更具独特气质。中国古代艺术家在创作雕塑作品时非常注重对自身情感及生活体验的表达,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和理解,创作出具有独特气质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没有过多复杂且精致的制作技巧,但在内容上却十分丰富,大多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及精神追求等。其中一些作品更是在今天仍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例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描绘了古代各族人民生产劳动的场面、社会生活场景、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等画面,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看出艺术家在创作时注重将自然形体进行意象化改造来体现自然的意蕴之美。
中国传统雕塑特有的风格也受到绘画与诗词的影响,强调情感、意境和艺术性。中国艺术家对意蕴之美的追求同样不止体现在雕塑艺术中,从绘画艺术中也能窥见一斑。例如,南宋画家梁楷的作品《泼墨仙人图》,作品使用粗犷豪放的大笔触,寥寥数笔,就让仙人酣醉淋漓的形象跃然纸上。看似随笔勾勒,但作品已然能够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意蕴,虽然仙人的衣着是用大笔没骨泼墨扫出,但用笔也是依人体结构而行,墨色顺势从浓变淡、从紧变松、从湿变干,腰间丝带几笔带过,捆住了略显松散的笔墨。画中并无过多的细节刻画,整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非常具有中国艺术的意蕴之美。
三、中国传统雕塑创作的特点
相较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及书法艺术,雕塑艺术并未构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但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从大量的传统雕塑中也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的意蕴之美。
(一)中国传统雕塑创作注重意象性表达
中国传统雕塑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象”进行提炼加工,从而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是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等众多事物进行对话的媒介。中国传统雕塑更多地关注“意”,而非“形”。在造型上并不是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表达,而是注重通过形体表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讲究“神”“韵”“趣”,即通过形体表现出气韵与情感,表现传统雕塑所追求的意蕴之美。
(二)中国传统雕塑创作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古代艺术发展讲求塑绘不分家,这导致雕塑与绘画在审美上具有一致性。早期绘画作者也只有工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士大夫等参与了绘画创作,绘画创作队伍的力量得以壮大,其地位与影响力使绘画的地位远高于雕塑,其艺术观念也影响着后续雕塑的创作,使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雕塑的绘画性表现为弱化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的设计,更加注重轮廓线和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像绘画线条一样,经过概括提炼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则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还在平面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平面效果远大于雕塑的立体感。
(三)中国传统雕塑创作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哲学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理论。在对雕塑细节的创作上,一方面,中国传统雕塑的创作者并没有为了追求完美而过分追求细节或造型上的精细度,而是注重在形体和气韵上进行升华和提炼,意为返璞归真、退熟回生,追求内在美、原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在创作主题与思想上,中国古代雕塑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時不会受客观条件过多的限制,多是以所处时代的哲学思想和个人经验为依据,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例如,在魏晋时期,受当时主流思潮的影响,人们追求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等自然美学,其人物画及雕塑作品体现着“秀骨清像”的思想,线条平直舒展,以简单的线条勾勒静态人体的大致轮廓,突出了“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
四、雕塑作品的意蕴之美
中国传统雕塑注重写意的意蕴之美,手法概括、凝练,不拘泥于局部细节的刻画,而是注重神似,在气韵上表达出作品的韵味。
以西汉石雕《马踏匈奴》为例,马踏匈奴为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之一,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其风格雄厚浑朴、气魄宏伟、不计细节。整体高1.68米,长1.90米,石雕中的马骨架匀称、肌肉结实、躯体彪悍肥壮、腿筋劲健。这尊石雕题义含蓄而意境博大,即使对于细节没有过多的刻画,但仍然可以感受到马的形象非常坚实有力,姿态威武、气宇轩昂,象征当时的西汉军事实力强大,气势磅礴。
从中国传统的木雕中也同样能窥见意蕴之美的影子。以中国传统木造像代表水月观音为例,其造型古朴,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风韵;人物神情肃穆安定,线条简约朴素;刀法有力,注重以简练的线条表现,为观者带来更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人物眉目舒展,脸部轮廓圆润饱满,带着慈善的笑意,安定人心,姿态非常自然,比例协调,对于衣纹的处理繁而不杂,如丝绸般柔软贴合,华美精致,造型虽不写实,但仍然有直达观者内心的力量。
艺术家熊秉明创作的《雕塑鲁迅头像》也是写意雕塑的代表,作品使用直线对鲁迅先生的形象进行刻画,转折硬朗,没有追求对人物的写实,而是做出了神似的韵味,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当代雕塑中,艺术家吴为山是写意雕塑的代表之一,他对中国现代写意风格颇有见地,提出“写意雕塑论”,并将中国的雕塑艺术历史归纳为“中国传统雕塑的八大风格论”。由其雕塑作品《孔子》可看出他对意象的理解:舍弃所有非必要的起伏,外形上尽可能简洁、质朴,轮廓趋于弧线;并非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孔子的外貌形象,也并非参照古书或画本中的形象进行塑造,而是结合自己对孔子的理解,通过写意的运用,塑造出古韵十足的儒雅长者形象。
中国传统写意雕塑独立于西方的写实雕塑体系之外,西方艺术相比东方艺术更加理性,但也有部分国外艺术家创作出了具有意象风格的雕塑作品。例如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他的诸多作品重点并不放在形体的写实重现,而是更注重对人物精神及情感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意象感。罗丹的作品《老娼妇》非常独特,艺术家并没有将这件作品刻画得非常写实,而是夸张地表现了老人的衰老,骨瘦如柴、全身布满树皮般的皱纹,创作者希望通过对人物的衰老肉体逼真地塑造来表现人物的经历,具有深层次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美。
五、结语
意蕴之美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独特且非常重要的内容,对雕塑作品的创作、欣赏都有较大影响。首先,从整体上看,中国传统雕塑中,艺术家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在塑造雕塑作品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次,从细节上看,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塑造时,艺术家将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充分使“意”与“象”达到和谐统一。最后,从表现手法上看,中国传统雕塑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表达。由此可见,要想在雕塑创作中表现出传统的意蕴之美,需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对雕塑的认知,充分了解受众心理需求与审美情趣等,通过雕塑创作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与文化价值,并充分彰显出雕塑作品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巫志标.传统文人画审美精神在当代写意雕塑创作中表现形式[J].文化产业,2022(29):55-57.
[2]李烜峰.写意雕塑的生成[J].美术大观,2020
(04):24-37.
[3]曹磊.写意雕塑的内在意蕴与当代发展[J].美术,2021(11):140-141.
[4]许正龙.东方意蕴——中国雕塑造型法则探微[J].雕塑,2012(03):38-41.
[5]许梦娜.写意雕塑中的情感表达[J].陶瓷,2023(11):93-94+132.
[6]周子航.中国传统写意精神在写意雕塑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
[7]郝巍.写意手法在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34.
[8]周洋.从写意雕塑的创作语境看当代艺术的审美转变[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09):36-37.
(作者简介:张琳琳,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现代雕塑语言与材料)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