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辉 姚 虹
儿童变应性鼻炎是儿童常见的慢性鼻病,男性患儿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发病与季节呈明显相关性,发病原因与接触变应原、家族遗传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或伴有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由于此病的临床表现可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因此容易被误诊为急性鼻炎等其他疾病。西医常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虽可缓解当时症状,但存在长期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时间长、患儿依从性差等问题。儿童变应性鼻炎在中医中属于“小儿鼻鼽”范畴,相关指南[1]中明确指出,中医疗法可作为此病的治疗手段,众多医家通过中医内治法、外治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转变等因素影响,此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此病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寻求简单、高效的治疗方法很有必要。本研究探究了清肺通窍汤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肺经伏热证)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所选取资料均来源于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6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3例;对照组30例,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4例。2组患儿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1]诊断标准:①典型症状为鼻塞、流涕、鼻痒、阵发性喷嚏等局部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日症状持续或累计1 h以上时,其他症状包含鼻出血、眼痒、眼红等;②体征可见双侧鼻黏膜肿胀、苍白、下鼻甲水肿、鼻腔内有多量清水样分泌物。或出现特殊体质:变应性黑眼圈、Dennie线、变应性皱褶、唇上摩擦痕等;③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血清IgE检测,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并具备过敏原检测中任何一项的阳性结果,即可诊断。中医参照《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2]中小儿鼻鼽(肺经伏热证)的诊断标准:①主症: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或黏稠涕,鼻塞;②次症:嗅觉减退,咳嗽,咽痒,口干烦热,鼻衄,鼻黏膜偏红,鼻甲肿胀,鼻腔干燥;③舌脉:咽红,舌质红,苔黄,脉数。以上主症必备,次症具备3项及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童变应性鼻炎(肺经伏热证)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3~10岁(考虑到3岁以上患儿对自身不适症状描述较为准确,同时考虑到体格检查及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将纳入年龄选为3~10岁);③患儿或法定监护人自愿参加该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必须有详尽的个人及病历资料,便于统计。
1.4 排除标准①受试者有感染征象或合并有呼吸道感染、气道异物等其他呼吸道疾病者;②合并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的原发性疾病者及精神疾病者;③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④对检查及治疗配合度差、依从性差者;⑤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或根据研究者的判断不宜进入试验者。
1.5 脱落或终止标准①观察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难以坚持服用药物者,计入不良反应率,但不计入临床观察;②不遵医嘱或不配合检查及治疗,影响临床观察者;③治疗期间病情急剧恶化或其他突发事件需退出者;④试验中发现符合排除标准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者;⑤患者自动终止参加试验者;⑥因转院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继续追踪观察者;⑦资料残缺等影响疗效、安全性观察者;⑧其他原因致不能继续临床研究者。
1.6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口服清肺通窍汤(由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中药房统一熬制配发)。3~6岁:苍耳子6 g,细辛2 g,辛夷6 g,白芷6 g,黄芩5 g,薄荷5 g,栀子3 g,桑叶6 g,玄参6 g,荆芥6 g,路路通6 g,生麻黄5 g,乌梅6 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剂,早晚餐后各服1次。7~10岁:苍耳子7 g,细辛2 g,辛夷7 g,白芷7 g,黄芩6 g,薄荷6 g,栀子3 g,桑叶7 g,玄参7 g,荆芥7 g,路路通7 g,生麻黄5 g,乌梅7 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剂,早晚餐后各服1次。
对照组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81,50 μg×60揿)配合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香港澳美制药厂,国药准字HC20181014,100 mg×30 ml)。3~6岁: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用法:喷鼻,每侧鼻孔1揿,每日1次;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用法:5滴,口服,每日2次。7~10岁: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用法:喷鼻,每侧鼻孔1揿,每日1次;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用法:10滴,口服,每日2次。
1.7 观察指标①疗效主要包括鼻塞、流涕、喷嚏、鼻痒,根据无、轻、中、重,分别评为0、2、4、6分,记总分。②血清IgE计数。根据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Ρ<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例,%)
2.2 临床证候评分经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证候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多(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儿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等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血清IgE治疗后,2组患儿的血清IgE均有明显下降(Ρ<0.05),治疗组血清IgE水平下降比对照组更多(Ρ<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儿过敏反应方面疗效优于治疗组。见表3。
表3 2组患者血清IgE计数比较
小儿变应性鼻炎之肺经伏热证,病位在鼻,责之于肺,患儿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热之邪侵袭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通调不畅,津液停聚,鼻窍壅塞,则喷嚏频发、流涕;热邪侵犯肺经,可生燥火,侵犯鼻窍,可见鼻痒、鼻衄、鼻腔红肿等;同时也可表现为肺经热证,如咽痛、咽痒、咳嗽等,对应舌脉为舌质红,苔黄,脉数。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之肺经伏热证,主要在于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清肺通窍汤为临床中总结的自拟方,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显著。清肺通窍汤中使用大量宣肺、通窍、清热、祛湿之品,可以极大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相较于西医疗效显著,不良作用小,易于接受。其方药组成如下: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黄芩、薄荷、栀子、桑叶、玄参、荆芥、路路通、生麻黄、乌梅,共13味药物组成。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四者均为治疗鼻鼽之要药,有解表、祛湿、通窍之功,《要药分剂》中描述苍耳子可“治鼻鼽鼻瘜,断不可缺,能使清阳之气上行巅顶也”。《本草纲目》云:“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治头面目鼻之病”,辛夷还可治疗“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辛夷有收敛作用而保护鼻黏膜,能促进鼻腔分泌物的吸收,减轻炎症反应,致鼻腔畅通[3]。《本草纲目》中描述其白芷可“治鼻渊、鼻鼽”等,白芷可祛风燥湿,为阳明经引经药,鼻部为阳明经循行部位,可引药直达鼻窍。细辛芳香透达,开窍之力强,可通窍止涕,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抗炎作用强,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黏膜水肿[4]。再配伍黄芩、薄荷、栀子三味药清肺经热邪。黄芩可清热燥湿,《珍珠囊》中描述其可“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肺火泻则肺气宣畅,鼻窍乃通。薄荷轻扬升浮,可透邪达表,疏风清热,薄荷有抗炎、抗过敏的功效,可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对呼吸道炎症有治疗作用[5]。栀子性寒,生用可走气分而泻火。荆芥解表之力强,《本草纲目》中描述其可“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可发表散风,肺卫宣畅则百药善行。桑叶、玄参可凉血止血,清热祛邪,治疗鼻衄。路路通可止痒祛风,配伍其中可治疗鼻痒。麻黄入肺经,生用麻黄宣肺之力强而解表之力弱,肺气通则鼻窍畅。佐以乌梅收敛肺气,本方多用芳香辛散之品,以防耗散太过。
综上所述,清肺通窍汤相较于西医基础治疗而言,可显著改善患儿流涕、鼻塞、喷嚏等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同时有经济安全、用药时间短、不良作用小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