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祥
摘 要: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针对现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健身育人”的课程本质特征、“教、学、评”一致性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十体”教育为指导的“有课程思政、有技战术、有比赛(或展示或演练等)、有体能、有负荷、有知识、有结构化、有乐趣、有间接传授、有评价”的“十有”体育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体育与健康;“十有”体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1-0030-04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提出课程的分目标为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1] 。课程要培育核心素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堂,才能逐步达成,而现在的中学体育课堂存在健身效果不明显、育人成效不高、未有效开展课堂学习评价、未有效安排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体验和活动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健身育人”的课程本质特征、“教、学、评”一致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十体”教育的重要保障为指导的“有课程思政、有技战术、有比赛(或展示或演练等)、有体能、有负荷、有知识、有结构化、有乐趣、有间接传授、有评价”的“十有”体育课堂。
一、“十有”体育课堂的学理基础
(一)“健身育人”的课程本质特征
《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基础教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 。《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基础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 。德是教育之本、教学之基,不基于德的教育教学就会失去根本和方向。树人是目的,培育健康完整的人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3]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健身是课程的本质特征之一。健身需要通过运动技能和体能这两大载体才能实现,而科学的健身需要在载体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才能更好地实现,通过结构化的知识技能的教学、比赛和充满乐趣的学习体验和体育活动才能更高效达成。
(二)达成“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4]。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主要教授知识、技能和方法等,通过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相结合的方式教,教到预设目标所提出的程度。从学生的视角看,课程思维需要一致性地思考“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去、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我真的到那里了吗”[4]。当然,“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4]。倘若没有开展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学习评价,没有基于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设置相应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就无法达成有效教学。
(三)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重视问题导向,注重活动和比赛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面临真实的活动或比赛情境时能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2]。《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自主学练、合作学练和探究学练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1] 。面对未来挑战,必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课堂教学中设置比赛(或展示或演练),适当采用间接传授的方式,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践行“十体”教育
柏拉图曾经说过,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身体教育的本质是教育, 是促进人身体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人的身体科学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人认识身体和发展身体是身体教育的本质属性, 是与德育和智育相区别的本质属性[5]。“十体”教育包括感知身体、认识身体、保护身体、磨炼身体、运用身体、控制身体、美化身体、欣赏动作、展现身体和接纳身体的教育等十个方面。学者凯洛夫提出课堂教学的实施存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而“十体”教育就是在这四个阶段中达成的。基于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视角的“十体”教育的实现需要“十有”体育课堂才能真正落地。
二、“十有”体育课堂的内涵和关注点
(一)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课程思政
有课程思政的体育课堂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学校体育应将思政教育元素嵌入與融合到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创新体育课堂思政的内容及形式,使体育课堂思政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将“立德”目标浸润课程,用思政要义指引“树人”方向,突出课程思政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政治引领与价值引导作用,实现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6]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法制精神、体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载体实现在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例如,初中的田径—中长跑这节课,开始热身部分可设置热身跑“巧渡金沙江”和彩带热身操“打靶归来”等情境开展课程思政,学习提高部分可以采用“飞夺泸定桥”练习、“过草地”练习、“爬雪山”练习和“四渡赤水”的体能练习开展课程思政,整理放松部分可以设置“红旗飘飘”的放松操开展课程思政。
