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首斌 戚德祥
【摘 要】出版国际传播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2024年开启了“一带一路”倡议“新十年”,也开启了中国出版国际传播“新十年”。当前,“一带一路”出版国际传播合作呈现项目总量稳中有升、内容结构持续优化、新技术采纳日新月异、合作机制长效互补的良好态势,出版业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传播呈现发展战略对接日益紧密、出版国际传播提质增效、数字出版领域合作快速推进、人文交流渠道持续拓宽的良好局面。未来,出版业应从完善政策引导体系、数智赋能引导差异化传播、国际传播趋近日常生活、实现“交流生态”长效机制等方面探索“一带一路”出版国际传播创新举措,全面提升出版国际传播效能。
【关 键 词】出版国际传播;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创新
【作者单位】王首斌,云南科技出版社;戚德祥,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出版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20BXW047)。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1.005
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从地理连接开始,贯穿欧亚,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市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融合得更加紧密。“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沿线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了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共建国家的积极响应[1]。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稳步发展,已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9月,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文化产业贸易稳步提升,为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承载形式,同时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层”[3],是我国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出版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把握发展机遇,探索融合发展、提质增效的新路径,构建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推动中国出版高水平走出去[4]。未来十年,出版业将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出版合作的生动实践中开启新征程。本文选取丝路书香工程项目作为案例,通过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版合作与传播现状的考察,总结经验、效果,在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出版国际传播效能。
一、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版国际传播现状
当前,中国出版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积极拓展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优质作品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传播方面,中国出版业优化传播内容,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走向丝路沿线。在项目参与方面,中国出版业积极参与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为出版国际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选题和内容参考。丝路书香工程是中国新闻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项目,对推动中国文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对2015—2023年丝路书香工程资助项目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当前中国出版业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国际传播现状。
1.项目总量稳中有升
我国自2015年开始有规模地实施丝路书香工程,传播内容注重全面、持续、深入,项目数量稳定增长,中外合作程度更深、维度更广,对外合作呈持续化、稳定化态势,输出文种更加多元化(见表1),输出内容涉及文学类、文化类、少儿类等多个门类。
丝路书香工程涉及的众多出版机构在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丝路国家图书互译项目、汉语教材推广项目、境外参展项目、出版物数据库推广项目等环节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2023年,絲路书香工程翻译资助项目共立项资助3282项,与205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版机构合作出版发行。2015年该工程立项数量最多,为546项,其中增补项目为242项。立项少于300项的有两年,分别为2017年272项、2019年286项。其余年份资助数量基本保持在300项以上,总体上呈现平稳推进态势(见表1)。
