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的发展思考

2024-02-26 11:09张博艺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边界

摘要:目的:ChatGPT引发的全球热议,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广泛关注。当前,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当前已经有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运用它进行创作,也有一小部分人担心“艺术之死”重现。文章从艺术的角度,思考ChatGPT进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和边界问题。方法:通过分析ChatGPT与之前人工智能的区别,以及当前出现的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探索ChatGPT对艺术创作的冲击。ChatGPT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机器,与以往传统的人工智能程序有一定区别,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结果: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艺术创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能否称得上艺术,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人们有各种疑问和担心,但技术的发展、资本的利用,促使人工智能进入艺术领域已经毋庸置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艺术创作必然会注入新鲜的血液,相关的争论也接踵而来。结论:研究认为,AI与艺术的边界归根到底是对人类的逼问,也是对人类自身的考量,艺术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实则就是看其是将ChatGPT作为工具使用,提供灵感的源泉,还是互换身份,将ChatGPT当作创作的主体,使它成为“艺术家”。

关键词:艺术创作;ChatGPT;人工智能时代;边界

中图分类号:TP18;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3

人工智能从出现到发展以来,一直都没有大多数人都能方便操作的页面。ChatGPT在已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上添加了一个可供聊天对话的页面,方便人们操作,并且会不断更新。不同于之前区块链、元宇宙等停留在概念层面的热词,ChatGPT使所有人都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的真正落地。这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甚至可以代替人们一部分的劳动工作。这不免使人产生思考: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艺术何为[1]?人们应如何看待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如何自处?

艺术的时代性呈现出多样性表达,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创作主体会将自身对当前时代的感受和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艺术媒介转化为艺术作品,以供观赏者从中体会时代的发展[2]。那么,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利用算法程序进行创作的这一步骤能不能看作“艺术创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艺术创作的本质及时代性

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创作是一种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审美主客体统一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必须引起共鸣,如果只有创作者自身沉醉其中,作品就失去了意味。也就是说,它需要创作主体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艺术媒介,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形象。

事实上,在孩童时期,大多数人都有极强的创造能力,甚至少数人在艺术领域有一定的天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未来这些人能够学会创作的本领,毕竟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灵感。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有了艺术家这个身份创作的光环加持,它来源于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是灵光一现的物化过程[3]。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工具,不管是传统的文房四宝、画笔水彩,还是现今的AI画刷、代码复制转换,本质上都是物质性的,都来源于客观世界。由此,艺术创作的形式和内容是多样性的,不管它最终的作品是诗歌、音乐或是国画、油画,创作主体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就可以达到自身的创作目的。

艺术与历史密切相连,艺术作品是历史的反映,历史为艺术提供灵感和素材。这二者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从印象派的产生开始,随着各类交叉学科的兴起与运用,物理学、天文学、考古学、精神分析学、图像学等多样化、具体化的知识不断丰富和架构艺术史的发展与书写。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艺术则是一场投射,不仅仅是现实的反映,还是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见证。在人类历史每一次科技发展的分水岭上,都会引发部分行业的没落或者兴起,唯独艺术,好像有一条自己的平行轨道,与社会的变革遥相呼应。过往的历史巨变不曾带来艺术行业的颠覆,顶多也就是为艺术行业增加一些创作素材,在面对机械化、电子化的巨大历史变革时,人们将“艺术”设为“最后的堡垒”。

2 ChatGPT对艺术创作的冲击

ChatGPT无疑是近期最热的关键词,这款无所不知且能够完成人类一部分工作的程序,对当前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ChatGPT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能根据输入的问题,迅速生成大量的、形式不一的文本内容,并且能根据上下文与人们交流。虽然从技术上来说ChatGPT只是一个语言处理工具,但使用它的人越多、程序采集到的信息和得到的训练反馈越多,它就会“自我进化”,变得越来越智能[4]。总之,人工智能使人们觉得新奇,但ChatGPT的进化程度却不断威胁着人们,它拥有惊人的“记忆”和知识储备能力。

近日,ChatGPT大幅度更新,它的功能强大到能看、能说、能分析数据、能创作图像和图表,甚至可以导入1000多个插件,它的迭代更新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这也正是它使一部分人为之欣喜,另一部分人为之担忧的原因,这一包含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区别于以往传统的人工智能程序,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技术是把双刃剑,以前的人工智能只能说是一个机器,而现在的ChatGPT可以说是一个有思想情感的机器。关于这一点,研究表明,相当多的人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具有危机感的人群以文化艺术领域最为普遍,更有甚者提出“ChatGPT冲击,是否会取代艺术”的疑问。

ChatGPT并非第一个与艺术结合的人工智能。自1973年英国艺术家哈罗德·科恩(Harold Cohen)创作的第一个可以自主生成图案的计算机程序AARON起,当代艺术的疆域就已经在计算机自主创作、生成型艺术生产等科技艺术的方面有所拓展。不过,ChatGPT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与近两年较为火热的“AI生成型艺术”则完全不同。ChatGPT相比于后者更为“智能”——AI艺术更近似于与油画刷等效的、由艺术家控制的创作工具;而既往的人工智能局限于图像及多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ChatGPT具有一定的“理解”与对话能力,在信息的输出者和接收者之间可以形成交流与互动,极大地拓宽了其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不同职能的适配场景。

