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迪,王 方,王心刚,李 月,崔向红,刘东杰,王丽丽
在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约有85%的脑卒中幸存者,遗留有各类功能障碍[1]。其中近2/3的患者遗留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及工作[1]。目前,临床康复治疗多采用作业疗法、功能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患者预后欠佳[2]。“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论,强调了中枢与外周结合治疗的重要性,是卒中后康复的新理论[3]。动作观察疗法(action observation therapy, AOT),以镜像神经元理论作为基础,是一种观察模仿其他人动作,从而提升自身运动功能的中枢干预方法[4]。上肢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外周治疗手段,利用机械外骨骼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及控制能力[5]。本研究基于“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论,观察AOT结合康复机器人对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1.1 对象 选择2022年4-12月就诊于大连康复疗养中心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6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纳入标准:(1)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6],且有CT或MRI影像学资料证实卒中存在;(2)年龄<70岁,病程<3个月;(3)患侧上肢肌力≥2级,或者Brunnstrom分期≥Ⅲ期;(4)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23分。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2)有较为明显的失语或视觉障碍;(3)存在较为严重认知心理障碍;(4)患侧上肢存在疼痛、严重麻木等异常感觉;(5)全身状况差。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均对研究内容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1.2.1 常规康复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Bobath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桥式运动、体位转换、重心转移、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滚筒训练、磨砂板等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及作业治疗各30 min,共1 h,2次/d,5 d/周,连续训练,共4周。
1.2.2 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采用瑞士HOCAM公司生产的armeo® spring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该设备利用外骨骼装置,给予患者上肢辅助支持,并可通过压力传感手柄与设备上的游戏进行互动。治疗师可根据患者上肢功能情况及个人喜好情况,循序渐进选择不同训练模式。设备共有三种训练模式:(1)单关节模式,主要训练肩肘腕单关节一维平面的屈伸运动,游戏包括水杯接雨、守门接球等;(2)多个关节协调模式,主要训练上肢多关节二维平面运动,游戏包括抛接飞盘、直升机救援等;(3)整体模式,主要训练上肢各关节三维平面整体运动,游戏有汽车驾驶、超市购物等。每次30 min,1次/d,5次/周,连续训练,共4周。
1.2.3 动作观察疗法 在每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前,两组均观看一段视频。试验组患者观看与上肢相关的日常生活动作与活动视频,如洗衣服、擦桌子、洗手刷牙、吃苹果等,共20种。每观看一个动作之后,治疗师嘱患者想象用自己的患侧上肢完成刚才的动作。对照组观看英文字母、汉字、几何图形等,或没有动物及人的视频。每次30 min,1次/d,5次/周,连续训练,共4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 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同一治疗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治疗师不了解患者姓名与试验分组,也不参与患者治疗。评估包括:(1)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反映上肢运动功能状态,量表共有33小项内容,每项0~2分,分别表示无法完成、可部分完成、可以完全完成,总计66分;(2)运动评定量表上肢部分(motor assessment scale-upper extremities, MAS-UE),选择量表中的第6~8项,分别代表上肢功能、手的运动及精细活动,共18分;(3)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反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共有10项内容,包括修饰、穿衣、如厕等,共100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UE、MAS-UE、MB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试验组FMA-UE、MAS-UE、MB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分)
脑卒中患者常遗有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7]。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重点与难点[7]。研究表明,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在发病早期恢复较好,随时间的推移,功能恢复越来越慢[8]。目前,临床多为治疗师一对一进行治疗,费时费力,患者接受重复治疗,易产生枯燥感[8]。因此,寻找相对简单高效的训练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上肢康复机器人以神经可塑理论为基础,将康复医学、机械工程学、人体力学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结合,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确运动模式,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效率较高,且疗效得到广泛认可[9],其原因如下:首先,机器人可以适当减轻患者负重,患者早期(肌力2级时)即可进行练习[10];其次,机器人设计了不同的训练模式,从单关节的单项运动到多关节的联合运动,一直到多关节的分离运动,循序渐进逐步恢复功能[11];同时,机器人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切西瓜、飞盘等游戏,内容丰富多样,患者参与感强,训练积极主动[12]。不过,也有研究显示,上肢康复机器人主要关注肩、肘、腕、手等具体关节,治疗整体性差[11]。因此,部分学者将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作业治疗[13]、常规康复治疗[14],取得较好效果。
研究表明,AOT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即个体在观察其他个体完成动作时,其运动执行的皮层可以被激活,该区域即为镜像神经元所在位置[15]。镜像神经元,既在个体完成特定动作时兴奋,也在观察其他个体完成相似或相同动作时兴奋[15]。研究显示,AOT治疗时,患者中央前回及辅助运动区均出现明显的兴奋性,该区域既是上肢运动功能皮层,也是镜像神经元分布位置[16]。因此,AOT可能激活上肢功能区镜像神经元,促进了上肢运动区皮层的兴奋性,加强了神经重组。也有部分研究显示,AOT治疗可以激活感觉运动皮质区[17],或者促进正确运动动作图像的形成[18]。AOT可能通过上述机制,促进了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显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AOT,较单纯应用上肢机器人,更能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贾杰[3]提出的“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论,主要包括“中枢干预”和“外周干预”两大康复手段。“中枢干预”是给予上肢脑功能区以有效刺激,促进皮质区重建,如本试验中通过AOT,激活镜像神经元,促进感觉运动皮质恢复[15];“外周干预”则通过上肢运动感觉刺激,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运动模式,如本试验中利用上肢机器人训练,进行肩、肘、腕、手等训练,促进上肢功能恢复[19]。两者相辅相成,相为促进:一方面机器人通过高强度、针对性、重复性训练,持续给予外周刺激,反馈于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神经功能重组[20];AOT激活大脑感觉运动区,进一步有效支配肢体,促进上肢功能恢复[14]。另一方面,机器人可以提供辅助支持,适合患者早期康复[21],AOT通过观看视频及想象即可完成训练[15],两者均适合于卒中早期或病情较重,无自主上肢运动患者。两者结合,即可早期介入治疗,改善患者功能。
综上所述,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AOT,可以更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此方案疗效确切,趣味性强,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如由于受观察时间限制,研究的样本量偏少;患者功能评定的指标,缺乏量化(如采用肌电图等)。今后研究将扩大样本量,优化评价指标,以获得更为精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