(二)有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技战术
有技战术的体育课堂是体育实践课的基础和载体,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三个维度之一,是其关键所在。因材施教不仅指向教材,而且也指向学生。体育课堂教学应根据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封闭式运动技能项目的特点、学生的技能和体能等的基础开展教学,注重完整体验和训练。动作的教学要注重诱导练习,如篮球交叉步突破的教学,可在地板上设置标志物,诱导学生过人时通过触碰标志物降低身体重心。后续的教学可增加之前学过的移动或者其他动作,形成组合动作,开展“学、练、赛、评”和体验,以便落实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结构化的技能教学的要求。在比赛这个教学环节,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规则和不同参与人数的比赛,同时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应对进攻方和防守方做出相关的要求。
(三)有形式多样和学以致用的比赛(或展示或演练等)
体育展示或比赛是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三个维度之一,同时也是培育健康行为和形成体育品德的重要抓手,有其独特的价值。有比赛(或展示或演练)的体育课堂是落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的要求。不应拘泥于正式比赛的相关要求,而应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实际情况,通过适当改变比赛的形式、改变场地器材和规则等,进而对进攻方和防守方都要提出明确要求,使其达到“赛”得有效和有趣。比如篮球同侧步突破第二课时的教学,可以通过设置3对2比赛,使进攻方有更多的机会在比赛中使用这一技能,同时可要求进攻方应在第四次突破到篮下时才能投篮,前三次不能投篮,要求防守方不能缩在限制区防守,一人必须防守有球人,另一人在进攻方传球时做好相应的防守。
(四)有安全有效和实用有趣的体能
体能是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三个维度之一,必须注重它的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2020年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明确提出每节体育实践课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体能练习的内容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当然,体能的要求不是仅仅体现在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中,而是一节课体育实践课的全过程。体育实践课应秉持技能和体能融合发展的思路,这种思路既体现在技能教学部分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密度,要达到一定的平均心率,也体现在体能练习的部分内容可采用技能教学中的相关练习发展体能。体能练习应尽量安全有效、实用有趣、丰富多样;应适当安排合作学练,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应注重教会学生发展各项体能的方法;应注重学生体能的平衡发展,如结构与机能的平衡、基础体能与专项体能的平衡、整体与部分的平衡、整体稳定与局部稳定的平衡、各供能系统之间的平衡、肢体与核心区的平衡、上肢与下肢的平衡、屈肌与伸肌的平衡、大肌群与小肌群的平衡、人体左右的平衡等;大单元中的课时练习内容所选的动作尽量覆盖位移、水平改变(重心变化)、推和拉以及旋转(方向改变)等四个类别。
(五)有科学有效和循序渐进的负荷
运动负荷是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三个维度之一的体能的重要要求,也是核心素养“体育品德”中积极进去、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等体育精神得以培育的重要手段。有运动负荷的体育课堂是讲究科学和有效的运动负荷的。有效运动负荷是保证学生获得运动效果、健康效果和育人效果的基础和关键。落实《健 康 中 国 行 动(2019—2030 年)》提出的中小学生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的要求[7] 。如何科学设置有效的运动负荷呢?首先要科学设置一节课的群体运动密度、个体运动密度、练习密度、运动强度和平均心率。其次要保证体育课堂从开始准备部分至学习提高部分,至整理放松部分,运动负荷从小慢慢过渡大,再慢慢过渡到小。再者,主教材学习部分也应安排一定强度的运动负荷,可通过提高练习密度和运动技能等实现。
(六)有运动项目和规则裁判的知识
运动认知是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重要内容。有知识的体育实践课也是落实本课程“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位主要学习内容”的重要举措。知识包括运动项目的知识、规则和裁判法等。有知识的体育实践课堂强调融合在实践中学习。比如篮球运动中,防守者对正在投篮的进攻者打手犯规,如何判别打手呢?可设置一对一或二對二的对抗,创造打手犯规的机会,当对抗中真的出现打手的时候,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打手犯规的判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打手犯规的相关知识。
(七)有拓展思维和提升能力的结构化
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而其有赖于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有拓展思维和提升能力的结构化的体育课堂是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抓手。把教学空间、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时间安排、交往互动等方面作系统安排,形成一种模式,使教学的各种因素有机地形成一体,全方位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结构化教学不仅是教学流程的结构化,更是结构化内容、结构化思维、结构化能力和整体逻辑培养的过程。它追求对事物认知或运动技能的深层次思考,迁移内化,进而熟练地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体育实践课中的结构化教学要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在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应从粗放式的技术结构逐步过渡到技术水平的精细化。二是在初步掌握技术动作后,要建立在技术关联和逻辑意义结构上提高技能水平和技术质量。三是注重创设相对完整的比赛情境,提高学生运用结构化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感悟运动的能力。四是注重基于运动项目大概念结构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8]。
