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泽,王智斌,吴欣洋
(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我国是电子产品的消费大国,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产品更新迭代也越来越快。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2021》数据显示,2021 年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理论报废量已达8.06 亿台,也意味着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量有过之无不及。 现如今“双碳”已成为国家战略,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各行各业对产品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愈发重视;而伴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增加,电子产品更新的速度加快,使得其生命周期也随之变短。 电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产品设计开始,到其生产、销售、消费及最终回收的全过程,即从“摇篮”到“坟墓”,每一阶段都与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为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从电子产品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为减少每一阶段的碳足迹提出措施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生命周期管理最早出现在经济管理领域中,于1950 年由Dean[1]提出,是研究产品在不同阶段的价格变化,后由Levitt[2]于1964 年进行完善,将其分为市场开发、市场成长、市场成熟和市场衰退四个阶段。 如今关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已被不断丰富,以及广泛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
对电子产品而言,其生命周期大致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销售、消费使用、回收利用这几个阶段。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大致分为三条流动:第一是新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从产品的需求分析开始,到概念设计和产品规划、详细设计、小规模生产直到增量生产;第二是产品的供销,即制造商从供应商处购买原材料进行生产,将新产品以批发价格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进行销售的过程;第三是产品的回收和处理,产品在消费者的消费使用过程中损坏或报废,进入到回收的逆向物流中,对废旧产品进行评估,将回收产品进行拆解利用或处置。 可以通过构筑生命周期网络图来了解电子产品从设计到回收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图1)。
图1 电子产品全生命周期示意图
电子产品品类众多,使用频率高,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立足其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需要共同努力,明确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期实现电子产品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绿色发展。
绿色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理念是我国正大力倡导的产品设计理念,即在满足产品应有的功能、质量以及寿命基础之上,与环境目标要求联系到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子产品的设计在其生命周期的伊始,设计材料的选择和用量、工艺的选择以及产品外观结构、使用寿命和回收的便捷性都会对后续的生命周期产生重要影响,并可以向消费者传达可持续设计和绿色设计的理念,有利于促进电子产品的健康发展。
2.1.1 材料的选择
电子产品目前主要的材料包括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皮革、涂料、陶瓷等,以及一些新型材料也会被用于电子产品零部件中。 其材料的选择应根据产品自身的工艺属性,优先选择低污染、低消耗、低影响以及源于自然的材料,或者新型环保材料,如生物塑料和3D 陶瓷。 生物塑料是典型的新型环保材料,是以淀粉等天然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的塑料,具有易降解和可再生性的优点,有传统塑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具有良好前景和低碳价值。 3D 陶瓷以微晶锆陶瓷为主,具备耐磨损、耐腐蚀、高强度、热稳定性好等特点,此外,与金属材料相比,更有导热率高、生物相容性好、电磁屏蔽小等优点,对电子产品而言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 由于其化学稳定性良好,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长产品的寿命,减少碳排放,并且对其废弃物处理粉碎后再加工亦可用于建筑材料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
2.1.2 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指将产品的某些要素组合在一起,按照效用、性能和规格三种属性划分成不同的模块,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系统。 作为通用性的模块与其他要素进行组合,产生其他功能不同或功能相同但性能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市场和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将电子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从类型上来看,主要包括总线型、插槽型以及组合型,这三种类型在模块间的形状和连接方式不同,但其物理结构都有功能与之对应。 从功能上来看,模块化设计大幅缩短了生产周期,优化了电子产品的结构,提高了产品开发效率与产品硬件层面的灵活性,并且随着技术的优化,模块化设计越来越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使得电子产品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不同的组合,对用户的体验以及选择自由度有很大提升。 从环境角度来看,模块化产品其易拆分、更换和再利用的特点,可以使得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周期,提高了回收便捷性,很好地反映了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
生产制造环节是电子产品生命周期中碳排放的主要环节,Huang 等[3]基于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电子产品供应链上各个部门的碳排放,研究表明在整条供应链的碳排放中,电子产品生产制造以及部门运营中的碳排放占比约20% ~30%。 可见,在生产阶段对制造企业的碳足迹进行约束和优化对整个供应链碳排放的减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阶段,制造商可以采用的低碳行为包括开发绿色技术、使用再生材料、使用新的工艺等,但这些低碳行为大都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 楼高翔等[4]通过对生产企业减排技术投入的供应链激励机制进行研究,指出政府可以通过对碳排放权进行规制以及对技术投入进行补贴的方式来对生产企业的低碳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减少碳排放量。 政府作为外部驱动主体力量,可以成立电子产品低碳生产组织监管部门。 地方政府可以考虑由发改局和工业信息产业局、环保局等部门联合成立组织监管部门,制定低碳化生产相关政策并为行业碳排放量指标制定标准。
此外,对制造企业而言,整个供应链与上下游联系是较为紧密的。 一方面对其上游供应商的选择上需要有作为权衡的绿色标准,另一方面,对下游零售商之间也可开展合作,共同实现供应链减排策略。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除对其质量、成本、服务水平等指标进行评估,还应将供应商的碳排放情况等绿色指标纳入选择标准中,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量。 在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可以积极开展碳减排相关合作,在满足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力追求供应链碳排放最小化。 除自身实施减排策略,还应立足当前低碳消费市场的现有规模,对消费者的低碳偏好做好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之上投入技术的研发,根据消费者和市场低碳需求,来加快产品的研发和更新进程,在生产阶段更应提升自身的生产工艺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
