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磊 金聪伟
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肩负着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的使命,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三全育人”正是围绕这一根本任务,从促进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思政育人模式。通过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有助于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把握正确方向,助力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1 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人才,肩负着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责任。研究发现,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业(科研)压力、就业压力、与导师的关系、情感问题、经济压力、医患矛盾等[2]。因此,做好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深入了解医学研究生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实以医学研究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抓住痛点进行顶层设计和策略调整,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素养,为医学研究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医学研究生作为国家未来医学领域的重要人才储备,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高校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大的力度和更科学的视角推进医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关注全体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既关注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又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只有坚持以生为本,尊重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性,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3 助力医学教育事业发展 目前,医学类院校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探索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树立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做好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方面,对于促进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培养医学研究生的摇篮,高校要始终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主线,从课程设置、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等角度重点强化医学研究生的内涵化培养,从时代和社会需求入手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实现从关注外在目标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注重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系统推进医学教育事业发展。
研究发现,医生是自杀意念发生的高危群体,其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质量[3]。美国精神病学会(APA)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医生的自杀率是所有职业中最高的,每10万人中有28~40 人[4]。作为未来医生培养的摇篮,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医学研究生规模发展迅速。当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在新闻中关于医学研究生自杀的报道经常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研究表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5]。周超等[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均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孙磊等[7]研究发现46.7%的医学研究生群体存在概念认知的偏差。总之,当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内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难点和痛点。
2.1 工作体系尚未健全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下发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高校迅速响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从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和落实。但因重视程度不一致、资源分配欠合理等因素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于本科生[8]。目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隶属于学生工作部,而研究生归口管理部门为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两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一定交叉,实际工作中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殊性考虑不足、对于医学研究生身心发展特点研究不够而导致的差异化管理现象比较明显。
2.2 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以良好的队伍建设为前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且需要专业力量的支持。目前,仅少数高校建立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或单独配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力量配备不足;研究生心理健康学生组织、心理委员等设置标准不一,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管理,宣教活动开展较少,朋辈互助的作用无法发挥;面向医学研究生群体的培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心理健康自助和互助意识比较欠缺,工作机制很难运行顺畅。
2.3 三方协同育人不够 根据国家对于医学教育的规范化要求,医学研究生因需接受长时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其长期在校外学习和生活,与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师面对面接触较少,且规培期间经常在不同科室流转,极具不稳定性,且学校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也很难与学生家长保持定期、有效沟通,因此,导致家庭-学校-规培医院的协同育人作用很难有效发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难以深入、追踪不够、教育滞后等问题。
2.4 专业优势发挥不足 医学研究生具有较为丰富的身心健康知识,具备对自我身心健康状况评估的初级能力,但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常未发挥出专业优势,如存在对健康概念的医学化倾向认识偏差,易导致对严重心理疾病的忽视。还有中医类研究生对于“五行学说”、中医情绪调节疗法、针灸推拿、功法训练等比较熟悉,可以借助专业优势更好实现自我心理疏导的目标。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促进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培养新时代的优秀青年。其中全员育人指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各层面的育人作用,协调推进。全程育人指的是从学生进入学校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均渗透育人理念和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收获和成长。全方位育人指的是将育人工作渗透在学风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不同教育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养提升[1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坚持专业性、协同性和针对性原则,切实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心理自助互助能力,养成理性平和心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3.1 实行本研一体化培养(1)打通管理壁垒,细化育人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需要统筹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跨部门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打破分开管理、效率低下等局面,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时统筹两类群体,细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从日常咨询、心理普查、宣教活动、危机干预等方面确保工作一致性,在课程建设、学生队伍培训要求等方面则因需而异,实现场地和师资共享、资源和经费共用,保障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2)关注学生发展,培育核心素养: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作为重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学生成长,事关未来医学生培养质量。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培育未来医学生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不断提升心理育人的针对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学生核心素养事关教育教学改革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对曾开展过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提出四维框架,即个人品质、沟通合作、社会责任、未来发展四个方面[9]。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注重从核心素养框架中提炼培养出适宜的培养目标,并不断优化。(3)做好危机预防,及时精准干预:以保障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作为根本,切实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从源头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以心理普查和新生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建立学生动态心理档案,定期摸排学生心理动态,抓好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充分发挥本科生心理委员和寝室气象员以及研究生心理委员或联络员的积极作用,建立预防-发现-干预的工作机制,确保重预防、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采取更加精准科学、更加专业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相关保障,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2 挖掘医学专业育人特色(1)重视生命教育,呵护学生成长:医学专业作为与生命健康紧密相关的专业,医学生在校期间均接受系统的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对于人的生理结构和生命意义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不断深植生命教育理念,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生命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因此,对于医学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要充分发挥这一专业优势,让学生在知识教育之上,收获更多高阶思辨能力,升华生命的意义,学校和规培医院要不断将生命教育贯穿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始末,从自我教育出发,从而更好增进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积极应对未来成长和当下的挫折,不断提升抗挫折能力和心理韧性。(2)强化专业思政,发挥育人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理念,强调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思政教学环节,让学生更能接受、促进理解和运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中,很多都与生命健康、社会责任、医患沟通、自我成长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课程教学、规培轮转、见习实习等环节要特别注重心理育人与专业思政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和实践中的资源,提取思政元素,加以引导和示范,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社会功能水平,发挥育人作用。(3)发挥专业优势,促进自助互助:我国中医学蕴含着巨大的宝贵财富,如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养生防病、将病防发、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病盛防危、病后防复等6 个方面,可以有效指导学校做好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引导学生像关注身体健康那样来关注心理健康和内在成长,树立科学理性的自我认知[10]。还有五志理论可应用于情绪的调节与管理,疏解压力,恢复内在平衡。还有如太极操、五禽戏等可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促进压力管理与情绪稳定,提升科研和学习效率。同时,鼓励学生自助与朋辈互助相结合,将专业特色与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不断提升学生整体的心理素养。
3.3 构建心理育人工作网络(1)发挥导师作用,加强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不仅要在科研、临床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且要在生活上加强沟通和交流,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知,合理疏解压力,做好关心和提供实际帮助。同时,导师在发现疑似学生有心理异常后,要第一时间联系所在学院辅导员,共同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转介评估、危机干预等工作。(2)明确管理职责,促进家校联动:学校、家庭和规培医院要明确分工和教育管理职责,三方联动才能促进医学研究生顺利完成毕业、促进学生成长。如学校研究生院(研工部)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要切实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从管理体系、队伍建设、专业支持等角度做好统筹;规培医院要根据与学校达成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细则,落实好医学研究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作用,做好专业指导和生活关心;家庭要定期与学生保持联系,了解最新动态,提供社会支持,遇到紧急情况需与学校、规培医院等共同做好协商,保障学生的安全。(3)顺应时代需求,搭建网络平台:医学研究生因大部分时间在规培医院,且住宿也由医院安排在规培医院附近,因此面向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要根据其实际需求和可接受度,建立数字心理服务系统,构建心理健康远程服务体系,延伸当前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比如系统中设置心理知识科普、线上趣味心理活动、AI 心理对话、网络心理咨询、心理热线求助等板块,满足医学研究生的心理诉求,预警分析学生当前的困扰及相应的程度,提供专业和有效支持,及时疏解困扰、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
总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认真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挖掘工作路径、提升工作成效,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心理素养,培育新时代的优秀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