丝路书香工程资助的文种在2015—2018年期间输出文种数量波动较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后相对稳定,保持每年输出40种文种左右。阿拉伯文、俄文和英文是总体获得资助最多的文种(见图1)。“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面向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2017—2013年丝路书香工程对阿拉伯文资助的数量最多,为414项。中国与中东国家文化差距较大,文明间的相互尊重原则使得中国面向中东国家的出版国际传播保持良好态势,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及论坛活动尤为亮眼,埃及安格鲁出版社、埃及希克迈特文化集团、沙特萨比阿出版集团、阿联酋哈玛利尔出版集团、伊朗莫瑞甘出版社等一大批主流出版机构是推动中国出版走向中东国家的主要力量。中俄出版交流早在2006年就签署备忘录,互译和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每年都有大部分作品的首译本在中俄两国出版。中国与东盟国家由于地缘因素交流密切,资助项目年均占比在15%左右且总额较为稳定,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资助数量占比最高,文化相似性消除了出版国际传播的天然障碍。另外,2017—2023年丝路书香工程主要资助的国家大多使用中亚及中欧国家语种,受资助项目也较多,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2018年成立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论坛等一系列政府项目在促进双方交流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版业的发展程度是决定合作国家文种数量的重要因素。随着丝路书香工程资助语种不断增加,参与的出版机构更加活跃,形成国有、民营、海外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为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渠道。
2.内容结构持续优化
在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共同推进下,我国多数出版社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5]。蕴含“真实、立体、全面”地弘扬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方案的主题出版物历年占比将近45%,塑造了中国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政治形象、积极负责的经济形象、和谐包容的文化教育形象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军事形象等,以此塑造强大和平的大国形象[6]。《习近平讲故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等被以多种语言翻译,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和中国人民的拼搏故事,为国际社会提供全新的了解中国的窗口。围绕脱贫攻坚、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一批优秀的主题图书通过丝路书香工程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如《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日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德文)、《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英文)。在此期间,共5个项目入选丝路书香工程,包括《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波兰文)、《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泰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格鲁吉亚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尼泊尔文)等,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讲好中国故事。
获丝路书香工程资助的社科类、科技类等学术图书在2015—2023年每年占比维持在10%—15%,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社科类文献受资助项目每年在20种以上,且数量和占比逐年增加,以促进中外学者交流及满足对象国目标读者需求为主要输出方向,有效减少了图书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提升了共情传播力。《丝绸之路与文明交往》(哈萨克文)、《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研究》(泰文)、《上海合作组织20年:成就和经验》(俄文)等学术图书尤为显眼,主要提供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普通读者和专业学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翻译出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精品,在推广中国学术与中国文化、建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方面作用显著,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构建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与文化平台。
在获丝路书香工程资助的图书中,具有共通性、共情性、普遍性的文化类资助项目历年占比最高,约为40%。文明互鉴、文化交流活动的实质是通过推动文化的相互了解来促进各国民众心意相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读者也因此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厚底蕴。
针对青少年的少儿类项目。丝路书香工程资助类型主要是绘本、儿童文学,如《寻找鱼王》(印地文)、《琴声飞过旷野》(阿拉伯文)、《风筝是会飞的鱼》(法文)、《故事里的中国·墨童》(越南文)等合作翻译图书。根据市场反馈,儿童文学特别是绘本在消除成见、传达文化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少儿图书市场需求较大,促进童书出版交流与合作,也是传递价值和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
2023年,获丝路书香工程资助的学术图书数量大于等于10种的出版机构共计6家,其余140家出版机构获资助项目数量均为个位数(见图2)。从2023年立项情况看,新华出版社获资助的10个项目多为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如《火星探测:新华社记者带你探秘》(阿拉伯文)、《量子科技:新华社记者带你探秘》(希伯来文)等,有效提升了当代中国出版的国际传播形象。文艺类项目将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如《甄嬛传》《芈月传》等推向了国际市场,为国外观众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作品。科技类项目向国际科研界展示中国在自然和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可见,丝路书香工程从遴选到实施,都展现了其对全球价值观的尊重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
3.新技术采纳日新月异