(八)有运动之乐和参与之乐的乐趣
有乐趣的体育实践课堂是解决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性功能”,即兴趣,兴趣是感情状态,而且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驱策人去行动。乐,是感到快乐、享受。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乐,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发生明显变化,体现在学习表现更积极主动。从表情上来看,能够观察到学习者流露出喜悦心情,或是成功体验、团队合作后的愉悦,甚至发出爽朗的笑声或庆祝比赛胜利的欢呼声。体育课上要追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悟到运动之“乐”、享受参与之“乐”[9]。
(九)有深度实践和启发探究的间接传授
运动认知和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重要内容,而其有赖于体育课堂教学中间接传授方式的应用。有深度实践和利用动作概念开展的间接传授的体育实践课也是應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抓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间接传授的教学方法包括探究法、发现法、引导法等。间接传授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用具身去学习,用深度实践去提高学习能力。二是强调动作概念的学习。三是强调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十)有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的评价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学习目标能否达成有赖于“教、学、评”一致性,而有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课堂学习评价是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最重要一环。评价的方法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等。课堂学习评价确定适切的评价依据主要包括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这两个方面,它有赖于高质量的课堂学习评价表的设计和评价主体的界定,高质量不仅是对评价表的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的高要求,也是对评价主体的高要求。评价的内容可从以核心素养导向的认知、技能、体能和情感四个领域开展。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学生的评价量表应根据学生的评价水平的高低,重点评价技能领域,适当减少评价领域,适度降低评价的难度。
三、“十有”体育课堂的案例阐释
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的案例:篮球持球交叉步突破、体能练习(表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蹬跨、转体、探肩基础上的运球加速;教学难点:快速蹬跨与推放球的协调衔接。预设运动负荷为:中高运动强度,75%的群体运动密度,60%的个体运动密度,50%的练习密度,145次/分钟的平均心率。
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课程思政方面,主要体现在热身跑和整理放松中配合爱国主义的音乐、观看中国男篮亚运会中有关交叉步突破的视频以及相应的讲解、比赛中的团队合作的提示和感受。有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技战术,循序渐进主要体现在专项辅助性练习至原地持球摆球+蹬、转、运、尝试练习、模仿练习至限制性练习至分层次练习至3对2教学比赛,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分层次练习。有形式多样和学以致用的比赛(或展示或演练等),主要体现在3对2教学比赛,比赛方法为:进攻方3人,防守方2人,比赛开始时,进攻与防守队员各绕过相应的标志筒后进入攻防位置,同时进攻队累计完成两次交叉步技术突破防守后,第三次才能投篮,在完成三次投篮后攻防才能转换。有安全有效和实用有趣的体能,主要体现在交叉步突破蹬跨触碰地面标志物的练习既能很好地衔接主教材,又能有效地发展爆发力,左右转体跳小栏架、双脚连续跳小栏架、开合蹲跳起均能较好地发展动作速度和爆发力。有科学有效和循序渐进的负荷,主要体现在从开始准备部分至学习提高部分至整理放松部分,相关活动和时间、次数和强度的安排。有运动项目和规则裁判的知识,主要体现在持球交叉步突破在什么情况下,被判为走步。有拓展思维和提升能力的结构化,主要体现在接传球突破上篮组合练习和摆脱防守后的接球突破上篮练习,通过接传球和摆脱防守后动交叉步突破,实现结构化教学。有运动之乐和参与之乐的乐趣,主要体现在合作完成体能练习和3对2教学比赛中。有深度实践和启发探究的间接传授,主要体现在原地持球摆球+蹬、转、运、尝试练习以及体能练习中用不同的力量完成相关练习。有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交叉步突破上篮完整练习自评表的设计和学生课堂中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余文森.论核心素养导向的三大教学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02).
[4]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01).
[5]付善民,沙金.论身体教育的本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04).
[6]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
[7]季浏.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22(05).
[8]甘琼,刘桂云.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体育“四化”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6).
[9]于素梅.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乐动会”体育课堂建构[J].体育学刊,2018(0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学视阈下体育教师教学知识(PE—PCK)的建构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18BTY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