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生+唐力
摘 要:安徽太平湖湿地生态类型是华东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深水性高山峡谷型人工湖泊的典型代表,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农业面和生活污染以及旅游开发生态承载加重,太平湖湿地生态功能面临退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受到威胁。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建设立足于湿地保护与恢复,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和社区共建,太平湖水质各项指标逐年提升,主体水质一直保持国家二类标准,湿地生态系统稳定,鸟类及各类水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湿地保护与恢复成绩斐然。
关键词:太平湖;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59-03
1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1.1 基本情况 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国家重要湿地之一。作为大型人工库塘型湿地,其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是华东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深水性高山峡谷型人工湖泊的典型代表,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都具有突出表现,兼具涵养水源、调蓄洪峰、调节气候、改善水质以及生态旅游、发电、养殖和灌溉等多种生态功能。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2007年11月开始试点建设,2008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4年底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安徽省首家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规划面积9 850hm2,其中太平湖水域面积8 860hm2,区划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普教育区、大湖亲水运动休闲区、九曲湾历史与民俗文化体验区、主题生态群岛观光休闲区五大功能区。
1.2 湿地资源及其特点 太平湖位于长江一级干流青弋江上游,属高山峡谷型人工湖泊。湖面东西长80km;南北最宽处约6km,最窄处仅10余m;水深平均约40m,最深处70m;正常蓄水量24.9亿m3。
太平湖湿地公园主要景观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滩涂湿地、湖泊湿地等,其中河口的滩涂、浅水区等达990hm2。尽管与沿江、沿淮的浅水型湖泊湿地相比,太平湖湿地在水生或湿生性生物多样性方面略为逊色,但其深水性及优良水质和周围茂密森林植被构成的多类型生境条件,可为某些深水带底栖动物及水陆交错带生活的生物提供所需的生境。
1.3 湿地生物多样性 太平湖湿地以湖泊湿地为主体,同时包含有自然河流、入湖河口等多种湿地类型,另有分布于湖体中的岛屿等陆地,整个湿地公园形成山围水体、水含岛屿的空间景观格局,为不同需要的陆生生物、湿生生物及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环境。
太平湖现有浮游植物31属,维管束植物180科627属1 210种(含变种),其中湿生及水生植物30余种。在太平湖湿地维管束植物中,蕨类植物18科23属36种;种子植物100科304属510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被子植物95科296属500种。
湿生植物在滩涂区域形成旱柳群落、狗牙根群落、蓼子草群落、假稻群落、双穗雀稗群落。水生植物在沿岸浅水区域形成挺水的香蒲斑块、芦苇斑块,在局部区域沉水植物形成苦草群落、菹草群落等沉水植物群落。相对于沿江自然湖泊湿地而言,太平湖湿地公园沼生及水生植物群落较为单调,且群落面积有限,空间分布不均。
适宜的气候、优良的水陆环境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太平湖湿地共有脊椎动物82科193属279种,其中:兽类49种,鸟类147种,两栖爬行类40种,鱼类43种。常见浮游动物23属。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32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8种。太平湖湿地有鸟类186种,其中水鸟74种,占总种类的39.78%,属于中日保护协定的80种,中澳协定的22种。每年为近4万只水鸟提供繁殖或越冬地。鸟类资源中包括国家级保护鸟类15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3种),省级保护鸟类36种(省Ⅰ级保护鸟类10种,省Ⅱ级保护鸟类26种)。
2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
2.1 湿地公园管理架构
2.1.1 议事协调机构 议事机构为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与管理工作。主任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区政府相关部门和沿湖主要乡镇政府组成。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依法行使下列职权:负责研究提出湿地公园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并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落实;组织编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修编工作;统筹协调湿地公园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
区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湿地公园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其他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2.1.2 常设办事机构 常设办事机构为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具体负责湿地公园的各项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湿地公园的各项管理制度;对湿地资源实施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湿地公园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支持配合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和部门,参与湿地公园保护地带和周边景观控制区的保护、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
湿地公园管理处内设办公室、保护科、经营科、建设科四个职能科室。根据工作需要在沿湖各乡镇设立6个湿地监测站和16个巡护点。
2.2 湿地保护与恢复 人类的活动不可避免的对太平湖湿地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太平湖湿地生态的主要因素:(1)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固体垃圾和污水;(2)水土流失;(3)不合理利用(如大规模水产养殖、滩涂放牧、滩涂围垦等);(4)旅游开发带来的游客干扰。这些因素一方面导致水质下降,另一方面干扰野生动植物的生境或栖息地。
为实现太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太平湖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主要有:网箱退湖与鱼类资源保护工程、入湖污染源控制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太平湖湖面污染治理工程、生态保护工程等工程项目,累计总投资近20亿元。