《“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发展报告(第四卷)》显示,2016年至2021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订版权贸易协议增幅达167%[7],数字文化贸易,尤其是网络文学、在线教育、数字阅读、专业数据库建设等数字出版精品项目增幅明显。依托丝路书香工程的国际传播项目,多家出版机构已建立数字出版平台和数字化版权贸易平台,版权范围也扩大至多种形式的电子版权、网络版权,数字出版平台已逐渐成为出版国际传播的核心媒介。
丝路书香工程针对数字出版传播规律和受众特点,聚集优势出版资源,赋能内容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全媒体传播、数字版权管理,使得出版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交易、消费等环节全面向数字化转型,出版机构得以更好地探索以数字出版和线上贸易为核心的国际合作出版新模式,构建融合发展的国际化新路径。在内容平台搭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等21家出版机构与科大讯飞公司、高校共同合作打造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APP覆盖152个国家和地区,支持中、英、日、韩、俄、泰6种语言,已逐渐成为智能语言学习平台。有的出版机构采用新技术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如阅文集团的数字出版平台涵盖了共建“一带一路”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传播渠道建设方面,宁夏智慧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阿拉伯地区建立的阿拉伯语数据库,为数字出版产品提供了线上渠道[8]。出版机构开设的线上渠道配合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的线下书店,加之出版机构在当地设立的海外编辑部,能够促进数字出版产品在当地的销售。传统地方出版机构也开始探索全媒体传播,通过电商、短视频等平台进行內容营销,如新星出版社在疫情期间推出的抗“疫”主题图书在亚马逊Kindle、掌阅等数字平台上以电子书形式向海外读者推送[9]。我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通过线上数字出版销售平台促进交流合作,如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的“中国电子书库”国际化数字传播平台已与亚马逊、谷歌等平台签约,推介中国优质数字出版物。
4.合作机制长效互补
获丝路书香工程资助的出版机构应完善多元化合作机制,推动责任共担,助力发展共促,确保信息共通,进而实现文明互鉴,合作共赢。选题合作是当前丝路书香工程资助项目的主要合作形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合作在产品、资本、知识三大产业链条上均出现了不同形式与程度的合作,呈现以政策导向为动力、合作主体多元化、合作趋势网络化的特点[10]。
出版机构以资本、项目、联盟为纽带,促使资助项目运营本土化,通过积极搭建图书出版智库交流和学术研究平台,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委员会等资源力量,共同研究主题出版的创新策略,及时分析研判国际传播发展趋势,为深化出版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智库、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充分考虑各国国情差异、图书出版管理政策差异及意识形态差异,加强国际出版市场调研和主题出版重大课题研究,精细研究受众需求,形成当地出版市场报告,为打造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出版精品提供理论支撑。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大力实施“中国童书的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推出运用新技术或新媒介的文化产品。如:向荷兰、马其顿、塔吉克斯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云课堂及数字教育解决方案;与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合作,入股全球最大的在线版权交易平台,突破文化交流交融的时空限制[11]。中国援南苏丹教育项目从教材开发、教师培训、教材印刷等全面开展技术援助,结合南苏丹的国情特点和教育现状,搭建教育培训中心,现该培训中心已成为南苏丹教师喜爱的数字化出版平台。
我国出版机构已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多个海外分社和投资项目,形成初步规模。目前,国内出版机构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国际传播主要体现在出版机构之间利用共设国际编辑部、国际组稿等形式汇总集体智慧。新世界出版社已与19家海外出版机构成立了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覆盖印度、韓国、美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和地区,涉及1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截至目前,新世界出版社共启动105种海外编辑部图书的合作出版工作,已实现93种图书在海外落地。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在巴黎注册东方书局出版社(合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美国成立双世出版公司(合资)和SCPG出版社(独资),中国出版集团先后在悉尼、巴黎、温哥华、伦敦、纽约、法兰克福、首尔、东京成立合资或独资出版公司。我国数字出版机构依托出版合作的优势,以集团突围、列队开路的崭新姿态,大力拓展国际出版市场,做到区域性合作与全域性合作相统一,政府扶持与民间行业、协会组织帮助相交融,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推进数字出版合作。
二、出版业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效果
1.政策推进:发展战略对接日益紧密
