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迪 王蔚 徐彩莲
【内容提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发展的实践路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数智时代,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频繁,形式多样,以5 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际人文交流作为数智融合传播主体,搭建了承载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融合的传播场景,呈现出广泛传播性、深度嵌入性、时空场景性与数实融合性四个突出的传播特征。科技作为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各类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在传播、阐释和连接三个层面重塑着人类文明。科技创新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新思维,搭建了新场景,不断探索人类文明跃迁的新路径。
【关键词】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文明交流互鉴 数智时代 数字技术 科技创新
文明交流互鉴,超越隔阂冲突,是中国为人类文明共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要共同倡导和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①这是世界各国文明互鉴、交流对话的实现路径。回顾人类漫长的发展史,各国家各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明样态,共同描绘出人类文明图景。当前,世界各国交往日渐频繁,愈发凸显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文明进步之逻辑:人文交流为路径,科技创新为动力
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文明互鉴的现实路径,源于人文交流与文明的基本关系。当前,倡议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正是在倡导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技术之用也要与文明之要求相符合。因此,当前正确理解技术与文明的关系,正确发挥科技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时首先要树立的思想观念。
(一)国际人文交流成为文明互鉴实践路径
人文交流合作、文化与文明,是从具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人文领域的具象化实践,是聚焦于具体行业与现实领域的一种合作行为。各种大型文化节、旅游节、国际化赛事等均属于国际人文交流范畴。
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国际化,即有不同国家参与;二是组织化,即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开展活动;三是聚焦人文领域,即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为核心,以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为拓展,涵盖相关领域与行业。相比于人文合作,文化超越了行业属性,呈现出跨行业、跨领域的特质;文明则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是人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的最大层面。②文明是深层次、高精度凝练的概念,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底层根基。
当前,中国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正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一方面,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作为具体实践,在现实过程中必将折射出多样性文明之间不同形式的互动,并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人类文明也并非孤立独存,不同文明之间需要交流对话空间,且文明的发展也是在交流互鉴中实现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西方文明本就有着丰富的交往痕迹,无论是丝绸之路串联起的古代文化、商贸交流通路,还是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搭建起来的全球经济、贸易交流平台,无一不在构建自古至今的世界文明交往格局。③在具体的、现实的交往过程中,不同的文明形态也通过学习借鉴,实现了各自的发展。正如学者约翰·霍布森(John Hobson)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所说的,欧洲发展的重大突破,都有东方文明的影子,都是在吸收、借鉴东方文明的基础上完成的。④
(二)科技创新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网络文明时代,无一不呈现出新工具、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进程。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核心影响因素是生产工具的革新与使用。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跃迁不容忽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带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再次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学者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西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形式乃至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⑤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技术更迭过程中,西方文明也被不断改变与重塑。从工业文明进入网络文明,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当下,互联网已成为全球各国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的发展土壤。
然而,现阶段的全球互联网生态中,由于少数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与技术霸权,导致文明交流受阻、文明发展受限。从互联网发展历程来看,美国在网络资源、关键元器件和操作系统等方面拥有领先优势。⑥当这种技术资源优势沦为网络霸权战略的工具时,文明的良性交往与共同发展则被扼制。当前,全球互联网生态中的“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发展变革,培育更加开放包容的下一个新的文明。多样性的人类文明只有在一个互联互通、开放包容、效能先进的共同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世界期待具有开放、共享属性的新科技,推动文明发展,助力文明交流。当前,随着我国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成熟,推进数字文明发展的时代进程开启。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技术新生态,实现开放共享的数字文明新形态,将成为以科技发展促进文明进步的未来蓝图。
二、文明交往新特征:人文交流形态多元,数实融合传播属性
人文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和润滑剂。⑦在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下,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日渐频繁,其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性也愈发显著。本研究结合当前国际人文交流的具体形式与合作内容,建立起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四维象限。通过对四维象限内不同类型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进行分析,可探知当下国际人文交流凸显的传播特质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从主题到走向,人文交流合作的四个象限维度
如图1所示,若将关乎交流合作主题的专业性、公众性特征与涉及交流合作走向的“请进来”“走出去”特征作为审视维度,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其中,横轴是以中国为主体的交往合作流动方向,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纵轴是交流合作内容的专业化程度,包括面向大众的公众性主题和面向垂直行业领域的专业性主题。并且,无论是专业程度还是交往方向,四个维度并非各自孤立,而是并存共生,同时存在于各类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
