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朱国俊
1.杭州市安居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2.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5
杭政储出[2019]59号地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新风路与驿城路交叉路口东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3338m2,总建筑面积133941.88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9349.2m2,地下建筑面积54592.68m2。拟建建筑物为3幢12F高层建筑和3幢5F裙房及其附属设施,设整体地下三层地下室,基础采用灌注桩基础。拟建项目南侧为已建新风路,西侧为在建驿城路,北侧为在建机场地铁线路及5号区间风井。东侧为笕桥镇弄口社区经济联合社商业综合用房。
基坑开挖范围内涉及地层如下:
①杂(素)填土:杂色、灰色,松散,干~稍湿。②-1层黏质粉土:灰黄色、黄灰色,稍密,局部为中密,很湿。③-1层砂质粉土:灰黄色、灰色,稍密~中密,很湿。③-2层粉砂夹粉土:灰色、青灰色,饱和,中密,局部为稍密。③-3层砂质粉土:灰色、浅灰色,很湿,稍密,局部中密。⑥-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流塑。⑥-2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灰色,深灰色,流塑状。⑦-1层粉质黏土夹粉土:灰绿色、灰黄色,可塑。⑦-2层黏土:黄灰色,硬可塑。⑨-1层粉质黏土:灰黄色,局部为灰褐色,可塑。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主要赋存于表部填土或粉(砂)土中,水位埋深1.40~5.40m。本场地浅部潜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干湿交替下具微~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环境条件下具微腐蚀性。
(1)基坑普遍挖深15.90m,最大挖深16.90m,开挖深度深。开挖面积约15457m2,开挖面积大,且形状不规则。
(2)坑底位于3-3砂质粉土或6-1淤泥质粘土或6-2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层,工程力学性质较差。地下水位高,且3号土层渗透系数较大。
(3)项目北侧为拟建地铁线,西侧为已建新风路,新风路下埋深多条市政管线,其余两侧为在建规划道路。项目周边环境复杂,且北侧位于地铁保护区范围内,对变形的控制要求较高。
北侧利用区间隧道600mm厚地下连续墙作支护桩,其余侧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整体内设3道钢筋砼内支撑。北侧坑底采用五轴水泥搅拌桩加固;基坑内分坑采用直径900mm钻孔灌注桩,坑中坑采用直径700mm钻孔灌注桩结合1道钢筋砼内支撑,五轴水泥搅拌桩作止水挡土帷幕。基坑内外设明沟排水,同时坑内设疏干井坑外设备用疏干径降水。
本项目典型剖面图如下图1:
图1 典型剖面图
原施工及开挖顺序(图2):
图2 基坑围护设计方案分区块开挖示意图
(1)开槽施工Ⅰ区块(Ⅰ-1和Ⅰ-2),至施工地下室外墙至±0.000。
(2)开槽施工Ⅱ区块(Ⅱ-1和Ⅱ-2),至施工地下室外墙至±0.000。
(3)开槽Ⅲ区块(Ⅲ-1和Ⅲ-2),至施工地下室外墙至±0.000。
(1)清整场地,确保基坑周围自然地坪在设计标高内,施工工程桩与围护桩(TRD工法桩、水泥土搅拌桩、钻孔灌注桩及地下连续墙)。
(2)按剖面标高,开槽施工Ⅰ区块(Ⅰ-1和Ⅰ-2)冠梁及第一道支撑,待冠梁及第一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按设计要求分层分块开挖至第二道支撑梁底。
(3)施工Ⅰ区块(Ⅰ-1和Ⅰ-2)围檩及第二道支撑,待围檩及第二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按设计要求分层分块开挖至第三道支撑梁底。
(4)施工Ⅰ区块(Ⅰ-1和Ⅰ-2)围檩及第三道支撑,待围檩及第三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按设计要求分层分块开挖至-13.900m,然后按先A后B再C的开挖顺序开挖,先开挖区块的垫层施工完成后方可开挖后挖区块[1]。Ⅰ区块(Ⅰ-1和Ⅰ-2)中A、B、C区块开挖至设计底标高后施工基础底板及底板传力带。施工Ⅰ区块(Ⅰ-1和Ⅰ-2)底板及底板传力带时,同时施工Ⅱ区块(Ⅱ-1和Ⅱ-2)冠梁及第一道支撑。
(5)Ⅰ区块(Ⅰ-1和Ⅰ-2)的底板及底板传力带达到设计强度的80%设计强度且Ⅱ区块(Ⅱ-1和Ⅱ-2)冠梁及第一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按设计要求分层分块开挖Ⅱ区块(Ⅱ-1和Ⅱ-2)至第二道支撑梁底。
(6)施工Ⅱ区块(Ⅱ-1和Ⅱ-2)围檩及第二道支撑,待围檩及第二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按设计要求分层分块开挖至第三道支撑梁底。
(7)施工Ⅱ区块(Ⅱ-1和Ⅱ-2)围檩及第三道支撑,待围檩及第三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按设计要求分层分块开挖至-13.900m,然后按先A后B再C的开挖顺序开挖,先开挖区块的垫层施工完成后方可开挖后挖区块。Ⅱ-2区块中A、B、C区块开挖至设计底标高后施工基础底板及底板传力带。施工Ⅱ区块(Ⅱ-1和Ⅱ-2)底板及底板传力带时,同时施工Ⅲ区块(Ⅲ-1和Ⅲ-2)冠梁及第一道支撑。