我国出版国际传播经历了“十五”的萌芽期、“十一五”的探索期,到“十二五”的深入发展期后,重点强调“十三五”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长远规划加强了我国出版业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我国出版业要重点出版和对外宣传推广优秀的图书作品,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12]。《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了出版业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来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重点任务以及重大工程,通过推动重点任务以及重大工程的落地,加速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我国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1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文化交流项目数量逐年攀升,图书种类丰富多样,“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受到各国的欢迎,不仅是因为它能给各方带来实质的经济发展项目,还是因为它涵盖了文化等精神层面的诉求,故能引起人们共鸣。丝路书香工程以项目为导向,其关注的主题出版、学术出版、文化传播项目都加强了中国主流出版机构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传播,呈现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笔墨多从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角度着手,如载人航天项目、脱贫攻坚、5G通信,能在一定程度上宣介、传播新时代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根基,为文化互鉴和民心相通作出显著贡献。
与此同时,《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发布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数字出版出口金额大约为5631.4万美元[14]。虽然数字出版的出口金额已经超越了传统出版的出口金额,但这个数字仍与西方强国有一定差距。这不仅仅是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还有思维转变的问题。我国出版业应思考如何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创新翻译模式和传播模式。针对上述挑战,我国学者需要加强数字出版国际化相关研究,借鉴成功案例,探索与我国国情相匹配的模式,构建融通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数字出版平台,最终提高中国数字化出版能力和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出版国际传播最终意味着出版国际化发展,出版业国际化不仅是国家行为下的资助项目,还是市场和技术驱动的国际化竞争,由项目到企业、由产业到文化是政策演进的方向。
2.优中选优:出版国际传播提质增效
从丝路书香工程获资助的选题数量可以看出,历年资助数量均无太大起伏。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推进,经过最初的开拓阶段,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国际传播正向着更加务实的方向迈进,我国出版机构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出版项目合作时表现得更加成熟、理性,不再执着追求出版贸易规模,而是更加注重输出和引进图书的质量,贵在精而不在多。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版权贸易经历了数量迅猛上升到井喷再到逐渐稳定的过程,出版合作迎来了提质增效新阶段。
本土化一直是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研究重点,也是数字出版时代中国出版国际传播工作重点。大量关于经济交流、人文交流、对话合作、环境保护等的故事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应该被重新发现、重新讲述,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角,直观展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在2017—2023年间,丝路书香工程资助项目的主题图书和社科类图书占资助图书的半数以上,教育类、古籍类、文艺类等相对较少。因资助数量有限,每年选题通过率仅能达到申报数量的10%,图书类别呈现固定化、定势化的特征。我国出版业可对图书选题的评审机制进行优化,注重图书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多样性,将资助名额向新颖、有挑战性的优质选题倾斜,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推动出版国际传播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文化距离关乎传播效果,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荷兰学者夫斯泰德提出,文化带来的更多的是冲突而不是认同[15]。由于时空和地理的距离,部分出版机构对国外受众的需求了解不足,导致图书内容缺乏与目标受众所在地相契合的本土化叙述方式。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文化隔阂,使其在国际范围内的话语权受到挑战。随着全球经济朝一体化方向发展,生活方式的融合已经被认为是在加速发生的,提炼和传播共通的文化元素成为提高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3.科技赋能:数字出版领域合作快速推进
智能出版时代,出版的数字化、智能化是内容创作和传播的大趋势,出版国际传播已从出版产品生产者向综合文化服务者转变。在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时,我国出版机构已将运营焦点从产品输出升级为场景服务,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内容生产与传播。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数字出版国际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效果初显,智能传播的背景使得傳播内容移动化特征凸显。出版机构逐步构建智能化场景,创造具有增强现实阅读场景的移动体验,传播渗透力增强。
从技术方面看,尽管我国网络平台公司在过去10年一直是推动网络文学国际化的主力,建立了“掌阅文学海外版”等传播网站,但中国网络文学缺乏与国际主流标准接轨的统一标准和权威内容聚合平台。电子书格式混乱、有声书制作成本高等因素导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化难以落地,难以满足海外市场的数字阅读需求。
从需求方面看,数据直达读者需求,有需求才有市场,业界应根据需要适量放宽出版物的资助条件,从单本图书的资助扩展到传播平台、传播方式的资助。通过与读者进行智能互动,出版企业能深入了解海外读者需求,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用户价值和场景适配为导向的全媒体创新转变。
4.多元共生:人文交流渠道持续拓宽