产品只有通过交易活动才能产生其自身的价值,零售商作为供应链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产品流通销售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是整个生命周期间接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而产品的销售离不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销售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销售策略来营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进而激励消费者进行低碳行为,既能提高零售商自身的绿色竞争力,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也能对整个供应链碳排放的降低产生积极作用。
绿色销售可以分别从绿色产品、价格制定、促销手段和销售渠道四方面来对流通销售环节的碳排放进行限制和优化。 在产品方面,对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生产前文已有介绍,本节不过多赘述。 在零售商产品价格的制定上,可以根据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价格敏感性以及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定价策略综合分析。 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感知偏差会影响其对低碳产品的购买决策,并愿意付出额外溢价,间接影响供应链决策[5]。 零售商可以通过对市场环境的调研,了解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以及对产品性能和外观等方面的认可程度,得到消费者对市场中其他企业该类型产品的认知价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偏差,以对本企业销售定价进行调整。 在销售阶段,电子产品零售商可以通过非货币激励的方式吸引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消费积分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和顾客忠诚度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零售商还可与其他企业展开合作,组成积分联盟,拓展绿色消费积分的用途,消费者可以在联盟内的任意商家使用积分,提高积分的灵活性,对积分等级和数量高的用户,还可设置专属权益,更进一步提升顾客购买绿色产品的积极性。 在销售渠道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繁荣,线上线下双渠道已成为近年来零售发展的新方向,尤其受到形势的影响,双渠道的灵活与便捷愈发得以体现,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和推广。 Brown 和Guiffrida[6]的研究表明,线上渠道相较于线下渠道而言,有更少的碳排放。 线上销售得益于互联网传播的优越性,能够对产品的环保特性进行更好的宣传与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消费者对产品绿色属性感知的调整,吸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零售商可以采取双渠道结合的方式,通过线上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延长销售时间,线下渠道保留消费者可以体验到的直观感受,双渠道相较于单一渠道更具灵活性,也能更好地提升绿色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的低碳购买意愿。
消费者作为供应链的重要成员,消费者的低碳偏好和行为会对整条供应链其他成员的决策均产生影响,对其消费行为和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间接碳足迹不容忽视。 在当前绿色、节能、循环等观点不断深入人心的环境下,消费者的低碳意识不断增强,但态度-行为差异难以消弭,这就需要外部驱动力量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引导。 电子产品零售商除采用销售策略提高吸引力,还可通过绿色广告的方式对本企业产品的绿色特征进行宣传,建立该绿色产品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向顾客倡导一种低碳绿色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深入人心的广告投放不仅能够使消费者了解到产品本身的低碳属性,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提升消费者的感知印象,还能进一步让消费者意识到低碳行为的作用,建立绿色消费观念。
政府作为外部驱动力量的主体,不仅要对企业的低碳行为进行规制和激励,还应做好对消费者行为的宣传和引导。 通过开展全民绿色消费教育,以宣传片、公众号、线下活动等方式树立消费者的低碳意识,号召消费者参与绿色消费和回收,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消费指南,帮助消费者辨别和选择绿色产品,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转化为行为习惯。
作为消费者自身,除在消费阶段尽量选择高效低碳电子产品外,在使用过程中也应当注意节约能源,如经常开启手机电脑等产品节能模式,减少充电次数等。 当电子产品达到使用年限后,主动选择正规回收渠道参与回收,促进产品的循环利用。 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低碳消费和使用存在外部性作用。当消费者提高自身的低碳偏好和绿色消费水平,取得自身的收益和环境改善的效果后,将会影响消费者的主观规范,在人际交往中其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形象,发挥示范作用,带领其他消费者参与低碳行为中,使得区域碳足迹得到减少,带来良好的生态价值。
回收利用阶段位于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回收行为本身具有低碳性,通过对回收环节的管理和控制,降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是实现供应链低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废旧电子产品兼具环境风险性和资源性,如若经过不正规的处置或随意抛弃,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其中的有害物质及元素又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同时,受形势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废旧电子产品拆解产物升值的同时,不合规的私拆也更多了。 由于正规回收行业准入壁垒较高,就经济收益而言主要来源于政府基金补贴,相较非正规企业而言回收成本也更高,难以给消费者满意的回收费用,使得在当前废旧电子产品拆解行业中,不正规回收占九成,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同时,监管政策强制力不足,回收管理体系和机制不够完善,调研发现企业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履责存在较多困难[7]。 此外,对消费者的回收行为激励和引导力度不足,有的消费者回收意识薄弱,回收行为缺乏主动性。
立足政府层面,应完善行业内回收企业补贴和税收政策,缓解回收企业资金压力,同时建立回收处理行业监管的长效机制,对不正规回收商进行惩罚或激励其加入正规企业。 大力促进“互联网+回收”模式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及流量,对回收行为进行宣传,提升消费者回收意识,积极推动开展“以旧换新”、回收返利等激励活动促进消费者参与正规回收。
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应贯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可以建立自身废旧产品回收处理中心,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贯穿一体的流通系统,将产品的回收流程信息可视化。 第三方回收企业凭借其广泛的经营团队和服务的专业性,是当前消费者正规回收渠道的主流选择。 生产企业也可与第三方回收企业展开积极合作,通过平台和流量推动回收企业业务发展,回收企业为其提供可利用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效益。 回收企业自身还应加强对新型拆解技术的研发与使用,如自动打孔装备、废弃CRT 荧光粉自动清扫装备等,推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拆解的高效化、智能化发展。
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在“双碳”目标下,行业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目前,立足于电子产品供应链的碳足迹来看,还有许多值得优化的方面。本文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对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流通销售、消费使用和回收利用五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减排策略,为电子产品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建议,以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行业力量。