第一象限主要包括具有公众属性、从中国“走出去”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即运用大众通俗易懂且乐于接受的方式与世界交流的人文活动。例如,“欢乐春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自举办以来接受度日渐提升,已成为全球共庆共享的文化嘉年华,带动了中华传统节日走向海外,构建出全球公众对于中华文明的共同节日记忆。此外,网络文学由于兼具大众文学特性和网络传播特性,在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崭露头角。如上海國际网络文学周,依托网文“出海”,打造全球性文学IP,创造全球读者共同的文学记忆。
第二象限主要涵盖具有公众属性、从国外“请进来”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即通过引进群众喜闻乐见的合作项目,从而实现不同人文领域的对话交流。例如,以上海迪士尼乐园和北京环球度假区为代表的主题公园,通过建设大型娱乐设施及服务引入世界性IP,并在其中融入中国元素建立东方文化主题娱乐区,实现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此外,以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为代表的世界级体育赛事,通过邀请世界各国参与体育赛事的形式,建立中国与全世界对话的窗口。
第三象限包含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具有一定专业属性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类合作通常以专业人士思想交流和研究讨论的方式开展,在促进行业合作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例如,国家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邀请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荷兰国家歌剧院的歌剧电影参展。再如,中央戏剧学院发起的世界戏剧教育联盟,邀请德国、希腊、俄罗斯等世界知名戏剧院校加盟,联盟合作的形式推进世界戏剧领域理论实践交流。这些人文交流合作活动既高水准、高规格地实现了行业交流学习,也为文明互鉴提供了场所和机会。
第四象限则是指依托垂直行业中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带动中国文化“出海”,主动走入世界文明的交流场景,实现文明平等对话。例如,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一系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受各国欢迎,不仅传播了中国传统非遗手工艺之美,又促进了跨国项目合作。再如,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开展的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和联合考古项目中,我国积极推动考古领域的合作与文明交流,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时空场景与数实融合,人文交流合作的四大传播特征
当前,各领域各类国际人文交流活动脉脉相通、息息相关,从不同角度丰富着交流内容,拓宽着合作渠道。从媒体融合角度来看,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作为数智融合传播主体,搭建了承载不同文明对话、交流、融合的传播场景,呈现出四个突出的传播特征,即广泛传播性、深度嵌入性、时空场景性与数实融合性。
1.广泛传播性
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场景中首先体现出面向国际公众的广泛传播能力。例如,“欢乐春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覆盖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结合线上线下的传播形式,在物理空间和网络场域中都具有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力。以2023年兔年春晚为例,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媒体进行了同步直播和报道,央视总台春晚及其宣传片在全球1642块大屏播放,可观的传播力度创下了多项海外传播纪录。⑧这成功做到让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与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同样,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数字火炬手也充分体现了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广泛传播性。“数字点火仪式”实现了全球超过1亿数字火炬手共同点燃亚运圣火的设想。⑨这体现了“智能”与“文明”的办赛理念,在数实融合的世界里广泛集结全球公众参与,建立了共同的杭州亚运记忆,阐释了文明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深度嵌入性
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要让世界广泛深度参与,除需要具备广泛传播能力外,还要深度嵌入行业场景和专业领域。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数字学习周,将交流视角聚焦于数字学习平台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其交流的目的正是通过跨界合作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创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思想碰撞。此外,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开展的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也体现了国际人文合作交流深度嵌入考古专业领域。我国目前已经与17个共建国家开展了33个文物援助项目,其间多次运用文物数字化技术为文物修复提供了中国方案。⑩从柬埔寨吴哥古迹到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中国考古专家团队在文物修复中将中华文明带向世界,在联合考古中与其他文明建立连接,促进了深度的专业交流和互学互鉴。
3.时空场景性
部分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点发生或在特定的空间场域下开展,因此对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可避免的时空场景依附性。以主题公园、主题游乐园为代表的这一类交流合作形式,就体现了其对于物理空间的依附性。例如,上海迪士尼乐园中以疯狂动物城IP为主题的园区,以及北京环球影城度假区中的功夫熊猫主题景区。游客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身体验这种文化形式。这体现出它们对于特定空间场域的依附性。而对于时间的依附性来说,以世界各地举办的中国春节、中秋节庆祝活动为代表的,以各种节日、节庆为主题的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就需要在特定的日期或时间点开展。特定的时间、空间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赋予了特殊的传播场景意义,而时空场景的特殊性又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沉浸感和真实性,进而更好地促进了文化理解和文明交流。
4.数实融合性
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实融合时空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拓宽了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提供了全新的交流手段与对话方式。例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节目《让世界充满爱》采用了人工智能视频特效和实时动作捕捉技术融入演员的现场表演。几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并肩而行,地屏上一幅世界影像长卷随着他们的行动轨迹同步展开。巨型LED地屏承载着全世界青年一同奔赴未来。这既是东方浪漫美学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对话,也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文明的交融。再如,杭州亚运会采用云上转播技术,利用5G组网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点,用云计算替代传统计算中心,全面支撑了亚运会组织运营,向全世界实时传递着稍纵即逝的精彩赛事画面。“云上亚运”成功实现了“不在场”的在场,打破了传统观赛的时空局限性,通过数实融合跨越地域,穿越时间,为世界各国在同一时空中的文明对话建立了沉浸式的交流场景。
三、文明互鉴新思路:科技创新开拓新场景,数字时代重塑新文明
基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实践,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应用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作为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也映射出了科技与文明的作用关系。当前,科技作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在传播、阐释和连接三个层面重塑着数字时代的人类文明。科技创新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新思路,搭建了新场景,为人类文明跃迁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一)科技传播文明