国内出版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多元化合作渠道。以丝路书香工程为方向的出版国际传播涵盖了版权贸易、工程项目、线上线下展会、建立联盟平台等。线上交流、多媒体营销等方式的探索如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等,展示了出版交流合作的活力和创新性。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上海国际童书展等国内主要的图书展览会也积极开展线上论坛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外出版市场的对话和合作。另外,通过建立联盟平台,中国出版机构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学术、文学、少儿出版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东盟少儿图书联盟等不仅促进了版权、出版交流,还拓宽了合作范围,包括文学组织和个体作者的参与,如中国作家协会于2021年成立的“一带一路”文学联盟,进一步促进了优质内容的创作与交流。此外,我国出版机构还积极推进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开展知识资源领域的共建共用,推动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创新发展。
三、 “一带一路”出版国际传播创新举措
1.认同:完善政策引导体系,强化促进机制
包容性更强的出版国际传播体系有助于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各国之间的互相认同,是实现文明互鉴的基础。第一,以增进认同为基础,鼓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领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国际传播的规划、执行和监管策略,确保政策与实际发展相匹配。第二,发挥政策在项目扶持、资金投入上的引导作用,资助方向应坚持导向正确,突出资助重点,逐年提升单靠市场难以走出去的主题图书的立项资助比例,提高海外读者对“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发展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引导出版机构调研出版行情,建立覆盖作者选择、内容策划、文字翻译、发行推广全流程的支持体系,全方位地推进走出去新格局。第三,明确目标和路径,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特色和需求,保证政策的适用性。同时,应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各方的职责划分,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持续跟踪工程进展和实施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2.互补:数智赋能引导差异化传播
在全球化浪潮下,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削弱了地理距离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全球各地的文化都可以无时无刻进行交流。知识资源的国际化共建共用,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的共识。在开放的文化氛围中,出版机构作为连接终端用户的知识服务者,要通过配置全球顶尖的元数据仓储和全网域搜索引擎,为用户发现和获取知识提供便利。同时,出版机构应积极融入传播生态,成为快速传播的主动参与者和贡献者[16]。
出版机构应以移动优先的理念构建智能化场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用户提供具有增强现实阅读场景的移动体验,通过智能化实现差异化传播,提高传播的渗透力。第一,基于智能传播背景下的移动化特征,创造更具互动性和体验感的文化服务场景。通过对用户阅读习惯、背景和消费能力深入了解,出版机构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出版计划和设计出版产品。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纸质出版物,出版机构还要推出各种电子书、有声书、电子期刊等数字化产品。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已成为可能,出版机构可通过VR技术模拟丝绸之路的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第二,优化图书选题机制。评审部门应对拟资助图书的评审机制进行优化,鼓励新颖、有挑战性的选题获得资助并实现版权输出,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根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需求,评审部门应适度放宽出版物资助条件,从单本图书的资助扩展到传播平台、传播方式资助,包括支持创新数字出版平台、智能阅读应用等,以适应差异化的出版需求。第三,通过智能互动与读者深入互动,了解海外读者的需求。技术和策略的优化是提高出版国际传播力的关键,出版机构应注重以下几点: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完善遴选机制,从源头坚持科学设置专家评分和管理评分;确定专项、专人、专责的管理机制,确保项目结项数据的真实性,优化出版流程;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向以用户价值和场景适配为导向的全媒体创新,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服务。
3.共情:国际传播趋近日常生活
市场策略优化对确保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版国际传播的差异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多元化的市场开发是实现共情传播的基础[17]。出版合作是“一带一路”典型的“小而美”文化传播项目,利用现有的图书合作渠道,探索线上和线下、国内和国际以及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各种可能性,可以提高项目的市场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第一,电商平台、海外社交媒体和实体书店都是推广成果的有效渠道,参与国际书展和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其本地化传播。出版机构应严格按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原则运营,遵循市场规律,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来回应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第二,建立用户调查、在线评价和销售数据分析等渠道,及时掌握关于图书内容选择的市场信息。出版机构应在海外主流网络媒体平台设立官方账号与海外读者进行互动,收集读者评价,从而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视角和习惯,最终高效构建信息反馈模型,根据市场反馈更新出版计划,紧跟社会热点,满足读者需求,不断提高中国出版的海外认可度。此外,与国际出版界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拓宽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参与国际出版交流,出版机构能够了解全球趋势,与国际同行分享经验,寻求合作机会。第三,增强中国出版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不仅涉及提高产品质量,还关乎增加出版机构在国际市场的曝光度。广告推广、品牌建设和优质的售后服务都是提高国际市场知名度和建立客户关系的有效途径。深耕出版市场,实施多元化市场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文化输出的市场影响力[17]。出版机构只有在全球市场中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才能真正实现其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传播的价值,实现中国文化的共情传播。
