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超炎,尹水星(通信作者)
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 (江西吉安 343000)
直肠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遗传、饮食及寄生虫等多种因素有关。直肠癌患者临床表现为消瘦、便血、腹痛及乏力,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可导致便血及腹部包块,甚至发生远端转移,最终导致死亡[1-2]。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3]。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联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4]。而早期诊断并明确病理分期,再据此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对于临床救治患者、延缓患者生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主要采用CT、MRI 对直肠癌进行术前诊断,但何种检查对直肠癌T 分期和N 分期的诊断准确性更高,临床尚无统一结论[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较CT 与MRI诊断直肠癌T 分期和N 分期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 例,女34 例;年龄41~80 岁,平均(58.86±4.57)岁;体质量指数18.15~25.68 kg/m2,平均(22.11±1.25)kg/m2。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手术病理诊断为直肠癌;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或存在认知、智力障碍,无法进行交流沟通;肝、肾、心、肺等实质性脏器功能异常;配合度和依从性不强。
1.2.1 CT 检查
仪器采用Philips 128 排Brilliance CT 扫描机,扫描参数设置:管电流300 mA,管电压120 kV,重建层间距1 mm,重建层厚1 mm。嘱患者检查前48 h 食用流食,检查前24 h 禁食并口服泻药清理肠道,检查前饮水充盈膀胱。检查时患者取侧卧位,首先,进行常规扫描,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然后,静脉注射碘海醇(济宁高新区同济科技工业园,国药准字H20063128,规格:100 ml∶30 g)100 ml 进行增强扫描,注射后30、60~80、240 s 分别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
1.2.2 MRI 检查
仪器采用Phlips INGENIA 3.0T 超导MRI,18 通道体线圈。嘱患者检查前禁食6 h,检查时取平卧位、足先进。先进行快速扰相位定位扫描,再采取自旋回波成像扫描,扫描面包括矢状位、横轴位、垂直位,每个位面扫描至少3 层。扫描范围为耻骨联合下缘至髂血管分叉处。扫描参数设置:T1 加权自旋回波成像4 589 ms,TE 96 ms,层厚4 mm;T2 加权自旋回波成像4578 ms,TE 102 ms,层厚3 mm。
分析CT 与MRI 诊断直肠癌T 分期和N 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T 分期病理诊断标准:T1 期,肿瘤侵犯黏膜、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T2 期,肿瘤侵犯固有肌层,但第五层浆膜层光滑;T3 期,肿瘤已侵犯第五层浆膜层与浆膜下组织;T4 期,肿瘤浸润已破坏腔壁全程并侵及其他组织、器官。N 分期病理诊断标准:NO 期,无淋巴结转移;N1 期,出现1~3 枚淋巴结转移;N2 期,存在4 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病理结果显示,80 例患者中,T1、T2、T3、T4 期 分 别 为16、36、19、9 例,NO、N1、N2 期分别为41、28、11 例。
MRI 诊断直肠癌T 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 与MRI 诊断直肠癌T 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比较
MRI 诊断直肠癌N 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 与MRI 诊断直肠癌N 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比较
直肠癌的CT 影像主要表现为动脉期迅速强化,而门静脉期出现减退,整体呈低密度改变和“快进快出”特点,部分病灶组织在动脉期时呈低密度,而门静脉期呈稍高密度,见图1。直肠癌的MRI 影像主要表现为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减退,部分病灶组织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呈稍高信号,见图2。
图1 直肠癌的CT 影像特征
图2 直肠癌的MRI 影像特征
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该病的发病原因,但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饮食等因素有关,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人群的发病率明显较高。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病率及病死率仅次于食管癌、胃癌及原发性肝癌,位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第四位[6-8]。直肠癌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隐性腹痛、贫血及进行性消瘦等[9]。随着疾病进展,肿瘤不断增大,患者常会出现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及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患者会出现贫血、体质量减轻、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并可引起急性腹膜炎、肝脏肿大、腹水。直肠癌易与多种消化道疾病混淆,致使大部分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断,延迟治疗时机。与多数恶性肿瘤类似,直肠癌可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将癌细胞转移、传播至其他脏器及组织上,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0-1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虽能有效清扫大范围淋巴结,但若术前病理分期诊断不明确,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临床治疗效率[12]。因此,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早期明确病理分期,并制定个体化诊疗计划,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改善预后[13]。
目前,临床诊断直肠癌的方式较多,如超声内镜、CT、MRI 等。其中,超声内镜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可较好地检测出肿瘤浸润范围及病灶组织[14]。但超声内镜的扫描频率较低(仅可达到5~12 Hz),且随着扫描范围增大,频率会逐渐降低,进而导致整体分辨力下降;超声内镜难以通过直肠癌所致的黏膜粘连、狭窄部位,无法深入扫描,进而导致整体诊断效率不高[15]。CT 检查的空间分辨力相对较高,可利用多平面重建作用进行准确诊断[16]。但由于直肠癌病灶多位于盆腔深处,淋巴结转移方向较多(上可转移至直肠上动脉,下可转移至肠系膜下动脉区域等),而CT 检查难以高效分辨肿瘤实际侵犯位置及肿瘤组织是否向周围脏器、组织转移等情况,进而易出现误诊[17-18]。MRI 能够清晰显示直肠肠壁黏膜、肌层、浆膜层等结构,有效区分正常组织和直肠癌病灶,有利于医师判断肿瘤组织具体部位、累及范围及形态,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19]。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 诊断直肠癌T 分期和N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均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MRI 对直肠癌T 分期和N 分期的诊断价值高于CT。CT 与MRI 均具有相对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并可多层面成像,清晰显现直肠黏膜、肿瘤组织周围器官,具有无创安全、操作便捷、可重复性等特点。但与CT 检查相比,MRI 对大肠等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可直接区分肠壁周围脂肪、直肠筋膜及肠壁3 层结构,进而有效提升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同时,MRI 检查时用相控阵线圈技术,可扩大扫描视野,提高空间分辨力,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肠道壁结构、肌内层结构进行观察。MRI 影像示直肠肠道壁肌层通常呈现出低信号特征,这是肿瘤细胞对肠道壁肌层侵犯程度的有效反映,可为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提供有效支持[20]。此外,MRI 影像的信号环对病理分期具有重要意义:信号环完整度较高,表示疾病进展至T1 期;若信号环完整度不高或存在中断现象,则提示为T2 期;若多处信号环中断,且呈现不均匀的直肠脂肪信号或肠道外壁轮廓呈毛躁样,则提示T3 期。虽然MRI 具有以上优势,但部分患者直肠癌的局部促结缔组织可能发生增生反应,导致MRI 影像无法准确分辨病灶组织与增生组织,进而出现误诊或漏诊[21];但MRI 检查费用明显高于CT,且不可用于体内存在铁磁性物质或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因此,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需求及医院医疗水平、医疗设备等合理选择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CT 与MRI 对直肠癌T 分期和N 分期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MRI 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