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 何晓 夏倩倩 朱湘文
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在放射科轮转时间短(1~3 个月),影像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常会出现畏难情绪或重视程度不够,多不能够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1-3]。如何在短期内提高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影像结果判读技能,达到培训要求,成为放射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各规培基地采用的教学方法各异,如搭建线上教学平台、案例教学法(CBL)联合问题导向教学法(PBL)等,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4-5],然而如何构建具有影像医学特色的教学流程及组织框架仍在探索中。“画图”即把病变绘画出来,常用于病理学实验课中。沙龙(Salon)是一种聚会形式,与传统会议或聚会的区别为:主题明确、环节设定丰富,氛围轻松。本研究把画图与沙龙应用于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放射科规范化培训中,旨在探索有助于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的教学方法,为未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影像学基础。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 年4 月至8 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轮转的非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67 名。纳入标准:①非医学影像科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②进入放射科专业基地轮转时长为1 个月。排除标准:虽为非影像科住院医师,但本科专业为医学影像学,或对影像诊断知识有过系统学习。采用以年级为基础进行分层抽样,把学生随机分为2 组,观察组32 名,对照组35 名。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 方法(1)观察组实施画图与沙龙教学,具体包括:①建立观察组学员钉钉群。②每日早读片结束后,教学秘书通过钉钉群发布“每日学一病”疾病名称。疾病的选取根据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放射专业基地任务及目标,由放射科教学组全体成员讨论设定,并根据学员入科时间不同,由易及难进行发布,病种主要为常见病、多发病和放射科需上报危急值疾病,如:气胸、克雷氏骨折、消化道穿孔、主动脉夹层等。学员当日上午(08 ∶30~12 ∶00)通过PACS 系统查阅过往病例资料中“每日学一病”的典型影像图像(5~10 份),进行回顾性学习,并从中选取1~2 份,将典型病例的典型表现绘画下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绘画过程中强调病灶的部位、典型影像特征及病变引发的周围组织器官的影像表现,而并不强调画工的优劣。画图完成后,交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指导。③每工作日下午(13 ∶30~17 ∶00,除周四外),书写影像诊断报告或参加科室组织的亚专科课堂学习。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数量要求每日不少于5 份,轮转结束出科前需完成不少于100 份诊断报告的书写,其中CT 报告不少于20 份。④每周四(16 ∶00~17 ∶00),观察组学员、教学秘书及一位带教老师(轮流制)参加在放射科示教室举办的沙龙,具体环节内容由学员设定,包括:话题导入、学员提问老师回答、老师提问学员回答和归纳总结等环节,以解决学员近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主题,过程中强调学员为主、老师为辅。(2)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法,具体包括:①建立对照组学员钉钉群。②根据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放射专业基地任务及目标设定,教学秘书通过钉钉群发布阶段性学习计划。学员按计划进行微课(科室录制)学习、书写影像诊断报告或参加科室组织的亚专科课堂学习。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数量要求每日不少于10 份,轮转结束出科前需完成不少于200 份诊断报告的书写,其中CT 报告不少于40 份。④上述过程中,带教老师负责对其带教学员进行指导、答疑,教学过程中强调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1.4 教学效果评价 以中期考核、出科考核和出科总成绩为评估指标,对两组学员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中期考核于入科后第2 周的周五下午进行,考核形式为诊断阅片,时间为40 min,满分为40 分。考核病例两份,由教学秘书提供,并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分:①诊断报告书写规范(5 分);②诊断思路明晰、合理(5 分);③诊断结果准确(5 分);④给出关键性鉴别诊断(5 分)。考试后由两位非教学组老师进行盲法阅卷,成绩取均值。出科前最后1 个工作日下午进行出科考核,为闭卷考试。题目组成为:单项选择15 题,每题2分;多项选择5 题,每题2 分;诊断阅片3 题,每题20 分,总分100 分,考试时长为90 min。试题题目涉及多个系统疾病,且不与前期教学病例重叠。出科考核中主观题阅卷评分标准、阅卷方式及成绩取值方法均与中期考核一致。出科总成绩按中期考核占比20%,出科考核占比80%计算。在考勤合格、工作量达标,出科考核通过的前提下,住院医师提交申请,予以出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hapiro-Wilk 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两组住院医师的中期考核(P=0.215;P=0.108)、出科考核(P=0.142;P=0.560)和出科总成绩(P=0.207;P=0.893)均大于0.05,表明研究样本的数据呈正态分布,可以使用参数检验的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住院医师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住院医师在学历、性别、年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员基本情况比较(n)
2.2 两组学员测试成绩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学员测试成绩比较[(),分]
表3 两组学员测试成绩比较[(),分]
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对医学影像学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课本知识,仅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和理论[6]。医学影像学以形态学的研究为其学科特色,疾病的发生部位、典型影像特征及病变引发的周围组织器官的影像表现等均是进行影像结果判读的重要依据。虽然制定了放射科规范化培训教学流程,但其难易程度更适合于本专业住院医师的培训,而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普遍反映学习较为吃力,国内其他教学基地也同样面临类似问题[1,4]。微课教学完全依赖网络进行沟通,弱化了带教老师与学员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很难全面提高住院医师的教学质量[7-8]。典型病例的回顾性学习,可以加深学员对影像疾病特征的印象,但对学员查找的病例是否典型,学员对病例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监管力度不够。通过画图,学员可以对疾病影像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理解和记忆;带教老师也可以通过学员的画图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得以了解,并适时督导;画图笔记也可以作为珍贵的学习资料得以保存,在日后工作中进行查阅。
学员为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2]。虽然每位轮转学员均配备了有资质的教师辅导,但有些学员学习积极性不够,或性格内向,遇到问题不能够及时向带教老师进行请教。微课堂的优势在于虽然可以系统化、条理化讲授知识点,可以反复重播,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但灌输式教学模式常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也不能针对学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回答[9-10]。沙龙话题由学生设定,内容多为影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及其知识水平相符,在“学生问教师答”的环节,学生可以及时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教师问学生答”的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到学员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点及盲区,从而可以把教学内容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进行查缺补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不同专业住院医师相互碰撞及启发,更大程度训练综合思辨能力[5]。
本研究中,设定以阅片为主要内容的中期考核,其目的在于明确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情况和学员对教学新方法的应用情况,从而督促其学习进度,合理安排学习任务。中期考核结果表明,观察组学员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但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前期影像知识储备薄弱,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的教学方法还未能完全体现其效能。回顾性分析沙龙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对老师问题的回答,不难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逐渐深刻,而对老师提出问题的回答也更为全面、具体,表明其影像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观察组的出科考试和总成绩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画图与沙龙有助于提升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在放射科的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画图与沙龙有助于提升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在放射科的培训效果,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未来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学资源分类、分层,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非影像学专业医师可以在虚拟的交互式应答中,结合画图和沙龙的形式,配合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体验真实的医疗场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