4.互鉴:实现“交流生态”长效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命。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国际传播需要积极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创新方式呈现中华文明内涵,通过精心策划和出版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融通中外、符合全球潮流的作品,以多视角全方位地阐释中华文明的思想、观点和文化精神,提高文化传播的有效性[18]。出版机构必须深入掌握国际传播规律,洞察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的文化习惯和接受心理。同时,要对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进行深入了解,策划出版具有创新性、特色、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与目标国文化有机结合。此外,加强国际出版规律研究,确保出版物能深度融入目标国文化生态也十分重要。出版机构应适应全球文化生态的变化,调整出版策略,明确文化传播要素,提升在文化内涵挖掘、资源整合和传播创新方面的能力,使出版物真正成为各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结语
出版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贸合作之路,还是一条文明交流互鉴之路,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出版交流活动成果丰硕,有效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各国出版业的共同发展。中国出版“走出去”在新时代背景下始终肩负着使命,站在“一带一路”新十年的历史起点,丝路书香工程、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项目共同为搭建合作平台创造条件,通过融合新生态,拥抱新技术,践行新使命,真正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确保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谈“一带一路”(2023年版)[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2]曾燕萍.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贸易总体格局与互补性研究[J].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2):41-50.
[3]吴东景,邹微强. 互联网背景下新型文化产业园规划策略探讨 以韶关媒体融合与传媒产业创新园为例[J]. 中华建设,2018(10):114-115.
[4]戚德祥. “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走出去:融合创新提质增效[J]. 中国出版,2022(15):10-15.
[5]潘文年,李佳佳. 出版社在“一带一路”中的桥梁作用及其实现路径[J]. 出版广角,2023(19):49-53.
[6]寇佳婵. 中国国际传播新路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7]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公布,较上年降7.36%[EB/OL]. (2021-12-17)[2023-12-1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354948479047541&wfr=spider&for=pc.
[8]李斌.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数字出版合作刍议[J]. 对外传播,2020(9):39-41.
[9]赵礼寿,马丽娜. 新时代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出版模式研究[J]. 出版广角,2021(24):21-25.
[10]陈虹虹,卿志军. 中外童书出版合作的新模式探析[J]. 出版广角,2019(11):14-17.
[11]张岩. 中国出版走出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再思考[J]. 中国出版,2022(22):54-58.
[12]王珺. 出版业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作用与启示:以丝路书香工程为例[J]. 出版广角,2019(21):6-9.
[13]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 (2023-02-22)[2023-12-13]. https://www.nppa.gov.
cn/xxgk/fdzdgknr/tjxx/ 202305/P0202305306675177041
40.pdf.
[14]GEER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 organisations Across Nation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22(1):89-95.
[15]戚德祥,馬瑞洁. 数字内容资源开发与管理: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关键[J]. 科技与出版,2023(9):20-28.
[16]颜永松,游滨,王维朗. 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内涵分析与未来展望[J]. 出版广角,2023(22):17-22.
[17]方卿. 新时代出版业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与新举措:对《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几点认知[J]. 出版科学,2022(2):5-12.
[18]陈秋雷.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新路径:以“丝路书香工程“为例[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