(8)Ⅱ区块(Ⅱ-1和Ⅱ-2)的底板及底板传力带达到设计强度的80%设计强度且Ⅲ区块(Ⅲ-1和Ⅲ-2)冠梁及第一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按设计要求分层分块开挖Ⅲ区块(Ⅲ-1和Ⅲ-2)至第二道支撑梁底。
(9)施工Ⅲ区块(Ⅲ-1和Ⅲ-2)围檩及第二道支撑,待围檩及第二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按设计要求分层分块开挖至第三道支撑梁底。待围檩及第三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按设计要求分层分块开挖至基坑底,然后施工Ⅲ区块(Ⅲ-1和Ⅲ-2)地下室基础及底板传力带。
采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分析。包括区间隧道、土体、围护结构、立柱桩及支撑体系。计算模型选取时,充分考虑基坑开挖深度、基坑平面大小及与既有盾构隧道的距离等工程影响范围[2],模型大小取280x230x50.8。模型网格采用四面体进行单元划分,共划分已生成252558个单元,432698 个节点。
车站主体结构与盾构隧道采用板单元模拟,立柱桩采用梁单元模拟、地下连续墙采用板单元模拟、钻孔灌注桩采用桩单元模拟,支撑体系采用梁单元模拟,土体及加固体采用实体单元模拟。
假定同一土层中的图是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考虑土体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将其视为理想的弹塑性体,采用HSS本构模型,模型的材料参数表详见表1。
表1 模型参数表
模型的边界条件是:模型四周及底部采用法相约束。设计施工荷载为20kPa。
计算结果表明:Ⅰ区块开挖至坑底设计标高,土体最大总位移为16.9cm,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13.0cm,既有车站结构最大位移2.15cm,内支撑最大轴力为4421kN。Ⅱ区块开挖至坑底时,土体最大总位移为15.2cm,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13.7cm,既有车站结构最大位移4.48cm,内支撑最大轴力为5446kN。Ⅲ区块开挖至坑底时,土体最大总位移为21.5cm,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19.2cm,既有车站结构最大位移4.74cm,内支撑最大轴力为10040kN。其中Ⅲ区、隧道位移云图见图3、图4。
图3 土体总位移云图
图4 既有车站结构位移云图
根据第三方监测单位提供的基坑施工监测成果显示:(1)本项目在基坑Ⅰ区块开挖至坑底时,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最大为44.43mm,围护桩桩顶位移最大为35.64mm,结构水平位移为2.60mm,支撑轴力最大值为9736kN;(2)本项目在基坑Ⅰ区块浇筑垫层及底板完成,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最大为46.52mm,围护桩桩顶位移最大为36.33mm,结构水平位移为2.80mm,支撑轴力最大值为9987kN;(3)本项目在基坑Ⅱ区块开挖至坑底,Ⅰ区块第一道支撑还未拆撑,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最大为28.64mm,围护桩桩顶位移最大为37.77mm,结构水平位移为2.80mm,支撑轴力最大值为4736kN。
由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报告可知,围护桩与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变形趋势大体一致,结构水平位移结果较为接近。工期优化方案保证了基坑的顺利、安全实施,数值模拟与监测报告显示,基本均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1)三维连续介质有限元方法的分析对象包括了基坑围护结构、邻近的地铁隧道和车站以及基坑周边一定影响范围内的土体,土体采用HSS模型模拟,是分析基坑开挖引起的环境效应的较为理想的方法。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围护桩及基坑周边土体变形的趋势大体基本一致。有限元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是合理的,可基于基坑工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2)本工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合理设置隔离桩,对基坑进行分坑设计,施工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这些技术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3)实测数据表明基坑开挖对已运营地铁产生一定影响,但变形量小于设计值,且完全满足地铁运营要求,可见设计所采取的方案及措施是切实有效的。
(4)本项目对施工工况进行优化,按照优化方案进行施工,基坑开挖施工对周边环境及地铁的影响均在设计要求范围内,工期缩短8个月,工程造价降低约35%,节约近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