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背景下黄河沿岸湿地生态修复探究

2024-02-26 17:18陈佩绮蒋倩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

陈佩绮 蒋倩

摘要:目的: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湿地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社会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文章阐述公园城市的概念,分析生态修复的意义,并以兰州市银滩湿地公园改造项目为例,探讨公园城市背景下黄河沿岸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策略。结果:经过规划设计,主要采取三项措施来改善公园生态环境:恢复栖息地,打造多样景观;保护水环境,统筹水系调蓄;突出湿地公园的主题,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参与度。公园城市和生态修复的指导,改善了该区域的景观,恢复了自然生态,并且在保护湿地的同时,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结论:文章旨在为兰州银滩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法,同时为城市湿地的生态修复设计和后期维护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园城市;生态修复;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4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城市中自然要素的认知观念发生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了卫生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多个城市发展理念,科学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1]。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成都市天府新区考察时,第一次提出将公园城市的理念作为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目标,以顺应当前发展形势。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城市发展观,旨在将城市打造成一个美丽的公园,将生态、生活、生产相融合,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开创全新的城市治理模式[2-3]。

1 研究背景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现有陆地面积中约占9%,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4],同时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为经济生产提供帮助[5],城市湿地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自然环境并促进人类发展[6]。天然湿地的数量有限,城市湿地和城市湿地公园承担了天然湿地的部分功能,二者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了景观和科研需求[7],但城市湿地的研究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基于城市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迫切需求[8],本文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解决湿地生态保护恢复与公园城市发展需要的问题。本文结合兰州市银滩湿地公园的改造优化设计,探索公园城市发展背景下如何进行湿地恢复和景观建设。

2 概念解析

2.1 公园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考察时,第一次提到了公园城市这一概念。其关键在于“公”,重点是“园”,位置是“都市”[9],公园城市重视把自然元素和都市体系相结合,涉及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开发边界、城市建成区三个层面。不同于之前提出的“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理念,“公园城市”强调强化生态服务职能,更加注重生态化的空间规划,关注景观建筑艺术在整个建筑中的应用,由此,实现了由“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的质变。

2.2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2015年为解决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城市病”而提出的理念,用于提升城市生态质量。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旨在重塑自然生态平衡,包括修复受损的生态要素、重建生态系统以及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10]。其需要从多个层面实施,包括但不限于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生态保护等。

湿地作为现今生产力的贡献大头,需要得到重视与保护。它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11]。国际上流行的解决方案包括再野化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它们都是为了应对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12],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13]。

当前,国内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已经从国际本土化的理论转向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如南方山地梯田的建设、桑基鱼塘的管理等,并将其融入实践,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14]。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和其他生态学理论的提出[15],都是为了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森林、草地、湿地、海滩和其他地區的生态系统仍极其脆弱。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结合复杂的生态系统、自然的解决方案和系统科学的理论,实现山水、田园、湖泊、草地和沙漠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16]。此外,也应采取新的措施修复城市湿地公园,如加强植被保护,提高湿地绿化率,保护湿地的多样性,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修复。

3 项目概况

3.1 项目背景分析

银滩湿地公园坐落在兰州银滩大桥西侧的黄河湿地旁,总占地面积达43万平方米,包括5.9万平方米的水域和20.7万平方米的绿地。其整体布局呈滩地状,水面宽敞,全园的地势具有多样性,海拔从420米到10米不等。公园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向西部和秀川等区域辐射,覆盖范围广。

2012年下半年,黄河水位急剧上升,上游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公园。洪水退去后,大量沉积物堆积在场地上,导致水路被严重破坏;木栈道和道路被淹没,使得道路阻塞。园内的湖泊和绿地面积减少,植被也遭到大规模破坏,这导致湿地缓解灾害和预防洪水的能力锐减,整个公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3.2 现存问题

3.2.1 场地流线不清晰

公园内的园路在建成初期有完整的流线设计,但因为后期遭到洪水的侵袭且没有及时维护,所以断头路较多,对游人缺少行进的引导和视线的吸引,缺乏应急疏散通道,且木栈道较为陈旧,水位上涨时会出现泥泞遍地、无法通行的情况,不便于管理。同时,场地和城市周围环境的道路缺少联系,湿地边界的辨识度不高,入口标识不清晰。

3.2.2 空间要素组织无序

公园内部有大量的草坪绿地,没有明确划分公众活动的停留区域,只有几个凉亭作为休闲区域。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公园休闲空间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公园内有一处特意围成的饲养区,饲养市民放生的动物,但后期缺乏维护管理,该区域几乎处于荒废状态。场地功能不足以满足现有使用人群的需要,公园的空间使用不均衡,外部紧邻城市界面的区域过于拥挤,周围零散空间的使用率极低。