科技传播文明,基于前沿技术可以更加立体、真实、沉浸、可感地向全世界展现文明面貌,传递文明魅力。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文明的远播和传承,科技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文明的传播途径,也拓展了文明的传播场景。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欢乐春节”启动仪式暨“欢乐春节,和合共生”音乐会通过海内外各媒体平台进行全网直播,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其中,综合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打造的,具有元宇宙创作思路的《神鸟》等节目更是打破了传统音乐厅物理空间限制,在数实融合的时空中赋予新春音乐会以奇妙感和沉浸感,为中国传统节日、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新思路。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外传播为代表的行业实践,通过更真实、更立体、更沉浸的融合传播方式为全球同庆搭建了展示舞台和交流场所。先进的数字技术嵌入信息传播链条,在手段和方式层面为人文交流提供了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的可能性,提高了传播效率,更好推动了文明互鉴。
(二)科技阐释文明
科技阐释文明,依托前沿技术能够让世界各国民众更好地走进文明,理解文明,通过自身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建立对文明的认知。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1文明的发展需要根植于相互借鉴,而互鉴则必须基于良性的互动和交流。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历程使人类文明具有了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才需要加强交流,促进正确理解。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应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需要全世界公众在交流过程中对多样化的文明首先具有真实的感受,才能以切身感悟促进正确的理解,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融入和支撑。北京冬奥会的视觉传达和场馆设计都融入了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元素和美学符号,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为代表的冬奥场馆作为文化景观,让全球各国伙伴以切身体验感受到了华夏文明之震慑。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更是大量应用了5G、AR等先进数字技术把浪漫的东方美学展现在世界面前。中国以最前沿的科技讲述、阐释着最悠久的华夏文明,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实现了华夏文明的远播。
(三)科技连接文明
科技连接文明,通过前沿技术手段致力打造数实融合的文明对话空间,建立多样性文明之间跨越时空的多维联系,缩短交流距离,促进文明融合互鉴。在全新的数实融合场景中,科技将多样文明连接在一起。5G与AR、VR、全息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所创造的元宇宙体验和新媒体感受,不仅是文明互鉴的用户界面更是情感连接点。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人文交流活动绝不仅限于物理空间,而是扩展至数字孪生和数实共生场景的。以杭州亚运会期间采用的5G“黑科技”为例,海量图文、视频赛况信息的即时传输、实时交互,以及流畅、沉浸的虚拟现实观赛体验都要基于5G超密集组网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这种同时兼具信息传播密集、全球高度关注、多地同时并发三大特点的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场景下,以5G为核心的前沿科技为全世界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视听服务,创新了数智化的观赛体验,实现了超越体育本身的文明认同。
四、结语
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文明互鉴的重要路径,科学技术在宏观层面以第一生产力推动文明发展进程,在微观层面直接应用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下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展现出的广泛传播性、深度嵌入性、时空场景性和数实融合性随着数智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强化,呈现文明互鉴新形态。并且,随着文化交流场景不断拓展,科技作用于文明发展程度也会不断加深。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因融合而发展。当前,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广泛应用科技手段是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动力,也是或将超越文明隔阂,超越文明冲突,超越文明优越,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路径。
科技创新作為动力驱动新兴传播技术在人文交流合作中的应用。在科技赋能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中,国际人文交流场所的时空桎梏将被层层突破,虚实边界将被渐渐消弭,文明对话将不只于重大场所和专业行业,也有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之下。科技为人文交流合作创造了多元化的交流形态与多样化的交流场景,创造了愈发宽广的交流空间与愈发频繁的交流活动,也让更多民族的文明有机会站上交流舞台,推动了全世界人民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与包容开放的数字文明新形态的进程。科学技术作为数智时代的传播生产力,贯穿于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之中,既是数字文明新形态的基石,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驱之力。未来传播科技的持续发展,将不断探索人类文明跃迁的新路径,描绘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图景。
卢迪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王蔚、徐彩莲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习近平: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929.html,2023年3月15日。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2-17页。
③彭青龙、蒋洪新:《全球大变局时代的文明交流对话与互学互鉴——访谈欧洲科学院院士蒋洪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第1-14页。
④[英]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孙建党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第46-55页。
⑤[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2009年,第143-146页。
⑥肖君拥、杨勇:《美国网络霸权终将遭世界唾》,华舆百家号,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42514361007604686&wfr=spider&for=pc,2022年8月30日。
⑦邢丽菊:《全球文明倡议:以交流互鉴取代隔阂冲》,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 www.wenming.cn/wmpl_pd/gsj/202304/t20230426_6595574.shtml,2023年4月26日。
⑧《超162亿人次!总台春晚热四海,全球共享中国年!》,央视网,https://www. cctv.cn/2023/02/04/ARTIBcii7LXigJxwD6vsp7Qq230203.shtml,2023年1月27日。
⑨段菁菁、李春宇:《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将首次实现“数实融合”点火仪式》,人民网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698095350872065&wfr=spid er&for=pc,2023年9月22日。
⑩《吴哥古迹、希瓦古城……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这些文物援助项目》,环球网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914638231588246& wfr=spider&for=pc,2023年10月16日。
11《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党建网百家号,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33669495195709804&wfr=spider&for=pc,2019年5月16日。
责编: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