2.3 湿地科研监测 科研监测工作是湿地公园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使太平湖湿地公园得到更好的保护,太平湖湿地公园管理处与环保、气象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常规的水质、气象监测工作,同时利用已经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站、湿地管理监测站和湿地公园巡护观测点开展了水鸟、外来物种等常规监测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太平湖湿地公园的水质、气象、水鸟以及外来物种的多样性与种群数量变化等方面的技术档案,为掌握了太平湖湿地公园的本底情况提供基础数据。
2.3.1 水质监测 黄山区环境监测站隶属国家三级站,具备监测能力达42项,其中水质监测项目26项,对太平湖的水质监测是黄山区环境监测站的常规任务。为提升水质监测能力,2012—2014年实施了“太平湖湿地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目前监测项目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22项)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5项)。
2.3.2 水鸟多样性与种群数量变化监测 建立鸟类监测站点,定点定期观测记录。监测结果表明,目前生活与太平湖湿地公园范围内的水鸟共74种,其中种群数量超过100只的主要种类为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斑嘴鸭Anas clypeata、白腰草鹬Tringa ochropu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数量在100只以上500只以下的主要种类为鸳鸯Aix galericulata(L.)、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数量超过500只的主要种类为白鹭Egretta garzett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小鷿鷈Tachybaptusruficollis、豆雁Anser fabalis。
冬季越冬水鸟主要种类包括小天鹅、豆雁、绿头鸭,优势种群主要为绿头鸭。
国家级保护水鸟主要为小天鹅、白额雁、鸳鸯;省级保护水鸟主要为普通鸬鹚、豆雁、小白额雁、绿头鸭、斑嘴鸭等。其中白鹭、牛背鹭多分布于保育区,而小天鹅、白额雁、鸳鸯、普通鸬鹚、绿头鸭、斑嘴鸭等见于大湖水体。
2.4 湿地科普宣教
2.4.1 湿地科教中心建设 太平湖湿地科教宣传中心,包括科普宣教区和湿地文化体验区。科普宣教区主要是宣传湿地基本知识。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传,建有一个科普馆;湿地文化体验区设有湿地文化馆、湿地鸟类馆、湿地植物馆、湿地鱼类馆、阅览室、永久性宣传栏、湿地小憩地、电子留言处。
2.4.2 湿地宣传与科普教育活动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始终把湿地科普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以科普宣教中心为基地,面向公众和游客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几年来,印刷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开展专题湿地科普知识讲座24场,组织各类宣传、体验活动16次,受众达8万余人。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健走节、“太平湖杯”全国摩托艇锦标赛、太平湖旅游全国摄影大赛、 “秀水佳人”世界旅游小姐中国华东区冠军总决赛、中国·黄山太平湖公开水域游泳公开赛、太平湖-台湾日月潭风光摄影联展活动等一系列影响力比较大的活动。
2.5 合理利用与社区共建
2.5.1 湿地旅游 利用太平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展观光休闲类旅游,为旅客提供一处良好的休闲度假场所。主要支撑项目:湿地观光休闲游、历史文化体验游、大湖水面亲水游、特色节事庆典游。
2.5.2 社区共建 一是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建设让社区受益。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所有项目投资总额为16.39亿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大部分转化为社区居民的劳务收入,增加了沿湖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巨量项目资金投入,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二是沿湖乡镇参与旅游开发。沿湖乡镇社区依托湿地公园,通过湿地观光,户外拓展,湿地摄影,观鸟活动,发展旅游业。旅游从业人员达1 000多人,星级农家乐13家,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收入近亿元。三是社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有机农业,一方面有效减少了传统农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建设生态经果林示范点,生态茶业示范园,中药材基地,毛竹基地,吊瓜产业基地等一批农村生态示范基地,实施“名茶富乡”战略,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
3 主要做法和经验
3.1 党委政府支持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及验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统筹协调,组织调动各方参与。为了迎接国家专家组的验收,专门成立了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工作领导组,成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和沿湖乡镇负责人,抽调人员组成专门验收办公室,负责申报验收工作。二是制度保障。为规范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黄山区政府颁布了《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对湿地公园的范围、管理机构、工作职责、运行机制、规划与建设管理、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湿地公园管理处制定了《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措施有力。依据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标准和湿地公园规划,对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部门(乡镇)及责任人,限定办结时间,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进行督查,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并进行通报。四重视建档管理。通过文字、图表、视频及时记录建设成果及过程,形成前后对比;鸟类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记录完整齐全,保持监测资料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全面收集空气与水质资料、水情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土壤资料等。规范建档,做到“收集完整、真实有效、保管安全、查阅方便”。
3.2 获取专家指导 湿地的保护、恢复与监测专业性强,必须得到湿地生态方面专家的指导。为此我们积极争取省厅湿地保护中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等单位专家们的支持,多次邀请专家现场指导,重点指导监测工作及建档,路线规划,亮点设计,验收申报文本的编纂。
3.3 重视营造氛围 注重营造湿地生态科普宣教氛围。一是在高速及省道沿线和重点区域设立大型的公益性湿地宣传牌和标识性建筑;二是重视科普宣教场所建设管理;三是开展爱鸟周、湿地日、湿地骑行、湿地摄影、知识讲座等系列湿地专题活动;五是建设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官网和湿地中国太平湖湿地公园子网站,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开展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