3.2.3 生物多样性匮乏

场地内植被景观类型单一,植物空间丰富度不够;植物成片栽植,可参与性不高。多处场地的植物缺乏后期修剪维护,草地上树木倾倒;部分区域植被退化、黄土裸露。水域中的植物种类单一、体量小,无法满足鸟类和两栖生物的需求,降低了生态效益;浆果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禽类和其他湿地生物的需要。场地生境类型匮乏,在野外调查中,只发现少量的白鹭、白骨顶、绿头鸭、赤麻鸭、黑水鸡、麻雀、青蛙、鲤鱼等生物。

3.2.4 水环境污染严重

场地内水生态脆弱,林地植被衰退,导致部分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地块水系连通度较低,虽然与黄河相邻,河道内有大量鱼池,但各水体之间没有连通,多处水渠已经干涸,局部存在淤塞情况;水系空间不够丰富,生物没有足够的基底生存环境。湿地雨污水自净功能弱,水质不佳。场地内大部分是垂直堤岸,亲水性较弱;由于堤岸受到冲刷,部分区域出现了损坏的现象。

3.2.5 公共活动空间缺失

公园湿地属于河流湿地,应提高其文化功能性,从而向游人展示黄河湿地的文化信息。场地内现存的活动空间单一,没有发挥湿地公园的独特优势。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湿地主题不突出,缺乏开展湿地知识科普教育活动的空间,公众与湿地缺乏深入互动。

4 改造提升理念及原则

本项目在公园城市背景下对场地进行生态修复和改造提升,依托优越的湿地资源,运用绿色空间将公园与城市街道连接起来,打破公园边界,优化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体验,形成“城在园中”的风貌。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充分利用湿地的特性,结合雨洪管理、污染净化等技术,打造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同时有机结合城市功能,以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必须严格遵守系统保护的原则,尽量减少对生境的影响,提升城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打造舒适宜人的湿地休闲环境,让游人体验到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5 改造设计的策略

5.1 优化路网系统

根据场地现状,整体构建“一环、多带、三区”的布局。园路设计采用环形曲线,并结合次要园路,形成一个流畅的曲线系统,游人在园内可以轻松自如地游览。“一环”即一级道路由环形构成,游人可以游览整个公园;“多带”即二级道路由多条蜿蜒的小路组成,不但可以让游人欣赏美景,而且可以将功能类型不同的水系空间分隔开;“三区”即全园分为生态恢复区、科普活动区和休闲游览区。

5.2 优化湿地生物栖息环境

营造湿地生物栖息环境是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丰富植物种类、设置湿地泡塘以及生态型的石笼护堤等,有利于复原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场所。要合理通过人工手段介入河堤和绿色空间,适时引入一些鸟食植物,并在采食区创造一个开阔的空间。可利用多样的水系空间、隔离性的地形和丰富的植物群落,构建多样的生态环境,如乔灌木林、草滩、浅水生态区、砾石滩等,为生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空间。

5.3 植被生态修复

5.3.1 水生植被帶修复

以自然恢复为主,适当补植沉水、漂浮、挺水植物,如芦苇、灰绿藜、荷花、荇菜、假苇拂子茅、金鱼藻、千屈菜、地肤曼陀罗、花叶水葱等,从而打造水面景观,净化水体,改变河道营养富集化情况,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护生物栖息地完整。

5.3.2 营造河岸缓冲地带

河岸缓冲地带以种植湿生草丛、湿生灌木和耐水湿乔木为主,如慈姑、泽泻、藨草、红蓼、小叶丁香、连翘、水杉、迎春、紫穗槐等,以抵御水流对地面的冲刷和侵蚀,进而减少面源污染,避免水土流失,增强岸坡稳定性,丰富湿地景观,改善环境。

5.3.3 建造生态防护林

在改造时选用本地树种,建立“复层、异龄、混交”的近自然植被。由于涵养林带距水较远,所以土壤中水含量较低,在配置上可选用耐水性较弱的乡土乔灌木进行种植,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以垂柳、臭椿、旱柳、榆树、柽柳等优势种植物组成的植被群落,再加上黄刺玫、刺槐、金银木、山桃等鸟类食源植物,能提升湿地植被覆盖率,为其他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有效阻隔外来干扰。

5.3.4 丰富植物景观

应沿河栽植耐水性强的高大树木和耐阴观花地被,构成明显的分层结构,形成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花卉海洋。要强化植物的主题划分,增加秋季落叶树木和花卉的数目及品种,栽培山楂、紫薇、梨树、杏树等,举办特色游园活动,增强游人互动体验。

5.4 水环境修复

5.4.1 合理利用雨水

公园中大片人造湿地和天然湿地是调节、净化雨水和废水的主要载体,要积极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实现雨水与园区的互动。利用透水铺装实现水的“渗”,利用植草沟渠、雨水花园“滞”水,利用水池、泡塘、储水模块“蓄”水,利用湿地和植被缓冲区“净”水,最后将水“用”于绿化和灌溉,形成一个完整循环和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沼泽。