一些学者认为,人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因为人工智能的创作,事实上是它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知识储备量,继而用算法拼凑出来的作品,所以它不可能擁有人类的情感温度。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基于大量知识的储备,通过一些人类口令的输入在现有的数据库中进行分析,最终输出作品。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实际上离不开人们的操控,其本身不具备创作能力,是操作者提供一些关键词或者关键图像进行创作或输出。算法的独一无二性保证了数据输出的重复性,在形式上就体现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独一无二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作为人类的艺术家在创作,人工智能只不过是一种辅助工具[5]。简单来讲,ChatGPT拥有海量的数据库、图像、信息等,未来也会通过人们的应用不断更新自身的储备量,即采用了所谓的“题海战术”。而人们只有学习和临摹上千万幅艺术作品,才有可能拥有艺术创作的技能和本领。传统的人工智能是一个被接收的状态,而ChatGPT能够识别出基本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且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聊天内容持续输出。因此,未来ChatGPT的发展会更加迅速,如增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甚至拥有一定的情感能力。

从目前ChatGPT的应用来看,首先,它在与人们的聊天对话中有一定的判断和共情能力,但它依然无法更深层次地感受人们所生活的世界,更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创作。其次,它只是一个程序,不能预知未来,只能利用已有的知识,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对所处的环境有敏锐的感知力,能够发现常人不会注意到的地方。从当前来看,ChatGPT好操作易上手,是否今后会达到人人都能利用它创作出艺术作品尚未可知。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人们的担心毫无意义,正如照相机的出现,再到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能用它创作出属于自己审美意识中的视频、图像,但不是人人都是摄影师。

3 AI与艺术的边界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科技的进步一直影响着艺术行业,但从未彻底使艺术消失。之前摄影的发明对当时的古典主义绘画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也促进了绘画行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不断学习和创作,并未使该画派消失,相反,它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工具。前不久,Artstation网站爆发了艺术家集体抵制AIGC的运动“NO AI”,与近期人们对ChatGPT的担忧有着共同的思维逻辑。AI遭受人们的质疑,无非就是人们担心自身的主体地位与创造价值会被取代,造成行业的落末。

对人类来讲,科技的发展不会停止,只会越来越好,不断更新,不会止步不前。当AI进入艺术界时,可能出现新的媒介、艺术形式、艺术流派等。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对艺术家、策展人、写作者、批评家、媒体人等艺术生态的各种职业产生影响,但不一定是危机[6]。这需要看如何界定AI与艺术的边界,人类是合理利用它还是被它操控。事实上,当AI拥有一定的情感能力后,必然会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目前,国内已经有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绘画展”,画展取名“或然世界”,这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个人画展。此外,相继也有各种AI绘画甚至超越画家的基本功,超越许多艺术家苦练多年的成果,不过,艺术的多样性与人们的欲望有关,甚至可以说是欲望的产物。关于这一点,很可能还是AI的盲区,AI作为一个冰冷的机器,开发者在创造它时赋予了它基本的能力,但它永远无法拥有欲望。简言之,AI只可能越画越好,在技术能力上与人类相媲美,但它或许不会懂得人们为什么会称丑的作品为艺术品,也不会懂得作品背后的意味。

有人担心ChatGPT未来会抢人类的饭碗,甚至过分夸大它的负面作用,认为它会毁灭人类。科技本来是不分善恶的,人性却分善恶,人们创造科技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二者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这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当前,人们对它的理解过分夸张是各方面合力的结果:思想界匆忙获取话语权制高点、传媒界制造猎奇与焦虑、资本界则推波助澜、新闻媒体抓住当下的热门话题,见好就收,一如刚刚风靡不久又迅速降温的“元宇宙”概念。对艺术界而言,人工智能暂时只能停留在辅助阶段,ChatGPT只是较传统的AI而言加入了解析人类语言的算法逻辑,使人们感觉它能够“理解”人类语言,并更高效地使用人类语言资源(文字、图像),也就是说它尚不能先于人类提出问题,尚不具备主动解决问题的“主观意志”。它尚未建构超逻辑的算法,暂时无法将人性、道德、情感、记忆、欲望等复杂事物逻辑化、数据化。这一局限性为艺术保留了足够的空间,也使艺术的边界更加清晰。ChatGPT的情感是通过众多信息的积累、代码的变换等操作模拟而来,假设艺术家的情感泛滥,将ChatGPT拟人化或者大胆构思,那它则可能以另一种状态存在于艺术家的作品中。此时的AI会变成艺术家的创作内容,甚至可以大做文章,启发艺术家的想象力,开发更加有趣的作品。

4 结语

AI与艺术的边界取决于人类,未来AI将与艺术家协作,会促使艺术家更加积极地面对这一问题,在新的人机关系基础上重建艺术的概念与伦理,人类会持续提供人性、道德、情感的数据,而AI将不断完善算法的应用。同时,AI还会拓宽艺术的边界,促使艺术家创作出属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弋语可,高登科.人工智能:艺术最致命的敌人?[J].艺术市场,2023(3):31-33.

[2] 尹秀娟,韩璞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理性审思[J].湖北社会科学,2020(2):47-52.

[3] 陈华辉.对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的思考[J].大众文艺,2022(20):57-59.

[4] 赵子龙. ChatGPT会取代“艺术”吗?[J].艺术市场,2023(3):29-30.

[5] 屈婷,伊丽妍冬,李晓霞,等.人工智能之我见[J].艺术市场,2023(3):23-28.

[6] 张诗溦.当AI步步紧逼,艺术界如何突围?[J].收藏.拍卖,2023(2):20-41.

作者简介:张博艺(1998—),女,河南鹤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边界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拓展阅读的边界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人工智能时代应对失业问题的策略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时代编辑工作核心算法初探
《人工智能时代》博弈不确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