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菁 季美霞 曾志复
2 型糖尿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如治疗过程中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导致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系统病变等,同时还可累及全身各部位器官(心脏、肾脏以及双眼等),也是2 型糖尿病患者残疾、病死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进入老年期后,疾病对身体的影响更加明显[1-2]。药物是治疗2 型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其目的主要为减轻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调节血脂等,进而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3]。度拉糖肽是一种新型胰高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可长期稳定控制血糖升高,既往研究还发现度拉糖肽对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 细胞功能、减轻体质量等方面也有明显效果[4-5]。但考虑到不同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度拉糖肽治疗后血糖控制效果存在差异,且既往对于影响度拉糖肽等GLP-1 药物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尚缺乏足够认识[6]。本文分析度拉糖肽对2 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2 年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并采用度拉糖肽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290 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符合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③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其他药物连续使用2 周后联用度拉糖肽,联用期间其他药物用法用量维持不变)或单用度拉糖肽治疗;④意识清楚,治疗依从性好,能遵医嘱用药;⑤有度拉糖肽治疗8 周后的血糖监测数据。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②脑卒中;③终末期肾病或透析;④严重肝功能不全;⑤妊娠或哺乳期。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1)资料收集:包括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病程、并发症、合并症、联合用药情况以及实验室指标等。其中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分类、C -反应蛋白、血糖指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血清电解质、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2)度拉糖肽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度拉糖肽(Vetter Pharma-Fertigung GmbH &Co.KG)治疗,每周同一天的任何时间段皮下注射1 次,1.50 mg/次,初期治疗1 周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继续保持用药,连续治疗8 周后评估疗效。(3)血糖控制效果评估:以《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版》[7]为参考,将度拉糖肽治疗8 周后空腹血糖4.4~7.0 mmol/L 和(或)餐后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判定为血糖控制良好,反之则为血糖控制不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度拉糖肽对2 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29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中,男162 例,女128 例;年龄24~73(57.93±11.37)岁;BMI 22.08~30.72(28.10±7.33)kg/m2;糖尿病病程1~18(8.60±3.54)年;空腹血糖7.00~13.95(8.15±2.3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8%~19.74%(10.53%±3.09%)。度拉糖肽治疗8 周后,血糖控制良好223 例,血糖控制不佳67 例。
2.2 影响度拉糖肽血糖控制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见表1。
表1 两组度拉糖肽治疗前临床数据比较
2.3 影响度拉糖肽血糖控制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度拉糖肽治疗前HOMA-β、血清钠、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以及ALT 水平可影响2 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P<0.05)。见表2。
表2 影响度拉糖肽血糖控制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既往研究表明,相较于安慰剂,每周使用1.5 mg 度拉糖肽治疗可明显降低2 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8]。一项综述研究发现,使用度拉糖肽治疗后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0%的达标率为23.4%~55.7%[9]。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治疗8 周后,血糖控制良好223 例,血糖控制不佳67 例,血糖控制不佳比例23.10%。表明度拉糖肽治疗后2 型糖尿病患者仍有较高比例血糖控制不佳,而早期识别血糖控制不佳原因有助于治疗方案制定。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GLP-1 可刺激胰岛β 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抑制胰高糖素分泌等获得降糖效果,且血糖浓度越高作用机制越强[10]。还有研究发现,GLP-1可改善胰岛β 细胞质量,并促进其分化、增殖等[11]。本研究结果显示,HOMA-β 可影响度拉糖肽治疗2 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P<0.05),HOMA-β 越低血糖控制效果越差,原因可能是度拉糖肽作为GLP-1 的一种,胰岛β 细胞储备功能是其降糖机制的基础,因此直接影响治疗后的血糖控制效果。
在受到葡萄糖刺激下,GLP-1 可由肠道L 细胞所产生的肠促胰素调控,其生理机制主要为受到钠离子影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 可不断向肠道L 细胞输送葡萄糖,并出现多种生化反应而激活GLP-1 受体[12]。同时,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 转运过程中,细胞膜局部也可因少量钠离子内流出现去极化反应,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而不断胞吐并包裹住GLP-1,使GLP-1 融入血液最终发挥效果[13]。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钠可影响度拉糖肽治疗2 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P<0.05),血清钠水平越低血糖控制效果越差,结合上述分析推测原因为钠离子浓度可能调节GLP-1 与葡萄糖的相互作用,随着钠离子浓度增高降糖效果也更强。
炎症、胰岛素抵抗、过度肥胖等状态下机体会分泌一种非糖基化的聚合蛋白,其中C-反应蛋白为对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既往认为其可用于预测2 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14]。本研究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水平可影响度拉糖肽治疗2 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P<0.05),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血糖控制效果越差。GLP-1 降糖机制在于其可介导胰岛素分泌,既往研究发现机体胰岛素分泌状态与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15]。因此,度拉糖肽的降糖效果也会受到机体C-反应蛋白水平影响。
甘油三酯长期沉淀与2 型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在体内含量可对2 型糖尿病病情构成影响,其机制可能为高甘油三酯状态下的脂毒性可损害胰岛功能,而还有研究也认为胰岛β 细胞功能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16]。本研究结果显示,甘油三酯水平可影响度拉糖肽治疗2 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P<0.05),甘油三酯水平越高血糖控制效果越差。分析原因可能在于:甘油三酯沉积后可直接影响并抑制胰岛β 细胞功能,GLP-1 在此刺激下自身凋亡速度变快,并严重降低GLP-1 分泌速度,进而导致外源性和内源性GLP-1 的作用被抑制。
ALT 广泛存在于人体器官、骨骼、组织以及肌肉中,既往常用于反映肝细胞功能状态[17]。在糖尿病早期,ALT 水平增高表明机体糖耐量逐渐出现受损,且ALT 水平增高还与2 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等具有一定关系[18]。本研究结果发现,ALT 水平可影响度拉糖肽治疗2 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P<0.05),ALT 水平越高血糖控制效果越差。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机体在高血糖状态下炎症反应可不断增强,通过诱发肝损害进而导致胰岛β 细胞功能损伤[18];直接影响度拉糖肽等作用于胰岛β 细胞药物的降糖效果。
综上所述,度拉糖肽治疗后大部分2 型糖尿病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同时HOMA-β、血清钠、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以及ALT 水平为影响度拉糖肽治疗后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