5.4.2 多方法净化水质

利用物理过滤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水质。结合生态恢复区的改造,实现雨水径流的净化及生态环境建设与生境恢复等多种功能,利用生物技术改善水质,提高湿地的自净能力。在近岸区采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群落方式,重建植被生态系统以净化水体;修剪清除场地内林下长势杂乱的植物,并参照天然湿地的净化模式,建立一套湿地净化体系,以提高水质。

5.5 场地功能构建

5.5.1 科普宣教功能

在道路沿途设置基础科普元素,如科普小品、科普长廊、观鸟屋等,让游人能够亲身感受湿地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科普形式,让游人进一步了解湿地的演变、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和平衡的原理。

为了更好地恢复生态景观,在生态恢复区建设了生物浮岛,以展示生物水体的净化作用,丰富景观的内涵。此外,还建设了观鸟平台和观鸟亭,配备了专业的观鸟望远镜,方便游人观鸟,并达到增强游人保护鸟类的意识的目的。

在木本植物群落覆盖的土地里,选择比较开阔的区域,为满足蜘蛛、蜜蜂、林蚁等生物的生活需要,用拆除违建后遗留的红砖块、木材和其他原料建造人造灌木丛和昆虫酒店,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同时将科普教育的内容融入昆虫酒店。

5.5.2 互动体验功能

结合场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在水体附近设置音乐喷泉、互动涌泉、水幕秋千等,游人可以与水体互动,丰富游览体验。例如互动涌泉,利用不同的感应开关,水体随着音乐喷出水柱。园路两旁设置“夜光地毯”“芦苇灯海”等,利用灯光实现道路与游人的互动;运用植物景观打造“粉色花海”,建设互动性城市湿地公园,如利用粉黛乱子草打造粉色花海,游人可在此拍照打卡。

5.5.3 后期维护管理

在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严格的湿地保护措施。例如,安装监测器,并设立防火检查点,以限制所有进出该区域的人。此外,还要在候鸟迁移、冬季防火及黄河调水调沙时关闭这些场所,以便给在水边或浅水区的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6 结语

对黄河沿岸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不但可以激励社会各界参与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实现湿地多种效益的可持续利用。设计将自然环境与现有园林资源相联系,从植被的营造、水体的修复、栖息地的复原和重建等角度入手,通过对湿地生态观光、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宣传,加深民众对湿地的认识,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城市与湿地生态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宏达,李方正,李雄,等.公园城市视角下的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策略研究:以成都市东进区域为例[J].中国园林,2021,37(12):32-37.

[2] 杜受祜,杜珩.公园城市:山水人城和谐共生[J].社会科学研究,2022(5):130-134.

[3] 黄明华,肖佳,周依婷,等.从花园城市到公园城市:城市规划中国特色理论创新的实然、应然与必然[J].规划师,2022,38(3):140-145.

[4] 刘哲.湿地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意义[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 2014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经贸出版社,2014:84-85.

[5] 爱德华·比·巴比尔.湿地自然资源研究进展[J].水文科学杂志,2011,56(8):1360-1373.

[6] 王春素.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及效益评价[J].水利技术监督,2014(4):50-52.

[7] 杨霄,刘森,贾超,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生态效应:以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2):162-169,187.

[8] 原源,刘秀丽.城市湿地及湿地公园研究现状初探[J].现代园艺,2023,46(15):111-115.

[9] 吴岩,王忠杰,束晨阳,等.“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10):30-33.

[10] 魏巍.北方沙质土滨水绿地生态修复探讨:以西咸新区钓鱼台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17(3):92-97.

[11] 于艳秋,王晓东,赵慧.湿地与水资源管理关系探析[J].吉林农业,2013(7):1.

[12] 罗瑞·莫杰米,克里斯托弗·詹姆斯·桑多姆,保罗·杰普森,等.生态环境下的生态环境治理[J].环境与资源年度回顾,2015(40):39-62.

[13] 伊曼纽尔·科恩·沙哈姆,沃尔特斯·格,斯图尔特·马金尼斯,等.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应对全球社会挑战[M].格兰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6:2-10.

[14] 袁兴中,杜春兰,袁嘉,等.自然与人的协同共生之舞:三峡库区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设计与生态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9,34(3):37-44.

[15] 白中科,師学义,周伟,等.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9):1-9.

[16] 李锋,成超男,杨锐.生态系统修复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物多样性,2022,30(10):312-323.

作者简介:陈佩绮(1998—),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蒋倩(1974—),女,甘肃榆中人,本科,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
从公园规划到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初探
四川省公园城市试点建设基础评价
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思考
江门市公园文化服务供给实证研究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实践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